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导学案2
河北省望都县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捕蛇者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

《捕蛇者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的特点,背诵课文。
2.力量目标:学习本文衬托和对比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怜悯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目标3三、学习难点:目标2四、学法指导:1.第四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悟。
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2.紧扣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有关练习读课文。
3.接受“读读、议议”相结合的方法。
五、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个人补充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词注音啮人()腊之()挛踠()()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事者()更若役()日蹙()殚()顿踣()死者相藉()毒疠()曩()隳突()恂恂()缶()谨食之()熙熙()以俟夫观人风者()()2.解释加点词以啮人,无御之者()()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当其租入()今吾嗣为之十二年()貌若甚戚者( ) 几死者数矣( )( ) 若毒之乎( )( )更若役,复若赋( )(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则久已病矣( ) 而乡邻之生日蹙( ) 殚其地之出( )饥渴而顿踣( ) 触风雨( )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隳突乎南北 ( )( )吾恂恂而起( ) 弛然而卧( ) 谨食之()时而献焉(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熙熙而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4.收集一些作者的资料。
二、课堂导学1.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2.本文分为三部分,请简要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其次部分(2-4):第三部分(5):3.分析课文①文中的“异蛇”有何特点?永州人为什么要捕蛇?②其次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了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③作者很怜悯蒋氏的患病,想帮他更换差事,不再冒着生命危急捕蛇,蒋氏为什么不同意呢?④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文中成功的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法,请找出来,简要的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第19课《捕蛇者说》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捕蛇者说》第二课时导学案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交待人们捕蛇的缘由。
可分二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
在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层(“其始”到段末):叙述捕蛇来由。
永之人争奔与蛇毒形成对比,要害是“当其租人”暗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
全文主旨已寓含其中。
第二部分(2~4):文章主体部分,借蒋氏之口说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第2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
先说蒋氏三世专利,使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
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本段可看作是下面所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
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
作者既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则蒋氏不能不道出其难言之隐。
这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第4自然段:蒋氏自陈心曲。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而吾以捕蛇独存”):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
第二层(“悍吏之来吾乡”到段末):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索租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形作对比。
第三部分(5):点明文章主旨。
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
开头用“余闻而愈悲”结束叙事,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接着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出现蓄势。
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篇主旨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三.背诵课文四五节巩固训练当堂练习2011年湖南省邵阳市(四)【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导学案

十九、《捕蛇者说》学案(二)
编稿:乐审稿:审批:编码:九( )班姓名:学号:
一、学法指导及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2、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二、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永州百姓争着捕蛇的原因,本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蒋氏祖孙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
三、精讲释疑
1、蒋氏“专其利三世矣”,看来令人羡慕,请问“利”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这个“利”字的?
2、文章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具体分析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
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又是怎样评价的?
4、作者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5、对作者的期望,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四、小结
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残遭遇,反映民不聊生的境况。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五、我的疑问
六、达标训练
1、本文的中心是,(一个)字处处可见,贯穿始终,为通篇发论之根。
2、你认为蒋氏真的比相邻们过得幸福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练习册》上相关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捕蛇者说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

捕蛇者说十九《捕蛇者说》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个性调整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
2.了解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
进一步感知赋敛之毒。
课前预习1.自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写在下面。
2.辨析下列词语的不同用法及意思。
而黑质而白章()得而腊之以为饵()而吾以捕蛇独()恂恂而起()其其始()专其利三世矣()当其租入()视其缶()于告于莅事者()吾祖死于是()积于今六十岁矣()苛政猛于虎()之无御之者()哀而生之乎()言之()余悲之()若毒之乎()得而腊之()悍吏之来吾乡()今以蒋氏观之()以以啮人()以王命聚之()以尽吾齿()腊之以为饵()今以蒋氏观之()吾以捕蛇独存()焉争奔走焉()时而献焉()犯死者二焉()不复出焉()活动方案活动1:温习前一课内容。
1.默写第一节的字词解释。
(随机抽取)(同编号展示,其他自主默写→组间互阅→自主订正,组长抽测)2.提问:永州的人为什么争着捕蛇?这说明了什么?(自主抢答)活动2:疏通文意。
(2—5节)(组内解决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将本组无法解决的疑难展示在黑板上,向班级求助→组间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分节进行,小组展示方式不限)→师生点评纠正→整理笔记)活动3:感知蒋氏一家的遭遇。
1.阅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简要阐述。
①阅读文章第二节,说说文中哪个字最能概括出蒋氏三代的遭遇的悲惨。
②蒋氏三代惨受捕蛇之害,可为什么面对“余”的建议却“大戚”,且“汪然出涕”?③蒋氏有没有体会到“余”的良苦用心?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主思考→自主抢答)2.局部点击。
阅读文章第四节,找出蒋氏叙述自己生活状况的语句。
读一读,析一析:这些语句中哪些词语或句子突出了蒋氏生活的悲与痛?(自主完成→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活动4:疑点追踪。
蒋氏在叙述自己生活的时候说:“其余,则熙熙而乐。
”他过得真的快乐吗?你觉得这“乐”中包含了哪些滋味?(小组讨论→将关键词展示在小黑板上→对照关键词合作交流)。
捕蛇者说 导学案

