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三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引人注目的新势力。

爆火的微短剧引发业界的关注,国内多个以微短剧为主题的行业发展论坛陆续举行,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微短剧。

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微短剧风潮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满足了观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

微短剧的单集时长一般不足10分钟,甚至可以短至几十秒,主题明确、情节连贯、节奏较快、冲突集中、反转频繁、情绪带动性强。

传统电视剧用几十集才能讲完的故事,在微短剧中可以被浓缩成10分钟,并集结了各种热门元素,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情绪满足,大大节约了追剧的时间成本。

此外,制作方和播放平台越来越重视垂直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利用算法不断制作、推荐迎合用户特定需求的同类微短剧,以“精准投喂”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也推动了一些类型微短剧的持续火爆。

数量的井喷式增长给微短剧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微短剧创作题材日渐丰富,视野日渐开阔,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不少微短剧的自觉选择。

在古风、甜宠等传统题材之外,微短剧已开始涉足乡村、校园、职场、科幻等更多领域。

不少剧集注重聚焦社会议题,洞察大众情绪,引发情感共鸣。

如《拜托啦奶奶》描述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叛逆少女的反差,在啼笑皆非又充满温情的故事中,引发人们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群体生存状况与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触发了观众的高频互动。

《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拟人化手法讲述化身古代女子的玉壶逃出博物馆、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传达流落海外文物的思乡之情,使“让文物回家”的愿望变得形象直观,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在叙事和视听上,探索符合微短剧规律的表达方式,用更新颖的风格讲好故事,成为时下微短剧的追求。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D(A“比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先进”于文无据;B“主要是由‘救世’的现实诉求这一历史情境决定的”强加因果;C“并不符合推理论证的形式有效性”违背文意)2.(3分)D(“核心载体”推断错误)3.(3分)C(第⑤段主要谈的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一脉相承”。

A说的是中国古代逻辑代表受诸子学说影响,BD说的是诸子学说与中国古代逻辑的关系,C说的是墨家逻辑在国际上的重要性)4.①需要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西比较的研究方法,看到中西逻辑思想的异同,这是交流互鉴的前提;②需要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力图实现中西逻辑思想的交流对话与互补共进。

(4分。

每点2分,从“异”“同”两方面分析,意思对即可;从避免问题角度答题,最多得2分)5.①从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②从对中华文献典籍梳理研究工作的困难分析得出;③从对中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梳理分析得出。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B“包含着作者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思考”错)7.(3分)D(“夸张”错)8.①进入连绵起伏的唐古拉山脉后心生激动;②迎着漫天雨雪行进时感觉战战兢兢;③看到雪野生灵冒雪前行时倍感惊奇。

④弃车前行,攀登高坡时的渴望与坚定。

(4分。

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9.①“小”既指文章的篇幅小,也指着眼大江源这一小处选材,风雪、细流等细小景物入文;②“大”指文章有大气象,包含着对基因密码、时间伟力、生命源泉等的思考,底蕴丰富,意境高远;③ “小”中见“大”,深化了主旨,“小散文”的格局里融入了“大文化”的气象,在大江源的山水描绘中浸润了寻根文化、生命哲思。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A C F(得柏耆,口授其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州。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

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

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

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

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

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

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

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

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夫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

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

世界秩序进入“无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能够进行思维是人类的特权——正是思维的能力,使人类超越了自身体力上的限制,取得了相较于其他生物而言更加令人骄傲的成就。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的一个领域,经常被简写成“AI”,它是否具有人的思维呢?AI的目标是用机器尽可能地模仿人的精神活动,或许还能在这些方面最终改善并超出人的能力。

迄今为止,AI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呢?可以公正地说,AI虽然的确做了许多聪明的事,但其对真正智慧的任何模拟都还远未成为事实。

柯尔贝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的电脑程序成功地模拟成一位精神疗法专家,以至于某些病人发现自己宁愿要电脑而不要人类的医疗家,并且对电脑比对人类更愿意袒露自己的内心。

