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19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2课时作业3: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Ⅰ)

高中生物必修2课时作业3: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Ⅰ)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Ⅰ)40分钟课时作业基础过关知识点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C.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答案] C[解析]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相互联系,并通过交配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因此,种群不是个体的机械集合。

2.关于基因库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答案] C[解析]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中不可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基因库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则基因库组成一定会发生变化。

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随繁殖的进行而不断延续。

知识点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不遗传的变异D.染色体变异[答案] C[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4.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存在的生殖方式B.有性生殖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C.有性生殖细胞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答案] D[解析]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或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了基因重组,产生了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再通过受精作用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合子,合子发育成为多种多样的新个体。

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知识点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答案] D[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检测):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检测):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础巩固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D.形成生殖隔离答案:D2右图表示某个种群基因型的组成情况,A、a为一对等位基因。

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 )A.11%B.40%C.50%D.55%答案:C3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答案:C4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B.9/19C.1/19D.1/2答案:A5下页左上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解析:①是基因频率的变化;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④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6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 )A.12.5%B.25%C.50%D.75%答案:C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一定在进化。

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所以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在进化。

答案:C8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方向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内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和方向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它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时分层作业19(Ⅱ)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时分层作业19(Ⅱ)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③④C[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其概念范围比种群要大,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虽属两个种群,但属同一物种。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导学号:77782186】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花的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D[生殖隔离包括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植物因开花季节和花的形态不同而不能自由交配,即使能交配,但也会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死亡,或产生的杂种后代无生殖能力,这都属于生殖隔离。

]3.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变异角度看,这种蜣螂后腿卷曲的出现是因为突变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还是同种生物,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故A错误;由于突变的存在,蜣螂种群中存在普通蜣螂和“生活品味”提高的蜣螂,由于自然选择的定向选择,使“生活品味”提高的蜣螂基因频率提高,故B、C、D正确。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中图版习题精选七十九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中图版习题精选七十九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中图版习题精选七十九
第1题【单选题】
去年夏季,我国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对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农田被水淹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受到抑制
B、长期水淹的农田在洪水退去后会发生初生演替
C、洪涝灾害会破坏生物之间固有的种间关系
D、水稻对水淹更具有耐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pen基因突变后细胞膜对杀虫剂的通透性增强
B、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C、pen基因自发产生的突变是定向的
D、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脱氧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
B、基因是遗传信息表达的基本单位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D、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Word版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 •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D •③④ C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其 概念范围比种群要大,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虽属两个种群,但属同一物种。

隔 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 生殖隔离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 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 a 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B. b 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C •①〜⑥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 1和物种2B [图中a 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 的形成;b 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其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 化;①〜⑥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 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当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产 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2物种的形成。

]3•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报告指出,佃98〜2008年这10年间,在新几内亚岛上发现了 1 060种新物种,其中有12种为哺乳动物,如居住在火山里的羊毛鼠、惹人喜爱的扁鳍海豚等。

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D .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C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也可能是种间互助,如兰花与专门给它传粉的蛾;新物种不断形成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一个物种的形成与灭绝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若干物种;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讲义:第7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讲义:第7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2.意义(1)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1)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 ) 2.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 ) 3.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对象为生物个体。

( )提示:1.√2.× 达尔文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

3.×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种群。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问题探究]下图是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图,据图分析:1.请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需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2.结合变异知识,思考: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吗?提示:不一定。

只有环境改变导致了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的性状改变,才能遗传给后代。

[归纳总结]1.对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理解(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比较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

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精选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第一章 生物进化理论习题精选十六

精选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四单元 遗传变异与进化第一章 生物进化理论习题精选十六

