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咱地震台VS型垂直摆倾斜数字仪观测资料分析
漳州地震台VP垂直摆数据干扰分析

漳州地震台VP垂直摆数据干扰分析垂直摆是地震台中一种常用的测震仪器,其原理是利用摆动的惯性和重力进行地震信号的测量。
然而,在实际的观测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垂直摆的数据可能会受到干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垂直摆数据可能会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运动现象,包括地震、地质构造运动和海洋潮汐等。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震台受到外力作用,从而影响垂直摆的摆动。
为了减小地壳运动对垂直摆数据的影响,可以采取地震台的设置防震装置,将垂直摆与地基隔离,减少外力的干扰。
其次,垂直摆数据可能会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
人为干扰包括但不限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振动、机械设备的运行振动以及电磁辐射等。
为了减小人为干扰对垂直摆数据的影响,可以选择铺设软垫、降低设备振动、加强电磁屏蔽等措施。
此外,垂直摆数据可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振动,包括风吹、水流等。
这些自然振动会通过地基传递给垂直摆,引起其摆动。
为了减小自然环境对垂直摆数据的影响,可以选择安置在相对稳定的地点,避免暴露在强风、水流等环境中。
首先,可通过采集和分析多个垂直摆的数据,对比其摆动情况,识别并排除异常值。
异常值可能是由于干扰引起的,对垂直摆数据进行过滤和修正,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其次,可在地震台VP设置的周围环境中安装加速度计等测量设备,同时进行振动数据采集。
通过振动数据采集,可以分析和研究各种干扰因素对垂直摆数据的影响程度和特点,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依据。
再次,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垂直摆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滤波可以根据不同频率的干扰信号特点,选择适当的滤波器进行去噪处理,提高地震信号的清晰度和可识别性。
最后,可采用校准和调整仪器的方法,对垂直摆进行标定和优化。
通过标定和优化,可以提高垂直摆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减小干扰的影响。
汶川8.0级地震前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到的地形变异常现象

汶川8.0级地震前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到的地形变异常现象荆燕;张鸿旭;孙毅;李宏;范良龙;熊玉珍【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09(015)003【摘要】地倾斜连续观测是地壳形变观测研究中重要内容.汶川8.0级地震前,布设在四川德阳金河测点的新型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到了明显的地形变异常现象.分析其观测结果可知,汶川8.0级地震前约半月时间内德阳金河测点的地倾斜运动速度较过去的平均运动水平提高了数十倍,且震前地表快速倾斜的方向在N25° W左右.除此之外,德阳金河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测点还观测到较为完整的,对应于可以反映地表应力集中、释放过程的震前地表破裂过程.上述现象为今后研究强震孕育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介绍与分析了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其它类型地倾斜仪在震前的观测结果.事实证明,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在强震前的浅表过程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地震前兆台网工作中进行推广.【总页数】7页(P358-364)【作者】荆燕;张鸿旭;孙毅;李宏;范良龙;熊玉珍【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83001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1【相关文献】1.姑咱地震台VS型垂直摆倾斜数字仪观测资料分析 [J], 李学川;刘仕锦;阳光2.汶川地震前泰安台摆式倾斜仪异常现象分析 [J], 卢双苓;王强;林秀娜;于庆民;郝军丽;钟普浴;张明3.汶川地震前泰安台摆式倾斜仪异常现象分析 [J], 卢双苓;王强;林秀娜;于庆民;郝军丽;钟普浴;张明4.甘肃CZB型竖直摆倾斜仪观测数据震前异常分析 [J], 狄国荣;高原;王韶鹏;雷正超;张磊;孙海洋5.从5.12汶川地震前后分量应变仪观测到的应变异常看建设密集应变观测网络的必要性 [J], 池顺良;池毅;邓涛;廖成旺;唐小林;池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姑咱台和乡城台VS型垂直摆倾斜仪对比分析

