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专业科目(生态类)模拟试卷3

合集下载

海南省三亚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海南省三亚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海南省三亚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均匀分布是由于种群个体成员间进行什么引起的( )A.竞争B.争夺资源C.种内斗争D.他感作用2. 把( )作为研究中心,是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A.生物与环境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3. 指出下列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物种( )A.牛和青草B.狼和羊C.小麦和杂草D.人和蛔虫4. 海洋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B.光照C.空气D.压力5.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引起的生态问题的是( )。

A.海平面上升B.气候变暖C.气候带北移D.平均温度降低6.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7. 下列生态学分支,不是按研究方法分类的是( )。

A.系统生态学B.数学生态学C.农业生态学D.地理生态学8.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9.在群落中调查了10个样方,油松出现于4个样方中,则油松的( )。

A.相对密度等于40%B.盖度等于40%C.频度等于40%D.相对盖度等于40%10.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

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11. 下列矿质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的是()A.氮B.磷C.钾D.铜12.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

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13. 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A.气候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人为因子14.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A.光照B.水分C.温度D.氧气15.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16.光照不足将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这时增加C02浓度可减轻光合作用的下降程度,这种现象是生态因子的()。

湖北省咸宁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湖北省咸宁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湖北省咸宁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这是由于( )。

A.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其他科学直接引入的B.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C.生态学研究层次不同引起的D.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相互交叉2. 从土壤质地来看,对作物生长最有利的土壤是( )A.黏土B.壤土C.粉砂土D.砂土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类型是( )A.气相型B.沉积型C.水循环D.A+B+C4. 有季相变化的群落是A.雨林B.北方针叶林C.红树林D.夏绿阔叶林( )5.红外线对生物的主要作用是()。

A.热效应B.抑制生长C.延迟发育D.促进维生素D合成6. 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7.下列光谱成分中,可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是()。

A.绿光B.红光C.紫外光D.红外光8.种群的生态出生率是指( )。

A.生理出生率B.最大出生率C.实际出生率D.理论出生率9.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10.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11. 甲、乙群落各有100个个体,其中甲中90个属于种A,10个属于种B,而乙中种A、种B各占一半,甲、乙群落均匀度的比较结果为()A.甲高B.乙高C.一样D.无法比较12.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13. 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D.风14. 当用网将留种用的草地罩上后,却发现草的叶子被害虫吃了很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B.食物链被破坏C.缺少光照D.植被被破坏15.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

福建省福州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

A.生物个体B.生物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土壤水分与土壤养分有关,并能调节土壤的温度B.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地下水C.土壤水分过少,使土壤内的好氧性细菌氧化作用减弱,造成土壤贫瘠D.土壤水分过多,使土壤内生物的还原反应减慢,对生物有毒害作用3. 下列有关生物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热带雨林B.冻土带的生物量最低C.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的最表层的生物量最大D.森林生态系统中,树冠的最顶部生物量最大4.A.种群初始数量B.环境容量C.种群增长率D.增长时间5. 当一种植物最初侵入某地时,常呈( )A.随机分布B.集群分布C.均匀分布D.其他6. 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属于( )。

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7.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的()。

A.有序性B.整体性C.整合性D.稳定性8. 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

A.三个B.四个C.五个D.六个9.种群的生境比较稳定,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锥体呈( )。

A.金字塔形B.钟形C.壶形D.以上三者都不是10.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苔原11.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表现在( )。

A.由于温度的影响,蜗牛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B.土壤富含石灰质,云杉的数量会增多C.由于森林能够阻碍气流,所以能改变风速但不能改变风向D.由于光的作用,高山上只生长着矮小的植物12.“老年型人口”的国际通用标准是( )。

A.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B.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C.7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D.7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1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 )。

湖南省岳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湖南省岳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湖南省岳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0.1B.0.2C.0.3D.0.42.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

A.内因性演替B.快速演替C.次生演替D.外因性演替3. 地球环境是指( )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和生物圈D.以上各圈层所组成4.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5.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

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6. 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7.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典型气相型的是()。

A.磷B.钾C.碳D.铁8. 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单配偶制B.群婚制C.一雌多雄制D.一雄多雌制9. 生物的生态位是指( )A.群落在地球上的分布位置B.种群在地球上的分布位置C.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D.个体在群落中的分布位置10. 下列属于人工驯化生态系统是A.农业生态系统B.宇宙飞船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11. 落叶阔叶林的纬度地带性分布区域是()A.寒温带B.暖温带C.亚热带D.热带12.高山植物通常长得比较矮小,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具有较强的()。

