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一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一一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 •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 •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学生活动1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 •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 •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 •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课标) 精品

高一语文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课标) 精品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鄙、辞、许、阕、味、敝、说”等个词语。

2、归纳“以、而、焉、之”等词语及一些特殊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品位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何以能退秦师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关于《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相传由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由此可以体现它的史学、文学价值之高。

三、诵读课文1、老师范读2、重点字读音资料显示(多媒体)①生字:函(hán)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说”通“悦”、“厌”通“餍”、“知”通“智”3、学生齐读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教学要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落实文言字词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1.检查背诵(可采用指名几位同学背诵或学生齐背诵的方式,先分段检查,然后到整篇背诵)2.初步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从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一篇精彩的记言散文。

文中人物烛之武在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奉君之命说退秦军。

他那临危受命,不避艰险,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那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文章虽短,但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请同学们非常投入地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妙处所在。

(齐读文章后,可给学生3~5分钟时间去体味、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甲:《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辞令描写很出色。

学生乙:本文在谋篇布局上很严谨。

学生丙:本文篇幅虽短,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教师简析:同学们的回答都不错,虽各点一处,但的确体味到了本文的妙处。

本文在写作特点上,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烛之武的巧舌如簧,言妙天下,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仅短短125个字,却道出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其二,谋篇布局的确很严谨。

文章虽短,但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既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又为下文烛之武说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句既照应了上文“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又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见秦伯”。

全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其三,这篇课文的确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扣人心弦。

首段,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空气十分紧张,而佚之狐的推荐,又使郑伯看到了希望,但烛之武的“退堂鼓”,则使郑国君臣感到脱离困境的渺茫。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学习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利用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培养自读文言文的习惯。

3.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烛之武的形象,探讨他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学习他的顾全大局、沉着机智的品质。

4.鉴赏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习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烛之武在外交斗争中的机智。

3.鉴赏本文叙事语言的简洁之美。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设想:这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如查阅工具书、梳理基础知识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通过他们的自学、研讨和教师的引导达成教学目标。

注意发掘课文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人物智慧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乐意学习文言文,避免进行枯燥的字词句教学。

注重“读”的落实,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感受文言的魅力。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2.通过自学、讨论,读懂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梳理、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张飞在长坂坡一声怒吼,不费一兵一卒吓退十万曹军,这是曹军忌惮张飞的威猛。

比这还早八百多年的时候,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敌的军营,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去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

此人谓谁?他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烛之武。

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退”“师”各作何解释?明确: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退却;师——军队(二)关于《左传》和事件背景(出示ppt课件):1.关于《左传》:学生简介——教师补充要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高中语文17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17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17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篇: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备课资料一、课文赏析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何铭秦、晋围郑,兵临城下。

郑国危如累卵,新郑旦暮且破。

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

拯救郑国,唯外交一途。

然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哉!郑大夫烛之武竟挽狂澜于既倒!不仅说退秦师,而且令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让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

烛之武一番说辞,《左传》记125字,可抵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堪称一段绝妙外交辞令。

面对偏隅西方急于东扩的秦穆公,烛之武从容不迫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

一日“飞地难治论”。

此言地域政治。

秦国图谋东扩,中间隔着晋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这块“飞地”实施长期有效控制的。

——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秦穆公不能不冷静思索。

二日“亡郑陪邻论”。

此言利益分配。

泰国师劳力竭,可分一杯羹,但最大获益者还是晋。

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

“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罹大害,对此,秦穆公不能不认真权衡。

三日“舍郑有益论”。

此言两国邦交。

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一个思维角度:存郑,非独无害,反而有益。

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共其困乏”。

亡郑,东方多一仇敌;舍郑,东方多一盟友。

——存弱国而交睦邻,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怦然心动。

四日“过河拆桥论”。

此言历史纠葛。

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如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城濮一战大败楚师,霸主地位确立,结果又将如何?烛之武的潜台词是: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

——视往昔而知来日,时此,秦穆公不能不猛然警醒。

五日“晋国扩张论”。

此言争霸现实。

郑亡,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2、掌握小说的分章节阅读技能和文学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世界视野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逻辑关系,分析人物性格,认识历史名人。