石英摆倾斜仪置于 0 2号仪器室 ) , 将0 2号形变洞室一分为二 , 增加 了洞室隔离墙 , 分别安装了塑钢密封门;
对原 J B仪器 基 岩墩进 行 了打磨 , 清理 了隔震 槽 。乡城 地震 台洞 室是 在原 毛洞 内建成 的 , 洞 室 拱背 与 毛洞 间
有较大的空隙。洞室 由石条砌成 , 拱背未加防水处理 , 又存在积水死角, 石条外侧防水沟严重堵塞 , 加上开 了 天窗通气 , 造成整个洞室潮湿透风。因此乡城地震台于 2 0 0 5年至 2 0 0 6年 1 O月进行数字化改造 , 安装密封 门5 道, 记录室靠洞体部分修建防水隔离墙 , 墙外修排水沟 , 并对整个山洞内部进行了防水、 防潮、 保温处理, 洞 口安防盗门和防盗报警系统。将仪器记录设备 由呈东西走 向的记录室搬迁至南北走 向老 的测震 记录室 中, 使用原有 的测震浇注摆墩。改造完成后 , 进一步改善了两台的洞体观测条件和观测环境 , 基本满足了 V s 型垂直摆倾斜仪观测环境要求… 。
台的观 测环境 条件 明显 优于 乡城地 震 台。
表 2 姑 咱 台 和 乡城 台 V S型垂 直 摆 倾 斜 仪 安 装 环 境 及 条 件 比较
2 V S型垂 直摆 倾 斜 仪 资 料 分 析
2 . 1 资料情 况
两套 V S型垂 直 摆倾斜 仪在 2 0 0 6年 l 0月底 安装 运行 。至 2 0 0 7年 8月 由于处 于试运 行 阶段 , 在2 0 0 7年
科 学仪 器研究 院和 I  ̄ t J q 省 地震 局联合 组成 的安装 小组 完成 了 V s型垂 直摆倾 斜 仪 的安装 及 调试 。为 了满 足 恒 温条件 , 姑 咱 台在 山洞 内增加 了洞 室 隔离 墙 , 并 用 聚苯 已 乙烯泡 沫 塑料做 成 全包 式 的保 温密 封 罩 , 进 一 步 提 高环境 温度 的稳定 性 。从表 2看 , 两 台的观测 环境基 本 符合 V s型垂 直摆 倾斜 仪 的安装 要 求 , 而姑 咱地 震
九江台地倾斜资料观测组合法地震异常的讨论

九江台地倾斜资料观测组合法地震异常的讨论文章介绍了一种地倾斜短临信息处理方法-观测组合法,采用九江台的VS 垂直摆倾斜倾斜仪资料,经过观测组合法短临异常信息提取,发现映震性较好,在预测地震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标签:地倾斜观测;异常信息提取;观测组合法前言随着台站仪器的数字化改造,在形变仪器“改朝换代”的转型过程中,我们作为基层专业地震台站,总结水平摆倾斜资料与地震的关系,并介绍我们一直在使用的形变观测组合法以及在我台的震例分析,可为全国有关形变台站在各种形变资料(含数字化形变资料)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中提供一种参考。
台站形变观测资料短临临异常提取,目前有很多对潮汐资料处理的分析方法,其原理大多采用适当的滤波器进行滤波,滤去观测值中的漂移和长周期成分,分离出诸如日波、半日波等潮汐参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有采用直接调和滤波分析的方法,不使用数字滤波器,直接进行最小二乘拟合的。
本文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方法——地形变观测组合法。
实践证明,它能较好地提取出资料中存在的短临异常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作出短临预报的分析意见。
1 地倾斜观测组合方法介绍2 计算步骤2.1 取出一天的2h、3h、14h、15h四个整点值数据(校正后的真实数据)。
2.2 把一天的8个数据(EW、NS向各4个)分别输入地倾斜数字滤波法处理表中。
2.3 EW、NS两个分量分别利用前日的2h,昨日的2h、3h,今日的3h及前日的14h,昨日的14h、15h,今日的15h作组合处理,得出昨天△2.5h及14.5h 的数据。
2.4 每天用计算机分别对EW、NS向的△2.5h,14.5h的数据点图处理分析。
2.5 用滑动值(30天为一周期)或每月求一次中误差,用2.5倍中误差作为噪声上限,曲线图超出噪声限者可视为异常。
2.6 我们应用VC语言自编程序GCZH,主要功能是实现任意给定时段固体潮观测数据的观测组合法自动计算,产出该方法的数据文件,用以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分析。
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曲线年变现象成因探讨

姑咱台钻孔应变观测曲线年变现象成因探讨张凌空牛安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2008年5月和2013年4月在四川龙门山断层上相继发生汶川8.0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四川姑咱台震中距仅为130 km和70 km,是相距这两次地震最近的形变台站,由于该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在震前均记录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受到很多关注。