A.紫外光B.红外光C.红橙光D.绿光13.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曲线是呈( )A.J型B.S型C.直线D.抛物线14. 个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个体15.根据单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群落演替到最后只会形成一个()。

A.偏途顶极B.土壤顶极C.气候顶极D.地形顶级16. 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 )。

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2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机会的B.K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C.K对策者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D.K对策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2.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A.大型哺乳动物B.小型哺乳动物C.土壤动物D.木本植物3.我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最后恢复的群落是()。

A.杂草群落B.黄蒿群落C.禾草群落D.贝加尔针茅群落4. 北极狐身体大、而尾、耳、鼻端却小。

这是适应于A.低温B.高温C.每日照D.长日照( )5.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最旺盛的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苔原6. 当种群密度增高时,种群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性较差的个体存活下来,这些低质的个体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增加而被淘汰,于是种群内部的变异性降低了。

这个现象说明生物种群密度有( )。

A.内分泌调节B.行为调节C.食物调节D.遗传调节7.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系统成熟期特征的是()A.环境变化剧烈B.系统趋于稳定C.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增大D.结构趋于简单8. 下面属于非密度制约的因素是( )A.营养状况B.寄生C.食物D.竞争9. 在我国,黑龙江省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 )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现。

A.日照长度B.日照强度C.常年温度D.有效积温10.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

A.土地退化B.土壤污染C.生态平衡失调D.土地沙化11. 次级生产力最高的系统是( )。

A.森林B.草原C.农田D.海洋12.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

A.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B.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C.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D.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13. 2007年我国太湖出现蓝藻大发生的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这属于()A.年间波动B.种群大爆发C.生物入侵D.季节性消长14.旱生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是( )。

浙江省衢州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影响大气中臭氧浓度的物质主要是( )。

A.抗冻剂B.洗涤剂C.润滑剂D.制冷剂2. 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是()A.温度B.光照C.水分D.海拔3.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4. 冬天雪兔换上了白毛,是对有雪环境的适应,但当降雪延迟,白毛雪兔很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称为( )。

A.保护色B.适应性C.生存斗争D.适应的相对性5.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6.下列概念与“生物地理群落”含义相同的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7. 单元顶级和多元顶级之间的真正差异可能在于( )。

A.衡量群落最稳定性的时间因素B.衡量群落相对稳定性的时间因素C.衡量群落最稳定性的结构因素D.衡量群落相对稳定性的结构因素8.下列不属于土壤动物生态效应的是( )。

A.改善土壤营养状况B.改善土壤的通透性C.增加土壤湿度D.促进有机物的降解转化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组成成分的是()。

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土壤10. 最先发现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的科学家是()A.海克尔B.孟德尔C.林德曼D.达尔文11. 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竞争而产生的种群分布是()A.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C.成群分布D.内分布12.下列概念中,由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利首次提出的是()。

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13.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 )。

A.腐屑链B.捕食链C.寄生链D.混合链14. 地球环境是指( )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和生物圈D.以上各圈层所组成15. 相同的群落类型()A.可童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B.不会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C.只能出现在同一地区D.只能出现在不同气候区16.虫媒植物与其传粉昆虫的关系属于()。

公选专业科目(生态类)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公选专业科目(生态类)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公选专业科目(生态类)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15. 写作题写作题1.【背景材料】“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0多年来,浙江省持之以恒,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使万千农村大变样,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可以寄托乡愁的故园。

浙江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转移、居住集聚的趋势,按照“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原则,确定了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一县城一中心镇一中心村一一般村”为骨架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浙江摒弃以GDP论英雄的理念,坚持发展绿色经济,促生了山水养心、绿色保健等养生经济,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运动经济,寻根探史、写生摄影等文创经济,产品直销、电子商务等商贸经济,来料加工、旅游品加工等劳务经济……一大批“美丽产业”异军突起。

由此,浙江真正使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习题】请从实际出发,以“美丽乡村”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3.条理清晰,语言优美;4.总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建设美丽乡村共绘锦绣画卷诗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而今满目白色垃圾,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环境恶化呼吁我们共建生态文明,保护地球家园。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分别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敢为人先的浙江人更是齐心协力、万人一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共绘浙江锦绣画卷。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提增农村发展活力。

