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规律教学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规律整理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整理教案

初中物理规律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初中物理基本规律的整理,使学生掌握力、热、光、电、声等领域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初中物理基本规律。

2. 难点:对复杂物理现象的规律进行整理和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物理规律?”让学生思考并准备分享。

2. 新课讲授:(1) 力学的规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功与能的转化等。

(2) 热学的规律:热量传递、比热容、温度与压强等。

(3) 光学的规律: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

(4) 电学的规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5) 声学的规律: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度、音调等。

3.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对各个领域的规律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整理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完善知识体系。

5. 规律应用:举例说明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规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物理规律,形成思维导图。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规律进行解释。

3. 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高中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应用,能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高中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物理规律的原理,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教学课件、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物理规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物理规律。

二、讲解
1.教师讲解物理规律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规律的应用范围。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物理规律的原理和作用。

三、实验
1.分组进行相关物理规律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规律的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四、讨论
1.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应用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五、练习
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2.讲解练习题答案,强化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总结
1.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物理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物理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二)、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物理规律(三)、理解物理规律,明确使用条件(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教学案例:牛顿第一定律(一)、提出问题,创设物理环境导入新课的过程:教师:同学们,我们每一组桌上都有一些图片(课前已经准备好的资料),你们仔细看看这些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们看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学生1:人骑自行车时,用力蹬,车就走;不蹬,车就要停下来。

学生2:工人用力推箱子,箱子就运动;不推,箱子就不动。

教师:如果工人再推一下呢?学生2:箱子又会运动起来。

学生3:火车在进站时,离站台很远就已经关闭了发动机,火车没有动力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滑一段距离。

学生4:在溜冰场运动员用力蹬一下地面,就可以在溜冰场滑行很远。

教师:在滑行过程中,运动员还用力吗?学生4:不用力了。

教师:这个例子是不是可以说明力和运动没有关系?学生4:好象也不是,因为如果运动员不蹬,最后他会停下来。

教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经验能够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5:用锤子往木板中钉钉子,拿锤子用力敲钉子,钉子就向下运动;不敲,钉子就停止运动。

教师:谁能够根据上面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概括说明力和运动的关系?实验分析: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作匀速运动。

迪卡儿的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

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回复

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回复

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回复以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建立概念框架在教学之初,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物理概念的框架。

物理规律是基于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因此,学生需要首先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例如,在教学运动学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强调实际应用物理规律的教学应该强调其实际应用。

学生通常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感到困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实际的例子和案例来说明这些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的问题,如汽车加速度的计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个规律。

3.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规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物体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为什么物体在水中会浮起等等。

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学生将被激发思考,并深入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和原理。

4. 运用数学工具物理规律的教学涉及到一些数学工具的应用,如代数、几何和微积分等。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数学工具,以解决物理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数学符号和公式,以免给学生造成困扰。

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或实验来说明物理规律,以减少对数学工具的依赖。

5. 实验与观察物理规律的教学应该借助实验和观察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斜面测量物体的加速度,或用弹簧测量弹性力等。

通过实验,学生将亲自观察和测量物理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6. 探究和发现物理规律的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发现。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例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深度理解。

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回复

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回复

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回复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确定学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水平: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基本了解程度,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避免对学生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内容。

2. 建立概念理解和概念连接:物理规律往往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数学公式。

教师应该重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实际示例、图像或实验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并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关联。

3. 强调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规律不仅仅是理论的知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教师应该和学生分享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4. 提供具体的问题和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问题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进行解答。

这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 培养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6. 注重巩固和复习: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时间和练习。

教师应设计一些巩固和复习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事物的物理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所遵循的过程。

物理规律是物理理论的基础,它与相关的物理概念一起构成了逻辑上和谐的知识体系,即物理理论。

物理规律的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要抓好物理规律的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效率的关键。

一、物理规律的类型和特点1、物理规律的类型物理规律在教学中通常表述为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以及物理法则、公式和方程,等等。

这些规律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理定律和物理定理。

其中,物理定律一般是指在物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方法所获得的结论。

如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折射定律等。

物理定理一般是指从已知命题出发,用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指导出来的结论。

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实际教学中,有人又把物理规律分为3种类型,即实验规律、理想规律和理论规律。

所谓实验规律,是指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

物理学中绝大多数规律都属于实验规律。

如牛顿第二定律、焦耳定律、帕斯卡定律等。

所谓理想规律是指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或者达不到所需的实验条件,但是具有足够多的实验事实的规律。

它们是在对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所谓理论规律,是指以已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规律。

如电流和电压分配定律等。

2、物理规律的特点一般而言,物理规律有3个显著的特点:(1)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

既然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去创造规律。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和观察实践去发现规律,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创造规律。

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和其应用场景;
2.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验中观察、验证和应用物理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物理规律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和理论推导。

三、教学内容
1. 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
2. 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及其应用;
3. 物理规律在实验中的验证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物理规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物理规律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几种常见的物理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规律的应用;
4. 讨论分析:以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并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相关教学PPT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评估与反馈
1.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演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 及时反馈学生表现,提供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七、课后拓展
1. 布置相关拓展作业,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物理规律;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竞赛和实验研究,拓展视野和提升能力。

