“活动单导学”模式在“群落的结构”一节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活动单导学”教学应用探究

高中数学“活动单导学”教学应用探究高中数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学生通常会遇到理解难度大、记忆需求大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知识、学生课后复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成为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方式。
“活动单导学”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活动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活动单导学”教学可以在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动单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活动单通常设计的有趣,题目的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游戏、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活动单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活动单通常设置有目标,内容明确,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复习相关的知识点。
活动单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活动单通常是以小组或者整个班级的形式进行完成,学生需要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活动单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活动单通常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具体来说,“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活动单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活动单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能力和不同需求来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单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活动单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活动单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单的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能力。
活动单导学模式范文

活动单导学模式范文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一种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活动单导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授知识的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
下面我将以一个小时的生物课为例,来介绍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应用。
一、导学环节本节课的主题是“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在导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植物结构与功能的探索欲望。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单,上面列举了几个问题和任务,例如“请观察鲜花的结构并回答下列问题:花瓣的功能是什么?雄蕊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行观察和回答问题。
二、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将根据活动单上的任务,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如果学生观察到花瓣的功能是吸引昆虫来传粉,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植物需要吸引昆虫来传粉?”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并深入理解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环节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概念图,将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以图表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可以参考概念图,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四、拓展环节在拓展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提供一些拓展任务和资源,例如:请你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植物,并观察它的结构和功能,然后用一张海报展示出来。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和讨论来积极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活动单导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活动单导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授知识的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
浅论集体备课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作用

浅论集体备课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作用在实施“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对“活动单导学”这种新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学习、接受、认同、践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思想也随着模式推进的深入不断发生转变。
模式的先进性、前瞻性、可行性不言而喻。
而“活动单”作为“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技术关键,决定了学生活动的方向、方式,因此,自然也就成了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过去为了防止教师偷懒,学校每学期都要定期检查备课笔记。
但是有了活动单以后,不需要检查了,活动单本身就是集体备课的物化材料,集体备课是教师备课的一种形式,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
集体备课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研讨、分析教材重难点并确定突破其方法、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性的教研活动。
它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才能,促进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有利于缩小同年级、同水平班级的教学成绩的差距,从而整体性、大面积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合作执教意识,凝聚教师的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使老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的作用。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
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
尤其是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教材内容多,容量大,有的知识我们教师也较陌生,因此开展的有效的集体备课帮了我们教师解决很多教学上遇到的问题。
通过集体备课能发挥老师们集体主体精神和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体现了集体共研,共同进步的目的。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拥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粒火花,教师要拥有整个花海。
运用活动单导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刘剑

【 忽如一夜春风来】 ——“活动单导学”是什么?
“活动单导学”是什么?
一、“活动单导学”的基本结构 1.操作框架:以“单”导学,多元活动,反馈 提升 2.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施活 动,建构智知——检测反馈,活化能力。 每个活动内含四大模块: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展示交流—评价提升
“活动单导学”是什么?
二、活动单: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以“活动单” 为媒介,“活动单”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 既是教学活动的媒介,也是教与学的桥梁和 纽带;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 和“施工图”,也是教师导学的有效载体, 表现为清晰的活动线索和具体的活动策略。
二、活动单: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
二 从流程看,一般由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 课后反思等环节组成。 个人主备包括: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 设计活动、精选习题组成。 集体研讨过程是:由主备人说课或上课,集体讨论 优化。 二次备课是各人根据自身特点、班级特点进行个性 化修改,形成适合自身教学特点、学生特点的活动 单。
【 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建设小组:共同进步的有效保证 1.科学分组。 2.合理分工。 3.加强培训。①培训组长。②培训组员。 4.完善评价激励机制。①即时评价。 ②课堂小结。 ③多元评价。 ④榜样激励。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强调面向全体与个体全面 主动发展。朱熹:“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 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活动单导学”的课堂主旨是保证每一个孩子的 “生命在场”,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佳发展, 而不是挑选最合适的孩子。
二、活动单:学生的课程学习计划
4.“活动单”与学案的区别 “活动单”和学案都关注学什么和怎么学, 学案是基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案; 而“活动单”则是一种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经 验,提升学生学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 动方案。 “活动单”更重视活动情境的设置、活动策 略的选择、活动方式的多元。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简介

附件2: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简介一、什么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所谓“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活动单导学”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
二是“活动单”,“活动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
“活动单”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活动名称、活动方案等内容。
三是“导学”,“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是“活动单导学”的基本策略。
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所谓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教学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相对规范的教学程序。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单导学”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程序,即“创设情境——实施活动——检测反馈”。
1、“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实施活动”是指根据“活动单”设计的活动方案落实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检测反馈”就是通过点评、总结、练习等方法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
2、“活动单导学”过程中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活动单”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自学;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没能弄懂的问题;三是展示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四是点评提升,师生、生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
关于“活动单导学”模式在不同化学课型中的运用

