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系列学案【ty】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来自地球的力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苏科版 教案

第八章力第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6,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7,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和设计,测头发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曾经学过和感受的活动来初步的知道力是维系宇宙万物的纽带,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的方法感受弹力并感受到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他们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自学和运用工具的能力;培养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本节的重点是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自学以及通过尝试感悟到困难,提出问题,讨论解决。
(2)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难点1:引入力,感知力是维系宇宙万物的纽带;我采用观察图片,总结共同点,感受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难点2:得出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因为没有讲解过功,所以学生对能量难以察觉和理解,在这里我的处理是,前面曾经说过动能,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形变的物体可以让物体动起来,从而感受到弹性势能。
设计思路本节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先感受到力,并感知力的威力---是左右着宇宙万物的一切活动根源,再通过实验了解弹力和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特征,而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自学它的正确使用,尝试使用,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最后观察、总结、归纳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教学用具:学生用具:橡皮筋、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2个)、气球教师用具:弹弓、橡皮泥、钢锯条、弹簧、其他测力计教学过程:教后感:利用从星体的运动到原子的运动,体会是力在左右宇宙万物的一切活动的,从而引入力的学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苏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能够用弹簧测力计进行简单的力的测量。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3. 弹簧的弹性特性实验4. 力的测量实验三、教学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弹簧的弹性特性实验四、教学难点:1.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使用2. 弹簧的弹性特性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内部结构和实验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案内容:一、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
2. 提问:当我们用力拉扯弹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二、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1. 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就会产生弹力。
三、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1. 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实物,讲解其结构,包括弹簧、指针、挂钩等。
2.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四、弹簧的弹性特性实验: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不同拉力下的变形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弹簧的弹性特性,即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五、力的测量实验: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六、总结和评价: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 评价学生的实验表现和理解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苏科版六、教学内容:1.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使用方法2. 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3. 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七、教学重点:1.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使用方法2. 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3. 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八、教学难点:1. 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注意事项2. 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问题: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弹性形变,而弹性形变又离不开外力,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相互挤压;(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2、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活动:
利用弹簧与勾码探究:
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_______。
钩码个数(个)123
3、弹簧测力计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思考:(见大屏幕)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勾码的重力,测手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讨论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的事项。
注意事项:(见大屏幕)
介绍生活中的测力计(见大屏幕)
思考(见大屏幕)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见大屏幕)
课堂检测。
动手实践
让学生展示实践成果,并回答问题
学生动手实践,寻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理解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教学内容
评价设计
1、形变与弹力
学生看大屏幕。
学生活动。
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的改变了
用手拉弹簧---弹簧的改变了
用手压气球---橡皮筋的改变了
用手捏橡皮泥--橡皮筋的改变了
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1、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叫做。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力,这个力叫,拉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
伸长量(cm)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知:在弹簧下端所挂的钩码数增加,弹簧的伸长量______,钩码数增加为原来的几倍,弹簧的伸长量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成__________。
根据弹簧的这个特性人们制成了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就是其中的一种。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得出形变及弹力的概念以及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2.能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认识其构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性形变和弹力【教具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泥、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讲怎样描述力,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单位是牛(N)同时我们还讲了力的示意图。
压力和支持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表面,也可以标在物体的重心位置,前提是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二)进行新课一、弹力1.形变与弹力师: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气球等器材,想办法改变它们的形状,待会儿将你的亲身感受与大家交流。
在外力的作用下,你们看到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弹力。
师:当用手压弯直尺时,直尺受力发生形变能把物体弹飞,这时,直尺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
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请学生看课本插图)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但是当直尺或跳板被压断了还能把物体弹起吗?还会对物体施力吗?师:我们把能恢复原状的形变为弹性形变。
而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我们学过的拉力、支持力、压力、引力、磁力等哪些属于弹力呢?【实验】拿一把直尺放在两粉笔盒之间,在直尺中间放一重物,使直尺发生弹性形变,此时直尺对重物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为弹力师:说明支持力属于弹力师:其实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这些力都有相应的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而引力、磁力不属于弹力3.弹簧测力计。
【实验】实验目的: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弹性形变和弹簧恢复原状的原理,能够运用弹簧恢复原状的特点测量力的大小;2.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3.理解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方法,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弹簧恢复原状的特点及其原理;2.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授和举例解释,让学生了解弹性形变和弹簧恢复原状的原理;2.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弹簧的弹性特点,体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弹力的计算方法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弹力?2.知识讲解(20分钟)(1)弹性形变和恢复原状教师通过实验或演示来让学生了解弹性形变和恢复原状的原理。
并引导学生发现,当外力撤去后,弹簧会恢复原状,这就是弹簧的弹性特点。