考虑到该种仪器记录到的面应变与剪应变最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对二者观测曲线的年动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们与钻孔水位(孔深40 m,基岩为花岗闪长岩)的变化密切相关,而水位又主要受降雨量控制。
该项工作对于确定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提供了一定背景的分析资料。
应变仪第1分量和第3分量构成的面应变(1+3)与第2分量和第4分量构成的面应变(2+4)均呈线性压缩积累变化,前者速率为51.15×10-10/h,后者为53.82×10-10/h,二者速率相近,一致性很好,表明井下探头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去除线性变化后,均呈现有规律的年动态特征,将二者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0.999,回归系数b=1.002,说明两组面应变高度正相关,幅值很接近,仪器自检性能优良(1+3=2+4)。
第1分量和第3分量构成的剪应变(1-3)呈压性积累变化,速率为4.324×10-10/h,第2分量和第4分量构成的剪应变(2-4)呈张性积累变化,速率为22.90×10-10/h,去除线性变化后前者幅值较小,年动态特征不明显,后者则幅值较大,年变特征清晰,将其与面应变作回归分析,R=0.999,b=1.002,表明第2组剪应变(2-4)与面应变高度一致,幅值相近。
为了查清面应变与剪应变年变形成的原因,将面应变(1+3)与钻孔水位进行比对研究,可以直观看All Rights Reserved.出二者呈反向变化,即每年水位约在4~5月开始上升,面应变与之同步下降(探头受压),7月左右水位开始下降,面应变则同步上升(探头舒张),另外9~10月二者还有一个幅度稍小的同步起伏变化。
门源6.4级地震前后倾斜异常的识别与分析

第30卷㊀第3期高原地震Vol 30No 32018年9月PLATEAUEARTHQUAKERESEARCHSep 2018收稿日期:2018-05-07基金项目:青海省地震局2018年地震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8B12)资助ꎮ作者简介:苏维刚(1989 ㊀)ꎬ男(回族)ꎬ宁夏固原人ꎬ助理工程师ꎬ理学硕士ꎬ主要从事形变资料研究ꎮ门源6.4级地震前后倾斜异常的识别与分析苏维刚ꎬ马震ꎬ孙玺浩(青海省地震局ꎬ青海西宁㊀810001)㊀㊀摘要:门源2套倾斜仪在2016年门源6.4级地震前后4~8个月的时间均出现倾斜的异常变化ꎮ围绕这2次异常变化进行分析ꎬ通过2次异常变化特征的对比和与地震的关系检验得出:2015年8月17日出现的异常属于门源6.4级地震的前兆异常ꎬ而2016年10月25日出现的异常变化应为震后调整性异常ꎮ结合门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发震构造分析认为倾斜异常均有向东的指示意义ꎬ与区域应力挤压方向大体保持一致ꎬ表明门源倾斜对区域应力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ꎮ关键词:门源6.4级地震ꎻ倾斜异常ꎻ震源机制ꎻ青海省㊀㊀中图分类号:P315.2+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5-586X(2018)03-0001-060㊀前㊀言倾斜观测是固体潮汐形变观测的主要测项之一ꎬ前人针对倾斜观测资料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ꎬ结合具体台站的观测资料和中强地震提取了一系列倾斜异常变化特征[1-4]ꎮ牛安福通过倾斜突变与地震关系研究ꎬ发现倾斜突变与地震之间关系的异常所占比例在65%左右并得到相关统计公式[5]ꎮ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ꎬ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37.68ʎNꎬ101.62ʎE)ꎬ震源深度10kmꎬ为逆冲型地震ꎮ地震发生后ꎬ青海省内以地倾斜为主的测项出现明显的同震阶变ꎮ值得关注的是在门源地震前4个月(即2015年8月18日)和门源地震后8个月(即2016年10月25日)均出现倾斜的异常变化ꎬ且水平摆倾斜和垂直摆倾斜均表现为同步转折变化ꎮ如何区分2次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响应情况ꎬ如何认识2次的倾斜变化特征与区域构造作用之间的联系ꎬ本文尝试通过2次异常变化特征的对比分析ꎬ并结合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地质构造对门源倾斜的异常特征进行识别和机理讨论ꎮ1㊀台站概况门源地震台地处祁连山断裂带南缘ꎬ祁连山大地构造上属秦岭 祁连山 昆仑山造山带中的祁连山褶皱系ꎬ区域内发育若干大型走滑断裂及逆冲断裂ꎬ台站所处区域发生多次6级以上地震(图1)ꎮ区域内气候特征为冬长夏短ꎬ气候寒冷ꎬ降水量少ꎬ蒸发量大ꎬ多年平均降水量526.1mm[6-7]ꎮ观测山洞位于草山南坡ꎬ地势较高ꎬ岩性为中厚层中细粒砂岩ꎬ表层的土壤层约20cmꎮ详细参数见表1ꎮ㊀表1㊀门源地震台洞室参数山洞进深覆盖(顶㊁侧)仪器洞室年温变幅日温变幅相对湿度24m>20m<1ħ<0.1ħ<75%目前台站架设有水平摆倾斜㊁垂直摆倾斜仪㊁分量钻孔应变仪等数字化形变测项仪器ꎬ垂直摆倾斜仪为2013年10月架设ꎬ型号为VPꎬ水平摆倾斜仪为2011年12月架设ꎬ型号为SSQ-2Iꎬ2套仪器架设在同一观测山洞内不同观测室ꎬ相距不到5mꎬ采样率均为1min/次ꎮ2㊀倾斜异常特征分析2 