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电影院大话哈尔滨

合集下载

哈尔滨旧影122

哈尔滨旧影122

哈尔滨旧影122
哈尔滨巴拉斯电影院,又称“皇宫电影院”,旧址位于今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七道街交汇处东,1925年由俄国人创办,三层砖混结构,欧式折中主义风格。

1946年,改名为“第二电影院”,1949年,移交给东北影片经理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并更名为“红光电影院”。

1950年,改为“哈尔滨市工人俱乐部”。

1953年4月,电影院移交给哈尔滨市文化局,改称“儿童电影院”。

1960年,又与当时的兆麟电影院相互对调更名,并沿用至今。

1997年,建筑被公布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2010年更名为历史建筑)。

2011年12月,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现已改建。

(上个世纪20年代时的哈尔滨巴拉斯电影院,图片来自哈尔滨新闻网。


(上个世纪30年代时的哈尔滨巴拉斯电影院宣传广告。


(1989年,哈尔滨巴拉斯电影院旧址。


(2012年1月12日,网友“长河”拍摄的兆麟电影院旧址。


(2914年9月,改建后的哈尔滨巴拉斯电影院旧址。

)。

时光·哈尔滨老电影院

时光·哈尔滨老电影院

时光·哈尔滨老电影院作者:文/关放图/赵刚张磊张博关放来源:《黑龙江画报》 2020年第7期文/关放图/赵刚张磊张博关放哈尔滨老电影院,伴随着冰城老一辈儿人走过许多快乐的日子。

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一到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最好的娱乐方式就是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然而,时光流逝,这些老电影院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走近冰城文化底蕴十足的老电影院,回味曾经的观影时光。

手拿着一张张代表童年欢乐的小纸票,汪女士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小时候,我就盼着妈妈单位分的电影票。

平日里排队都难买的电影票,在节日里变成了职工福利,我们都分外珍惜。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汪女士回忆说:“分得的电影票不会印电影名,却在背面用红字标清时间场次和座位号。

由于是职工电影票,所以电影院里几乎都是熟人。

人们借着看电影的机会,互相打招呼,道节日问候。

”她幽默地说:“过去影院里都是连成排的硬座板凳,只要一个人抖腿,全排的人都跟着抖。

在观众席后靠人工转动的放映机,时不时就要停顿更换胶片。

但即使电影院的环境、放映设备再不尽如人意,大家观影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向往更是带动了电影院的发展。

有着25年电影院工作经历的姜红回忆说:“那时候无论放什么电影都有人看,下午4点就能把一天的票卖完。

影院天天连轴放映,午夜电影也是场场爆满。

”20世纪80年代,电影院逐渐成为情侣们约会的场所。

来观影的青年人入场前在茶座区喝罐健力宝,吃些点心,聊聊天,这在当时已经相当奢侈,不亚于如今在观影前吃一顿大餐。

“我上高中时,班上的同学都开始迷港片。

在街上,周润发、成龙、刘德华这些港台影星的海报处处可见。

”汪女士回忆道。

当港片热潮以录像带的方式风靡时,与之相应的是城市遍地开花的私人录像厅。

花两三块钱去街边的小录像厅看港产武打片,成了当时年轻人热衷的消遣方式。

面对录像厅的冲击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VCD家用影碟机等新观影途径的兴起,老影院渐渐开始冷清,哈尔滨电影院、和平电影院等老牌影院的命运出现了不可预知的“悬念”。

中国电影的“第一”

中国电影的“第一”

中国电影的“第一”1、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

1896年8月,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

2、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5年春未夏初,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纪录片。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3、中国第一座电影院。

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4、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

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

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

6、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

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7、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

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

8、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9、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10、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

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11、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

1949年王滨导演的《桥》,是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塑造中国工人阶级崇高形象的影片。

12、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女篮五号》,不仅是谢晋成名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

13、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

1958年,万古蟾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14、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

东北电影制片厂

东北电影制片厂

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是中国电影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厂之一。

它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

该制片厂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本文将介绍该制片厂的历史背景、重要作品以及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于解放战争胜利后的1952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之际。

当时,中国电影工业刚刚起步,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来建设起一个完整的电影制片体系。

东北电影制片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作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厂之一,它承载了中国电影事业初期的希望与梦想。

二、重要作品东北电影制片厂的重要作品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赞誉。

以下是该制片厂的几部重要作品:1.《茶馆》《茶馆》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片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讲述了清朝末年的一个茶馆里发生的故事,从中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沉沦与民气的觉醒。

影片通过真实而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对历史背景的精准再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2.《大阅兵》《大阅兵》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又一力作,该片于1981年上映。