弹性形变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后产生形变,并不断积累能量,恢复原状则是指物体释放能量,恢复原来的形态。
(2)弹力的概念弹力指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教师通过举例子来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掌握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
(3)弹簧测力计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来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并引导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弹簧恢复原状的特点。
4.讨论总结(10分钟)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总结弹力的计算方法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但是此次教学重在理论和实验的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多媒体资源来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用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有关,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2.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来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使其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弹簧与外壳发生摩擦,读数时要注意视线与指针相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用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挂绳、钩码、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包括弹簧测力计、挂绳、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弹簧,思考弹簧是如何产生弹力的。
2. 讲解弹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
3. 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它是如何测量力的大小的。
4.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教师进行示范操作,讲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5.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弹簧测力计,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特点:大小与形变量有关,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2.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用法: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避免摩擦,视线与指针相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弹簧测力计,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了解什么是弹力,学会计算弹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弹力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掌握计算弹力大小的方法。
3.运用弹力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弹簧测力计。
3.弹簧、绳子、扳手等实验装置。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弹簧测力计的概念:通过上课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个物体所受的力。
2.呈现弹簧测力计原理及使用方法的PPT,向学生解释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Step 2 实验操作1.准备弹簧测力计及实验装置:一个弹簧、一根绳子、一个挂钩和外部物体。
2.操作演示: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垂直的桌面上,挂上一个固定质量的物体。
学生观察弹簧的伸长量,并记录测力计刻度值。
3.学生操作实验:让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Step 3 弹力的定义及计算1.导入弹力的概念: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入弹力的概念。
2.解释弹力的定义: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弹簧测力计所示数值即为弹力的大小,并解释为什么弹簧会产生弹力。
3.计算弹力的大小:通过给定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弹力大小的方法,并总结出弹力公式。
Step 4 练习与拓展1.向学生展示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根据弹力公式进行计算。
2.分组进行竞赛:把一些实际问题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分组竞赛,用弹力公式解决这些问题,以加深学生对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Step 5 总结与归纳1.结合实验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弹力的计算方法。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
五、课堂检测:请写出下面问题的解答:1.弹簧测力计是如何测力的?2.弹力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
2.准备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七、板书设计:1.弹簧测力计原理及使用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苏科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2. 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结构,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结构3.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4. 弹簧测力计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2.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结构3.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四、教学难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2.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
2. 通过实物演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结构。
3.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弹簧测力计解决实际问题。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案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进而引出本章主题——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二、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1. 弹力的概念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进而给出弹力的定义。
2. 弹力的产生条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并通过实验演示验证。
3. 弹力的测量方法教师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结构,并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三、认识弹簧测力计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给出解释。
2.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教师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
3.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四、弹簧测力计的实际应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教学法讲解如何运用弹簧测力计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2. 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测量方法:a. 弹力的概念: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概念,并给出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内容: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来自地球的力二、考点点拨:1.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并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些力的大小。
3.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叫物重,知道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4. 知道g=9.8N/kg和它表示的物理意义。
5. 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重力的三要素难点:竖直向下与重心三、跨越障碍(一)弹力:因为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当我们用力拉弹簧时,弹簧发生形变,这时弹簧要恢复原状,就会对阻碍它恢复原状的物体产生一个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由于弹簧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所以这个力为弹力,也就是我们的手所感受到的这个力。
因此弹力就是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总是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向上拉弹簧时,我们发现它形变的方向是向上的,可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弹力却是向下的;同样如果我们向下压弹簧,它形变的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感受到弹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总之弹力的方向是与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
当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时,上面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它必然有一种向下运动的趋势,可是另一个物体不让它向下运动,这样上面的物体就要产生向上的形变,这时它自然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弹力,这个向下的弹力就是上面物体对下面物体的压力。
由于上面物体对下面物体有压力的作用,下面的物体自然也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形变,当然它也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弹力,这个向上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非弹性力B. 分子间存在斥力与引力,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属于弹力C.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形变就越小D. 弹簧测力计利用了物体的形变与力的关系点拨:弹力是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弹簧受到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力越小,伸长越小的原理制造的。
