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以人为中心

合集下载

第3章 课程目标

第3章  课程目标
Chinese
Compuls Selective Selective ory credit credit credits II I (≥22) (116) (≥6)
10
foreign language
mathematics politics
10
10 8
history
geography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程 标 准 教 学 大 纲 课程性质 前言 课程基本理念 说明
标准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分学段内容要求(有案例)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 n 课时安排 n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n考核与评价 教学目的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类型
1、普通目标、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 标(按照目标取向分)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 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 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 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 的需要 出发,跨学科选择、组织内容,它关注个 人与社会生存问题,追求社会问题的解决、 个人自由与社会公正。 其具体形式为:生活情境设计、核心设计、 社会问题或改造主义设计、能力设计、过 程技能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
1、制定课程计划
2、研制课程标准 3、编写教学材料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述 二、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三、课程目标的基本类型 四、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与环节。
一、课程目标概述
1、课程目标的概念 aim ——goal——objective 教育目的(见《教育法》) 培养目标(见《课程计划》) 课程目标(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包含: 科目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 课程目标指学生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课程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对课程设计与 实施具有导向、调控、评价功能。

以人为中心第三讲

以人为中心第三讲

怎么做能避免输入价值条件?
坚决避免价值条件 无条件积极关注 理性、民主的态度 对事不对人、对行为不对人 科胡特:不含敌意的坚决(拒绝和要求)
(二)自我异化(self-estrangement)
自我异化,价值条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自 己的本性对立,开始否认、回避、打压实现倾 向。
实现倾向在内心中表现为各种主观经验,比如 愿望、幻想、感受等等。“跟着感觉走”
心理适应不良(maladjustment)
个体(在意识水平之下)对某个特别重 大的、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防御失败, 失去控制局面的能力,因而出现烦恼和 紊乱。
自我解体(self-disintegration)
“由于防御失败,经验便被准确地符号化而 进入意识,这一 对自我而言异己的、破坏性 的力量 , 使得作为一个统一体,一个格式 塔的自我结构被打破,被肢解 ;原来那种通 体相关、彼此协调的局面不复存在,此即为 解体。”——(Rogers,1959)
但是,两年多来,她仍然在之前的那个学生恋人和表哥之间摇摆 不定。
直到28岁时,她才最终决定与前恋人分手,选择嫁给表哥。
韦斯特(Ellen West) 案例简介
32岁时,她完全被减肥的强迫观念所控制,总是出现“我必须变瘦” 的念头,拼命节食的同时每天吃60片泻药!她尝试精神分析治疗, 但收效甚微。由于环境原因被迫中止治疗后,她的情况变得更为糟 糕。她住进一家精神病院,在接受第二任精神分析师的治疗时,她 第一次试图自杀。她的丈夫希望留在医院陪护,她也希望如此,但 医生不许。此后,她的情况每况愈下,找了更多的精神科医生。
实现需要和积极关注需要的关系
自我实现
积极关注
(安全、爱、归属、尊重)
马斯洛和罗杰斯
马斯洛:安全、爱、归属、尊重是自我实现的条 件。

人力资源管理简答题+论述题

人力资源管理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绪论1、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得总和。

它应该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一项重要要素,离开了人力资源,也就无所谓社会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

2)、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离开劳动者,就无所谓人力资源。

3)、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的存量,表示该国该时期人力资源的多少,同时也以一定的指标衡量人力资源的质量。

4)、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有两种存在形式,正在被使用和尚未被使用的人力资源。

2、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答:1)、获取,对职位和人员进行测评,选拔出与组织中的职位最为匹配的任职人员的过程。

2)、整合,指通过培训教育,使员工具有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最终成为组织人的过程。

3)、保持,保持包括保持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保持员工队伍相对稳定两个方面。

4)、开发,指提高员工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等各方面资质,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过程。

5)、控制与调整,这是对于工作行为表现以及工作达成结果情况作出的评价和鉴定的过程。

3、简述(美国人力资源专家诺伊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答:1)、经营能力,即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作出对公司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

2)、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职能中涉及的工作分析、组织设计、招聘甄选、绩效评价、培训开发、薪酬等技术和方法,还要不断掌握新技术和方法。

3)、变革管理能力,即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变革过程管理的能力。

4)、综合能力,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配合在一起。

4、简述人力资源战略的概念和类型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关系答:指组织中一切与人有关问题的方向性的谋划,它是一种旨在充分合理地运用企业各种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人力资源使用模式和活动的综合。

《安全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安全管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安全管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研究安全管理学有什么重要意义?2.简述安全管理及安全管理学的定义?3.简述安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4.试述我国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答案:1.鉴于安全管理对预防、控制事故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同时安全管理学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所以需要我们不断认识、继承、总结并发展安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只要人类掌握科学的安全管理原理与方法,充分发展并利用安全管理学这一强有力的武器,社会严峻的安全形势就会得到极大改善,重大事故的发生将会得到遏止,社会、经济的发展、稳定也必将基于更加坚固的基础之上,人民生活将更加平安、健康、快乐。

