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每天都有讲究!迎财神、煮“七菜羹”,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doc
春节招待客人的菜谱

春节招待客人的菜谱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会有许多亲朋好友前来拜访,因此,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为你推荐20个春节招待客人的菜谱,包括热菜、凉菜、汤品和甜点,既美味又寓意吉祥。
1. 红烧肉: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是春节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
2. 清蒸鱼:鱼寓意年年有余,蒸则代表着蒸蒸日上。
3. 宫保鸡丁:鸡肉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宫保鸡丁则是一道经典的年菜。
4. 糖醋排骨:糖醋排骨寓意着甜甜蜜蜜,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5. 炒时蔬:时蔬代表着生机勃勃,新的一年充满活力。
6. 凉拌三丝:寓意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丝丝入扣。
7. 炖鸡汤:鸡汤代表着温暖和关爱,春节期间喝一碗鸡汤,寓意着新的一年充满温馨和爱意。
8. 烧羊肉:羊肉寓意着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喜事连连。
9. 煮牛肉:牛肉寓意着力量和勇气,新的一年充满力量。
10. 白切鸡:鸡寓意着吉祥如意,白切鸡则是一道传统的年菜。
11. 素炒豆芽:豆芽代表着生机勃勃,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和希望。
12. 蒜泥白肉:蒜泥寓意着新的一年事事如意,白肉则代表着纯洁和吉祥。
13. 炖牛肉:牛肉寓意着勇往直前,新的一年充满力量和勇气。
14. 凉拌豆腐皮:豆腐皮寓意着富贵和长寿,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15. 酸辣粉:酸辣粉是一道开胃的年菜,寓意着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和激情。
16. 水煮鱼: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水煮则代表着活力四射。
17. 葱爆羊肉:羊肉寓意着丰收和富足,葱则代表着聪明和伶俐。
18. 素炒芦笋:芦笋代表着高雅和品味,新的一年生活品质更高。
19. 糖醋里脊:糖醋里脊寓意着甜甜蜜蜜,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20. 糯米藕:糯米藕寓意着团圆和美满,新的一年家庭幸福美满。
以上菜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进行搭配,祝你春节快乐,阖家幸福!。
每年财神节这天有什么习俗

每年财神节这天有什么习俗每年财神节这天有什么习俗1.拜财神,借财库既然七月二十二是财神节,所以民间一定会祭拜财神爷的,如果家里敬奉财帛星君的,可以使用水果以及鲜花啥的进行祭拜;不过要是家里供奉武财神的话,尽量使用大鱼大肉等进行祭拜,在七月二十二大早起,大家就可以听到炮声隆隆,这是人们在忙着祭拜财神爷呢。
要想发财,肯定会向财神爷许愿,不过民间还有向财神爷借钱的习俗,这时要向财神爷说明,家里因为啥贫困,为啥借钱,以及啥时候归还,据说做完这些事情,就会发财了,具体流程地方不同,方法不同,就不再赘述。
2.吃饺子,发红包在我们这里,由于是北方,所以很讲究在财神节吃饺子,这时候吃饺子,有两个用意,第一个用意是,饺子外形酷似元宝,家里吃饺子,就预示着家里可以发财;再者在七月末,天气炎热人们胃口普遍不好,身体也比较虚弱,吃饺子有滋补身体的用意。
下饺子的时候,最好连带下上一些面条,寓意是钱财连绵不断,吃饺子的时候,大家还要互相祝福。
在吃完饺子后,家长要给家庭成员发红包,这样的用意是希望把财气分给家人,要是公司老板的话,为了激励员工,也要分发一些红包给员工。
财神节各地习俗1、日照、青岛、威海等地农历七月二十二,就是青岛民间的财神节了,这一天,所有经商的、炒股的、买外汇的甚至普通老百姓,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大吉大利、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一整天。
2002年青岛市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市财神民俗旅游节,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各大商会都会参加。
2、潍坊、淄博、济南等地自清康熙年间始,每到这天,便进入节日的气氛,从早.上起,潍坊的家家产户就忙着购买香纸,置办供品佳肴,气氛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
通常是到下午四时城区乡村的人们就提前下班收工,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互相祝福着。
3、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信仰财神之风胜于内地。
各地都有大量财神庙,其中以供奉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赵公明为主,间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财神。
但是七月二十二财神节,主要祭祀的是财帛星君李诡祖和天财星君柴荣。
广东春节习俗庆财神迎新年