1㊀趋势变化特征分析门源倾斜2015~2016年的整点值数据变化高㊀㊀原㊀㊀地㊀㊀震第30卷图1㊀研究区域的活动构造及历史地震图2㊀门源倾斜整点值的趋势变化特征2第3期苏维刚ꎬ等:门源6.4级地震前后倾斜异常的识别与分析如图2所示ꎬ通过2套仪器的趋势性变化特征对比发现:门源水平摆倾斜和垂直摆倾斜均无年变形态ꎬ2套仪器的南北分量均呈北倾变化趋势ꎮ东西分量在门源地震前大体均呈东倾变化ꎬ门源地震影响到垂直摆倾斜仪器基墩造成数据断记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图2)ꎬ在仪器恢复正常观测后ꎬ东西分量趋势性倾斜方向呈快速的西倾变化ꎮ2套仪器的南北分量相关系数年均约0.947ꎬ东西分量相关系数年均约0.977ꎮ2 2㊀异常特征的对比分析门源水平摆倾斜和垂直摆倾斜在2015年8月18日同步出现转折变化ꎬ其中水平摆倾斜南北分量出现加速南倾ꎬ东西分量出现加速西倾ꎻ垂直摆倾斜南北分量呈北倾趋势ꎬ东西分量呈西倾趋势ꎬ8月27日均出现回返ꎬ转折变化的持续时间为20天ꎬ之后恢复原有的变化趋势ꎬ2016年1月21日发生门源6.4级地震ꎮ2套倾斜测项在2016年10月25日再次出现同步转折变化ꎬ10月28日回返ꎬ转折变化的持续时间为3天ꎬ之后恢复原有的变化趋势ꎬ详细信息见表2ꎮ㊀表2㊀倾斜异常变化的相关信息时间水平摆NSEW垂直摆NSEW异常起始时间异常结束时间异常时段/d对应地震间隔时间/月震中距/km20150.3ᵡ0.77ᵡ0.23ᵡ0.2ᵡ2015-08-182015-09-1731门源Ms6.442720160.08ᵡ0.13ᵡ0.03ᵡ0.01ᵡ2016-10-252016-11-1320---图3㊀门源水平摆倾斜日均值震前异常变化特征㊀㊀2016年的异常变化幅度小于2015年的异常变化幅度ꎬ2015年南北和东西分量的异常变化幅度相较2016年2个分量分别约为3倍和6倍ꎻ2016年异常转折变化的持续时间相较2015年持续时间较短ꎬ2016年异常时段为20dꎬ2015年异常时段为31dꎮ但对比2次异常变化其形态较为3高㊀㊀原㊀㊀地㊀㊀震第30卷一致ꎬ均呈V型或倒V型ꎬ其中水平摆倾斜2个分量的异常形态均呈倒V字型ꎬ垂直摆倾斜2015年的异常形态南北分量呈倒V字型ꎬ东西分量呈V字型ꎬ2016年的异常形态南北分量呈V字型ꎬ东西分量呈倒V字型(图3㊁图4)ꎮ图4㊀门源垂直摆倾斜日均值震前异常变化特征3㊀地倾斜异常特征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检验㊀㊀牛安福等统计了我国大陆地震前观测到的倾斜前兆异常ꎬ并分别给出了倾斜异常持续时间㊁倾斜异常幅度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式[5-8]ꎬ本文通过该关系式对2次地震前的异常特征与地震震级进行关系检验ꎮM=1.36lgT+3.786(1)利用公式(1)ꎬ通过代入2015年门源倾斜突变持续时间ꎬ计算获得震级为5.86ꎬ计算结果与门源地震震级相差0.54ꎬ与公式给出的误差0.35级较为接近ꎮ而通过2016年门源倾斜突变持续时间带入上述关系式获得计算结果为5.42级ꎬ但在此次异常出现后的半年内周边200km范围内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ꎬ直至异常消失ꎬ而据牛安福等研究发现:对于6.5级以下的中强地震ꎬ突变点集中分布在震源附近200km范围内[5]ꎮ4㊀倾斜异常特征的机理分析与讨论冷龙岭断裂带位于祁连带东段ꎮ该断裂带在形成早期为挤压逆冲性质ꎬ第四期中期发展为左旋走滑活动为主ꎬ而此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带北侧的一条分支断裂ꎬ冷龙岭主断层与分支断层形成左行右阶的构造组合ꎬ造成剪切挤压ꎬ使地表发生背斜式褶曲隆升[9-12]ꎬ而门源倾斜测点所观测到的地倾斜变化反映了该测点处的剪切应变ꎮ2015年8月17日和2016年10月25日门源水平摆倾斜南北分量均呈加速北倾变化ꎬ东西分量均呈加速东倾变化ꎬ倾斜指示方向大体为北东向ꎮ垂直摆倾斜在2015年8月17日和2016年10月25日2个分量均同步转折变化ꎬ其中2015年8月17日倾斜指示方向大体为南东向ꎮ而据门源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结果ꎬ震源中心位置基本位于倾向北东的斜面ꎬ分支断层的南西盘逆冲到北东盘上[12-13]ꎬ水平摆倾斜指示方向4第3期苏维刚ꎬ等:门源6.4级地震前后倾斜异常的识别与分析与垂直摆倾斜指示方向有所不同ꎬ可能跟断层上盘在逆冲过程中非均匀性抬升有关ꎮ据陈立德等人[14]对震后异常和新地震异常的判别指标分析认为震前低应力水平的单元体跃升到高应力水平所引起的异常变化为震后效应ꎬ主要呈阶跃衰减型ꎬ2015年8月17日和2016年10月25日门源倾斜的2次异常的变化形态一致ꎬ均呈V型或倒V型ꎬ且2016年10月25日的异常变化幅度与2015年8月17日的异常变化幅度相比小约1个数量级ꎬ符合震后效应的异常幅度变化ꎬ虽然2016年10月25日的异常变化距门源地震的发震时间较长ꎬ但其异常形态及异常变幅均符合震后效应的判别指标ꎬ因此综合分析认为门源倾斜在门源地震前后出现的2次异常均是受到区域应力变化的响应ꎬ但2015年8月17日的异常属于2016年门源6.4级地震的前兆异常ꎬ而2016年10月25日的异常变化应为震后效应即地震后的调整性异常ꎮ5㊀结㊀