2、掌握文学分析方法,对小说的人物,风格,文学手法等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教师为主导,交互式教学。

2、个性化授课,结合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小组讨论。

3、阅读课和文学课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1、回顾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通过学生了解或回忆楚汉之争的背景和主要事件,让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教师解读小说的概况,主要人物,主题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节: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将小说分为章节,对每个章节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讲解,理清小说的逻辑关系和人物关系。

2、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教师对小说中的历史名人和虚构人物进行分析,剖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成就,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节:1、学习文学分析方法。

教师讲解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对小说的文学手法,风格,主题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鉴赏。

2、拓展阅读和创作。

学生根据小说的主题,自主拓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或者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楚汉之争的文章等。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内容和背景的掌握程度。

2、考查学生对文学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结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分析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2、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3、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4、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

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

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1、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2、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说辞方面(层层深入):(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一、课文赏析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何铭秦、晋围郑,兵临城下。

郑国危如累卵,新郑旦暮且破。

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

拯救郑国,唯外交一途。

然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哉!郑大夫烛之武竟挽狂澜于既倒!不仅说退秦师,而且令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让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

烛之武一番说辞,《左传》记125字,可抵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堪称一段绝妙外交辞令。

面对偏隅西方急于东扩的秦穆公,烛之武从容不迫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

一日“飞地难治论”。

此言地域政治。

秦国图谋东扩,中间隔着晋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这块“飞地”实施长期有效控制的。

——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秦穆公不能不冷静思索。

二日“亡郑陪邻论”。

此言利益分配。

泰国师劳力竭,可分一杯羹,但最大获益者还是晋。

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

“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罹大害,对此,秦穆公不能不认真权衡。

三日“舍郑有益论”。

此言两国邦交。

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一个思维角度:存郑,非独无害,反而有益。

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共其困乏”。

亡郑,东方多一仇敌;舍郑,东方多一盟友。

——存弱国而交睦邻,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怦然心动。

四日“过河拆桥论”。

此言历史纠葛。

晋惠公为秦穆公扶立,结果如何?“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晋文公亦为秦穆公扶立,城濮一战大败楚师,霸主地位确立,结果又将如何?烛之武的潜台词是:翅膀硬了,忘恩负义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

——视往昔而知来日,时此,秦穆公不能不猛然警醒。

五日“晋国扩张论”。

此言争霸现实。

郑亡,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

假以时日,晋国的兵车就会冲向秦境,这是大国扩张的必然逻辑。

——贪近利而招远祸,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毛骨悚然。

短短百余字,意思说五层。

层层铺垫步步进逼,最后推向一个核心问题:要破坏秦、晋的“战略伙伴关系”。

烛之武是“实话实说”: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俱为实情至理。

秦穆公是“实事求是”:秦国最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

烛之武成竹在胸的一声“唯君图之”,已料定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将会心悦诚服一改初衷。

说,难。

倘烛之武如是说:秦、晋以强凌弱,此非“仁义之师”。

——秦穆公会洗耳恭听吗?不!这是“蠢猪式的仁义”。

秦晋攻城略地,此乃“不义之战”。

——秦穆公会改弦易辙吗?不!泰国崛起依凭的就是剑与火。

郑国尚可一战,胜负难以逆料。

——秦穆公会踌躇彷徨吗?不!秦穆公会付之一笑:那就以卵来击石吧!显然,摇尾乞怜卑言求和救不了郑,浮言虚词空发议论救不了郑,义愤填膺抗辞慷慨也救不了郑。

救郑,靠的是烛之武的头脑,烛之武的头脑是异常清醒的。

他洞察形势。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一南一北,声气难通,具备破坏秦、晋关系的条件;秦、晋联手出师,而又相互猜忌,存在张大秦晋矛盾的基础。