广东春节习俗庆财神迎新年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广东人民最盛大、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在广东,春节期间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迎财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索广东春节习俗庆财神迎新年的具体内容。
习俗一:准备迎神物品广东人在迎财神之前,会提前准备一系列的神器和神物,以便迎接财神降临。
迎财神物品主要包括:金元宝、红包、糖果、糕点等。
金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红包里放着压岁钱,代表着给孩子们以祝福和福运。
此外,人们还会买准备一些水果和美食,以供祭拜财神之用。
习俗二:设财神庙在春节期间,广东人民通常会在自家或者社区内设立财神庙。
财神庙是供奉财神的地方,人们会将财神的塑像放在庙里,围绕着塑像摆上各种各样的供品和贡品。
此外,庙里还会摆放鞭炮和灯笼,增添喜庆的氛围。
习俗三:烧香祈福每逢春节,广东人民会前往财神庙烧香祈福。
他们会手持上等的檀香,行进于财神庙内,同时诵读着辞让财神的诗词,向财神祈求财富、好运和顺利。
这是广东人民表示对财神的崇敬和感谢之情的重要方式。
习俗四:舞狮拜年在广东,舞狮是一项富有特色和独特风俗的活动,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乐趣之一。
舞狮是由舞狮人和鼓手组成的,舞者们身穿狮子皮,手持狮子头假面,模仿狮子动作表演。
他们扭动身体、跳跃、攀爬等动作,使人们感受到喜庆和热烈的节日氛围。
习俗五:放鞭炮庆新年放鞭炮是春节期间广东人民又一个重要的庆祝方式。
人们相信鞭炮能驱走凶神,带来好运和祝福。
所以,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燃放大量的鞭炮,使烟花爆竹声震天,彰显浓厚的喜气和热烈的节日氛围。
习俗六:迎财神拜年在春节期间,迎财神是广东人一项严肃而又隆重的仪式。
整个家庭会着盛装,向财神行拜年之礼,祈求来年财运亨通、好运连连。
拜财神不仅仅是祈求财富,也是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习俗七:吃团圆饭春节期间,广东人民会举家团聚,享受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这一餐通常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和特色菜肴,旨在寓意家庭美满、幸福团圆。
潮汕春节习俗

潮汕春节习俗
春节是潮汕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会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
以下是潮汕地区的一些春节习俗:
1. 年夜饭:春节的第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这顿饭通常由多道菜组成,代表着家人的团圆和新年的吉祥。
2. 迎财神:在春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一个小桌子,摆上各种水果、糕点和红包,以迎接财神的到来,带来新的财富和幸运。
3. 红包:潮汕地区的春节,人们会将一定金额的钱装在红色的信封中,然后送给孩子、长辈和亲朋好友。
这个传统象征着祝福和吉祥。
4. 舞狮: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狮来祈求好运和驱邪。
舞狮表演通常在街头巷尾、商店和庙宇等地进行,吸引了很多人观看。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和家庭幸福。
长辈通常会给晚辈派发红包,以示祝福和关爱。
6. 贴春联: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希望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和顺利。
7. 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表示关心和问候。
在拜访过程中,互相交流祝福,分享喜悦和祥和。
这些潮汕的春节习俗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追求,也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团聚、拜神还是享用美食,都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待和喜悦心情。
大年初七习俗有哪些

大年初七习俗有哪些大年初七有哪些习俗呢?我们都知道这一天很多上班族都要上班了,但这一天其实还有很多风俗习惯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年初七习俗相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大年初七习俗1、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2、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
汕头市区的菜摊,在这一天将7件菜搭配好,论把算钱,不计斤两,人们乐意接受。
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凑成七件,没人说他是贼。
3、戴人胜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
也贴于屏风等处。
4、赠花胜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5、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6、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7、吃面条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8、送火神在山东部分地区,有送火把的习俗,用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
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

