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环境土木类课程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类)环境保护(第一课时)教案

(环境管理类)环境保护(第一课时)教案

第四节环境保护(第一课时)大气污染课后阅读材料一、什么是环境?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在世界各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法规中,往往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为环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规定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尽管环境所包含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法定范畴,然而环境保护法所指明的环境范畴,则是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

二、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的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原生环境问题是指一些非人类能力所能控制的,而由自然因素(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

如:由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台风、干旱、暴雨;由地球热力和动力作用产生的火山爆发、地震等。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如: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沙漠化、气候异常、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

目前,人类活动对环境损害所造成的后果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已日渐被人们所感受,并逐渐形成共识。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三、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那些?(部分)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课程设计里的环境课程

课程设计里的环境课程

课程设计里的环境课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环境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够进行简单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知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环保行动的实际操作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介绍环境保护的定义、意义和目标。

2.第二章: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介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的基本知识。

3.第三章: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第四章:环保行动的实际操作,介绍环保行动的种类、方法和技巧,如环境监测、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2.讨论法:用于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环境保护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行动的实际操作。

4.实验法: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环保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环保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环保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环保知识和案例。

4.实验设备:准备环保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环保管理教案模板及范文

环保管理教案模板及范文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保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环保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环保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1. 环保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环保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环保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挑战。

2. 学生如何将环保管理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环保管理相关教材、案例分析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环保管理的资料,准备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环保管理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环保知识,引发学生对环保管理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环保管理的基本概念- 解释环保管理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环保管理的内涵。

- 强调环保管理在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2. 环保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环保管理的具体操作步骤。

- 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让学生了解环保管理的难点和挑战。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环保管理展开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保管理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环保管理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环保管理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作业完成情况。

二、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环保管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具体的环保管理措施和建议。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新的环保管理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点评和评价。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保管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环保管理方案,应用于校园或社区。

(环境管理)(三)环境土木类

(环境管理)(三)环境土木类

(三)环境土木类大学物理C1、C2(University Physics C1、C2)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80J33Y、080J34Y学分数:3、3 总学时:51、51 学时分配:讲课51(讲课34+自主学习17)、讲课51(讲课34+自主学习17)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并学会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自然现象和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物理基础。

并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内容简介:牛顿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和波、波动光学。

基本内容:绪论(1学时)第一册力学(20学时)1、质点运动学(3学时)理解:质点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掌握:匀加速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理解:相对运动、伽利略变换2、质点动力学(10学时)理解:牛顿运动定律、技术中常见的几种力和基本自然力掌握:应用牛顿定律解题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掌握:冲量和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点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掌握:功、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守恒定律的意义3、刚体的转动(7学时)理解:刚体的定轴转动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计算、转动中的功和能、刚体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习题课:三大定律、运动定理、牛顿定律、运动学、刚体的转动(2学时)第二册热学(15学时)1、气体分子运动论(6学时)掌握:平衡状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掌握: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掌握:能量均分定理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波耳兹曼分布定律了解:实际气体等温线、范得瓦耳斯方程掌握: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2、热力学的物理基础(9学时)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功、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容量、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掌握:循环过程、卡诺循环、致冷循环理解:自然过程的方向、不可逆性的相互沟通、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微观意义、玻耳兹曼熵公式及熵增加原理了解:克劳修斯熵公式习题课: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力学定律(2学时)第三册电磁学(38学时)1、静电场(10学时)掌握:库仑定律、电场、电场强度、高斯定理、电势差和电势理解:电势梯度掌握:静电势能2、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6学时)理解:静电场中的导体、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电介质的极化掌握:D的高斯定理、电容器、电容、电容器的能量和电场的能量3、稳恒电流(4学时)理解:电流密度、稳恒电流掌握:欧姆定律和电阻、电动势、有电动势的电路了解:电路的一种经典微观图象4、稳恒磁场(8学时)掌握:磁力和磁场、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理解:霍耳效应5、物质的磁性(4学时)理解:磁介质对磁场的影响、磁介质的磁化掌握:H的环路定理了解:铁磁质6、电磁感应(6学时)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和感应电场、互感、自感、磁场能量习题课:静电场、及导体和电介质、稳性磁场、电磁感应(2学时)第四册波动与光学(28学时)1、振动(6学时)理解:简谐振动的描述掌握:旋转矢量和振动的相位、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能量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同一直线上振动合成、相互垂直的振动合成了解:谐振分析2、波动(6学时)理解:机械波的形成掌握:波的周期性和波速、简谐波的波函数、波的能量、能流密度理解:波动方程、惠更斯原理、波的干涉、驻波了解:多普勒效应、声波2、光的干涉(6学时)理解:普通光源发光微观机制的特点、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和光程差、薄膜干涉(一)、(二)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了解:光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3、光的衍射(4学时)理解:光的衍射图样和惠更斯——菲理耳原理掌握: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栅衍射、光栅光谱理解: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了解:X射线的衍射4、光的偏振(6学时)理解:自然光和偏振光掌握: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反射和折射对光的偏振理解:双折射现象、偏振光的干涉了解: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人工双折射、旋光现象习题课:光的干涉、衍射、偏振(2学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内容以教师主讲为主。

