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不稳定的计量研究

合集下载

金融计量分析(完整版)[整理版]

金融计量分析(完整版)[整理版]

案例一:中国居民总量消费函数(序列相关性)一、研究目的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

建立总量消费函数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总量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从总量上考察居民总消费与居民收入间的关系,需要作具体的分析。

为此,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研究对象:中国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与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模型变量:影响中国居民消费总支出有多种不同的因素,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其他因素虽然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有的与居民收入可能高度相关。

因此这些其他因素可以不列入模型,可归入随即扰动项中。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将“实际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X,“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

关于变量的符号与涵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模型数据:我们选择了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表2中给出了中国名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居民总消费CONS以及表示宏观税收税收总额TAX、表示价格变化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990=100),并由这些数据整理出实际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C =GDP/CPI、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Y=CONS/CPI,以及实际可支配收入X=(GDP-TAX)/CPI。

这些数据观测值是连续不同中的数据。

表2 中国居民总量消费支出与收入数据资料中国居民总量消费支出与收入资料单位:亿元2006 221170.5 80120.5 217.65 34809.72 101616.3 85623.1 36811.2图1:变量X 与Y的趋势图图2:X与Y的散点图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Y)和实际可支配收入(X)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所以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为如下线性模型:12i i i Y X u ββ=++三、 估计参数假定所建模型及随机扰动项iu 满足古典假定,可以用OLS 法估计其参数。

金融知识和中国家庭的金融排斥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金融知识和中国家庭的金融排斥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金融知识和中国家庭的金融排斥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金融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金融排斥现象的存在使得部分家庭无法充分享受金融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的普惠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家庭的金融知识状况及其与金融排斥的关系,以期为提高金融普及率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中国家庭的金融知识水平及其分布情况,同时分析金融排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剖析金融知识与金融排斥的内在联系,本研究期望揭示金融知识对减少金融排斥、促进金融普惠的重要作用,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文将首先对金融知识和金融排斥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通过对CHFS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文将详细描述中国家庭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排斥现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知识与金融排斥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他可能影响金融排斥的因素。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文献综述金融排斥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中国,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金融排斥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对金融知识和中国家庭的金融排斥进行实证研究。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将从金融排斥的定义、测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金融知识在金融排斥中的角色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关于金融排斥的定义和测量,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金融排斥通常指的是个体或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以合适的方式和价格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包括存款、贷款、保险和支付等。

在测量方法上,多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式,通过构建金融排斥指数来量化评估金融排斥程度。

我国金融工具减值会计计量模型研究

我国金融工具减值会计计量模型研究

我国金融工具减值会计计量模型研究摘要:金融工具减值在现代会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金融工具计量、金融工具减值的准确性,一直是会计学家和准则制定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

iasb目前采用的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模型是已发生损失模型,主要体现在ias 39当中。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引发了对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的质疑,iasb发布征询意见函,提出以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引起了全世界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也引发了相关课题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金融工具减值;已发生损失模型;预期损失模型iasb目前采用的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模型是已发生损失模型,主要体现在ias39当中,该模型也是包括我国在内普遍应用的会计惯例。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采用的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模型的滞后性及其顺周期效应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iasb提出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来核算金融工具的减值。

世界金融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国内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开放,在这个更加开放的市场中,要加强我国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业务的接轨,就要规范我国企业金融工具减值的会计计量,为我国金融市场更好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因此,从源头上了解和研究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模型的国际发展历程能够为我国带来相关的启示,关注金融工具减值计量模型的国际最新发展,分析iasb倡导的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金融工具减值会计模型的发展动态现行国际通用的金融工具减值会计计量模型是“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反映了“已发生损失模型”计提金融工具减值计提的滞后性。

2009年11月5日,iasb就金融工具减值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发布征询信息,提议更改金融工具(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减值计量模型,淘汰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以预期损失模型取而代之。

金融计量经济学

金融计量经济学

金融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中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它利用统计和经济模型来研究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金融政策的效果以及金融风险的评估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金融计量经济学的概念、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金融计量经济学的概念金融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金融领域。