南方春节的十大风俗1、习俗:开春拜财神:在年初的第1个夜晚,一般都要家家户户拜财神,祈求新春佳节,吉祥如意,家庭和睦,财源滚滚。
因为在南方的习俗中,财神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把他当成了家庭的主宰,相信他可以避免贫苦、夭折、败亡之灾,带来财源滚滚、万事如意,使家庭过上安康、富足的新年。
2、习俗:祭老未:一般在年初,南方各地都有将尘封已久的遗物祭拜祭老未活动,以示向祖先表示尊敬,以及祈求新年衣食傍财源滚滚。
祭老未仪式中,通常要把米酒、新衣、忠告书摆放在神龛里,然后进行磕头礼、春联挂撒米、剪纸纪念,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祈求新春福祉。
3、习俗:挂对联:狂欢的年度里,红彤彤的对联和春联在南方到处可见,是挂起的热闹,古代的村庄里,人们就把大年初一的祈福词牌,称作“春联”。
春联在家里挂,似乎就能把欢乐的气氛聚集起来,今年的好日子也就这样来临了。
4、习俗:佩带红花:南方地区有佩带红花迎接新春、守岁、祭年的习俗,这种行为可以起到守岁、祝福新年新春、婚假等作用,既具有宗教的文化内涵,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为新春带来欢乐、喜庆的气氛。
5、习俗:让灯:让灯是新春伊始时一个最流行的习俗,南方里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这种习俗寓意着人们对新年的期许。
新春之际,人们将灯提到楼上拜财神,意思是祈求太阳由东升起,增进来年丰收,让新春更加灿烂。
6、习俗:拜年:有句话叫做“新年看老友”,拜年就是一个古老而有礼仪的传统,拜年能够让众人倍感亲切,是南方春节的一种浓厚的习俗,它有起源于古代的新年祭祀的活动,延续到现代,成为春节的又一重要的仪式。
7、习俗:张灯结彩:张灯结彩是新春伊始时最流行的习俗,南方各地经常有一个传统,要把家里灯都装点红色、绿色白色的彩灯,然后把它们挂在门口、窗口和屋檐上,这可以吸引压倒性的客流,增加家里本人的节日气氛。
8、习俗:敲锣打鼓:南方春节中还有传统的敲锣打鼓活动,以庆祝新春伊始、为来年守岁、迎接新春殷殷祝福。
春节的习俗大全(附各地习俗)

春节的习俗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习俗大全,欢迎阅览。
广东省春节的习俗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
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
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
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
旧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过早餐,开始行贺岁礼。
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
行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
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为见面礼。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
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
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
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
初一到初七的年俗

