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春节的习俗大全

春节的习俗大全

春节的习俗大全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各种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节的习俗大全吧!1. 贴春联。

春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写有对联或者祝福的话语,用红纸书写,然后贴在门框上。

这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也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2. 贴窗花。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用五彩纸剪成各种形状的窗花,贴在窗户上,以增添节日的氛围。

窗花的图案多为花鸟鱼虫等,寓意着美好的祝愿。

3. 包饺子。

除夕夜,家人们会一起包饺子。

这是一种团圆的象征,也象征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

吃饺子还有一个寓意,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4. 守岁。

在除夕夜,家人们会守岁,也就是熬夜。

这是为了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也有辟邪的意义,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远离灾祸。

5. 看春晚。

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文艺晚会,也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节目。

人们会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春晚,迎接新年的到来。

6. 拜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也就是互相拜访亲朋好友,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事事顺心。

这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方式,也是表达对他人的关怀和祝福。

7. 红包。

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小辈发红包,里面装着一定金额的钱。

这是一种祝福和压岁钱,寓意着给小辈带来好运气,也是一种尊长爱幼的表达。

8. 走亲访友。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走亲访友,到亲朋好友家中拜访。

这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也是表达对他人的关怀和祝福。

9. 点燃鞭炮。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点燃鞭炮,这是为了驱邪避害,也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带来好运气。

10. 舞狮。

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项目。

人们会聚在一起观看舞狮表演,希望能够驱邪避害,迎来好运气。

以上就是春节的习俗大全,每一项习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愿。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习俗,迎接新的希望和美好。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

过年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亲情和友情的交流。

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这些习俗既有恢弘的庆典,也有朴实的家庭团聚,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不同地方的过年习俗。

一、北方1. 年夜饭:年夜饭是北方最重要的过年习俗之一,一家人在一起享用年夜饭,代表家庭团圆、万事如意。

2. 贴春联:春联是用红纸剪出的对联,代表着喜气洋洋、万事如意,一般都贴在门上,以示热闹和吉祥。

3. 放鞭炮:打鞭炮是为了驱逐旧年的不祥和迎接新年的好运,北方人尤其喜欢放大鞭炮,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炮声中。

二、南方1. 拜年:南方人过年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拜年,拜年代表着一种尊敬和温情,一般会带着一份礼物去拜访长辈和亲朋好友。

2. 吃年糕:年糕是南方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年糕蒸得软糯,寓意着一家人年年高升、步步高升。

3. 舞狮子:南方人过年不可少的就是舞狮子,狮子代表着吉祥和勇气,舞狮子可以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三、西南地区1. 赛龙舟: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城市,人们会举办龙舟比赛来庆祝新年,赛龙舟是一种有力、健康、富有战斗气息的活动。

2. 买年货:在西南地区,人们过年前都会赶集买年货,年货种类很多,包括糖果、糕点、水果和各种食材。

3. 吃火锅:在西南地区,过年不吃火锅就不算完整,因为火锅寓意着“团圆”和“热闹”,一家人围坐在火锅周围,吃着美食,闲聊着家常,非常温馨。

四、东北地区1. 板鸭杀猪:在东北地区,人们过年前会买回一只板鸭和一头猪,制成糯米饭和各种腌制肉品,这是一种浓郁的东北味道。

2. 打冻中一:打冻中一是指在冰面上划出一个巨大的正方形,里面再分成许多小正方形,然后在每个小正方形上放上猪骨头、豆腐等食品,上面再加上一层冰,等到年三十晚上就可以来一场盛大的“冻肉宴”。

3. 吃饺子:在东北地区,过年要吃饺子,饺子馅儿里还要放上香菜、猪肉等食材,饺子代表着团圆和美好。

五、西北地区1. 火把节:在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等地,人们在农历十五的夜晚点燃火把,跳舞、吟唱、祈福,放飞心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春节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1、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首先要除旧。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

2、贴红春联: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3、贴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

