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3《拟行路难》PPT课件(新人教选修)

合集下载

上课《拟行路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

上课《拟行路难》教学课件共26张PPT(共26张PPT)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 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 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 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 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 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思考作业
行路难 初中学过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 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 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不可能 做到高官。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 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 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 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背诵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
愁的直接原因怀才不遇,根 源是门第低贱。诗人将其归结 为什么?
对于这种命运,诗人的态度是怎 样的?
认命、抗命、认命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抨击 悲愤

拟行路难优质课ppt

拟行路难优质课ppt

2021/10/10
17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 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 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 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 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 句,诗人含有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 本上还比较平稳。
2021/10/10
2021/10/10
20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 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 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1/10/10
21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2021/10/10
+ 气势连贯,笔力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2021/10/10
30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 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 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 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 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2021/10/10
18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 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 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 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 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 了。
读诗中的诗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拟行路难》ppt课件

《拟行路难》ppt课件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 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 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 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 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 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 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 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 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 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 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鉴赏诗歌
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 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哲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 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 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 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 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 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拟行路难
鲍照
(一)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 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 后担任过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 子顼(xū) 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 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拟行路难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拟行路难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注:蝶躞xiè : ①小步走路。②往来徘徊。
11
拓展探究一:
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 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 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后经文人拟作,前多着一“拟” 字。“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 涕。”
3
知人论世
鲍照出身寒微,26岁献诗言志于临川王刘 义庆。有人劝阻:“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鲍照说:“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 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 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魏晋南北朝时,门第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也阻塞了寒士的仕进 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 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 的一个特色。
鲍 照
1
李白《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
行路难 汉乐府杂曲,原为民间歌谣,其辞
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 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13
• 读这两首诗,比较感情的不同。

逢入京使 唐·岑 参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14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课件 (1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课件 (14张PPT)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出身 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即使跻身 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
春日忆李白
杜甫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轶事摘录·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
唐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 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
心非木石岂无感?
该句运用哪种句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以反问的句式大声疾呼:“人心不是木石,怎么会没 有感慨?”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不平的遭遇,理的劝慰, 酒的麻醉,都无法消解内心的愁闷,愤慨之情达到高潮, 随时都有可能喷薄而出。
面对即将喷薄而出的情感,作者的选择是什么?·
吞声踯躅不敢言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 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 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不平则鸣)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浊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南 朝

( 宋

) 鲍难照来自 知人论世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 东郯tán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 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鲍照 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 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李 白)。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 鲍参军"。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PPT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PPT



《行路难》是汉乐府杂曲,原为民间歌谣,其辞不存。
解知
《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

》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
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后经文人拟作,前多着一“以歌咏人世的种种忧
栏目导航
19
[文本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置平地”这一自然 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 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和愤慨。
栏目导航
20
妙在不曾说破, 读之自然生愁。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
悲愤 无奈
矛盾
栏目导航
【本诗的写作风格】 1.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 2.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 表现的曲折婉转。 3. 音律也很独特。二与四、六与八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
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

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

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

世族、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 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中叶

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 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 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 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隋唐时期:为了巩固 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 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ppt精品课件

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 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 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 明帝刘睿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 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睿的 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 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
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 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 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 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 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 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 所编10卷。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
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 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 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背诵并默写此诗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拟行路难》ppt优秀课件

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 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 沉的象征意味?
道路难行。 人生之路(仕途) 艰险坎坷,才华埋没,壮 志难酬。
三、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 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抒悲愤
怀才不遇 李白 壮志难酬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 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 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 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 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 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 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 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
▪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 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 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 中求得解脱。
▪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 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 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 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 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 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 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 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 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 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 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 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 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 “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 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 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 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 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 厚的艺术效果。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
此有怎样的看法?

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
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愤怒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
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 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 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 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

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
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
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
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
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 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 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 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 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 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 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 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小结

《拟行路难》其四全诗突出写“愁”,
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
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在平
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
情。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 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 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 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 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 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 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 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 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 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 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 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 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 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 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 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 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 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 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 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 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 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 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整体感知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 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 《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 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 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拟行路难
鲍照
(一)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 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 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 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 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 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 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xu)参军,在刘子顼举兵 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 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 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 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 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 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 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 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 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 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 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 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 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 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 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 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鉴赏诗歌


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 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 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 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 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 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 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 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 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 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 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 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