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藏族首饰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合集下载

藏饰嘎乌中的情感信仰与审美追求

藏饰嘎乌中的情感信仰与审美追求

藏饰嘎乌中的情感信仰与审美追求
李星枰;李妍;汤凡渺;杨明星;王蕙琳
【期刊名称】《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年(卷),期】2022(24)4
【摘要】珠宝首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带有民族、时代和地区的文化特征。

嘎乌是藏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颈饰,结合藏区的历史文化,本文通过梳理嘎乌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其功能的演变以及造型、纹饰、材质、色彩等的美学特征,分析其潜在的情感思想,综合讨论了嘎乌的装饰艺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对当代民族文化研究和饰品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页数】13页(P55-67)
【作者】李星枰;李妍;汤凡渺;杨明星;王蕙琳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3
【相关文献】
1.灵魂深处的信仰——藏饰在藏文化中的延续
2.情感均衡律: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追求
3.莫言童年生活中的情感支撑与信仰追求
4.甘肃影视中藏旗民俗的审美追求
5.原始信仰民俗中的审美追求——西部少数民族风情审美研究之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色彩研究

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色彩研究

藏族 文化 的一个中心 , 为藏族文化 的发展提供 了一个 良好 的社会 环境 。为此原噶玛丹萨寺第八世司徒 ・ 曲吉迥乃活佛决定重建八 邦寺 , 由他确定的“ 新噶孜 ” 画派继续推动了这个 画派的发展 。 这个 时期的画派作 品精美华丽 .并 多用金画和金线的方式
描绘 , 色彩风格 由明快朴素转 向金碧辉煌 。 色彩主调还是 以青绿 色为主调传 统 , 整个 画面金碧 辉煌而又清新淡雅 , 浓艳而又不失 含蓄文雅 的气韵 , 其色彩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 界。 三、 “ 噶孜 ” 画 派 的 前 景 时 期 公元 1 9世纪至今 。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藏传 佛教格 画派的交
式 山水 和藏式工笔 的有点 , 是 画面显得更为深邃神秘而丰富 。 ( 6 ) “ 噶玛 嘎孜 ” 画派的唐卡装 帧独成体 系 , 讲究单传 传承 , 至今传 到第 1 8代嘎松 多吉大师 ( 7 ) “ 噶玛 嘎孜 ” 画派装帧手工制作繁密精 巧 , 让唐卡 具有 浓 郁的传世珍 品装帧韵天然颜料 为母 色 , 以金 , 木, 水, 火, 土,
石, 骨, 花, 草 9大支 , 调制 出 3 2中支 进而变化 出 1 5 8小支诸 种 色相 。
( 3 ) 聚 集 天 地 万 物 灵 气 于 画 中各 种 人 物 及 事 物 , 让 修 行 和 观 赏者更觉得亲切实在 。 ( 4 ) 细腻的处理作画手法 , 尤其表现在金类颜料 的制作 和处 理上 , 让该画派具 有别 的画派不具有 的“ 宝石线 ” 。 ( 5 ) 时空处 理较 为灵 活 , 采用 了三点透视 的手法 , 结合 了汉
五、 结 论
“ 噶玛 嘎孜” 画派绘 画艺术在不 失本 民族 传统 的基础 上 . 不 断吸收 , 借鉴和消化 外来 艺术 , 推 陈出新 , 逐步形 成 了该 画派独 特的艺术语言体系 , 极 大的丰富了藏族艺术 的表现方法 。“ 噶玛 嘎孜” 画派绘 画的艺术 风格体 现了藏汉文化 的融合 。 反映了藏东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摘要】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发展现状、保护与传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分析了影响这些文化遗产的因素。

在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发展趋势、保护、传承、未来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民间技艺、民俗表演和口头文学等众多形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元素,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其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这也是对藏族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弘扬,促进藏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重要举措。

部分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开篇,为后续内容的讨论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和传承藏区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传统价值观念,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