影片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的大阅兵为背景,通过刻画各方人物在准备、参加大阅兵过程中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军队的精神风貌和巨大成就。

该片以其震撼人心的场面和感人至深的情节,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3.《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又一力作,该片于1997年上映。

影片以二战期间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壮举为背景,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感人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与苏联人民共同抗击侵略的英勇精神和牺牲精神。

该片以其真实而感人的情节,使观众们对历史事件和国家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东北电影制片厂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该制片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不仅为中国电影界输送了许多杰出的导演、演员、制片人等,也为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哈尔滨往事31间谍大战(上) 大话哈尔滨

哈尔滨往事31间谍大战(上)  大话哈尔滨

哈尔滨往事31间谍大战(上) 大话哈尔滨关于作者作者最新文章刘德基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

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

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

在一个驻有20多个领事馆、外交使团和30多个国家的侨民的城市——哈尔滨,由于各国利益的相互竞争、角逐、博弈和厮杀,它必然而且也的确被世人称之为间谍、特务、侦探、杀手充斥,谍影迷蒙,谍战不休的国际间谍之城。

这些间谍特务有的是国家派遣的,有的是私人御用的;有的是官方豢养的,也有的是职业雇佣的;有只为一国服务的单料间谍,也有为多国雇佣的多料间谍;有职业的,也有兼职的甚至有为了生计而不时为人收集情报的普通人。

40年代在国民党的陪都重庆上演的电影《日本间谍》,爆料的加拿大人范斯白就是在哈尔滨的曾经被四国雇佣的国际职业间谍。

甲午战争以来,因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霸权,日俄成为势不两立的宿敌。

所以在哈尔滨的间谍大战当中,最为炽热、最为激烈的是日本与沙俄而后是苏俄之间的间谍大战。

日本是间谍大国。

早在甲午战争前,日本编写了长达2000多页的中国情报大全《清商通览》一书,汇总了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派往中国大陆的间谍所收集的关于中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交通各种情报,浩如烟海、细如棉针,有评论称这部谍报大全犹如将中国这个巨人裸体地放在了手术解剖台上。

日本正是由于对中国国情了如指掌,所以它敢于发动甲午战争并取得了成功。

可是,日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赢得了清朝政府,却败在沙俄脚下。

日本企望割地辽东半岛不成,反到让沙俄摄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特权,在夺取东北霸权的斗争中占了先手。

日俄之间的间谍大战也由此开始。

1901年1月,沙俄中东铁路尚未建成、中东铁路局刚刚由海叁崴迁入哈尔滨的时候,日本军事间谍武藤信义就伪装成商人由海叁崴潜入哈尔滨刺探情报。

这个武藤信义1895年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和后来的日俄战争,1926年晋升为陆军大将,1932年任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任日本驻伪满洲国全权大使。

【追忆】光影中的城市印象,哈尔滨老电影院“涅盘重生”

【追忆】光影中的城市印象,哈尔滨老电影院“涅盘重生”

【追忆】光影中的城市印象,哈尔滨老电影院“涅槃重生”追忆光影中的城市印象哈尔滨老电影院“涅槃重生”1涅槃重生去年下半年,兆麟电影院改名巴拉斯影院开张营业、天鹅电影院重新装修开张;今年早春,亚细亚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哈尔滨电影院三家承载着哈尔滨人无限记忆的老电影院又急速升级改造,准备以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冰城人的文化生活……这些老电影院的浴火重生让哈尔滨影迷无比兴奋又充满期待。

老电影院“凤凰涅槃”,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电影,还有冰城人心中那份跟青春有关的记忆,和这个城市的一段段历史。

2跨越百年的城市影像中国最早的电影院诞生在哈尔滨电影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目前国内传统的说法是,西班牙商人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与乍浦路口搭建的虹口大戏院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此结论有待商榷。

史料证明,电影院这个当时世界上最摩登的东西,首先出现在哈尔滨,即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甚至第二家、第三家电影院均建于哈尔滨!开埠首家“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上世纪80年代,龙江制鞋厂试销部便是“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旧址哈埠电影院在1905年到1909年间迅速发展,每年都诞生几家电影院。

1905年12月25日,中国大街与石头道街(现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角处,犹太商人萨姆索诺维奇的一座临街的房子内出现了第一家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该影院是由俄国人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经营开办的。