它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证券价格、利率、货币供应量等。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的估计,金融计量经济学能够为金融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持。

二、金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金融计量经济学主要运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其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回归分析,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模型可以描述金融变量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通过对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可以得到关系的定量描述和统计推断。

在金融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还包括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

时间序列分析用于研究时间上连续观测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析金融市场的波动性、长期趋势以及周期性。

面板数据模型则可以同时考虑时间和横截面上的变动,适用于研究多个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关系。

此外,金融计量经济学还常用经济计量学中的工具,如离散选择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这些方法可以处理一些特殊情况,如二项选择、序列相关等。

三、金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金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金融市场、宏观经济、风险管理等。

在金融市场领域,金融计量经济学可以用于研究资产定价、市场效率、交易成本等问题。

宏观经济领域中,金融计量经济学可以提供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和政策分析。

而在风险管理领域,金融计量经济学可以用于金融风险的测度和控制。

金融计量经济学还可以应用于金融政策的评估和决策支持。

通过对政策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评估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同时,金融计量经济学还可以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市场的特征和机会。

陆磊孙冶方奖论文 中国金融腐败研究-从定性到定量

陆磊孙冶方奖论文 中国金融腐败研究-从定性到定量
关于金融腐败对经济的影响,一般文献都从增长效应和福利效应角度出发 给予理论或实证研究,比如腐败提高或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或阻碍了经 济增长,增进或减少了社会福利等。但是,以往许多文献的通病在于要么是理 论模型分析,要么是说不清相互关系的回归。而我们对金融腐败的经济效应研 究就显得比较直观:金融决定了社会稀缺资源—资金的配置,因而它受到经 济增长、储蓄水平的配置 权的寻租可能性越高;但是,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的上升,因此其储蓄水 平提高,资金稀缺性下降,寻租的可能性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直观地 认为腐败与经济增长和储蓄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换句话说,腐败存在顶 点—随着经济增长和储蓄上升而上升,到了顶点后下降。而金融腐败影响经 济增长不是直接的,它不能直接决定人均GDP水平(一般文献都直接回归,存在 解释上的困难);而我们认为金融腐败影响了资本形成,阻断了储蓄与投资,通 过提高融资成本制造了资金稀缺,同时造就了高风险融资者(所谓逆向选择)。
广义腐败定义把金融机构的非规范金融交易确定为分析对象,但是我们对 金融监管腐败的分析依然是一项技术性挑战,原因在于证券监管与银行监管存在 共同点与差异。在共同点上,它们都涉及机构审批、任职资格、现场与非现场检 查等一般监管手段;在不同点上,银行监管只涉及存款类金融机构,一般不涉及 市场交易管理,而证券监管则直接监管交易市场行为和企业的发行行为,对市场 的监控更加直接。因此,在监管行为分析中必须研究其一般特点与部门特征。
2
研究金融腐败就不能不研究金融反腐败机制设计。一般文献研究反腐败主 要利用微观机制设计(Laffont和Tirole, 1993)理论研究如何抑制经济主体与生 俱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在实践中体现为加强监控、加大惩罚力度或 高薪养廉等。本文在这一部分继承了一般的机制设计思路,但是针对金融腐败 的特殊性和我国国情提出了若干可操作的设计思想—深化举报制度(允许风 闻言事);建立垂直管理、独立的金融纪检机构(目前从属于同级党委);建 立反腐败保险个人账户。但是,本文依然不满足于单纯的微观机制设计,提出 了金融反腐败的宏观战略。金融业不同于单纯的行政部门,其资源配置权力至 少部分地应该随着改革而下放到市场中去。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体制,引进了 市场交易,但是也造就了“中间过程利益集团”—他们不喜欢传统计划体制, 因为计划体制不能赋予他们寻租的机会;他们也不喜欢真正的市场体制,因为 市场体制剥夺了他们寻租赖以存在的权力;同时他们还不喜欢透明度,因为在 光天化日之下,腐败很难进行。因此,他们喜欢中间状态,喜欢长时间的转轨, 喜欢所谓“中国特色”,喜欢用神秘的国家金融“机密”剥夺存款人与纳税人的 知情权,掩盖自己的私人利益。我们的研究发现,中间过程利益集团是不可能 有积极性改革自己的权力的,必须通过外部强力推动,坚定不移地下放权力, 坚定不移地推行透明度建设才是金融反腐败的根本举措。