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ꎬ仪器灵敏度高的形变观测项目受到的干扰更为严重ꎬ导致异常的识别和提取更为困难ꎬ本文通过门源倾斜的异常识别和机理分析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门源倾斜在门源地震前后出现2次类似的异常变化ꎬ分别为门源地震前兆异常和震后调整性异常ꎬ即门源倾斜对所处区域应力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ꎮ(2)门源倾斜异常变化反映了该测点处的剪切应变ꎬ倾斜异常的指示方向与区域应力挤压方向大体保持一致ꎮ(3)门源倾斜对区域应力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ꎬ且异常主要表现为同步转折ꎬ在异常跟踪过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ꎮ参考文献:[1]㊀陈德福ꎬ罗荣祥ꎬ刘国培.倾斜异常图像分类及其特征浅析[J].地震学报ꎬ1986ꎬ8(2):211-224. [2]㊀柯昌安ꎬ李正媛ꎬ窦玛丽.汶川8级地震前陕西地倾斜γ值得异常反应[J].大理测量与地球动力学ꎬ2008ꎬ28(6):56-60.[3]㊀张创军ꎬ牛安福.汶川8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倾斜特征迁移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ꎬ2009ꎬ29(增刊):11-14.[4]㊀张治广ꎬ高歌ꎬ腾海涛ꎬ等.新疆阿合奇台地倾斜仪映震特征初步分析[J].内陆地震ꎬ2016ꎬ30(4):323-329.[5]㊀牛安福.地倾斜变化的突变性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J].地震学报ꎬ2003ꎬ25(4):441-445.[6]㊀褚永彬.祁连山地貌特征及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ꎬ2015:1-80.[7]㊀杨珍.青海省门源盆地水文特征与降雨型滑坡稳定性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ꎬ2014:1-85. [8]㊀罗灼礼.震源应力场㊁形变场和倾斜场[J].地震学报ꎬ1980ꎬ2(2):169-184.[9]㊀周民都ꎬ吕太乙ꎬ张元生ꎬ等.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构造背景及地壳结构研究[J].地震学报ꎬ2000ꎬ22(6):645-653.[10]杨树峰ꎬ陈汉林ꎬ程晓敢ꎬ等.祁连山北缘冲断带的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J].地学前缘ꎬ2007ꎬ14(5):211-221.[11]胡朝忠ꎬ杨攀新ꎬ李智敏ꎬ等.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的发震机制探讨[J].地球物理学报ꎬ2016ꎬ59(5):1637-1646.[12]姜文亮ꎬ李永生ꎬ田云峰ꎬ等.冷龙岭地区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发震构造特征[J].地震地质ꎬ2017ꎬ39(3):536-549.[13]黄浩ꎬ付虹ꎬ沙成宁ꎬ等.2016年青海门源Ms6.4级地震重定位[J].地震学报ꎬ2017ꎬ39(2):176-187.[14]陈立德ꎬ罗平ꎬ付虹ꎬ等.震后异常与新地震异常的识别方法研究[J].地震ꎬ1995ꎬ15(增刊):125-135.56高㊀㊀原㊀㊀地㊀㊀震第30卷CHARACTERISTICSOFTHEIDENTIFICATIONANDMECHANISMANALYSISOFMENYUANTILTANOMALYSUWeigangꎬMAZhenꎬSUNXihao(QinghaiEarthquakeAgencyꎬXining810001ꎬChina)Abstract:ItisanalyzedtwoabnormalchangeofMenyuantiltbeforeandaftertheMenyuanMs6.4earthquakein2016inthepaper.Throughthecontrastoftheanomalycharacteristicsandtheverificationoftherelation ̄shipwithearthquakeꎬit sfoundthattheabnormalonAugust17ꎬ2015belongstoabnormalprecursoryandtheabnormalonOctober25ꎬ2016belongstoadjustmentanomalyaftertheearthquake.It sanalyzedthattiltanomalieshaveeastinstructionsignificanceꎬwhichisinaccordwithregionalstressdirection.ItseemsthatMenyuantilthasgoodresponsetothechangeofregionalstress.Keywords:MenyuantiltꎻMenyuanMs6.4earthquakeꎻAbnormalchangeꎻQinghaiprovince(上接24页)STUDYONLANDFORMSOFSOUTHTIANSHANBASEDONDIGITALELEVATIONMODELHUANGShuaitang1ꎬCHENJianbo1ꎬAlimujiang