虽然这会给人一种电脑具有某种理解力的可怕印象,然而在事实上它一点儿也没有,它只不过是遵循着某种相当简单的既定规则而已。

计算机下棋也许是机器被认为能够“智慧作为”的最好例子,因为一些机器在与人对弈时实际已达到极受尊敬的“国际大师”的水准。

其实,下棋机除了精确的计算能力外,还大大地依赖于博学多闻。

如果落子动作要求非常快,下棋机总的来说比相当多的弈手都要高明一些,如果每一着允许的时间更长,则弈手的表现相对地要比机器好。

人们可以依照如下事实来理解这一切:电脑是基于准确和快速的广义的计算来决策,而弈手则依赖于利用相对缓慢的意识作出“判断”。

一些人宣称人工智能已经为理解精神品质,譬如快乐、痛苦、饥渴等提供了途径。

以格雷·瓦尔特的乌龟①为例。

它的行为模式在电池快用完时就要改变,然后它以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补充自己的能量存储。

这和人类或任何动物感到饥渴时的行为非常类似。

当瓦尔特乌龟以这种方式行动时,我们说它饥饿了,并非错误的语言表达。

动物在饥饿时,无疑存在某些类似的动作,但是动物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会更加复杂、更加微妙。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

《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

按照费孝通的社会学解读,儒家道德所以缺乏普遍原则是因为它把道德实践限制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而这个私人道德体系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是自我主义的,以私解释一切,这样,由私所定义的实践就不可能支持普遍原则了。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4.11(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春者,泰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

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传习,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

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

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

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

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文字、线条、歌曲、影像乃至诗歌、小说、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路空间再现、传输和存储的形态。

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进一步则是将那些因网而生的新的文化能力、文化样态和文化活动转化为美育资源。

比如,动漫、网游等作为一种的网络文艺形态已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但其美育价值还远未得到发掘。

事实上,动慢、手游、网游以及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等文化产品或活动,都给人以美的熏陶,并激发人对自然、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思考,无不具有美育意义。

应该说,类似资源并非隐藏在网络世界深处,相反,它们完全体现在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网络活动之中,只是由于这种活动与我们固有的美育经验重叠较少,因而需要全新的眼光、思维和话语,方能加以认识、激活和运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描绘汗牛充栋新鲜不可捉摸B.描绘包罗万象新兴不可捉摸C.描写包罗万象新鲜高深莫测D.描写汗牛充栋新兴高深莫测2.下列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时代在进步,首要的显然是互联网,今天我们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B.时代在进步,今天我们显然首要的是必须把这份名单进一步延长到互联网C.时代在进步。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

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

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

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

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

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

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

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15 分)
I. B (A项中“鲜”读“ xi①”,C项中“筵”读“ y岔”、“便”读“ pi印”,D项中“胝”读“ zh
1. 应读y ing )
2. D (A项中“己”应为“已”、“义”应为“意”,B项中“上”应为“尚”,C项中“撕”应为“厮”、“敝”应为“蔽”)
3. C (“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用在此处不妥)
4. C (A项自相矛盾,B项主客倒置,D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5. A (B项冒号管不到句终,将“可见”前的逗号改为句号。

C项前一问号应为逗号,后一问号应为句号。

D项顿号误用导致大并列与小并列混淆)
二、(12 分)
6. B
7. D
8. A
9. C
三、(9分)
10. A (B使:使者;C抗:高;D旌:表明,显示)
II. B (①②⑤均是突出柳庆之“勇”;⑥则表明柳庆有勇有谋)
12. C (“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不符合原文意思)
四、(14分)
13 •⑴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
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殊” “乃” “何以”各1分;句意1分)
⑵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可以实现“高封”吧?(“傥” “其”各1分,句意1分)
⑶你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

(“亦”“坐”各1分,句意1分)
14. (8分)(1)“草树”本是无情之物,但“知”和“斗”二字用拟人的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草树爱春、惜春之情。

(2分)
(2)无论是持贬抑的看法,还是持褒扬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贬抑。

杨花榆荚本无才识,既无绚丽的色彩,也无妩媚的姿态,(2分)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
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2分)褒扬。

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
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2分)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
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2分)
15. (6分)(1 )枯松倒挂倚绝壁,但见群鸥日日来,吴楚东南坼。