金融危机背景下在中国运用公允价值的策略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在中国运用公允价值的策略研究
出的问题做 出迅速反应 。”
18 8
场失灵 , 券的市场价 格不能反 映其 真正价值 时 , 当 证 应 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 资产或负债 的公允价值 。 以在金 所 融危机 的背景 下 , 证券 市场失灵 , 资者 的恐 慌抛售行 投
为已经不具 备理性特征 , 应考虑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即
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 ; 第二层 为交易不活跃 市场情 形下 的金融产 品 , 其公允价值参考 同类产 品在活 跃市场 中的报价或者 采用有可 客观参考支持 的价值模
型确定 ; 三层 为没有 交易市场 的金 融产 品 , 公允价 第 其 值需要管理层 根据主观 判断和 市场假设建立估 值模型 确定 。另一方面 , 它规定金融产品 “ 公允价值 ” 计量标准 适用优先级原则——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 , 不 适用 的情况下再逐级 向第 二层 、 三层判断 。 第 也就是说 , 在证券市场有效且活跃 的条件 下 , 的公允 价值合理 证券 并且 能够获得 ,证 券性金融 资产应 以公允价值进行计 价 。在证券 市场不 活跃 时 , 资者 没有市 场数据 可作参 投 考, 可运用 内部模型或假定 条件来估算其 价值 。而当市
事会对公允价值 的主要看法 , 利用财务会计学 的理论与 方法 , 拟从公允价值 的理论渊源 、 目标人手 , 以契约论为 导向 , 以有效 的管制为手段 , 结合具 有新兴市 场和转型
市场的 中国经济 环境 , 在金 融危机 的背景下 , 为公 允价
性 的使用 , 而是 因为公允 价值计 量还不够充 分 、 不够完 善。 明智的应对 措施 不是废止公允价值 的使用而是强化 公允价值 的概 念 , 不断完 善公允价 值的确认标 准 、 计量 方法和披露要求 , 使其处理更加完善 。完善后 的公允价 值会计 , 必将是后经济危机时代会计计量模式 的主流 。

中国金融稳定性的测度_惠康

中国金融稳定性的测度_惠康
146
这仅限于各个层次的指标描述, 而 并没有进行金融稳定性的 全面测度。除此之外, 国内部分学 者认为银行稳定是金融稳 定的核心, 从而选择了银行稳定性 指数作为金融稳定性的代 理变量来对 其进 行测 度。王明 华、黎志 成 ( 2005) 以银 行稳 定的宏观成本控制作为 理论依 据构建 了金融稳 定性 的评价 指标体系, 它由包含 22个基 础指标 的宏观 经济 指标 和包含 27个基础指标的金 融机 构内部 指标 所构 成, 但并 没有 针对 具体研究对象计算相关结果, 而且 这一指数中所涉及的基础 指标评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各指 标的权重结构也过多依赖 于人的主观认识。万晓莉 ( 2008 )考 虑到中国 银行系 统在整 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 以银行 稳健性 指数作为 金融 稳定的 代理变量 对中国 1987~ 2006年 的金融稳 定性进 行测度, 指 标集由中央银 行对 金融 机构 的信 贷、存款 占货 币 总量 的比 例、贷款与存款的比 率、对 私人部 门的真 实债权 增长 率和银 行机构真实外债的 增长 率五 个指 标构 成, 他以 中国 1987 ~ 2006年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因 子分析方 法来考 察金融 稳定性的时序变化。
一、相关文献回顾
金融稳定性的内涵是一切对金融稳定研究的起点, 它决 定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视 角、研究范围 以及研 究内 容, 也构成 了金融稳定性测度的 基础。现有 研究文 献对于 金融 稳定性 内涵的理解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 早期的研究视角只考虑 金融体系基本要素的正常运行和关键功能的正常发挥, 而近 年来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则从更 广义的 角度入手 赋予 了金融 稳定性非常丰富的内 涵。狭义的 金融稳 定性主 要是 指构成 金融体系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 A ndrew Crockett, 1997; W im Du isenberg, 2001)。广 义的 金融 稳 定性 认为 金融稳定性不只应当具有基本要素稳定运行的特征, 它的内 涵还应该体现在其 他方面。 在 N outW e llink( 2002)看来, 一 个稳定的金融体系还应 该能有 效地分 配资源和 承受 各种冲