YalikunꎬYAOYuan1ꎬXUYangang2ꎬNANFangfang2(1.EarthquakeAgencyof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ꎬUrumqi830011ꎬChinaꎻ2.AkesuCentralSeismicStationꎬEarthquakeAgencyof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ꎬAkesu843000ꎬChina)Abstract:BasedonthedataofSTRM-DEM(90m)andtheArcGISspatialanalysismoduleꎬtheoptimala ̄nalysiswindowofthestudyareawas31ˑ31byartificialjudgmentmethodꎬmaximumheightdifferencemethodandmaximumheight-differencemethod.Theareaabout7.78km2ꎬthetopographicelevation(maximumele ̄vationꎬminimumelevationꎬaverageelevation)andtopographicreliefofthesouthwestTianshanMountainswereextractedaccordingtothebestwindowobtained.TheresultsshowthatthesouthwestTianshanhasasteepmountainousareawithahighcentralandeasternpartofthewesternpartlowgeomorphicfeaturesꎬwithhighre ̄liefanddominationꎬalongthestrikedirectionoftheTianshanMountainsinthesouthwestꎬtheundulatingto ̄pographyofhighmountainsgraduallydecreasesfromeasttowestꎻthedistributionpatternofNE-SWinhighaltitudeshowsthattheareasufferedfromNStothestrongextrusionupliftroleꎻandthroughthestriptopogra ̄phyanalysisofthestudyareaflattopographycharacteristicsꎬthatthedevelopmentoftheSouthwestTianshan4layeredtopographyꎬandreflectsitsrepeatedlytectonicmovements.Keywords:Digitalelevationmodel(DEM)ꎻSouthTianshanꎻTopographicelevationꎻUndulatingtopo ̄graphyꎻZonaltopography。
马陵山站硐室改造前后VS型垂直摆倾斜仪数据质量分析

赵小贺,公续升,王西宝,等. 马陵山站硐室改造前后VS 型垂直摆倾斜仪数据质量分析[J]. 地震科学进展, 2024, 54(4): 272-277. doi:10.19987/j.dzkxjz.2023-189Zhao X H, Gong X S, Wang X B, et al.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quality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novation of cavern with vertical pendulum[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 2024, 54(4): 272-277. doi:10.19987/j.dzkxjz.2023-189学术论文马陵山站硐室改造前后VS 型垂直摆倾斜仪数据质量分析赵小贺1, 2, 3)※ 公续升1, 2, 3) 王西宝1, 2, 3) 程树岐1, 2, 3) 杨永生1, 2, 3)1) 山东省地震局临沂地震监测中心站,山东临沂 2760002) 国家地震仪器比测基地(山东),山东郯城 2761003) 山东郯城巨震低速率挤压逆冲构造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郯城 276100摘要 利用潮汐分析法,分析和评价了马陵山站VS 型垂直摆倾斜仪硐室改造前后数据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历年数据观测精度m γ均小于0.02,仪器搬迁至改造后硐室又有显著提升,数据质量优于搬迁前,超越全国形变优秀台的标准;②搬迁后仪器观测噪声水平M l 始终在0.005″左右,稳定性更好;③校正后发现搬迁前仪器安装方位角存在较大偏差,影响M 2波相位滞后。