4、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5、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

6、守岁: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

7、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8、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

9、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

10、逛庙会: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11、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

春节的意义有哪些1、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2、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

4、春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5、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春节吃什么春节吃年夜饭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

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1、浙江省,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2、山西省,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3、福建省,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_”,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4、辽宁省,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

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5、广东省,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_、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6、江苏省,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

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人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

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

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春节的习俗大全

春节的习俗大全

春节的习俗大全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许多有趣的习俗。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春节的习俗大全吧!1. 年夜饭。

春节的第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举行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2. 贴春联。

春节前,人们会贴上红色的春联,春联上面写着吉祥的话语,寓意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和幸福。

3. 放鞭炮。

放鞭炮是中国人民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能够驱赶邪恶,带来好运。

4. 拜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会给小辈压岁钱,以示对新一年的祝福和关爱。

5.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表演,人们相信舞龙舞狮能够驱邪避灾,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6. 看春晚。

春节期间,人们会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

7. 守岁。

除夕夜,人们会守岁,守岁是指在除夕夜不睡觉,一直守在家里,以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8. 走亲访友。

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访,传递新年祝福,增进亲情和友情。

9. 红包。

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小辈压岁钱,这被称为红包,寓意着给予小孩子好运和幸福。

10. 贴窗花。

春节期间,人们会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各样的窗花,窗花寓意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11. 祭祖。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祭祖,感恩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12. 看戏。

春节期间,戏曲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习俗,人们会观看各种各样的传统戏曲表演,以增进文化娱乐。

总结。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每一个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祝福。

通过这些习俗,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团圆美满。

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好的春节习俗,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年俗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

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

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

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中国春节习俗1小年(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 祭灶(又称祭旺火)趣闻灶糖2腊月二十四扫尘史料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4腊月二十六5腊月二十七6腊月二十八7腊月二十九祭祖小除夕8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象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象,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不同地方会有很多不同的春节习俗。

以下是我总结的中国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1. 北方在中国北方,春节被称为“年”。

北方的习俗是庆祝年的到来,而非猪年、鸡年等具体的年份。

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贴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用红色纸张印有吉祥话语,表示向新一年祈福。

北方还有发放压岁钱的习俗,家长在春节期间会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些钱,这个钱叫做压岁钱。

在北方,吃饺子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

吃饺子被认为是保佑一年中温暖和幸福的象征。

除了饺子,还有吃年糕和腊肉等食品,以及放烟花等活动。

2. 南方在中国南方,春节也被称为“年”。

南方的习俗与北方有很多不同之处。

南方人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祭拜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南方人也会制作年画和灯笼,这是南方春节的主要装饰。

年画是用彩纸、水墨或其他颜料绘制的作品,描绘了主题人物、花鸟、神话传说等。

灯笼则是用彩纸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在南方,吃年夜饭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年夜饭通常会包括一些南方的特色菜,如腌臜肉、油条、南瓜饼等。

此外,南方也会进行烟花和爆竹等燃放物品的活动。

3. 西北在中国西北,春节被称为“过头年”。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大多数的春节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

其中,摆放灯笼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西北人会在家门口挂上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灯笼,这些灯笼取代了夜晚的明灯。

此外,过贴门神和剪窗花也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西北,饺子依然是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和北方人不同的是,西北人喜欢吃新鲜的生饺子,不用把饺子煮熟。

食用生饺子是西北人的一种传统饮食习俗。

4. 西南在中国西南,春节同样被称为“年”。

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活动是撒豆子,这被认为是一种驱除邪恶的象征。

撒豆子可以让家庭和谐,家人关系融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北京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

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

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

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

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

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

年夜饭后,围炉守岁。

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

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

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

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人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

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

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黑龙江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

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

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

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

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

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

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

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吉林省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

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

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

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

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台湾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

“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

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

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香港除夕,家家戶户在一起吃团年饭。

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

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

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

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

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

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

“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