这就是研究并推广安全管理学的根本目的及意义所在。

2.安全管理的定义: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安全管理学是研究安全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安全管理的定义:安全管理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安全管理学的定义:安全管理学是研究安全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4.我国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建立和发展阶段、停顿和倒退阶段、恢复和提高阶段、市场经济下的高速发展阶段。

第二章1.简述典型的事故致因理论。

2.思考经典管理理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

3.管理新理论对安全管理研究和实践具有哪些新作用和影响?答案:1.(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能量意外转移理论:第一类伤害是由于转移到人体的能量超过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而产生的;第二类伤害则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3)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威格尔斯沃思模型、瑟利模型(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劳伦斯模型(4)动态变化理论:扰动起源事故理论、变化—失误理论(由于管理者或操作者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产生了计划错误或人为失误)(5)轨迹交叉论: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专升本公共事业管理之8-人力资源管理懂克用练习题

专升本公共事业管理之8-人力资源管理懂克用练习题
企业之所以会存在培训需求。来源于————企业层面的问题、个人层面的问题
按照诺伊等人的观点,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个人特征、投入、产出、结果和反馈
培训需求分析的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资料查阅法、访问法
设置具体的培训目标时,应当包括三个构成要素————1、内容要素,即企业期望员工做什么事情。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技能的培养、三是态度的转变。2、标准要素,即企业期望员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做这件事情。3、条件要素,即在什么条件下要达到这样的标准。
最早系统的提出管理职能的是————亨利·法约尔
目前国内通常将管理职能划分为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方式————命令式的管理方式(V形方式)、参与式的管理方式(M形方式)
首次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论述的是————怀特·巴克1958年《人力资源职能》
人力资源的模式:米尔科维克和布德罗提出1、工业模式。50年代之前。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工作规则的建立、职位晋升阶梯和职业生涯设计、以资历为基础的报酬体系、雇佣关系、绩效评估等。2、投资模式。60-70年代。管理的重点从劳工关系转到培训和开发方面,具体措施包括给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工作丰富化、培训和长期薪酬。3、参与模式。80-90年代。强调团队合作、相互信任、思想观念的一致以及对组织的承诺等。管理过程中更多地采用民主、参与的方式。4、高度灵活模式。90年代以后。主要内容:借助外脑、聘请顾问、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灵活的雇佣关系、多样的报酬、权变的组织结构等。
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话包含20个纬度。每个纬度有5道题。对于每道题,员工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来进行评价,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

第3章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人卫第五版全科医学概论)

第3章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人卫第五版全科医学概论)

第3章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人卫第五版全科医学概论)第3章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健康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而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理念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的。

本章将探讨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的概念和原则,并介绍其在全科医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与原则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是一种关注和满足个体多维度需求的照顾模式。

它不仅强调个体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原则:1. 个体的权益至关重要。

每个个体都应当享有相同的权益和机会,接受平等的健康照顾。

医务人员应尊重个体的自主权和隐私权,充分听取个体的声音和需求。

2. 个体参与决策。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强调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

医务人员应与个体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提供信息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实施综合性照顾。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需要医务人员协同工作,形成多学科的团队,为个体提供全方位的照顾。

这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二、在全科医学中的应用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在全科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全科医生是最贴近个体的医疗专家,他们不仅应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要关注个体的整体健康。

以下几个方面是全科医生实施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的重点:1. 积极倾听和沟通。

全科医生应倾听个体的意见和关注,并进行积极的双向沟通。

这有助于全科医生了解个体的需求和期望,并制定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

2. 建立并维护长期关系。

全科医生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的关注和定期的随访,全科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的状况并提供持续的照顾。

3. 综合性评估和照顾。

全科医生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心理、社交和环境等各个方面。

这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照顾。

4. 协调医疗资源。

全科医生应在需要时协调各种医疗资源,包括专科医生、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等。

通过综合利用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体的健康需求。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四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讲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四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讲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四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讲义第一节行为辅导法第二节理性情绪行为辅导法第三节以人为中心辅导法第一节行为辅导法一、行为辅导法的理论二、行为辅导法的方法三、行为辅导法的贡献与局限1.概念:建立在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基础上的心理辅导方法称为行为辅导法,又称为矫正法。

2.理论基础: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一、行为辅导法的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1.创始人:巴甫洛夫2.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3.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会出现。

4.泛化: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这一刺激的刺激也可能会诱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5.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注意: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1.人物:桑代克(美),斯金纳(美)2.原理:实验动物出现反应A,反应B,反应C,然后选择出现B 时给予事物进行强化,重复若干次,一听到声音(或看见光),实验动物只会表现为反应B,而不再出现反应A,C,这样,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3.强化: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①正强化: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个体另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