精选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四单元遗传变异与进化第一章生物进化理论习题精选十六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及现代生物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只有自然选择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自然选择【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面是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要点,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的正确顺序( )①祖先生活在缺草的环境中;②祖先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个体颈、前肢较长而有的较短;③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而促进颈和前肢逐渐变长;④只有长颈鹿和长肢的个体能吃到高处的树叶而得以生存繁殖,而颈、前肢较短的个体因吃不到食物而遭淘汰;⑤获得性的颈和前肢变长可遗传;⑥代代选择以漫长年代进化而来;⑦经过许多年代的用进废退而发展进化的结果.A、①→③→⑤→⑦B、①→②→⑤→⑦C、①→②→④→⑥D、①→③→⑤→⑥【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对如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②表示基因突变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D、④表示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研究人员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C、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D、“盲鱼”之间的随机交配一定会改变基因频率【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 )A、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B、分子水平深入到量子水平C、性状水平深入到细胞水平D、显微水平深入到亚显微水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 )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进化的方向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桦尺蠖与环境、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共同进化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自然状态下植物甲在3月份开花,植物乙在10月份开花,说明二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有关生物进化及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B、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物种的过程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细菌进化的原材料来自突变和基因重组【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虫媒花与为其传粉的昆虫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互适应,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B、定向变异的结果C、偶然相遇的结果D、用进废退的结果【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D、一个树林里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被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二讲义:第4单元 第1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二讲义:第4单元 第1章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章生物进化理论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习目标1。

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解释生物进化的实质。

(重点)错误!分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重难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1)种群的概念(2)基因库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进化发生在种群而不是个体。

2.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保存了有利变异,消除了有害变异,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1)隔离的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同时环境条件也不同,因此,对不同种群生物的选择方向也不同,使不同种群生物的基因库改变的方向不同,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产生了新的物种。

(2)生殖隔离的类型生殖季节不同(如植物开花期、传粉期不同,动物发情期、交配期不同);雌雄配子不能结合的受精隔离;求偶行为不同的心理隔离;杂种不活、杂种不育。

(3)生物进化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选择和隔离。

1.判断对错(1)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 )(3)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4)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5)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

( )[答案](1)×分析:一个池塘中的鱼包括多个物种,而种群是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3)×分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4)×分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5)√2.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C.一片森林中所有乔木的总和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B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项不同空间,C项乔木有很多不同的物种,D项动植物不是同一物种,因此只有B项正确.]3.下图表示某个种群基因型的组成情况,A、a为一对等位基因.则该种群中a 的基因频率是( )A.0.11 B.0.4C.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建议用时:2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出现地理隔离
D.形成生殖隔离
D[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存在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形成。

]
2.据统计美洲棉尾兔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种,这说明下列哪种因素在物种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A.变异B.遗传
C.地理隔离D.生殖隔离
C[美洲棉尾兔在东西部的差异主要是由地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故物种形成的原因是地理隔离。

]
3.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属于同一个物种
B.两个种群间生物若存在生殖隔离,则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同一物种的个体都是生活在一起的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C[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是一个种群,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是同一个物种,同一物种可以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的种群。

]
4.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D[如果种群中缺少变异,环境变化时,种群中的个体要适应就可能全部适应,要是不适应就有可能被全部淘汰。

]
5.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的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出现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B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故C项错误。

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有更多产生后代的机会,故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综合上述可见,自然选择是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

]
6.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B与C 之间已经形成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2)生殖隔离(3)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且存在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
[等级过关练]
7.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
积累
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
C.鹿与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C[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引起的,种群内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杀虫剂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春小麦和冬小麦是两个物种,春小麦不会由于连年冬种而成为冬小麦,D错误。

C项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
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B[A项,抗生素不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而是对具有不同耐药性的细菌进行选择。

B项,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的与非耐药性两种类型,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新生儿感染的细菌也可能存在耐药性的类型。

C项,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将会导致体内的致病菌数量增加,但不会增加其耐药性,耐药性的增加是药物对致病菌进行选择的结果。

D项,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不能对该类细菌产生免疫力,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繁殖。

]
9.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且
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图2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解析](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2)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

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③基因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