【教案范本】到此结束。

(高中物理)怎样上好规律课

(高中物理)怎样上好规律课

怎样上好规律课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那么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开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根底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怎样才能搞好规律教学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总结出了规律教学的一般规律.一、物理规律的类型1.实验规律物理学中的绝大多数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根底上,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们叫做实验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等.2.理想规律有些物理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是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如果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理想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3.理论规律有些物理规律是以的事实为根据,通过推理总结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规律.如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又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经过科学推理而发现的.二、物理规律教学的根本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2〕验证实验法在“力的合成方法〞的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和步骤:①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提出问题.以天花板上的吊灯受力分析为例,可用一根绳子吊住灯,使它不向下掉;也可用两根绳子吊住它.用一根绳子吊灯时,灯受一个拉力作用;用两根绳子吊时,灯受两个拉力作用.可以看出两个拉力作用的总效果跟一个拉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提出问题:“合力与分力二者间有何关系?〞②将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明确告诉学生.③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再在此根底上,进行理论探讨,得出合力大小与方向的表达式.验证实验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十分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规律时,学生问题的答案,对于下一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3〕演示实验法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①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经验,分析出电热I与电流强度Q、电阻R和通电时间t有关.②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电流I、时间t相同时,研究电热Q与电阻R的关系.当电阻R、时间t相同时,研究电热Q与通电时间t的关系.③通过演示实验找出Q与I、R和t的关系.这个演示实验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将温度计液柱的升降情况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温度计液柱的变化.由实验得出结论:当I与t一定时,R越大,Q越大;当R与t一定时,I越大,Q越大;当I与R一定时,t越大,Q越大.④根据演示实验结论,分析得出焦耳定律.这种方法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根底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外表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那么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又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理论规律是由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如在“动能定理〞m的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由速度v1,经过位移s,到达速度v 2“理论推导法〞推导出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三、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弄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大致分为3种情况:〔1〕实验规律都是经过屡次观察和实验,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的.如牛顿第二定律、气体实验三定律等.〔2〕理想规律都是由物理事实,经过合理推理而发现的.如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理论规律是由规律经过理论推导而得到的新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2.注意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些物理规律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关系的.以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为例,两个定律是从不同的角度答复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一定律是说物体不受外力时做什么运动,第二定律是说物体受力作用时做什么运动.第一定律是第二定律的根底,没有第一定律,就不会有第二定律.虽然第一定律可以看成是第二定律的特例,但不能去掉第一定律.3.要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在规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物理意义,防止死记硬套.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1〕从理论上解释实验规律,做到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来充分认识物理规律.如玻意尔定律是实验定律,也可以从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它,做到理论与实验相统一.〔2〕要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如ρ=m/v.对同一物质而言,不能说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因为同一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3〕要引导学生总结物理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更深入的理解物理规律.如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的关系;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跟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等.〔4〕要充分认识物理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如F=ma中的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在E=ΔΦ/Δt中,要区别Φ、ΔΦ、ΔΦ/Δt的物理意义;又如在a=Δv/Δt中,要区别v、Δv、Δv/Δt的物理意义.4.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物理规律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立或推导出来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超越这个范围,物理规律那么不成立,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这一点往往易被学生无视,他们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乱套乱用物理规律,或者盲目外推,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规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在使用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意义的理解.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题的作用就是示范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可分为3个方面:〔1〕由力F求加速度a.〔2〕由加速度F求力a.〔3〕由m=F/a来解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针对上述3种情况,可以各设计一个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到达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强化训练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精心挑选习题,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到达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注意习题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3.适时组织测验,检查学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时、定期组织物理测验,是检查物理规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做到举一反三.综上所述,我们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研究,总结出了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试验,大胆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探究法: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或通过演示实 验创设物理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 学生提出猜想;其次,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得出数 据,采用计算、图像等方法分析数据,总结出物 理规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让学 生猜想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什么?然后通过实验 探究、比较实验数据、通过图像分析,最终归纳 总结出结论。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阻定律也是 通过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 验数据计算、做图像得出规律。
三、规律的应用
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决问 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应用 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牛顿第二定 律的应用可分为个方面: 1)由力求加 速度a。(2)由加速度求力a;感应电 动势的计算中,切割型把单杆类总结成 模型,并总结解题方法。
4、类比规律法 对旧知识进行类比得出规律。比如 讲授《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运动》 时与平抛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它的运动形 式及相关运动规律。总结磁感线的特点 时通过类比电场线总结出其特点。
二、对规律分析:
明确规律条件; 弄清公式函义。
1、规律条件:规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适用于定值电阻,不适用于高压 U I 导电液体、高压导气体、含电源 R 电路、有非电阻元件的电路。 牛顿定律:适用于V«C时的惯性系。 单摆规律是摆角<5° 胡克定律:f=kx是在弹性限度内成立 机械能守恒: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弹力做 功
2、讨论规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 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象含义的明确 (1)因果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外力是产生加速 度的原因;动量定理中合外力的冲量是动 量变化的原因;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电压 是电流变化的原因等。
(2)理解表达式 1、理解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 理量。例如:动能定理的表达式,左边为 合外力的功,右边为动能的变化。合外力 功有几种计算方法,动能的变化要强调末 态减初态。 2、理解表达式表示的物理意义:电 场强度的定义式,不能说E与F成正比与q 成反比。
2013-12-26
第九章 物理规律教学
1
规律课的程序
1、引入 2、规律的形成 3、规律的分析 4、规律的应用
一、引入:
1、实例引入:例如牛顿第二定律。
合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2、实验引入:安培力、洛伦兹力 等 3、复习旧知识引入:机械能守恒 通过复习动能定理引入。
一、规律的形成方法
2、实验验证法 先通过生活实例总结出规律,然后 通过实验对定律进行验证。例如:机械 能守恒定律的教学,我们先给出定律, 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分析数据去验 证定律。
3、理论推理法 从已知规律或物理理论出发,对某特 定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 新的规律。例如:动量定理根据运动学规 律推倒得出。动能定理也可以从机械能守 恒定律进行推导。切割型感应电动势的表 达式,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得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