浙江省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个省份,而发达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更是将城乡连为一体,但距离上的亲密并未能有效消除体制上的隔阂。

因此,浙江省应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探索和建立林权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主体;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江西省吉安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

江西省吉安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下列土壤分类中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燥红土B.黑钙土C.灰化土D.红色石灰土2. 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将种群的自动调节分为内分泌调节、行为调节和()A.土壤调节B.气候调节C.食物调节D.遗传调节3. 下列不属于种群的主要特性的是()A.空间特性B.数量特性C.遗传特性D.年龄结构4. 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称为()A.生物种群B.集合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5. 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由于南坡光照较强土温和气温较高,因此在南坡上适宜栽种A.阴性植物B.阳性植物C.耐荫植物D.湿生植物( )6.群落演替到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远小于总呼吸量B.总生产量和净生产量达到最大C.总生产量远大于总呼吸量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7.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大型消费者的是()A.真菌B.植物C.肉食动物D.细菌8.种群的生境比较稳定,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锥体呈( )。

A.金字塔形B.钟形C.壶形D.以上三者都不是9. 生态学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分)经历了四个阶段,下列哪个顺序是正确的A.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B.种群——个体——群落——生态系统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 )10.以空贝壳为家的寄居蟹和作为其伪装的海葵之间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B.寄生C.偏利共生D.竞争11.近年来,我国太湖大面积出现蓝藻,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这一现象属于()。

A.种群平衡B.种群暴发C.生态入侵D.季节消长12.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A.改善环境B、消灭竞争者C、增加总生产量D、增加净生产量13. 生态系统一词首先是谁提出的A.埃尔顿B.林德曼C.奥德姆D.坦斯利( )14.下列生物属于r对策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选专业科目(生态类)模拟试卷3(总分:1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1 写作题(总题数:5,分数:10.00)1.【背景材料】“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0多年来,浙江省持之以恒,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使万千农村大变样,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可以寄托乡愁的故园。

浙江顺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职业转移、居住集聚的趋势,按照“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原则,确定了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一县城一中心镇一中心村一一般村”为骨架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浙江摒弃以GDP论英雄的理念,坚持发展绿色经济,促生了山水养心、绿色保健等养生经济,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运动经济,寻根探史、写生摄影等文创经济,产品直销、电子商务等商贸经济,来料加工、旅游品加工等劳务经济……一大批“美丽产业”异军突起。

由此,浙江真正使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习题】请从实际出发,以“美丽乡村”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中心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3.条理清晰,语言优美;4.总字数1000~1200字。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建设美丽乡村共绘锦绣画卷诗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而今满目白色垃圾,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环境恶化呼吁我们共建生态文明,保护地球家园。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分别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敢为人先的浙江人更是齐心协力、万人一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共绘浙江锦绣画卷。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提增农村发展活力。

浙江省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个省份,而发达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更是将城乡连为一体,但距离上的亲密并未能有效消除体制上的隔阂。

因此,浙江省应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探索和建立林权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主体;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改革。

充分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实现与城市接轨,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建设生态人居环境。

近年来浙江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有很大的提高,居住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一排排漂亮的楼房成为农村亮丽的风景线,但总体而言浙江农村的人居环境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态安全、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保障问题。

要建设生态人居环境,就要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以及农村生态卫生条件,包括农村绿化美化、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污染防控、防灾减灾等,以保证区域的生态安全。

这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生态产业经济。

发展生态产业经济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道路、新模式。

安吉县依托农村现有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现代农业,取得了良好效益,达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统一,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除了生态农业外,生态产业经济还包括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

因此,浙江的中小企业要转变思维,抓住机遇积极投身于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实现华丽变身。

文明承载千年梦,生态点亮一个省。

经过浙江省人民的努力,浙江的农村,将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浙江的农村,将是一片秀丽的土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浙江的农村,将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富裕,幸福有保障。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生动地勾画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

)解析:2.【背景材料】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之前,沿湖所有单位和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直接排人西湖。

特别是湖西地区,群山中遍布村落,基础设施陈旧,房屋破旧不堪,污染现象严重。

由于含氮量超标,西湖的水质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劣五类水体,“天堂明珠”蒙受尘垢。