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藏族首饰文化考察要略

藏族首饰文化考察要略

宋宁藏族首饰文化考察要略摘要:藏族首饰文化地域特点鲜明,是藏族人民重要的文化载体。

本文以西藏昌都县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进行田野考察,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藏族佩饰文化进行研究。

藏族首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以及一种文化现象,在与其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它的语汇。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权衡传承与通变的关系成为藏族首饰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藏族地域文化首饰2014年5月6号清晨,飞机降落在邦达机场,邦达机场海拔4300多米,位于西藏昌都县境内,我们的屋脊文化之旅就要从这里开始,对昌都县的藏族传统首饰工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

西藏独特的地理及人文环境孕育出灿烂的服饰文化,体现了藏民族特有的审美视域。

一、传奇的地域文化在高山和深壑之间的崎岖狭道上,辗转五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西藏昌都县嘎玛乡。

这是一个传奇的乡村,澜沧江的支流扎曲河流经此地,哺育着嘎玛乡四百多户村民。

该乡平均海拔4300米,地处偏远,距离昌都县城约113公里,在这样一个被雪山封闭、峡谷阻断的山坳里却生活着上百户手工艺人,其中专门打制银饰的匠人有四十多户,他们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手艺都是世代承袭的,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非常可贵的是,这里的藏民在衣食住行、民风民俗上还保持着原生态的本色,嘎玛之行是一次真正意义的藏族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巡礼。

初到此地,我不禁自问,为什么在这么偏远的山坳里聚集着如此之多的手工艺人?这些优秀的手艺人是何时聚居于此?他们为什么世代长期定居在这么偏僻的山村?原来这一切都缘起于800多年前白教祖寺“嘎玛丹萨寺”的建立。

噶玛丹萨寺位于昌都县嘎玛乡白西山麓下,是曾经左右过西藏政教大权的白教噶玛噶举派的祖寺,各个手工艺村落就散布在嘎玛丹萨寺的周边,为寺庙打造佛像、绘制唐卡、制作各种法器。

以嘎玛乡为代表的很多村庄都生活着一些手工艺人,这些工匠是在当年建设噶玛丹萨寺的时候被请到嘎玛乡来的,其中有汉族工匠,也有尼泊尔工匠。

关于藏族饰品的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藏族饰品的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藏族饰品的发展调研报告在佛光普照的青藏高原,宗教文化无疑是藏文化的永恒主题,从巫术宗教、图腾崇拜到求吉祈福、追求圆满,每一种指向无不寄托着藏民族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切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而所有的这些都体现在藏民们的饰物佩带方式及其所表征的文化内涵中。

西藏地区地广人稀,氧气稀薄,藏族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在高原地带繁衍生息,求得了生存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和饰物文化。

饰物既是他们与残酷现实抗争的见证者,也是他们乐观生活、追求美的写照。

直到今天,我们在藏族饰物上都能看到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藏族人民的佩饰,非常注重艺术与文化的反映,他们喜欢将生活与理想中的事物表现在佩饰设计中,尤其是宗教对藏民生活的强烈影响,使宗教文化在佩饰上的反映更为突出,藏民族在他们所带的饰物中赋予了浓烈的宗教观念,这就是藏民族的饰物文化。

标签:艺术价值;市场状况;发展前景在近几年,饰品市场,服装市场甚至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上都不知不觉刮起了民族风,各民族的文化在其中流传开来,迅猛发展,其中以藏族饰品的发展最为突出。

“藏羚羊”,“三藏禅饰”,“藏仁堂”,“扎西德勒”等藏族饰品全国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大城市,诠释着藏族饰品文化的魅力。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藏族饰品的发展的调研,包括其艺术价值,装饰特点,市场状况和发展前景。

1.艺术价值走进藏族饰品店,印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的色调,佛音佛香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一种异域宗教的神圣之感。

