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练习卷答案
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谷之夜师陀辞别了晚霞,马降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的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
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
想起是草木同荆蓁的世界,颇觉苍凉了。
但已远遁大红大绿的攘夺,而就洪荒溟蒙的境地。
望望天色,星斗像结串的铃儿,在风声里簌簌的摇荡。
只听见那马打着响鼻,是已经疲劳不堪,但依然载着人,困顿的迈着步,在昏暗的夜色中达达前进。
狭谷里只有蹄声,岑寂和懒倦。
而这越走越长的路,它将把我们引到哪里去呢?行走于这样荒芜的山里,是早已将一切交付于马了。
转过山脚,是一座被山洪冲毁了的石桥。
向前望着的时候,那年幼的勤务兵忽然狂喜的喊道:“啊,火!”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着又暗淡了下去。
像兽类的长啸的唿哨,这时突然响过山谷。
马吃惊的打着虎坐,耸起了鬃鬣,险哉!这就往旁边一跳,几乎要跳下溪去。
于是那火光,便真有些不平常了,是求神的香炷,是强盗的火号,或者是人家吗?这沉默着的时候,那勤务兵伏倒鞍桥上,终于听出。
“啥个舅子!”他惊魂未定的说。
风从岭上吹来,可以听见幽微的铃声。
这路就不再是无限遥远的渺茫的长途,可以寻到人迹了。
那么那是怎样的人家呢,那我们现在正循踪而往的,那住在这古老的石桥左近,将收留我这来自远方的人的?向前走着,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
掌灯照我们上去的是牧人,一个四十岁上下的老者,那老人穿着一件羊皮短褐,鞋是古代的样式,很顽固的家伙,走动咯咯的响。
由那宽厚的双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
“这样的孱头货,”他推了一下那马的颈项说:“它不会比我跑的快!”这小屋,几乎是全用石头建造,地是用灰石捶成,平坦的,三合土的一般,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气息。
在潮湿的后壁下筑着泥炕。
墙角那里,有一小泥灶,上边齐整的挂着食具。
灶下放着木墩,是从一株大树的下部锯下来,供切面菜之用的,可是上面蒙着灰土,大约已经好久不曾用过。
羊舍主人将小油灯挂到墙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进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着,捻碎了一撮烟草。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 人教版高三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人教版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高三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文章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首先指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它不仅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还能为现代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接着,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在教育、艺术、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并强调了传统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作者呼吁全社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实现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1. 文章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 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观点是什么?3. 文章最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文章标题:《故乡的云》文章摘要:这是一篇描写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散文。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家乡变化的感慨。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光,讲述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温馨故事,以及对故乡云彩的特别情感。
文章最后,作者以对故乡云的深情寄托,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4.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请列举至少三个。
5. 文章中提到的“故乡的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6. 作者在文章最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文章标题:《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文章摘要:本文讨论了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首先概述了科技创新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科技创新如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人民生活。
文章还指出了科技创新在解决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作者强调了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7. 科技创新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8. 文章提到的科技创新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是什么?9. 作者对未来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何展望?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一模习题练习测试四含答案

筠溪翁传【明】归有光①余居安亭。
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
”余往省之。
见翁,颀然晳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余谢而还。
久之,遂不相闻。
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
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
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
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澥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
侍婢生子,方呱呱。
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②噫!余见翁时,岁暮,天风憭慄① , 野草枯黄。
日将晡,余循去径还家。
媪、儿子以余远至,具酒。
见余挟书还,则皆喜。
一二年,余妻儿皆亡。
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
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
③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
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注】①憭慄:哀怆凄凉。
1.写出下列画横线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2 分)(1)西卿状翁貌()(2)具酒(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 分)(1)每劳人问死生( )A.每次B.每当C.常常D.每逢(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 )A.早早B.突然C.意外D.令人伤心3.把第①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分)见翁,颀然晳白,延余坐,瀹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 分)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5.史传著作具有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等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内容,自选角度,写一则不超过 150 字的文学短评。
(4 分)6.作者始将筠溪翁视为“异”“仙”之人,终借他人之口,称其为“高士”。
请结合文章内容,辨析两类人的差异。
(4 分)参考答案1.(2分)(1)描绘、描述(2)准备2.(2分)(1)C(2)B (《离骚》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同此。