环境工程教案

环境工程教案

环境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定义、内容和发展历程;2. 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技术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环境工程的内容和主要领域;3. 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4. 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 环境工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授课方法:(1)讲授:教师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介绍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应用实例,深入理解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作用;(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活动:(1)听课笔记:学生需要做好听课笔记,包括重点内容和思考问题,以便之后的复习和讨论;(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深入探讨环境工程的热点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3)案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了解环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4)课外阅读: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以加深对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四、学习评估:1. 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听课笔记、小组讨论和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2.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3. 综合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考试和课程项目,评估学生对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况。

五、教材参考:1. 主教材:《环境工程学原理与实践》;2. 辅助教材:《环境工程案例分析》、《环境工程实践指南》。

六、教学反思:环境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领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技术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7课程名称:环境管理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anagement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系统地介绍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大系统观念—大环境管理思想;介绍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环境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环境管理在解决环境问题和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不同领域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正确地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环境管理的原理、制度和实施。

通过《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原则和方法,熟悉本专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战略思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环境管理对策与措施有较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清和掌握宏观与微观两种环境管理的区别;2.了解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特点;3.明确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涵义1.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含义;环境管理的发展过程;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发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环境管理的微观和宏观含义;了解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二节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论1.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手段;环境管理的方法论。

环保管理教案设计模板

环保管理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保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环保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行动的自觉性。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对象初中生或高中生三、教学时长2课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保管理的基本概念、具体方法和措施。

难点:如何将环保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环保行动的自觉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环保管理相关资料、PPT课件、环保活动案例等。

2. 学生准备:收集环保管理相关资料、思考环保管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环保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环保管理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2. 知识讲解(1)讲解环保管理的定义、目标、原则和任务。

(2)分析环保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环保活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环保管理措施。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环保管理经验。

4. 课堂互动(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环保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环保管理资料,共同探讨环保管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1. 复习与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总结环保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措施。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尝试的环保管理实践。

2. 实践活动(1)教师布置环保实践活动,如家庭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环保实践活动计划。

3. 小组展示(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环保实践活动计划,分享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经验。

(2)教师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环保管理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在环保管理方面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保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成果。

3. 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程度。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清洁家园等。

环境管理的课程设计

环境管理的课程设计

环境管理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管理的概念,掌握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影响。

2. 学生能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我国环境管理的政策与法规。

3. 学生能了解环境管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运用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参与设计与实施简单的环境保护活动。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 学生能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环境保护知识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管理概念:讲解环境管理的定义、意义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管理概述2. 环境问题类型及影响:分析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生态系统的影响。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3. 环境管理原则与方法:介绍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等环境管理原则,以及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等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管理原则与方法4.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与法规:解读我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政策法规。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我国环境管理政策与法规5. 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环境土木类大学物理C1、C2(University Physics C1、C2)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80J33Y、080J34Y学分数:3、3 总学时:51、51 学时分配:讲课51(讲课34+自主学习17)、讲课51(讲课34+自主学习17)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并学会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自然现象和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物理基础。

并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内容简介:牛顿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和波、波动光学。

基本内容:绪论(1学时)第一册力学(20学时)1、质点运动学(3学时)理解:质点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掌握:匀加速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理解:相对运动、伽利略变换2、质点动力学(10学时)理解:牛顿运动定律、技术中常见的几种力和基本自然力掌握:应用牛顿定律解题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掌握:冲量和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点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掌握:功、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守恒定律的意义3、刚体的转动(7学时)理解:刚体的定轴转动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计算、转动中的功和能、刚体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习题课:三大定律、运动定理、牛顿定律、运动学、刚体的转动(2学时)第二册热学(15学时)1、气体分子运动论(6学时)掌握:平衡状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掌握: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掌握:能量均分定理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波耳兹曼分布定律了解:实际气体等温线、范得瓦耳斯方程掌握: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2、热力学的物理基础(9学时)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功、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容量、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掌握:循环过程、卡诺循环、致冷循环理解:自然过程的方向、不可逆性的相互沟通、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微观意义、玻耳兹曼熵公式及熵增加原理了解:克劳修斯熵公式习题课: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力学定律(2学时)第三册电磁学(38学时)1、静电场(10学时)掌握:库仑定律、电场、电场强度、高斯定理、电势差和电势理解:电势梯度掌握:静电势能2、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6学时)理解:静电场中的导体、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电介质的极化掌握:D的高斯定理、电容器、电容、电容器的能量和电场的能量3、稳恒电流(4学时)理解:电流密度、稳恒电流掌握:欧姆定律和电阻、电动势、有电动势的电路了解:电路的一种经典微观图象4、稳恒磁场(8学时)掌握:磁力和磁场、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理解:霍耳效应5、物质的磁性(4学时)理解:磁介质对磁场的影响、磁介质的磁化掌握:H的环路定理了解:铁磁质6、电磁感应(6学时)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和感应电场、互感、自感、磁场能量习题课:静电场、及导体和电介质、稳性磁场、电磁感应(2学时)第四册波动与光学(28学时)1、振动(6学时)理解:简谐振动的描述掌握:旋转矢量和振动的相位、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简谐振动的能量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同一直线上振动合成、相互垂直的振动合成了解:谐振分析2、波动(6学时)理解:机械波的形成掌握:波的周期性和波速、简谐波的波函数、波的能量、能流密度理解:波动方程、惠更斯原理、波的干涉、驻波了解:多普勒效应、声波2、光的干涉(6学时)理解:普通光源发光微观机制的特点、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和光程差、薄膜干涉(一)、(二)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了解:光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3、光的衍射(4学时)理解:光的衍射图样和惠更斯——菲理耳原理掌握: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栅衍射、光栅光谱理解: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了解:X射线的衍射4、光的偏振(6学时)理解:自然光和偏振光掌握: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反射和折射对光的偏振理解:双折射现象、偏振光的干涉了解: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人工双折射、旋光现象习题课:光的干涉、衍射、偏振(2学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内容以教师主讲为主。