这就是宗教的魅力吧。

里面的饰品大多是手工制作,用及材料主要有菩提子,菩提根,玛瑙,水晶,貔貅,砗磲,绿松石,血珠与天珠等,都是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矿石;在色彩上,除了材料本身固有颜色,就是红黄蓝绿金色,纯度高且大胆;饰物符号主要是八宝吉祥纹、鱼,大象,寿字纹、百结、花卉、卷草、云纹、水纹、回纹等图案;寓意丰富:不管是材料还是饰物都有一定寓意,如八宝吉祥纹中金鱼寓意复苏,再生,永生,莲花寓意修成正果,材料上砗磲的定神静心,石榴石的防小人,交鸿运等……不论如何,各种寓意都象征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在藏族佩饰艺术里,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殖、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藏族人民总是用善意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以及藏族本身热爱生活和敬畏大自然的文化内涵。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索朗次珍【内容摘要】藏族的纹饰由来已久,其样式与形态多种多样,造型别具一格,带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不仅包括自然界、还包含了藏族的信仰与习俗在内。

我们从纹饰中感受到一个民族的魅力。

纹饰传递的不仅是 一种美,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

纹饰也多以能代表藏族文化的元素进行设计,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藏族纹饰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符号对于文化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藏族;日常纹饰;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4-6860( 2020 )03-054-003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图案和纹饰随处可见,人 们用不同颜色的、不同形状的的纹饰来装扮生活,比如传统服饰上织绣的各种图案,围裙上各种彩色的条纹,PQ 卡垫上的各类图案,甚至连生活中各类刀具、杯子上也刻着各类纹饰,至于寺庙、建筑等就更不用说了,必然也会有别致又有代表性的纹饰,纹饰的刻画似乎已经成了藏族的一个传统。

对于任何一种传统来说,其实质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藏族的纹饰也是如此,它散发岀来的气息是隐藏在宗教文化 背景下,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风文化,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本文就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来了解藏族纹饰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符号的基本内涵民族文化符号是“涵盖民族气息的习俗、文字、图像及符号等内容的总称,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核心与表达形式,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客观反映,更是民族历史、思想及文化的综合体现,拥有着鲜明的历史考据及思想价值。

”①对于藏族的纹饰传统来说,其内涵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是藏族人民对自然探索和文化进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宝藏。

纹饰代表着藏族人民强烈的 民族信仰,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从藏族日常的纹 饰来看,其中总是能感受到一些佛教文化对于藏族人们的影响,但是细心的观察,也会发现这些图案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纹饰可以说是历史的遗迹,时 代的缩影,文化的烙印。

藏族史论文——精选推荐

藏族史论文——精选推荐

藏族史论⽂藏族服饰、配饰的宗教底蕴刘艳茹222008313012005 08级5班内容提要:藏族⽂化特别是藏族传统⽂化,其内容丰富多彩、博⼤精深、别具⼀格,也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藏族⽂化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因此宗教⽂化⼀直是藏族⽂化中的主体⽂化,其⽂化内涵注重精神向往,藏族⼈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为模式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同时藏族⼈民的佩饰和服饰也深受藏传佛教的深远影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关键词:藏族宗教服饰佩饰正⽂:⼀、藏族佩饰的宗教烙印宗教信仰影响着藏民族的⽣产⽣活⽅式及审美观念。

在佛光普照的青藏⾼原,宗教⽂化⽆疑是藏⽂化的永恒主题,从巫术宗教、图腾崇拜到求吉祈福、追求圆满,每⼀种指向⽆不寄托着藏民族对⽣命价值的⾼度关切和对美好⽣活的⽆限向往。