高三语文模拟卷(附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代戏曲这个概念有两重可能的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用于显示当代戏曲与传统戏曲形态有别,“现代”只是指其与传统的差异;二是作为具有价值内涵的概念,认为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行将被淘汰且必然被淘汰,因此要追求“进步”,使之演变为现代戏曲。
在多数相关的论述中,“现代”都包含了对变化的鼓励与对传统的批评与否定。
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而且新总比旧好。
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许多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人声称,如果戏曲在题材选择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做根本的改造,戏曲就将终结其生命,因为新社会的观众审美趣味变化了,传统戏曲“必定”会被时代淘汰。
现代戏曲的倡导者就像传统戏曲命运的预言帝,他们不止拥有“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这个想当然地虚构出来的唯一利器。
对传统戏曲各式各样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描述,在此前提下对传统戏曲各种弊端的激烈批判,都成为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
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代戏曲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向剧场艺术这单一形态的变化。
相对隔绝、封闭的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成为戏曲呈现的主要场所。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的演出形态。
戏曲的剧场化倾向还有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戏曲舞台呈现的精致化。
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
传统戏曲固然在每个细部都不乏力求精致的努力,但是全面与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却是近代以来戏曲转化为剧场艺术后的新取向。
高三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材料:在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依赖科技可能导致人们丧失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本文将探讨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提出合理利用科技的建议。
1. 根据文章,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答案: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了便利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能导致人们过度依赖科技,从而丧失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2. 文章提出哪些合理利用科技的建议?(3分)答案:文章建议人们应该适度使用科技,保持对科技的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和保持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3. 作者对科技的态度是怎样的?(3分)答案:作者对科技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科技带来的潜在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材料:《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绘了作者在荷塘边欣赏月色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4. 请分析《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手法。
(5分)答案: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荷塘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同时,作者的描写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5. 文章中朱自清表达了哪些对生活的感悟?(6分)答案: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材料:《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通过记述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0分)-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025届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卷(二)附答案解析

2025届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卷(二)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材料一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
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
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②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
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
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
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
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
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
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
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
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
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1.介绍本文将提供一份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以帮助同学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2.选择题
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是(A) A. 马上就要考试了。
B. 马上的面前尚有种种未解之谜。
C. 这道菜是马上要在桌上了的样子。
D. 我们马上了解到了这个情况。
4.恰如一位旷世奇才,____他的流畅修辞和情感表达体现了人类高度的审美标准(D) A. 越发巍然 B. 越发锁定 C. 越发翻江倒海 D. 越发卓尔不群
5.请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B)文不加点:此君能歌善舞的文化大革命“坏家伙”是指 A. 林枫 B. 蘇新、林晓燕等 C. 亲戚 D. 警察
6.填空题
7.春雷落在花瓣上,是花朵博爱的____之语。
(绽放)
8.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____的暮年。
(耄耋)
9.全文____了仙人指点石、林间结庐的儿童幼稚时光,昭示了未来的取向。
(描绘)
10.解答题请用一篇短文简要描述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11.作文题请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2015届高三练习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 分) D(天马行空:形容诗文气势豪放,不受约束。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异曲同工: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
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
神妙:非常高明、巧妙。
神韵:精神韵致。
)
2. (3 分) B(A项,成分残缺;C项,不合逻辑;D项,结构混乱。
)3.(3 分) B
4. (3 分) D
5. (3 分) 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3分)A(征:预兆)
7.(3分)C(都是代词。
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语末助词/表疑问;D项,用/因为。
)
8.⑴(3分)大凡对获取功名有急切之心并对进取特别喜欢的有才学智慧的读书人,就听任、重用他们罢了。
评分建议:“锐”、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⑵(3分)哎,范宣子如果早听从王鲋的话,难道只是获得这两个义勇
的人?况且哪里会有“曲沃之变”啊?