该影院院址后来开办了惠康呢绒庄,上个世纪80年代曾是龙江制鞋厂试销部,现已无存。

科勃采夫“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可容纳百名观众。

当时的每张门票售价5卢布,人满为患时加卖的站票也要1卢布。

看电影在当时多为达官贵人的专利,一般老百姓每月的生活费不到5卢布,穷人是看不起的。

当时的影片很短,最长的一般也不超过15分钟。

因此,去那里看一场电影不仅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件隆重而值得炫耀的大事。

1906年哈尔滨又办起了三家电影1906年,扬戈若格尔在位于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和西商市街(又称外国三道街现红霞街)街角处,创办“节克坦斯(颓废派)”电影院。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画报》 2009年第10期
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在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枪炮声中,经历了艰苦复
杂的斗争,在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合江省兴山市(现鹤岗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中
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基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同时,兴山市也
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祥地。

为了紧密配合当时东北解放战争,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派出数十支摄影队到前线、工厂和
农村,拍摄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并编辑成纪录片《民主东北》。

该纪录片真实完整地
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的艰难历程,展现了农村土地改革和群众加紧生产、努力“支前”的感人
情景。

与此同时,东北电影制片厂除创作新闻纪录片外,还创作新闻照片和幻灯片,并成功拍
摄了《白衣战士》等三部故事片。

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当时拍摄的人民电影美术(木偶、动画)、科教、故事、翻译的4个片种中,创造了新中国电影事业有史以来的若干个第一,有力地促进
了新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11月),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夏),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12月),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2月),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5年5月),并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5年5月)。

1949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飞速发展,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往长春。

1955年2月,改称长春电影制片厂。

老电影院被破坏的过程

老电影院被破坏的过程

老电影院被破坏的过程哈尔滨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被记录的重要一笔,即1902年国内第一家正规电影院考布切夫电影院诞生于此。

如今还有包括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敖连特电影院旧址(建于1908年,即如今的和平电影院)在内的分布在南岗、道里、道外三个老城区的一些老电影院。

有的建筑内部还保留原有结构及装饰。

这些电影院绝大部分都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国务院三普办于2011年12月公布三普成果,因此具有不可移动文物身份,其中儿童电影院为省级文保单位。

其中一些电影院同时具有二类、三类历史建筑身份。

遗憾的是,几乎在三普成果公布的同时,哈尔滨所有的电影院实行改制,于是在未向文物和规划部门申报的情况下开始擅自对外招商。

承包的商家进驻后,便开始肆无忌惮地进行破坏文物原状的拆除和改建。

我从2012年1月起开始一次次向职能部门举报,但尽管职能部门每次都有积极回应,都去现场依法查处,但违法拆除和建设却并不停止,破坏文物原状的工程继续进行。

已有文物灭失。

1、儿童电影院坐落在经纬街的儿童电影院原为建于1936年的平安座电影院,是一处日本现代建筑。

1946年李兆麟将军遇害后,这里改名兆麟电影院,后与改成儿童电影院的原巴拉斯电影院对换名称,这里改称儿童电影院。

由于1948年曾在此召开第六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早在1990年就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1997年被公布为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于2010年更名为历史建筑)。

翻出2006年拍的图片,这里已经出租给皮草店、婚纱影楼和上演二人转的东北大戏院。

2012年1月4日早上,我的博客收到一张博友发来的纸条:“请关注一下市级三类保护建筑儿童电影院,这几天正在装修,房盖全掀了,内部的墙体也被凿得乱七八糟。

”我立即赶赴现场。

在马路对面就看到这座建筑已被蓝挡板围挡,里面残砖成堆,大吊车的悬臂就在建筑上空。

推门一看,内部竟然已经掏空,屋顶已消失,一副残破的景象。

现场没有找到施工负责人,急忙拨打省文化厅文物保护处处长的电话,他对此十分震惊,因为并没有任何单位来履行报批手续我举报后,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责成哈尔滨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查处此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最早的电影院大话哈尔滨
这几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又开始火起来了,从身边的朋
友经常提及的新片与影院名称,就可见一斑。

那么,第一家电影院诞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就像讨论人类起源
样,10 个学者兴许有6 个答案。

有人说,是1908 年上海的虹口大戏院,也有人说是1903 年北京前门外打磨厂的天
乐茶园和1906年天津法租界的权仙电戏园...... 为什么争论
这么多呢?因为他们都错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诞生地,
既不在上海也不在北京,却是在哈尔滨。