这样的形势,一般人看不清,烛之武洞若观火。

他剖析矛盾。

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郑、晋矛盾是深刻的久远的无法调和的。

郑、秦则无任何历史瓜葛现实恩怨,其矛盾是表面的、暂时的、可以化解的。

秦、晋联袂出兵,表面上步调一致没有矛盾,然而,大国争霸的格局注定其矛盾是潜在的、深远的、不可避免的。

烛之武的游说策略是:避而不谈郑、晋矛盾,谈化消弭郑、秦矛盾,张扬扩大泰、晋矛盾。

矛盾的转化,一般人看不到,烛之武洞幽烛微。

他揣摩君心。

秦穆公出师,一源于东扩野心,一碍于秦、晋同盟。

烛之武陈辞,先客观分析秦国东进条件并不具备,令穆公好梦猛醒;继深入剖解秦、晋同盟不能持久,令穆公惊出冷汗!秦穆公在位三十一年,在他的“潜意识”中,何尝不明晓此中利害,只是被眼前利益一时模糊了自己的视线。

针对这种心态,烛之武妙语点破,秦穆公幡然醒悟。

穆公的心理,一般人看不准。

烛之武洞见肺腑。

这是烛之武过人之处。

然而,不管烛之武头脑如何清醒,判断如何到位,思考如何缜密,无如簧之舌,仍难奏其功。

《左传》记行人说辞,充分显示出春秋外交辞令的特色。

文辞典雅言简意赅。

烛之武说辞仅125字,却以典雅的文辞表达出极其丰富的内容。

从亡郑说到存郑,从历史说到现实,条分缕析,不枝不蔓,句句落在实处,字字皆有分量。

陈述时语气平缓,关键处则以反问警醒对方。

句无可删,字无可削,以简洁的文辞传达出密集的信息。

委婉说理从容陈词。

如此简洁的说辞,却不吝用了8个“君”字,处处表现出对秦穆公的尊重。

烛之武关切的,似乎不是郑国的利益,倒是泰国的命运。

烛之武说辞,令秦穆公听来,声声入耳句句动心,从而一步一步将秦穆公的思维引向了预设的轨道。

迂回曲折层层推进。

烛之武的目的是救郑,然而,一开始却说了一番令秦穆公十分意外的话:“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将郑事撇到一边,妙绝。

然后一层层剖析利害关系,推出一个令秦穆公信服的结论:“晋何厌之有?”烛之武迂回说理,层层剖析,在读者看来这一结论是水到渠成了。

烛之武以言辞说退秦师,炮制离间敌国一个蓝本,提供折服论敌一种艺术,留下春秋外交一段佳话。

正是: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说明:《烛之武退秦师》收入新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第7期)《烛之武退秦师》的五退顾险峰文章的第一退是从郑伯开始的。

郑国被围,危在旦夕,这一形势把久久不被利用的烛之武推到历史舞台的前面。

在行将亡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国家的利益,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焦头烂额的郑伯才会听从佚之狐的劝说,起用甚至可以说有点低声下气地求他或许从未想到过要用,甚至还有点嫌恶的老臣烛之武,这对于郑伯而言,无论是在面子上还是在姿态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让步。

第二次退发生在烛之武身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请求,烛之武倚老卖老:“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发出的是对青春流逝而无所建功立业的感叹,也隐藏着对郑伯的不满。

面对郑伯的自责,烛之武肯定会感到自尊心的满足并且为之心动,但真正触动他的却是郑伯的最后一句话:“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说这句话的时候就不仅仅是请求了,语气中更带着威胁的成分。

面对这样的话,烛之武岂能无动于衷?个人利益是次要的,国家利益怎能不顾!如果自己真的拒绝了,将会背上怎样的一个历史罪名?国家危亡之际,却临阵逃脱,自己气节又怎样体现呢?再说,一旦拒绝,说不定,自己连今天都活不过了,思之再三,于国于己,都该承担下来,更何况郑伯的道歉已经给足了他面子,于是烛之武退了。

烛之武的退牵出了本文最关键的一退——秦国的退。

烛之武在这一退中尽显其英雄本色,运用其三寸不烂之舌,竭陈利害得失。

他先陈亡郑对秦无益,但这远不是主要的。

接着叙述保存郑国的意义,可以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给秦国提供缺乏的东西,这对秦是不小的吸引力。