答案:D(二)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挂钩、指针、刻度盘、外壳等。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弹簧所受到的拉力越大,它伸长的长度越长。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超出它的量程的力,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
(2)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大格和一个小格各是多少牛,这样有利于我们进行读数。
(3)校零:弹簧测力计在使用之前一定要使指针指在零刻度。
(4)测量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的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例2】如图所示,正在使用的弹簧秤,指针在某一位置。
这个弹簧秤的量程是______N,最小刻度值是______N,秤面指示的力F=______N。
点拨:量程由秤面最大刻度确定。
秤面刻度显示每一大格代表2N,共分5小格,每小格代表0.4N。
指针在一大格3小格上。
答案:8,0.4,3.2。
【例3】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意大小的力B. 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不是均匀的C. 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最好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D. 弹簧测力计只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点拨:本题注意考查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弹簧测力计测量的力大小不可以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另外弹簧测力计刻度是均匀的。
测量前最好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不要使弹簧拉动时受到的阻力过大。
另外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的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并不是必须竖直方向使用。
答案:C(三)重力重力:在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被拉向地面,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的,也就是说地球在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也同样吸引地球,只不过我们现在研究的是物体所受到的力,也就是重力,当然这个力的施力物就是地球了。
正是由于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才会有物体的下落,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等等。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我们要明确地研究重力,就应该从重力的三要素开始,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我们先用测力计测一个钩码的重力,然后再来测两个钩码的重力,我们发现两个钩码的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要大,两个钩码当中含有的铁比一个钩码中含有的铁要多,所以它的重力就大一些,看来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有关系,在物理学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来表示。
物体中含有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那么物体的质量也不发生变化。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质量的单位: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t),比千克小的单位克(g)、毫克(mg)。
1t=103kg、1千克=103g、1克=103mg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么二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
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
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
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表格内。
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当物体的质量变成原来的n倍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也变成原来的n倍,也就是说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
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
它的物理意义是在地球上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
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 =9.8牛/千克。
当然我们也可以由这个公式导出一个很重要的公式,m=G/g。
利用这个公式在已知物重的情况下,可以求得物体的质量。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
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
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
(3)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即形状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例4】 下列有关重力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重力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支持面B. 重力不随物体位置变化而变化C. 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D. 空中向上飘的汽球没有受到重力点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支持面可以不在水平位置上,A 错。
在同一地点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但比值与位置有关。
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将受到重力。
答案为C【例5】 请你画出质量m=0.2kg 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物体放置在斜面上时,受到的重力G=10N 的示意图。
点拨: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所以此题中的两个力的方向很好标出.算出第一个物体的重力标示即可。
注意g 的大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高度越高g 越小,也就是说同一个物体当离地面越高时,受到的重力越小。
【例6】 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1/6。
在地球上用弹簧秤称得物重是9.8牛顿,问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称量,物重是多少?质量是多少?已知:物体在地球上的重力G=9.8N ,月球上的重力G 61G =' 求:在月球上的物重G ′,质量m【解答】 在地球上测得物体重9.8牛顿,则在地球上的物体质量千克牛牛/8.98.9g /G m ===1千克。
在月球上测量物体重牛牛63.18.961G 61G =⨯=='。
而质量不改变,m ′=m=1千克。
点拨:物重与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它们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但重力却与物体的位置有关,一个质量为m 千克的物体,它在地球上、月球上质量都是m 千克。
(四)稳度建筑物、工厂的烟囱、书橱等都是在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的,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这些物体和支承物间的接触面叫做支面。
物体的稳定程度叫做稳度.影响物体稳度的因素:支面大小,重心高低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支面越大、重心越低,稳度越大。
四、本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是我们接触力的第一节课,一般中考物理中力学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同学在课下要多练习,尤其是研究重力和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题目。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弹力工作的是()A、撑杆跳高B、跳远C、玩具弹簧枪射击子弹D、守门员用力扑住射向球门的足球(*)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B、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可以用cm、mm等作单位C、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量各种力D、能发生形变的弹簧只有拉伸时才能产生弹力(*)3、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B、弹簧测力计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拿来使用C、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轻轻地拉挂钩,以防卡住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挂钩不能与外壳相碰(**)4、小明在自制橡皮筋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这是因为()A、橡皮筋拉长时直径变小B、橡皮筋的弹性不均匀C、橡皮筋的弹性太小D、橡皮筋形变不均匀(*)5、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用这个测力计测出一个力是4N,则该力的大小实际是()A、大于4NB、等于4NC、小于4ND、无法确定6、关于物体的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相等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C、质量大小与重力成正比D、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7、关于g = 9.8N/kg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kg = 9.8NB、9.8 kg = 1NC、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D、质量是9.8 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1N(*)8、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切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中间位置B、一切物体的重心都是该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C、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D、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9、关于重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只有接触到地球,才会被地球吸引B、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大于物体吸引地球的力C、地球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物体也吸引地球D、地球吸引物体,物体不吸引地球(*)10、甲、乙两人受到的重力之比是5︰4,甲的质量是60kg,则乙的质量和重力分别是()A、48kg,470.4NB、470.4kg,470.4NC、48kg,48ND、75kg,735N ()二、填空题1、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