关于“活动单导学”模式在不同化学课型中的运用一、新授课—创设一个好情境,营造想学乐学氛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主的课程,对于一般的新授课来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一个很简的方法是由实验引入,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趣。
但是,不是每节课都有验,尤其对一些纯理论的知识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让生先感知、再应用,营造想学乐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这就是“活动单导学”中的一道丽的风景线。
新、奇趣是活动情境的本质特征,它让生在新情境中产生疑惑,激发学习兴趣,从而积极投身探究活动。
例,有机化学历来是比较枯的内容,很多学生是通死记硬背来掌握这部分知识的,所学得很无趣,也很被动。
我们不妨其中一课为例,创设一个境,看看学生的反应如何例“有机物的分类”活动中的部分:先给学生一球棍模型的物品:4个碳原子、0个氢原子和若干根棍子,小组内学生共同去研究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式,感觉原子的成键方式,了解同分异现象。
同时,再罗列一些结构,给学生进行比,这样学生的学习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既怕做得不对,又不服输想亲手试一试,从在不自觉中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
附:活动一:探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5钟自主,5分钟讨论,后展示)1.根据提供球和棍,小组探究氢原子可以有多少种排列式,感知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2.写出下列3组有机物的子式,比较它们的子式,总结规律。
⑴、、⑵、、⑶、3.写出C5H2可能的碳架,再填氢原子。
小组论,小结方法。
这样有机化学的一个难点——同分异构现象、同异构体不就在很轻松的氛中解决了吗?而且效果会比死记硬的好得多。
不同的新课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比如盐溶液中各种子的定量关系可以采用仿的方式,先观察题,再模仿;再比如探究外界条件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以采用观察归纳法,让学生从数中获得信息。
所以说活情境的创设由于弱化学习内容的学科特征,缩短了生间的心理距离,让生从开始就喜欢上这门科目,对其生兴趣,对学习目标的实现具有重的作用。
二、复习课—制定一张好单子,掘学习小组的潜力复习课向来枯燥无味而且最难把握的,因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阶段,若复习得过细当新课讲,不时间不够,学生也不耐烦;若过粗糙,又担心学生复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基薄弱的学生。
高中数学“活动单导学”教学应用探究

高中数学“活动单导学”教学应用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教学应用软件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应用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本文将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种名为“活动单导学”的教学应用探究。
“活动单导学”是一种结合活动单和教学导学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教学应用软件,将教学内容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活动单导学”的教学过程和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学阶段:教师通过教学应用软件,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活动单,活动单中包含了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学生在导学阶段,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材或做一些开放性问题的探究,来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点。
2. 展示解答:学生完成活动单后,可以将自己的解答和思考过程分享给全班同学。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促进学习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3. 老师点评:教师在展示解答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可以进行纠正,并给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这样可以及时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拓展延伸:学生在完成基础活动后,可以进行拓展延伸部分的学习。
拓展延伸部分主要是挖掘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活动单导学”教学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展示解答和拓展延伸,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
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例谈新课程中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应用

例谈新课程中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应用作者汤金波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两次课堂教学方案和教学实录过程,说明活动单导学在此新课程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质量;密度实施新课改以来,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在我市范围内大力推进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应该算作异军中的一支。
所谓的活动单导学就是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出可操作的高质量活动单,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单的引导进行学习活动,由于设计的活动顺着知识的建构过程,活动的主体和方案比较明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将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一份完整的活动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巩固反馈三个部分,其中学习过程由几个相关的活动组成,每个活动又包括情景设置(包括课堂的引入和活动之间的过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班范围成果展示、学生自我完善和总结提升六个环节。
活动单导学作为新的学习平台,立足课堂结构的优化,着眼学生的主动发展,目标指向构建效率、生命、智慧课堂,促进教学相长,在我市及周边地区的推广成普及之势。
但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刻,对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够充分,导致活动单设计变成“活动一、活动二……”简单叠加,更有甚至将活动单变成练习单。
下面笔者以一堂公开课的前后设计理念的变化为例,说明在推进活动单导学过程中我们如何优化设计教学环节,让活动单教学适应新课堂的要求,努力做到形神统一。
限于篇幅,原教案的教学目标和课堂反馈性练习从略,仅实录两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三个活动的设计和处理方法,并加以比较,以期引起同仁的思考。
1 引人新课教师:同学们这是两瓶液体,现在只知道它们一瓶是水,一瓶是米酒。
如果不允许你闻,你能够通过测量它俩哪个物理量来区分它们?学生:密度。
教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密度的世界!请交流课前布置的小结提纲。
2 活动一:基础知识复习A方案(第一次设计方案以下简称A):课前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统一布置的“质量与密度”的复习预习单,上课时组内交流、校正“预习单”,老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其中一位学生的作业并加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