硐室环境优化改造是有效改善观测数据精度,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硐室改造;垂直摆;数据质量;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P31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780(2024)04-0272-06doi :10.19987/j.dzkxjz.2023-189Analysis of observation quality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the renovation of cavern with vertical pendulumZhao Xiaohe 1, 2, 3), Gong Xusheng 1, 2, 3), Wang Xibao 1, 2, 3), Cheng Shuqi 1, 2, 3), Yang Yongsheng 1, 2, 3)1) Linyi Seismic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of Shandong Earthquake Agency, Shandong Linyi 276000, China 2) National Seismic Instrument Comparison Base (Shandong), Shandong Tancheng 276100, China3) Field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of Low-rate Compression and Thrust Structure in Tancheng Shandong, Shandong Tancheng 276100, ChinaAbstract The tid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assess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the observed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renovation of cavern with vertical pendulum tiltmeter in Malingshan seismic s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The observation accuracy (m γ) of every year all is less than 0.02, it has a markable improvement after the instruments relocation ,which is better than before ,surpassing the standard of excellent deformation stations of the whole country. ② After the relocation, the noise level (M 1) is always around 0.005″, and the stability is better. ③ After收稿日期:2023-12-19;采用日期:2024-03-22。
四川姑咱台的控震能力初探

四川姑咱台的控震能力初探
詹明
【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卷),期】2000(21)1
【摘要】@@ 引言rn姑咱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境内(102°10′ E,30°06′ N),属国家Ⅱ类测震台.该台处于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北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复合部位靠北的地段,是四川西部监视地震活动的重要窗口之一,见图1.台基岩性为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海拔高度为1450m.【总页数】4页(P75-78)
【作者】詹明
【作者单位】中国四川,626001,四川省姑咱地震台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姑咱形变台SQ仪2002年非震异常调查与分析 [J], 张永久;徐水森;郑开碧
2.四川03井水震图测定震级及记震能力初探 [J], 胡先明
3.应变固体潮主应变及剪应变的计算——四川姑咱台应变固体潮分析 [J], 刘序俨
4.华北地区拆离滑脱带控震作用初探 [J], 牛树银;侯泉林;王宝德;孙爱群;李红阳
5.基于喜马拉雅台阵的内蒙古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区拾震能力分析 [J], 翟浩;刘芳;贾昕晔;郭伟;赵艳红;苏日亚;徐岩;娜热;刘永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四
川
地
震
2 0 1 3年 第 1 期
足 够高 的测量 精度 和稳定 性 , 该 仪器 的灵 敏度 为 0 . 0 0 1 , 仪 器 日零漂 为 0 . 0 0 5 , 故 可 测量 太 阳 和月亮 的位 置 变 化引 起 的铅 垂线 方 向的变化 , 用 于测 量倾 斜 固体 潮 J , 是 进行 地震 前 兆 观测 的重 要 仪 器之 一 。它 可 以到 的信息 多 。而且垂 直摆 与水平 摆 的摆 系不 同 , 在原 理上要 比水 平摆倾
3 2
∞鲁
斜 仪简 单 , 虽 然记 录 的是 同一 物理 量 , 但 记 录 到 的异 常 图像 差别 很 大 ,2 0 0 6年 1 0月 2 1日在 姑 咱∞ 台完 成 了