初一到初七的年俗初一到初七的年俗1、大年初一年俗: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大年初二年俗:迎婿日——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而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3、大年初三年俗:赤狗日——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
4、大年初四年俗:折罗——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5、大年初五年俗: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6、大年初六年俗:送穷——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
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
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7、大年初七年俗:人日——民间流传的关于“人日”的各种习俗非常多,比如有剪彩纸的习俗,人们将彩纸剪成花或人的形状,或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大门之上,以此象征新一年人丁兴旺。
初一到初七的禁忌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中忌讳最多的一天1、大年初一不能用剪刀。
大年初一用剪刀寓意着“这一年容易招惹口舌之争,容易惹事端”,因此这一天禁止做针线活。
2、大年初一不能扫地。
大年初一是迎接财神的日子,会有财神降临,如果这一天扫地就会把家里的财运带走。
因此,无论除夕夜在地上制造了多少垃圾,在大年初一都不要清理,也不要丢垃圾。
如果把“扫帚星”引来,就会倒霉运。
3、大年初一不能把房间里的水往外泼。
这点和上面是一个道理,大年初一把房间里的水泼到院子里,就会带走家里的财运和福运,是不吉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年每天都有讲究!迎财神、煮“七菜羹”
关于春节,你知道多少?
站在以秒速变化的2019年初,我们问出一个“老套”的问题。
很多人知道,春节有名目繁多的礼仪和习俗,有吃不完的饭局和推不掉的聚会,有因此产生的怀旧感和社交尴尬……
然而你知道吗?春节不单是个节日,它还蕴含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你所带来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
2019年2月4日起,中新网推出系列策划《春节知否》,力图通过你我之于春节的点滴变化,勾勒中国社会图景的巨幅变迁。
如果有人问:过年,你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拜年……春节习俗之丰富,不胜枚举。
春节是个团圆节,对中国人来说,承载着太多的东西。
绵延至今,年俗早就成了一种无须解释的文化,融入人们的血脉。
即
便背井离乡多年,亦是魂牵梦萦。
除夕守岁年夜饭
严格来说,“过年”其实是个时间段。
从小年开始,一首“过年谣”就把到除夕要做的事情安排好了:扫房、沐浴、准备食物……忙忙碌碌迎接新年。
迎接新年的第一个重头戏,大概要数除夕,又叫“年三十儿”“年三十夜”。
《说文解字》里讲,“夕,太阳下山”,字意可以引申为夜晚,除则是易和交替的意思,连起来就有了“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寓意。
这一天,人们要张贴年画、春联和福字,有的还要贴上窗花。
图案一般都很喜庆,有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有花开富贵的牡丹,还不乏当年的生肖,比如己亥年贴上可爱的小猪造型剪纸,便是十分应景了。
年夜饭是除夕夜最热闹愉快的时刻。
各种美味佳肴在年前早
已备好,北方还必须得吃一顿排场隆重的饺子,配上腊八醋和腊八蒜,色味双绝;南方要吃年糕或米饭……水饺外形像“元宝”,年糕谐音“年高”,都是团圆如意的好兆头。
吃罢年夜饭,照例需要守岁。
大人围桌闲坐,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出屋外,把铺在院里或路边的芝麻秸踩得声声作响,这叫“踩岁”,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老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守岁到零点,爆竹声中一岁除,旧的一年就算热热闹闹地被送走了,又一年的岁月凝固为生命中的记忆。
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讲究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踩着一地鞭炮纸屑残渣,正月初一照例是要去给各家各户的亲戚们“拜年”。
人们穿起新衣,预备好茶点糖果,款待客人。
丰子恺在《过年》写道,“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的客人。
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
严格来讲,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有起伏、结尾、过渡,颇有节奏感。
民俗学专家王娟关注过这一情况。
她说,大年初一的时候,人们会画鸡、吃“五辛盘”、吞鸡子等等,不一而足。
“画鸡”是旧时礼俗。
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积累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这七天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画鸡贴于门上,以示谨始。
五辛盘更有意思: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要用葱韭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菜蔬置于盘中供食,取迎新之意,也顺应了春天即将到来,万物生发的自然规律。
初二到初六,几乎都是新年休息、玩乐的时光。
且不说庙会
上的食品和玩具,单是各式各样的表演就能让孩子们看花了眼。
“人日”则比较重要,需要祭祀人文始祖炎黄二帝。
有的地方,会拿纸剪一个小人,贴在卧室帐子上。
再讲究一些,就煮“七菜羹”(又名“七彩羹”)吃,据说在随后的日子能够诸事顺遂。
为啥单独有个“破五”?
不过,有趣的是,在初一到初七的时间段里,民俗里单单出现了一个“破五”,也就是正月初五。
古代社会,物质生活不够丰富,忙碌一年到头,也未必人人都能过一个圆满如意的春节。
然而新年又总要有点盼头,所以,老百姓规定了许多年俗禁忌,希望一年有个好的开始。
比如,要说好话、不能骂孩子,尤其初一当天更是如此,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一年的坏运气;也不能在初一早晨催人起床,认为这会让对方整年都会被人催促着做事。
当然更不能打碎东西。
万一有个不小心,要赶紧说上一句“岁
岁(碎碎)平安”,把霉运带走。
初一到初五,还不能把垃圾扫出门外,否则会把福气带走。
整个年节都这么过日子,显然不太现实。
所以,民俗里很快出现了“破五”,规定此日一到,农历新年前些天的禁忌皆可打破。
“破五”也要过得很有仪式感:“送穷”、迎接财神。
人们清晨早早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要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所以,“破五”一到,也就意味着过年活动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了。
过年,回家团聚才是不变的习俗
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团圆节。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强调,除夕这天,“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很能代表老百姓的想法。
观念再超前的90后,大多也会熬夜“抢”一张回家的车票。
比如在大城市工作的29岁的刘菲,老家在河北承德的一个小山村,交通算不得很方便。
但她老早买了车票,打包好回家的行李,里头有应季的吃食,也有带给父母亲朋的礼物。
刘菲知道大城市的好与热闹,但依然觉得,一年到头,要看到家门和窗棂子上的红窗花,心里才会踏实。
父母的笑脸,地面、屋檐、树枝上的白雪,映衬着门口的红对联和大福字,一串串糖葫芦和彩绘小风车,鞭炮一响,那是春
节独有的景致。
如今,很多旧日年俗早已不再流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新年俗也在出现。
但回家“团圆”的观念依然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