中国金融稳定性测度

中国金融稳定性测度

内容 为 金 融 发 展 、金 融 脆 弱 性 和 金 融
监测 金融 体 系 的稳 定 性 。 目前我 国金 融
位模型 ( 如P r o b i t 模 型和 L o g i t 模型 ) 和
S T V模 型。由于我 国历史上并没有 发生过
业存在 的 问题 有 :对 外开放 程度还 很低 , 利 率 和 汇率 受 到 不 同程 度 的政 府 管 制 , 金融 市 场发 展不 完善 ,银行 业产 权 结构 问题 还 没有 得到 很好 解 决 ,银行 业 进入 与退 出壁垒 还很 高 ,各 级政 府对 金 融业
同时 。 各种金 融危机也 在频 频爆发 。国际 经 验 表 明 ,金 融 不稳定 和 金融 危机 会造 成 极 其严 重 的经济 、政 治 以及 社会 等各
是 宏 观经 济 变量 和 微 观金 融 指标 体 系 ; 二 是 先行指 标 、 同步指 标 和滞 后指 标体
系; 三是 核心指 标和补 充指标体 系;四是 定 性指 标 和定 量指 标体 系 。近期 国外研 究 中 ,银 行脆 弱性 测度 指 标主 要有 经济
该值 越高 ,反映宏观经 济环境越
事 件分 析 法来 衡量 一
国的金 融稳 定 状 况往
汇率风 险确定 指标体 系 ( 邹薇 , 2 0 0 7 ; 万
晓莉 , 2 0 0 8 o二是采 用宏观 经济指 标作 为银 行脆 弱性指 标 ( 刘 卫江 ,2 0 0 2;范 洪波 , 2 0 0 4 o三是从 宏观经 济运 行状况
的 干预 程度 不容 忽视 ,公 司治理 结 构不
稳健 性三 个维度 ,在 此基础 上构建 出
包含 1 0个基 础 指标 的金 融稳 定 性指 数 , 以我 国 1 9 8 6 - 2 0 0 8 年 问相 关数 据 为样本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金融不稳定的计量研究第1 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近些年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国家(区域)间关联性不断增强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风险。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更是引起了政府监管部门和学术界关于金融系统的作用以及金融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反思,研究者开始考虑将金融部门加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

同时,危机的发生质疑了之前被广泛接受的金融不稳定的观点,即具有发达金融市场的成熟的经济体,可以自然地实现自我均衡。

金融不稳定的内生的观点、金融周期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危机后备受关注。

2010 年7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最全面的金融改革法案——Dodd Frank 法案,并建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SOC),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欧盟也建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以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其成员国的金融稳定。

我国政府在中国人民银行设置了金融稳定局,其主要职责是综合分析和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同时还定期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在金融监管政策和监管工具方面,过去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加之以单一金融机构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已经不足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稳定以及保证实体经济增长为目的的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标志着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调整。

然而,目前关于金融不稳定、金融周期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尚未达成明确统一的认识,在刻画金融风险演化机制、量化金融不稳定以及分析金融系统与宏观经济关联等方面同样缺乏深入的研究,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和实施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度量金融不稳定并设计审慎监管工具和监管政策的前提是对金融不稳定概念的准确认识。