之后又叙晋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这说到了秦的心坎上。

最后又骂晋贪得无厌,灭郑于秦无利却有害。

秦国是个投机分子,是个不讲信用、惟利是图的国家,在烛之武如簧之舌的陈述下,自然而然地倒向了郑国,跟晋连个招呼都没打一个便退兵了。

此三退。

第四退比较隐秘,细细琢磨,发现是郑国的退。

烛之武为郑伯在生死存亡的迷雾中带来了一线生机,但事情远没有结束。

秦的退,并不就意味着胜利,强大的晋国依然围着,在这种情况下,郑国是怎么也乐不起来的。

于是它向后退了一步,让泰国来替自己守门,这不仅实现了烛之武的承诺,向秦表明了自己的诚心,同时顺手把矛盾推向秦晋。

秦晋两大军事集团一旦对峙,郑国可以说已经是胜券在握了,而这闲闲的一笔,又为后文埋下了两笔,一是为两年后的崤之战埋下了伏笔,二是引出了晋国最后的退兵。

晋国的退兵,似乎是意料之中的,它是烛之武退秦师的真正目的,但又是精心构建的。

面对秦的倒戈,晋只能忍气吞声,做出最后的让步,虽然晋文公所说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面上看是感念秦国对自己的旧恩,但其基本目的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为无利之事而大伤元气,秦郑的结盟已经使晋失去了一个盟友,而与秦作战。

只会增加一个强大的敌人,煮熟的鸭子瞬间飞了,虽然千般不愿,但还是只能找一个冠冕一点的理由“吾其还也”。

至此,文章的五次“退”完美的完成了。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国与国之间、国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巧妙地完成了其中的五次“退”。

这五次“退”层层依托,互为因果,又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使我们能在一篇文章中充分享受《左传》叙事风格:语约意丰。

(选自《语文报》xx年1O月2日高中版)二、焦点争鸣也谈“夜缒而出”曹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年8~9期刊登了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A中,对“夜缒而出”是这样处理的:“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

细加思索,略存疑问,请述之。

“夜缒而出”中的“夜”显然是名词作了时间状语,“缒”呢,本为“用绳子吊着重东西”,在此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

“缒”与“出”乃烛之武逃亡的二步曲,“缒”为动作之一,“出”为动作之二,这两个动作皆是实实在在、各自独立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着不可更改的先后性。

“而”字,在这两个动作行为之间起到了承接作用。

其次,“缒”乃垂直方向上的行为,“出”乃水平方向上的行为,让纵向的行为去修饰横向的行为,似有些费解。

因为“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尤其是前后两项都涉及动作行为时,可能是状语修饰中心词,也可能是承接关系,极易混淆,故试着再以例子辨之。

“侧目而视”与“侧目而视之”相较,“而”的前后,皆存在“侧”与“视”两个行为。

不同的是,“侧目而视之”中增加了“视”的宾语“之”。

由此,“侧目”与“视之”构成了并列对称的动宾词组,都是实实在在的动作行为,“侧目”在先,“视之”在后,“侧”与“视”存在着具体性而各自独立,“侧目”对于“视之”便不存在修饰关系。

而“侧目而视”中,“侧目”与“视”并不并列对称,其核心动作在于“视”,而伴随着“视”的是“侧目”这一状态,也就是说,此时的“侧目”带有描绘的性质,它强调了“视”的过程中的伴随情况,“侧目”与“视”有着动作行为上的同时性。

总之,“而”作为一个连词到底是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词还是连接带承接性的两个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关键在于前后的动作行为是否并存。

如果并存,则为修饰;如果各自具体,各自独立,各占一段时间长度,有着不可更改的先后次序则为承接;再有,如果前一个动作行为不具备动作性,而仅仅是描绘的状态,则对后一个动作行为也是修饰作用,如“老妇恃辇而行”中,“恃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动作,只是起到描绘“行”之状态方式罢了,故而对“行”起一个修饰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