(2)《呐喊》,精神胜利法。

(3)《百年孤独》。

五、(共23分)
16. (共5分)①从高尔基的《海燕》中,开始知道有海;②从描写大海的文字中,臆造着心中
之海;③躺在山坡上,仰望旷远的天空,虚构着想像中的海;④在珠海见到真实而具有生命的海;⑤在裴济,走进大海体内,了解了大海。

(每条1分,意思对即可)
17. (4 分)
(1)表达了很晚才见到大海的惋惜之情(1分)和对大海渴望之情。

(1分)
(2)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1分)和被大海所悦纳的喜悦之情(1分)
18. (4分)文章开头由《海燕》引出自己对大海的向往之情,(1分)为下文写自己对海的追求与感悟作铺垫,(1分)同时奠定感情基调;(1分)结尾借《海燕》进一步点明大海的内涵,深化文章的主题。

(1分)(意思对即可)
19. (5分)必须围绕本文语言上的特点进行举例赏析。

如,本文语言生动形象。

“仿佛一片春天的原野,只须一个轻轻的挥手,撒下任何一粒种子,都会唤醒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一句运用比喻和比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的明净和空灵,以及它对我心灵的洗涤和净化,表达了作者对大
海的痴情。

(特点2分,举例1分,赏析2分。

意思对即可)
六、(共10分)
20. 例文:唐老师:您好!林枫的脚崴了,我陪他到市二医院去检查治疗,尽量在晚点名前赶回。

方文
(称呼、署名1分;事由1分;返校时间1分;通顺、得体1分)
21. (4分)07届毕业生近三成至今未就业。

(“ 07届毕业生” 1分,“近三成” 2分,“至今未就业” 1分)
22. 画外音一:园林工人精心装饰着武汉,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画外音二:生态学家呼吁,去掉装饰,还原冬天的本色。

七、(60分)参照08年湖北高考语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是解州人。

父亲柳僧习,担任过北齐的奉朝请。

柳庆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

博览群书,而不重视章句。

当时柳僧习任颍川郡守,地域接近京郊,民间多有豪强大族。

将要推选乡官,他们各自依仗权贵势力,争着前来私相嘱托。

一时无法选定,柳僧习对
儿子们说:“权贵们私相嘱托(的人),我一概不用。

他们派来的人现在准备回
去了,必须一一有个答复。

你们各自按照这个意思为我起草一封信。

”柳庆于是拟好复信,复信说:“下官受国家的委派在大郡做官,举荐乡官时,贤能的人就起用,没才德的就不用。

这本是朝廷规定的长期不变的制度。

”柳僧习读了信,赞叹道:“这孩子有气概,大丈夫理该如此。

” 于是依据柳庆所拟之信作了答复。

大统十年,柳庆被授予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是魏皇室的亲族。

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

有人告发孟氏盗牛。

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

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今天
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

孟氏因此更加骄横。

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

说完,就命令用笞刑将孟氏
打死。

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有一胡姓人家被劫匪抢劫,郡县派人侦查调查,没有人弄清贼人来自何处,(因受牵连)邻近胡家而被捕囚禁的人很多。

柳庆认为这伙贼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用欺骗他们的方法找到他们。

于是写了一封
匿名信,贴在多处官府衙门前,信上说:“我们一起抢劫了姓胡的人家,同去的人多混杂,很担心最终秘
密泄露。

现在我想出面自首认罪,害怕免除不了死罪。

如果能让先自首的人免除罪责,我就前来告知详情。

”柳庆于是又贴出(自首)免罪的布告。

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家奴两手反绑来到布告下自首,于
是将所有参与其事的劫匪全部抓获。

柳庆坚守正道,明察秋毫(的事迹),大都和这些事相似。

柳庆常常
感叹道:“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

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
大概也可以实现高封吧?”
太祖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恼怒,要杀掉他,但王茂并没有犯罪。

朝中大臣都了解这情况,却没有人敢进谏。

柳庆就进宫与太祖争辩。

太祖更加恼怒道:“王茂应该杀掉,您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
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

”于是(叫人)把柳庆抓到太祖面前。

柳庆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高声说道:“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达事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

我努力竭尽驽
钝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做不明之君而已。

”太祖于是醒悟过来并且要赦免王茂,但是已来不及了。

太祖情绪低落。

第二天,太祖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受冤
屈而死。

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