②负强化: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一个使消极强化物消失的事件,这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4.惩罚:降低行为今后发生的概率,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①正惩罚: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

②负惩罚:在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积极刺激,可以降低该反应的发生概率,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

5.消退:在一定情境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而现在这个反应没有得到通常的强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较少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情。

心理治疗课件第三章以人为中心疗法

心理治疗课件第三章以人为中心疗法
解决阻碍个人成长的障碍 • 治疗中当事人是核心,而非治疗者
一、对人基本看法
1、人的主观性 特性、存在空间
2、人的实现的倾向 动机性驱动力、人类天性、积极倾向
3、对人的其他看法 人基本是善良、诚实、可信赖(与生俱来) 人有能力作决定、指导、调整、控制 (如有好的环境)
二、自我概念的理论
• 自我(self)与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的发展 • 自我概念与心理失调 • 自我概念与心理治疗
抑制自身积极的情感
4、自我概念与心理治疗
《来访者中心治疗》理论模型解释: (1)个体根据什么原则行动 (2)什么情况促使精神障碍形成 (3)什么措施可使精神障碍好转
心理失调解释
• 当自我与自我概念的实现倾向一致时,人就达到 了一种理想的状态——自我实现
• 自我得到的经验、体验与自我概念冲突矛盾时, 自我概念受到威胁产生恐惧,通过防御机制否认 和歪曲自身的经验、体验。
4.治疗结果
(1)实际:使当事人对自己有较实际的看法和积极 的评价;
(2)自主:使当事人增加自信和较有能力自主,性 格较健康;
(3)接纳:使当事人能够对自己和本身的感受以及 对他人较为接纳;
(4)应对:使当事人较少对自己的经验作出压抑, 较能克服压力;
(5)适应:使当事人行为上表现较成熟,适应能力 增强。
观察
观察是促进了解的前提和途径。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观察表现在: 第一,从当事人的行为包括他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
来寻找线索; 第二,从当事人的说话特别是所用词汇了解他的情
绪状况; 第三,注意当事人语调的缓急高低; 第四,通过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
等了解他的内心感受。
具体性(congretene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一个人比如父母或子女相关的情感或欲望被无意地 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尤指分析者。这就相当于成 语“移情别恋”中的“移情”两字。 共情(empathy)——指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 情和动机。港台地区译作“同理心”,和大陆常用的 “同情心”相似。相当于成语“感同身受”“设身处 地” 移情——被压抑力必多的一种投射 共情——帮助来访者对自身无意识内容实现洞察的一 种方法

(三)人性观理解的动机
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
不断成长和实现自己
心理治疗的目标即是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能的人早
已存在能力释放出来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总特点
1、人性的发展与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 的方向 2、病理问题源自缺乏爱的环境,以及因此而 出现的缺少爱的能力

二、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
重要人物 童年关注
价值条件

2、常见问题
发生:价值条件的反复出现,儿童就会将其内
化为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成为指导儿童行为 的准则。当儿童迫于价值条件,迎合父母或他 人的评价,而拒绝自己的真实经验时,自我的 不协调就会出现。 解决:理智而民主。认可孩子的感受,同时引 导其认识其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的影响。
1902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 1920年,考取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 1922年来中国参加“世界基督教同盟大会”,并
在中国居住6个月 1924年,获得历史学本科学位 1928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 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
1939年出版《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
1940年被聘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 1942年出版《咨询与心理治疗》 1945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并建立一个咨询
中心。 1944~45年任美国应用心理学会主席。 1949~1950年,任临床与变态心理学分会主席 1951年出版其名著《来访者中心治疗》 1956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1年出版《论人的成长》,阐发其对人的实现倾向的 看法。 1962年,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任研究员, 从事人本主义的人际关系研究。 1964~196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第55任主席 1972年获该会杰出专业贡献奖


讨论:共情与移情的关系

问题:如果来访者宣称其爱上了咨询师,你 准备如何处理?
角度不同:咨询师与来访者 情感基础

处理方法:自我表露、回避、转介、解释、 强调设置(让咨询师与来访者间保持合理的 界限)
常用技术2

尊重
无条件的尊重 非占有式的关怀 接纳为先决条件 温暖的态度
容毫不含糊地表达出来?
3.
我是否能让自己体验对方对我的积极态
度——温暖、关心、喜爱、兴趣、尊重?
我会害怕来访者对自己的依赖吗?我会担
心自己受来访者控制吗?
4.
我自己是否足以坚强到独立于世、不依赖 他人?