西湖水之所以被评为劣五类,是因为水体内营养物质太丰富,人们通常称之为富营养化,如同一个人得了“高血脂”。

随着湖泊年龄老化,加上人类活动加剧,内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所谓富营养化状态,主要表现为水体中的氮、磷等指标偏高,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藻类异常繁殖,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并最终导致湖泊“死亡”。

进入新世纪.杭州市立足于以民为本、还湖于民的理念,提出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充分展现西湖原有风貌和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把西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为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服务设施一流、交通便捷通畅、环境整洁卫生、管理科学合理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习题】参考背景材料,以“湖泊”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让“地球眼睛”重现光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令西湖名传百年。

不仅是西湖,以中国之广大,知名的湖泊数不胜数,青海的青海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都是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名湖。

然而不容回避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工业的发展,原本明艳靓丽的湖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大规模围湖造田、倾倒垃圾、排放工业废水、抽取生活用水等因素,使得湖泊水资源锐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萎缩,原本明艳靓丽的湖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脏、臭、黑的不堪景象。

人们常说,湖泊是地球最为明亮的眼睛,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地球眼睛已不复光明。

2008年初,胡锦涛同志在安徽考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2009年在中国举行的世界湖泊大会,也提出了“让湖泊休养生息”。

可见,采取必要措施,治理湖泊污染,让“地球眼睛”重现光明已是势在必行。

让“地球眼睛”重现光明,要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使我国在湖泊保护上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湖泊治理规章和政策,建立和完善保护湖泊的法规体系,为我国湖泊的治污治水提供法制保障。

同时,抓紧制定一些湖泊的监管条例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更好地规范全国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工作。

让“地球眼睛”重现光明,要建立湖泊综合治理机制。

加强湖泊环境污染联防治理和湖泊生态保护,制定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包括总量控制和监督管理方案,并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湖泊治理的市场化、模式化。

同时,要真正发挥政策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切实调动企业、政府和居民的积极性,使环境保护的主体产生自觉行动。

让“地球眼睛”重现光明,要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政府应当积极利用新闻、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宣传当前我国湖泊存在的问题,提高公民保护湖泊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公民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投身到湖泊的治理和保护当中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愿各方面共同努力,让湖泊早日康复,再次以明媚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还“地球眼睛”一片明亮。

)解析:3.【背景材料】污染场地又称“棕地”。

关于“棕地”的概念界定,在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中有所阐述。

根据这项法律的规定,污染场地是一些不动产,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污染场地的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污染可能不局限于场地本身。

研究表明,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企业导致区域镉、汞、铅等重金属污染;沈阳30家搬迁企业场地中的重金属和石油类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在场地周围也检测出了重金属含量偏高的情况。

“棕地”中的有毒物质渗入地下后,可通过土壤、地下水等迁移、释放有毒物质,毒性可持续达上百年。

【习题】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丧失生产力。

请你以“土地的保护与治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2.层次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1000~1200字。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让土地远离“毒品” ——议土地的保护与治理随着我国“退二进三”进程的加快,作为万物生存之本的土地资源变得遍体鳞伤,持续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石油化工污染,过量农药化肥与地膜的使用,让本就稀缺的土地加速变质,成为众人望而却步的“毒地”。

“棕地”一词渐渐走近人们的视线,其显现慢、修复难、周期长、费用高等特点给我国土地利用敲响了警钟。

“棕地”的存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循环。

我国“棕地”治理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虽有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但是法律空缺、标准不完善、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加强土地的保护与治理。

让土地远离“毒品”! 让土地远离“毒品”,需建立和完善专门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在“棕地”治理方面的法治欠缺,使得不少企业在污染后得以钻法律的空子,在给土壤造成巨大创伤后无关痛痒地离开,留下的烂摊子交由政府处理。

因此,污染场地修复和再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将土地污染修复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人,细化所有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责任。

尽快正式批准、发布和执行有关预防与治理土地污染的国家标准和技术准则体系。

地方政府可依据当地污染影响的实际情况,发布和施行更为严格的地方标准,加强污染场地管理。

让土地远离“毒品”,需尽快建立合理有效的融资机制。

美国的“超级基金”来源于以联邦环境保护署为主的污染场地管理模式;英国、德国、荷兰采取了基于风险管理的污染场地管理方法;而加拿大则将污染场地管理责任到省,联邦政府参与提供基金和技术援助以及制定联邦指导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