捕蛇者说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说”的特点;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过程与方法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2.“说”的体裁特点;3.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师板书课题,作者]3、介绍蛇的相关知识二、走进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人,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三、检查预习: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题中字音、字义两项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检查的结果看,同学们课前作很认真的准备,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然后讨论。
①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②生之间互相讨论;③生提问老师。
④师强调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⑤归纳总结练习。
五、合作探究:1、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2、捕蛇者的“幸”与乡邻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就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又有何作用呢?并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的对比。
(实际上就是“役”之幸与“赋”之不幸的对比,从而突出“赋税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3、捕蛇者是怎样形容这种现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样说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样评价的?4、作者对这种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进步性和局限性)A、生讨论发言,师归纳板书。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捕蛇者说(第二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捕蛇者说(第二课时)导学案语文版(一)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布置自主预习)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二、朗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二)展示(展示自学效果,展示学习疑难,合作探究释疑)1、文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死与生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结果是“”,“”。
而蒋氏“”。
(2)危与安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被悍吏惊扰得“”。
而蒋氏只要“”,便可“”;只要“”,便可“”。
(3)常危与暂危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在冒死亡问题上是“”。
而蒋氏则“”,其余则“”。
(4)先死与后死的对比;蒋氏说:“今虽死乎此,”。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哪句话揭示了主题。
6、《捕蛇者说》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如果你是“观人风者”,看到《捕蛇者说》后有何感想?(提示:可从蒋氏、作者、朝廷、观人风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感想。
(三)反馈(总结知识学法,巩固拓展训练)(甲)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去”字,选出意思相同的一组()(1)何为不去也(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A、(1)(2)(3)(4)B、(1)(3)(4)C、(2)(3)(4)D、(3)(4)2. 选出对划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A.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B.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C. 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D. 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3. 选出分析正确全面的一项()A. (甲)文主旨在于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残酷现实;(乙)文的主旨是反映孔子告诫弟子要行仁政而不能施行暴政。
捕蛇者说导学案

十九《捕蛇者说》导学案主备人:杨梅【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3.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预习导学】1、你了解柳宗元和“说”吗?将你知道(或查到)的知识写在下面,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蒋氏自述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这里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段时期,请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历史老师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3、读准课文,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读三遍)啮.()腊.()挛.()踠.()瘘.()疠.()当.()其租入嗣.()几.()死者数.()矣莅.()蹙.()殚.()踣.()死者相藉.()曩.()隳.()恂.()缶.()谨食.()之熙.()以俟.()夫(..)莅.事者()叫嚣.()号.呼()4、读通课文前三段,按要求答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吾祖死于是.几.死者数.矣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2)翻译重要语句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永之人争奔走焉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3)正确读顺句子,划分句子节奏永州之野产异蛇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疠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若毒之乎?4、读通课文4-5段,按要求答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汪然.......出涕.君将哀而生.之乎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叫嚣乎东西..虽.鸡狗不得宁焉..,隳突..乎南北吾恂恂而..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其余..,则熙熙...人风者得焉...而乐又安.敢毒.耶以俟夫观2)翻译重要语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君将哀而生之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捕蛇者说》导学案长春版

捕蛇者说课题捕蛇者说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课件及相关资料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难点:1. 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动态修改导入5分钟介绍作者及文体10分钟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
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
(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
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思考回答问题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文学常识朗读8分钟疏通文义20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
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蛇者说》导学案2
编制人:徐晓林审核人:杨海荣班级姓名等级【学习目标】
1.自主复习文言基础知识,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
3.理解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自主学习】攻破目标1
(一)重要词语归类。
1.圈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汪然涕曰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可以已大风则久已病矣2.解释加点的词性活用的词。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君将哀而生.之乎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而乡邻之生日.蹙岁.赋其二时.而献焉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意思。
之:太医以王命聚之.而乡邻之.生日蹙无御之.者悍吏之.来吾乡
若毒之.乎君将哀而生之.乎
乎:君将哀而生之乎.叫嚣乎.东西
吾尝疑乎.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则:则.何如则.吾斯役之不幸则.弛然而卧则.《论语》二十篇也
焉:永之人争奔走焉.时而献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今其室十无四五焉.虽鸡狗不得宁焉.
以:以.啮人以.为饵
而吾以.捕蛇独存以.尽吾齿
今以.蒋氏观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于:余将告于.莅事者吾祖死于.是
苛政猛于.虎也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是吾父死于是.
黑质而.白章吾氏三世居是.乡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吾尝疑乎是.
则弛然而.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君将哀而.生之乎若貌若.甚戚者
时而.献焉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若.毒之乎
(二)翻译课文重要句子。
1.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5.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合作探究】攻破目标2、3
1.第4节蒋氏将自己与乡邻的生活进行了对比,根据要求找出四组对比,尽量用原文词句完
作用:
2.对作者“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作何评价?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