⽽所有的这些都体现在藏民们的饰物佩带⽅式及其所表征的⽂化内涵中。

藏族佩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器时代,⽐如⼀些⾻头做成的饰品和穿孔的⽯珠。

直到今天,我们在藏族饰物上都能看到浓厚的地域特⾊和民族特⾊。

藏族⼈民的佩饰,⾮常注重艺术与⽂化的反映,他们喜欢将⽣活与理想中的事物表现在佩饰设计中,尤其是宗教对藏民⽣活的强烈影响,使宗教⽂化在佩饰上的反映更为突出,藏民族在他们所带的饰物中赋予了浓烈的宗教观念,这就是藏民族的饰物⽂化。

佩饰在其他民族⽂化中只是作为个⼈的⼀种装饰,⽽在藏族⽂化中,藏族⼈⽆论男⼥都在全⾝各个部位挂满饰物,包括各类⾸饰和挂件,其中有头上戴的簪⼦、发珠、⽿环、发卡、⾻环等;胸前佩戴的项链、嘎乌和托架等各类护⾝饰品;⼿上戴的各类戒指、⼿镯;系在腰上的腰带、腰包、藏⼑、海贝和⼩铃等⼀⼤批精美饰件;背后披挂的有各种颜⾊的饰带,还有各类⾦银珠宝⾸饰。

藏族信奉藏传佛教,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认为万物有灵,任何⼀个物体不仅具有⾃⾝的价值,还具有其宗教⽂化对藏族佩饰的影响内在的精神意义。

在视觉⽅⾯,精巧细致的⼿⼯⼯艺配上天然的造物,效果对⽐强烈⼜有协调性。

藏区的头饰及面具的艺术

藏区的头饰及面具的艺术

藏区的头饰及面具的艺术藏区的头饰及面具的艺术藏区的头饰及面具的艺术藏区的头饰藏族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所有美丽的事物都喜欢。

在漫长的岁月里,那种对美的执著追求,充分表现于寺庙里那些色彩纷呈又栩栩如生的壁画、雕梁、佛像的制作工艺上。

这是匠心独具的慧手,倾注心灵的美与智慧而凝聚的非凡能力,它可以让有灵性的生命百感交集,赞叹不已!当走出那种超凡脱俗的美,展现于世人面前的便是人们生活中的美。

服装和头饰尤其构成了某种地域性的审美情趣,象征着藏区不同地方的穿着风俗。

其中,头饰是最具地方色彩的装饰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按藏北、藏中、藏南和藏东来划分。

在藏北,已婚的女子将一头飘逸的长发中分,两边编成许许多多细长的辫子,前额的分发处,分别在两边的一根细辫上串上珊瑚、翡翠之类的宝石,后脑勺编一根较粗的发辫,上面缀满了大大小小的银圆,样子蛮好看。

做这样的发型是很费时费力的,在冬季它常淹没于狐皮帽、羔皮帽、头巾之类底下,若隐若现。

在藏北,狐狸皮帽子是礼帽。

嫁娶新娘、赴宴或举行盛会什么的,那是必戴不少的。

卫藏的女子头饰,过去和现在有较大的差别。

过去,不少有身份的女子,如贵族或富家,女子带一种华贵的头饰,藏族叫做“巴珠”。

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个形似“人”字的饰物,将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头顶。

“巴珠”上缀满了珊瑚和玛瑙、翡翠、珍珠等名贵的宝石。

这些零碎的装点物,象藏族的其它服饰一样,名称繁多。

要记住得下一翻功夫才行。

现在,这种头饰很少人戴,很多人家卖了,或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珍藏了起来。

有些时候,可以在藏戏或者舞蹈、影视中欣赏到这种雍容华贵的艳美头饰。

当然,这都是逼真的道具而已。

过去卫藏地区未婚的女孩子习惯上编一根辫子。

到了现在,已经没有甚麽特殊区别了。

现在,藏南的已婚的农牧区妇女都要编两根辫子,从发辫的中段开始用一种藏语叫“扎休”的发饰,跟头发一起编成辫。

扎休通常是三条一样的粗细却不同颜色的彩线,每一条彩线由许多根同色的线组成,这样编成的彩辫往往要盘在头顶,给人一种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