评分建议:“蚤”、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⑶(3分)想将他的同党追究到底并且达到使他们一定处于死地的目的,
这恐怕是(自己)还来不及转身就遭遇仇人祸患的原因。
评分建议:“穷”、“所以”、“罹”、语句通顺各1分。
9.(3分)远离小人,重用人才;惩治首恶,宽容从犯(或:不凭借强力获取威望)。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
10.⑴(4分)渲染了凄伤清绝的氛围(1分)。
写出了沿途景色的特点(1分),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和自身的颠沛流离(1分)。
⑵(2分)一是“群盗纵横”的内忧,二是“逆胡猖獗”的外患。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只抄原句不得分。
⑶(4分)①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②希望洗雪国耻却壮志难酬的
悲痛;③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迎回徽钦二帝和收复失地的愤慨;
④遥思二帝、自己成为孤臣流落他乡的痛苦。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只贴情感标签不得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⑴切问而近思⑵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⑶素湍绿潭⑷绝胜烟柳满皇都⑸艰难苦恨繁霜鬓⑹钿头云篦击节碎⑺一尊还酹江月⑻事定犹须待阖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2.(4分)⑴第一次羞愧是因为:内疚自己听不懂他们的谈话而又装腔作笑。
⑵第二次羞愧是因为:感到自己陷于风木之悲而不能自拔,与马先生对世事的淡然态度相距甚远。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①表现马先生乐观开朗、坚毅豁达性格,突出马先生对作者人生的积极影响;②须髯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珍惜时光的感慨,加深了他对人生“常”与“无常”的理解。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 (6分)①“无常”是具体的、有限的人生现象,所以容易画;而“常”
是普遍的、无限的人生状态,所以不容易画;②“无常”是人生的一部分,本是人生常态,人不必为之困扰;③这句话表现了马先生内心的释然和对人生的彻悟。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 (6分)①虽身处“陋巷”,但要有安贫乐道之心;②思想的成熟、人
生的成长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③人需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④要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2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6分)首先指出要冷静客观地对待儒家(或:指出对待儒家应持的态度);接着分析儒家“包容”的内涵及意义;最后阐明“和谐”的实质,并揭示“和”与“同”的区别。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6分)①列举陈独秀、鲁迅的例子阐明了首先有不“同”,然后才会有“和”;②列举学生们练八佾舞的例子阐明了表面“同”会产生不“和”的后果;③两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和”不等于“同”
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6分)⑴首先要有“包容”的思想,既要尊重差异,勇于学习,弥补不足,也要研究异端,止住危害,这样才能提升自身文化的品质。
⑵其次要有“和”的思想,通过碰撞交流,借鉴吸收,促进中外文
化的融合,并产生新文化。
评分建议:第⑴点4分,第⑵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70分)
19.参照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评分。
3
南通市2015届高三练习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20~23题。
(10分)
20.(2分)类多颖悟绝人之士/一目数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读时不求甚解/会心在牝牡鹿黄之外
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4处,见对给分;多于4处,见错扣分,扣完为止。
21.(2分)《古文观止》
22.(1分)《太史公自序》
23.(3分)自身能力;读史方法;读史结果。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BE(B项“都没能阻止住工人罢工”错;E项“欧也妮与葛朗台性格上的一脉相承”错。
)
评分建议: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5分。
25.⑴(6分)司马德操(司马徽、水镜先生)和徐元直(徐庶)(2分)诸葛亮:谦逊;刘备:求贤如渴。
(4分)
⑵(4分)探春远嫁(1分)远离父母的痛苦;对父母的劝慰;对
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
(3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6.(4分)①充满阳光和温暖;②警句名言俯拾皆是;③语言畅达、明白。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27.(5分)①作品本身有缺陷;②作家迎合读者;③批评家个人的偏见。
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照抄原文相关内容只给2分。
28.(6分)①批评要有底线;②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作品受欢迎的原因;③要深入思考作品受欢迎的利弊;④要有正确(成熟)的心态。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到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