五、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和加上平时成绩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大学物理学》(第二版)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物理学》(第四版)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编,高教出版社。

《大学物理教程》吴锡珑主编,上海交大出版社。

大学物理实验C1(Physical Experiment of college C1)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C1课程编号:080J43A课程总学时:17实验学习数:17课程总学分:0.5实验学分:0.5开设实验项目数:11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掌握常用物理量的基本测量方法及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二、实验项目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注:1、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操作、综合、设计、研究。

2、实验要求:指必做、选做。

三、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以学生所完成的5个实验项目的平均成绩作为该学期的总成绩。

四、实验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大学物理实验》郑庚兴等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参考书目:《普通物理实验》林抒、龚镇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物理实验C2(Physical Experiment of college C2)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C2课程编号:080J44A课程总学时:17实验学习数:17课程总学分:0.5实验学分:0.5开设实验项目数:12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掌握常用物理量的基本测量方法及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二、实验项目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注:1、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操作、综合、设计、研究。

2、实验要求:指必做、选做。

三、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以学生所完成的5个实验项目的平均成绩作为该学期的总成绩。

四、实验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大学物理实验》郑庚兴等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参考书目:《普通物理实验》林抒、龚镇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 )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80J55A学分数:3 总学时:60 学时分配:讲课43+实验17适用专业:建工学院有关专业先修课程:中学化学二、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了解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内容简介:简明介绍无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反应、用途以及材料化学。

教学内容:1、绪论(2学时)了解:化学在国民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的关系。

2、热化学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5学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了解:链反应和光化反应3、水化学(5学时)掌握:电解质溶液的通性,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

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了解:非电解质溶液的通性4、电化学与金属腐蚀(5学时)掌握:原电池,电极电势和电极电势的应用,电解。

了解:金属的腐蚀及其防止。

5、物质结构基础(5学时)掌握: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了解:化学键与分子间力,晶体结构6、元素化学与无机材料(6学时)(1)金属材料化学(3学时)了解:金属的概念,金属的结构和类型,合金材料掌握:周期系中的金属元素(2)非金属材料化学(3学时)了解:非金属元素概论掌握:非金属材料7、高分子材料化学(3学时)了解:高分子化合物概述,新型高分子材料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8、表面活性剂化学(2学时)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和分类,表面活性剂基本性质,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0、能源化学(3学时)了解:能源概述,常规能源,新能源,化学电池11、环境化学(3学时)了解:环境污染与化学,生命环境与化学掌握:环境保护与化学12、习题课(4学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内容以课堂主讲为主,同时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际问题解决。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和加上平时成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普通化学》(第五版),王明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主要参考书:《物理化学》(第三版),胡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七、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普通化学A[B] (General Chemistry A[B])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化学A[B]实验课程编号: 080J55A课程总学时:60实验学时数:17课程总学分:3实验学分:0.5开设实验项目数:5一、实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加深理解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

使学生正确地掌握一定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合计:17学时注:1、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操作、综合、设计、研究。

2、实验类别:指基础、技术基础,专业。

3、实验要求:指必修、选修。

三、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以平时实验情况考核为主,结合期末考核评定每学期的成绩。

四、实验教材与参考书:《普通化学实验》,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无机化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土木与环境工程概论(Introduction to Civil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11T01A学分数: 1 总学时:17 学时分配:讲课17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旨在指导大一新生了解专业,引导他们适应大学生活,遵循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建立热爱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感情和对土木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责任心,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课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思想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1、环境工程绪论(1学时)(教学方式:多媒体、讲授)介绍环境、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环境工程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