V S型 垂直 摆倾斜 仪 的安装 , 2 2 日完成 了 V S型垂 直摆 倾斜 仪 的调试 。2 4日正式 标 定 。标 定 精 度 为 ( ” ) 分 别 为: N S向 0 . 1 8 %, E W 向0 . 6 2 %, 符 合标 定 精 度 1 % 的 规 范要 求 。标 定 格值 为 : N S向 0 . 1 0 8 0 2 ×1 0 ~/ mV,
李 学川 , 刘仕锦 , 阳 光
( 康定 地震 中心站 , 四川 康定
摘
6 2 6 0 0 1 )
要: 对姑咱台 V S型垂直摆倾 斜仪 的改造 过程及仪器安装 情况作 了简要 介绍 , 并 且对数字化 V S型垂直摆倾 斜
仪 的观测资料记 录情况 、 记 录波形 、 观测精度 、 稳定性 和观测资料干扰 因素等进行 了分析 ,从 5年多的运行 观测资 料来看 , 这种仪器灵敏度较高 、 格 值变化较小 , 固体潮 波记 录明显。 关键词 . V S 型垂直摆倾斜仪 ; 数字观测 ; 资料分析
姑 咱地 震 台地 倾 斜观测 场 地位 于北 西 向 的鲜水 河断 裂带 、 北 东 向的龙 门山 断裂 带 和北 南 向 的安 宁河 断
裂带 3个断裂带交汇复合部位靠北的地段 , 坐落于姑咱镇西面鸡心梁子 山背斜 的核部。V S 型垂直摆倾斜仪
置 于姑 咱地 震 台 1 9 8 3年底建 成 的形 变 山洞 内 。洞 室 的岩 性 为前 震 旦 纪斑 状 黑 云母 花 岗闪长 岩 。洞体 内有 4个 支洞 , 支洞 总长 2 0 4 . 9 5米 , 洞体 呈 “ ” 字型 , 形变 洞进 深 9 0米 , 洞体 内有 2道水 泥 门 , 3道 塑钢 密 封 门。 洞 体 内年温 差小 于 0 . 3 ℃, 顶上 覆 盖厚 度大 于 7 O米 , 相 对 湿度 大 于 9 5 %, 环 境条 件有利 于地 倾斜 仪 器 的正 常 工作。 为 了满 足数 字化 设备 的技 术要 求 , 并 且 减 少仪 器 之 间 的相 互 影 响 , 2 0 0 6年 6月 1 5日将 原 有 的 J B金 属
水平摆倾斜仪实施 了停测。2 0 0 6年 1 O月对 0 2 号形变洞室进行 了技术改造 , 将0 2 号形变洞室一分为二 , 增 加 了洞室隔离墙 , 分别安装 了塑钢密封 门, 这样 s Q石英摆倾斜仪与 V S型垂直摆倾斜仪减少或避免了相互 干扰。对原 J B仪器基岩礅进行 了打磨 , 清理了隔震槽 , 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环境温度 的稳定性 。经过改
上, 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做成全包式的保温密封罩 , S Q一 7 0 c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仍在并行观测 , 2 0 1 0年 4
月1 4 E t 玉树 地震 致 吊丝震 断后 停 记 。2 0 1 1 年 3月 1 1日 日本 9级 地震 V S型垂 直摆 倾 斜仪 靠 摆后 , N S向记 录幅 度慢慢 减 小 , l 2月 8日武汉 地震 所专 家 到 台站维修 仪 器 , 对 N S向摆进 行 了重新安 装 。
中图分类号 : P 3 1 5 . 6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8 1 1 5 ( 2 0 1 3 ) 0 1 — 0 0 0 7— 0 9
根据I  ̄J I I 省地 震 局“ 十五数 字 化地 震 观 测 网络 ” 工程 设计 方 案要 求 , 姑 咱地震 台从 2 0 0 6年 6月 1 5 l对 E 原 有 的金属水 平摆倾 斜 仪实 施 了停 测 , 之 后对 形 变洞 室按 照新 的技术 要 求进行 了改造 , 同年 1 0月 2 2— 2 4日
第1 期( 总第 1 4 6期 )
2 0 1 3年 3月
四 川 I 地 震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S E A R C H I N S I C HU A N
NO .1 Ma r .2 01 3
姑 咱地 震 台 V S型垂 直摆 倾 斜 数 字仪 观测 资 料 分 析
由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和 四川省地震局联合组成的安装小组完成 了 V s型垂直摆倾 斜仪的安装 及调 试。V S 型垂直摆倾斜仪是一种数字化的地倾斜记录仪器, 从 5年多 的运行观测资料来看 , 这种仪器灵敏度 较高、 格值变化较小 , 固体潮波记录明显。
1 场地地质条件 、 洞 室 环 境 和 仪 器 安 装 简 介
造, 减 小 了洞室 面积 , 洞体 观 测 条 件 和 观 测 环 境 均 得 到 较 大 改 善 , 满足 了 V s型垂 直 摆 倾 斜 仪 观 测 环 境 要 求 … 。改造 完成后 , 于 同年 1 0月 2 2— 2 4 日由武汉 地震科 学 仪 器研 究 院 和 四川 省地 震 局联 合 组 成 的安装 小 组完成了 V S型垂 直摆倾 斜 仪 的安 装及 调试 。新 安装 的 V S型垂 直 摆倾 斜 仪 , 其 钵 体置 于 原 J B仪 器 基 岩礅
2 V S型垂 直摆 倾 斜 仪 概 况
V S 型垂直摆倾斜仪是我国自行研制 的一种高精度倾斜仪 , 能精确地测量出地面倾斜 的微小变化 , 具有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9— 0 3 作者简介 : 李学川( 1 9 6 4一), 男, 安 徽省 利 辛 县 人 , 高 级 工 程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