我能否象尊重对方一样尊重自己的感受?我是否 能足够坚强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至于因对方 的沮丧而萎靡不振,不因他的害怕而恐惧,不因 他的依赖而被吞食,不被他的愤怒所摧毁~~?
1、以人为中心 2、治疗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3、非指导性治疗

三、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理论的 人有了解自己及解决自己的困扰的潜能 学习自我接纳,增进自我觉察,就能朝着自我导
引的方向去发展

(二)治疗条件
治疗者的态度、个人特质、治疗关系的性质是治
疗过程中首要的决定性因素 良好关系的三个基本要件

对质
第四节 应用研究的评价

一、贡献
强调研究 对多元文化咨商的影响

二、批评
太简单
治疗效果不佳
实践者倾向于接受那些没有挑战性的来访者 难于保证治疗师的真诚
我能否把对方看作是一个正在“形成”的 人,而不受他的过去或我的过去的束缚?
七、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理论特色
1、对人性正面而乐观的看法 2、注意人而不是人所呈现的问题 3、治疗历程是关系导向,而非技术导向的 4、重视治疗师的人格与态度 5、运用范围广泛

第三节 基本技术

一、治疗策略
创造氛围 两种形式:个别治疗、会心小组
第三章 以人为中心疗法

基本观点:
关于爱的理论 关于爱的环境(病理学思想与治疗思想)
精神分析关注动力背后的认知因素(即强调上升
到意识,意识的本质在于认知),而人本主义关 注于动力背后的环境因素(即更强调体验,或者 关注于动力背后的情绪因素)。
第一节 历史

一、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

(一)核心观点
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正面的
人生取向 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本性 人是建设性和社会性的,值得信赖,可以合作 人有潜在的能力足以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 人有能力自我导引,迈向自我实现

(二)人性观理解的冲突
人有侵犯冲动和多种复杂的心理冲突 心理防御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真诚 无条件积极关注 共情(同感)——empathy

(三)治疗目标
1、去防卫 2、建立关系 3、探索成长

(四)治疗结果
1、实际:使当事人对自己有更客观的评价 2、自主:使当事人更自信、自主、健康 3、接纳:能对自己和本身的感受及对他人更为
接纳 4、应对:使当事人较少对自己的经验作出压抑, 较能克服压力 5、适应:使当事人行为上表现成熟,增加适应 能力
五、心理失调的原因

(一)自我不协调
自我与经验间的不协调,导致个体否认或歪曲经
验,从而引发焦虑。

(二)人际关系差
不适当的环境使人的潜能得不到发展或向歪曲的
方向发展。在这些不适当的环境中,人际环境是 最为重要的环境。
六、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

(一)治疗关系的作用
促进心灵探险 重大的人格改变
四、人本主义疗法的自我理论

(一)自我结构与内容
1、概念——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知觉、
理解和评价。即个体意识到的自我 2、实际——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并一定与自己的 现实相符 3、差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太 大,个体就会焦虑;当二者间差距缩小时,就会 感到幸福与愉快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 1、影响因素
5.
如果允许对方保持独特性,我自己对此是 否足够的安心?
6.
我能否让自己完全进入他的感受和个人意义 的世界,并能象他一样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能否接纳对方向我呈现出来的每一个人格 侧面? 在这种关系中,我行动时能否保持足够的敏 感性,以使我的行为不被看作是一种威胁?
7.
8.
9.
10.
我能否帮他解除外在评价的威胁?

二、常用技巧
倾听
同感(共情)
治疗师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的准确了解,如同感受
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并将其感受传递给对方。

共情的表现
体会患者的感受 将感受向患者传达 了解感受的意义 在当事人的位置上尝试了解当事人
协助患者表达、探索、了解自己的经验
不同于同情(居高临下)
共情(empathy)与移情 (transference)的区别 移情(Transference)——是指精神分析中,原先
二、人本主义疗法的主要阶段
(一)非指导咨询(20世纪40年代) (二)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20世纪50年代) (三)治疗起效的条件( 20世纪60年代) (四)治疗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20世纪 80到90年代)


一、人性观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人性的发展与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

(二)治疗关系建立的前提
接触——治疗双方在心灵上相互接触
敏感——善于发现当事人出现的不一致或矛盾
统整——治疗师在治疗中表现出的一致与完整

治疗关系——病人发生改变的关键 衡量治疗关系的10标准
1. 我是否能让对方觉得我是值得信任的、可靠的,
在某种深层意义上是表里一致的?
2. 我是否有足够的表达能力,能把我想表达的内
关注聆听与回应
不等于观点一致
常用技术3

真诚
真实、诚实、可靠 开明、开放、统合 心口一致、言行一致 自由与自然表达真正的自已
可以表露自己的失败与过错
不流于表面化、非人化及过于自我表达
常用技术4

观察
从当事人的行为(包括其言语与非言语)中寻找
线索 从当事人的说话,特别是所用词汇来了解其情绪 状态 注意当事人语调 通过面部表情、眼神、姿态等了解其内心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