哈尔滨建城之初,以欧洲移民为主,这些移民里面又是以俄国单身青年为主力。

1912 年,哈尔滨俄侨有4 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60% 以上。

1920 年代以后,闯关东来的中国人已成为城市人口的主力。

即便如此,1922 年,俄侨仍为15
万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40% 。

1920 年代中期以后,大致维持在五六万人左右,但仍然超过总人口的10% 。

所以,哈
尔滨是当时中国外侨最多、所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城市。

外侨的经济都相对宽裕,而且业余生活丰富。

所以,精明的
俄国(主要是俄籍犹太裔)商人,瞄准了这个市场,纷纷在哈
尔滨建立起他们的影视帝国。

现在依稀能留下名字的,大致如下:
1902 年在道里区中央大街开业的考布切夫电影戏园。

1905年12月25日,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
在哈尔滨中国大街与石头道街(现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角处,犹太商人萨姆索诺维奇的一座临街的房子内开办的
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
1906年老哈尔滨的中国大街和商业街的街角处,捷克斯坦电影院。

1906 年,位于中国大街和西商市街(又称外国三道街,现红霞街),“节克坦斯电影院”
1906 年,位于中国大街和商务街(现上游街)角处,“伊留季昂电影院”,经理为刃芬克利施捷因。

该影院开业式首映时,经理在楼外点燃三千支蜡烛,烛光闪烁,映红门庭,蔚为壮观。

这创意就是在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

1906 年,“进步电影院”,为格兰德旅馆附设之电影院,位于南岗松花江街。

1911 年该影院改称为“格兰德-最高纪录”。

1907年,亚细亚电影院
1908年,在南岗新买卖街(后称义州界、奋斗路,现果戈里大街)上开办了著名的“遨连特电影院”。

1909年,在中国大街道里秋林公司原址还开办过一座“托尔
斯泰电影院”。

1913 年,当时的中国大街与蒙古街的街角处(在靠近七道街的南面),马迭尔电影院
1926 年,原来的老沙曼街,现在的霞曼街上,大西洋电影院,听说影院的老板范思伯,是一个著名的双重间谍。

1929 年的美国电影院,后来改名为大光明电影院,是哈尔
滨当年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电影院。

据历史专家统计,1920 年代中期全国共有电影院140 家,
其中上海最多为39 家;北京居其次为13 家;哈尔滨排第三为12 家;其后为天津和汉口,各有10 家。

但如果以电影院占人口数的比例计算(1930 年),则哈尔滨位居第一,平均每3.5 万人1 家,上海则为平均每7.69 万人一家,哈尔滨超过上海1 倍以上。

说明当时哈尔滨的电影行业火爆程度,在中国堪称一枝独秀。

面提到的老电影院,绝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了。

有的是因为日本侵略后经营不下去,有的则是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被逐步淘汰。

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小时候经常能到亚细亚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当年的遨连特电影院)看电影。

现在学习越来越忙,已经很多年没有再进电影院了。

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一向与这两家电影院相距不远,而且每个学期都有统一发放的电影票,这些票虽然只能用来观看国产电影,但对于年少的我,已经是非常好的娱乐方式了。

上世纪90 年代初期,和平电影院的冬季采暖不好,所以父母
带着我看“包宿”的电影时,要给我带上一席棉被。

即便如此,我依然怀念着两家电影院里的木椅,咱追求的不是享受,是味道。

曾经,我觉得这两家“面对面”的百年电影院如今经营的还算可以,因为2001 年我首次观看3D 电影就是在和平电影院。

可前两天看到新晚报上的报道,才知道老电影院如今运转极其困难,完全输给了新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如果管理人员可以解放思想,对这些保护建筑进行适当的功能性改造,成为集历史故事与现代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电影艺术中心,这难道很难做到么?亚细亚电影院
1907 ,亚细亚电影院叫乌克兰俱乐部,即乌克兰侨民狂欢的地方。

在1925 年曾经叫过巨人(吉干特)电影院。

而如今,这座外形酷似希腊神庙的电影院,俨然成了二人转专场。

和平电影院这座电影院的建造者是沙俄的远东总督阿列克耶夫和阿贝里阔夫,建筑造型有一种法国式的风度,特别是平顶式的穹隆顶是这种“法式味道”的主要“宣扬者”。

而且,女儿墙上面的栏杆也是中国建筑上不常见的西式装饰,内部布局有点像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可惜如今只能隐约看出来过去的辉煌了。

与和平电影院一墙之隔的建筑,由于是政府办公地点,则依然保持当年的风范
参考资料:
哈尔滨早年影院轶事犹太人与中国电影
20 世纪初叶电影在哈尔滨0 猜您喜欢:你不知道的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哈尔滨山东会馆重建的文化要素哈尔滨老建筑之记忆异域风情哈尔滨: 无需布景的天然大影棚在老
电影院看电影的日子叠加、镶嵌、浸润、同化—解读哈尔滨
城市文化果子的哈尔滨旅游计划书中国冰雪记忆第1集砺冰之旅东方莫斯科中国最早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城市
无觅关联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