然而,虽然目前维持金融稳定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金融不稳定的概念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Crockett(1997)定义金融不稳定为一种经济表现潜在地被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金融中介不能偿付债务等损害的情况。

Mishkin(1999)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认为,当金融体系的冲击与信息流一起作用,导致金融体系不能够为生产性投资机会提供资金融通时即出现了金融不稳定。

如果金融不稳定进一步加重,将导致金融市场功能的全面崩溃,金融危机出现。

Chant(2003)认为金融不稳定指那些通过对金融体系运行产生影响以损害或可能损害经济表现的金融市场环境。

主要包括损害家庭住户、企业和政府等非金融个体的金融环境,限制他们的融资;扰乱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使得他们不能为经济体提供资金等。

Ferguson(2003)则从潜在地损害实体经济活动的市场崩溃或者外部性的角度定义。

Borio 和Drehmann(2009b)首先定义金融困境或金融危机为出现金融机构重大损失以及(或者)这些金融机构的倒闭将造成或可能造成实体经济的严重混乱的事件,这里实体经济的混乱由产出来衡量。

进而定义金融不稳定为一系列足以导致在正常大小的冲击下出现金融困境或金融危机的条件。

从反面金融稳定的角度定义的有:Duisenberg(2001)、Large(2003)、Padoa-Schioppa(2002)、以及Schinasi(2004)等。

Duisenberg(2001)认为虽然金融稳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通常指那些组成金融体系的关键元素能够正常发挥功能。

Schinasi(2004)定义金融稳定为金融体系的一系列稳定状态,包括促进经济的运行,以及消除内生的或显著的负面的未预期事件引起的金融不均衡。

更详细的关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定义的文献回顾同样可参考Schinasi(2004)。

…………第2 章金融不稳定的理论基础2.1 金融不稳定的内涵金融不稳定通常涉及对金融功能的损害、实体经济的溢出影响以及负外部性等方面(如Crockett,1997;Mishkin,1999;Chant,2003;Ferguson,2003)。

虽然对金融不稳定的概念没有一致的认识,但已有的度量金融不稳定的文章通常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

一些文章使用金融压力指标度量金融不稳定(如Illing 和Liu,2006;Tarashev和Zhu,2008;Cardarelli 等,2009;Hakkio 和Keeton,2009)。

而另一些文章则从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进行度量(如 Avesani,Pascual 和Li,2006;Huang,Zhou 和Zhu,2009;Adrian 和Brunnermeier,2009;Acharya 等,2010)。

事实上,金融不稳定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本章不旨在从经济意义的角度给出金融不稳定的明确定义,而是为了计量分析金融不稳定,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别进行界定金融不稳定的内涵,为进一步金融不稳定的度量和金融不稳定特征的分析提供前提和基础。

静态的金融不稳定指在某一时点金融系统中的金融风险状态;并且金融风险主要呈现以下三种状态:(1)金融脆弱状态,(2)金融压力状态,以及(3)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

在某一时点金融风险将呈现其中的某一种风险状态,并且通常来说,这三种状态并不是并列存在,而是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

金融脆弱状态是金融风险趋于高风险的早期状态,该状态描述了金融不均衡建立时的金融系统的脆弱状态,并且此时通常伴随着经济繁荣的时期。

金融脆弱状态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信贷扩张、资产价格高涨以及更易获得外部融资等金融不均衡现象。

金融压力状态是金融系统在脆弱状态下受到某一冲击影响而出现的状态,此时金融系统将要或正在出现不确定性或损失。

金融压力状态的主要特征是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预期损失变化或不确定性(Illing 和Liu,2006)。

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是大规模金融风险的实现,损害金融系统的服务和功能,并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状态。

这一状态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出现普遍的损失和崩溃,并且金融服务或功能受到破坏。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比金融危机更宽泛,不仅包含极端的金融危机,同样还包含未达到金融危机严重后果的金融机构损失或(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2.2 金融不稳定的产生原因传统的观点将金融不稳定的产生归因于单一金融机构的倒闭,通过一系列传染机制传播到整个金融系统(Dybvig,1983)。

