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八塘一中季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根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以下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借旁近与之稍稍宾客其父余闻之也久从先人还家卒之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父异焉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称前世之闻【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以下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展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拓展反响】5、翻译以下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开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 、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开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2、课文最后一段可分几层?作者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文章的材料安排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4、朗读背诵课文。

5、解释和翻译。

(前两段)【解难答疑】6、思考:方仲永才能开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表达的?三个阶段:① 童年时期,② 少年时期③ 青年时期7、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8、思考:这三个开展阶段的表达。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

第0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作者及作品;掌握“扳”“谒”“泯”“称”等词的意义,辨识“之”“于”的不同用法。

二、学习重点:准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三、学习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四、预学模块【自主学习】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

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消失。

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1、文学常识:王安石,_______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字_______,晚号______ _,“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和《临川集拾遗》中。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邑.人()扳.()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3、词语解释。

(1)解释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未尝.识书具 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古今异义: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一词多义:①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2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一、检查课前准备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明确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奇:(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3、明确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5)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3)贤于材人远矣:(4)受于人者不至: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四、合作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聚焦】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难点突破】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关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走进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链接】后天学习勤奋努力的名言名句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爱迪生④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自主学习案】1.字音隶(lì) 扳(pā) 谒(yè) 邑(y ì)矣(yǐ)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2.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3.一词多义其:①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②其文理皆可观者(代方仲永写的诗)③父利其然(这样)④其受之天(他)⑤如此其贤也(他的)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②借旁近与之(代“仲永”)③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④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⑥受之天(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谒于邑人(引出对象)②于舅家见之(在)③贤于材人远矣(表示比较)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为: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②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宾客:①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贤:①.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名词作动词) ②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4.古今异义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邑、扳、谒、称、泯、耶”等重点词意,及“伤,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利、卒”等词义2、朗读,背诵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手法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1、目标1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过程一、导学1,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2,独学A.我能读,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音:日扳仲永()邑人()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众人耶()划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余闻之也久。

B.我能解,我能够读懂文意,理解内容词:伤仲永__仲永生五年__自为其名__稍稍宾客其父____父利其然也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卒之为众人__邑人奇之__句: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我能悟,我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①仲永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②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③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D.我质疑:我还能提:我质疑的问题有:(二)互动3、群学:①通过组内结对子,对质疑学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伤仲永》学习内容《伤仲永》(第_2_课时)课型:新授课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
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目标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

言。

重难点:
1、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时间预计:导课分、展示分、深化分、检测分钟
学习流程
、导入
二、合作、交流、评价
1、方仲永五岁作诗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D、不使学
2、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3、请用“II”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
层:
; D与日俱增
第二层:
三、拓展延伸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广西贵港市八塘一中季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

广西贵港市八塘一中季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

《伤仲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其”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通假字、古今义的情况。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其”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通假字、古今义等情况。

【知识链接】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字音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称( ) 卒( ) 焉( ) 耶( )2.识记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_______ ②未尝识书具尝:_______③并自为其名为:_______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_______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_______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_______⑦环谒于邑人环谒:_______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_______⑨泯然众人矣泯然:_______ ⑩受之于天受:_______⑾贤于材人远矣贤:_______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_______3.掌握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______________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______________父利其然也利:______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______________4.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②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_______ ②借旁近与之:_______ ③余闻之也久: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⑤卒之为众人:_______于:①环谒于邑人:_______ ②于舅家见之: _______③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 ④受于人者不至:_______其: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_______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_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 ④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 ⑤父利其然也:_______6.古今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就: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②未尝识书具尝: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③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④或以钱币求之或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⑤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7.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_______ 家、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

5、《伤仲永》【预习案】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一、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某某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某某某某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某某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二)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词类活用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

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其”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通假字、古今义的情况。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其”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通假字、古今义等情况。

【知识链接】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字音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称( ) 卒( ) 焉( ) 耶( )2.识记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_______ ②未尝识书具尝:_______③并自为其名为:_______ 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_______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_______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_______⑦环谒于邑人环谒:_______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_______⑨泯然众人矣泯然:_______ ⑩受之于天受:_______⑾贤于材人远矣贤:_______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_______3.掌握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______________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______________父利其然也利:______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______________4.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②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_______ ②借旁近与之:_______ ③余闻之也久: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⑤卒之为众人:_______于:①环谒于邑人:_______ ②于舅家见之: _______③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 ④受于人者不至:_______其:①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_______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_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 ④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 ⑤父利其然也:_______6.古今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就: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②未尝识书具尝: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③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④或以钱币求之或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⑤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7.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_______ 家、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朗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翻译的方法:①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②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份等③换: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④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⑤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使译文显得通顺。

常见的省略内容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

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比喻互文、借代等手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三、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3.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备人:陈燕玫备课组审核:审核人:_______班_______小组姓名_______八塘一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科导学案(第5号)课题:《伤仲永》课型:预习+展示课时: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文章内容。

2. 我能理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我能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重点:1.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文章讲明的道理。

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四、合作探究(答案见教参)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口述)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情形是怎样的?课文时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先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归纳主旨:本文借_________ 说_________ ,以方仲永幼年时_________ ,却因其父“_________ ”而最终“_________ ”,变得平庸无奇的事例,说明 _________ 的重要性。

六、写作技巧学习:1.叙议结合2.详略得当,突出主旨3.先扬后抑,对比有力七、拓展与延伸:1、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八、中考题训练:1.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2.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3.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答案】1.C 2.B 3.A九、整理导学案。

十、课外作业:完成同步指导第5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