资产负债表的内在关联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过激反应是主要传播渠道。

传统观点强调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或者通俗的说,强调“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一观点认为,银行体系的结构、金融机构通过直接暴露和支付结算的内在关联以及金融合约和相关信用的信息这三个金融系统特征,决定了更易出现金融不稳定(De Bandt,2000)。

金融不稳定的传统观点通常从银行挤兑开始。

商业银行吸收短期的可以随时提取的存款,并将这些资金发放给企业作为长期的贷款。

通常银行只需要留有少部分的资金作为流动性准备以应对存款的提取。

然而,当突然大规模的提前提取出现,并且长期债务无法清算时,这种持有部分准备金的制度可能导致银行短期的流动性不足或违约,尽管从长期来看银行可能具有较高的偿债能力。

………….第3 章我国的金融脆弱性计量分析 (31)3.1 金融脆弱性的动态因子模型 (31)3.2 金融脆弱性共同因子的提取 (38)3.3 金融脆弱性与宏观经济的因果关系 (46)3.3.1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7)3.3.2 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8)3.4 本章小结 (51)第4 章我国的金融压力计量分析 (53)4.1 金融压力的综合测度指数 (54)4.2 我国的金融压力分析 (61)4.2.1 DDMS-VAR 模型和估计方法 (61)4.2.2 金融压力指数DDMS-AR 模型的设定 (65)4.2.3 我国金融压力的实证分析 (66)4.3 本章小结 (68)第5 章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计量分析 (71)5.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模型 (72)5.1.1 极端分位数回归技术 (72)5.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CoVaR 模型 (75)5.1.3 极端分位数回归估计CoVaR (76)5.2 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 (77)5.3 系统性金融风险贡献的影响因素分析 (85)5.4 本章小结 (89)第6 章我国的金融周期计量分析金融周期是指金融不稳定或金融风险事后呈现的周期性的动态演变特征。

金融不稳定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金融周期。

金融周期的一个一般的解释来自关注借贷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加速器理论”。

金融加速器的思想具有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Fisher(1933)的研究,并且近些年Bernanke 等(1999)以及Kiyotaki 和Moore(1997)等研究为这一思想建立了更复杂的理论模型。

当经济萧条期并且抵押价值较低时,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即使是具有高盈利项目的借款者也可能很难获得资金;而当经济环境改善并且抵押品价值上升时,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这会加剧经济的波动。

尽管金融加速器的作用可能对经济周期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它并不能解释导致如此大幅度经济波动的广泛的金融不稳定,金融周期更应该归因于市场参与者对于风险随时间变化的不恰当的反应(Borio,2001)。

市场参与者一般在经济繁荣期过度低估风险,而在经济萧条期又过度高估风险。

在经济繁荣期,市场参与者低估风险的行为会导致信贷快速增长,抵押品价值高涨,贷款存款利差扩大以及金融机构持有较低的资本和保证金等。

而在萧条期,贷款违约等导致的损失的出现将反转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Minsky(1986,1992)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与市场参与者不恰当反应的理论类似,都认为金融周期内生地产生于金融系统,在长期的繁荣时期,经济会由组成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转向组成不稳定系统的金融关系。

“金融不稳定假说”将金融不稳定归因于金融系统中参与者的集体行为所产生的共同风险暴露,内生的金融不稳定反映了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影响,这种影响导致过度繁荣,并且反过来,为随后的衰退和金融收缩埋下种子。

…………结论在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主流的监管方式以及我国金融不稳定现象愈发增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本文在金融不稳定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计量分析我国的金融不稳定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联。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首先,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已有的关于金融不稳定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影响的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界定了金融不稳定的内涵,研究了金融不稳定的产生原因、基本属性及其监管政策的历史演变;其次,在金融不稳定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金融不稳定的度量和监测框架,为进一步对金融不稳定进行计量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