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与文学史书写
现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1.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歌团体。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天﹑杨骚﹑任钧(卢森堡)﹑蒲风(黄浦芳)等。
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於诗歌的大众化”。
2.文艺抗战协会:现代文艺杂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1938年 5月4日创刊于汉口。
“抗战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编委会由当时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作家33人组成,他们是:王平陵、田汉、安娥、朱自清、朱光潜、成仿吾、老向、老舍、吴组缃、宋云彬、周文、郁达夫、胡风、胡秋原、茅盾、徐炳昶、姚蓬子、冯乃超、夏衍、陈西滢、张天翼、舒群、阳翰笙、叶以群、叶绍钧、适夷、郑伯奇、郑振铎、穆木天、锡金、钟天心、丰子恺、罗荪。
《抗战文艺》是贯穿抗战时期始终的唯一的全国性大型文艺刊物。
3.孤岛文学:指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日军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
由于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
期间产生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对抗战时期战斗和生活的记录。
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杂文和戏剧。
杂文以唐弢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
另外还有报告文学等流行文学样式以及黄裳、柯灵等代表作家。
4.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5.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6.“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7.两个口号的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
1959:新中国十年文学检阅中的文学史意识

作者简介 : 张
军(9 5 , 湖北宣恩人 , 17 一) 男,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讲 师, 山东大学中国语 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研究方
向 : 学 史编 撰研 究 文
①最早的 当代文学史编写是 15 9 8年华 中师范学院开始编写的《 中国 当代文学史稿》 该书 16 , 9 2年 由科学出版社公开 出版。最早公 开 出版的 当代文学史由山东大学 中文系中国当代文 学史编写组编著的《 中国 当代文学史》 该书 16 , 9 0年 由山东人 民 出版社 出版。还 有
成就 进行 了乐 观叙述 ; 一种 是 以文 学研 究 所 为 阵
地, 以何 其芳 为代 表 , 们相 对坚 守 文 学 研 究 的 他 科 学 性 , 持部 分 现 代 文 学 传 统 , 意 忽 略 阶级 坚 有 斗 争 , 静看 待新 中 国十年文 学成就 。 冷 文学分 类 中的话语 差异 对新 中 国文学进 行 检 阅 , 须 以一定 的 队形 必
5种 , 集 1 , 文 集 5种 上 海 文 艺 出版 社 、 诗 3种 散 中国 少年 儿 童 出版 社 、 四川 人 民 出版 社 、 国青 年 出版 社 、 众 出版 社 、 风 文 艺 出版 中 群 春
社 、 煌 文 艺 出版 社 、 疆人 民 出版 社 、 西人 民 出版 社 、 南 人 民 出版社 、 建人 民 出版 社 、 南人 民 出版 社 、 东人 民 出版 社 、 敦 新 江 河 福 湖 山 山西
《 艺报 》 号 ( ) , 学 的分 类 突 破 了 四分 法 文 专 二 中 文 的限制 , 得更 加 宽泛 了 , 变 这在 不 同国庆 文 章 中有 不 同形 式 的展 现 。首先 , 学 研究 也 与 文学批 评 、 文 文 学创 作 一 同进 入 了文 学检 阅的视野 。 建 国十 年 《 来 文学 简述 》 致 以文 学创 作 、 学研 究 和文 艺理 大 文 论 批评 三方 面介 绍 十年 来 成 就 。邵荃 麟 也不 仅 总 结 了新 中国文学 创 作成 就 , 对 十年来 “ 还 在理 论批
文学期刊与文学生态——对《延河》杂志的历史考察(1956—1966)

作者: 张艳茜[1]
作者机构: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79-8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当代文学期刊;《延河》;"十七年"文学;陕西文学
摘要:1956—1966年间,作为"地方性刊物"的《延河》,与"十七年"的文学制度和政治生态密切相关,其创生、流播及发展,也与当代文学进程互动共生,影响着当代文学生态,尤其是陕西文学生态.同时,《延河》的历史超越性也不可否认,"十七年"所刊发的作品及创作倡导,对陕西中青年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发展基础.。
《文艺研究》 格式

《文艺研究》格式一、标题大标题:文艺研究副标题:深度解读文学与艺术二、期刊介绍《文艺研究》是一本专注于文学与艺术研究的学术期刊,旨在推动文学艺术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分享。
本期刊着力探讨文学艺术的理论、创作、批评、历史等多个领域,致力于呈现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前沿思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
三、目录1. 编辑前言2. 特约文章3. 文学理论与批评4. 艺术创作与鉴赏5. 文化历史与传承6. 学术讨论与研究成果7. 书评与学术动态四、编辑前言在这一部分,编辑可以介绍当前期刊的一些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对本期刊刊物的特色和期待做出阐述。
也可以对本期刊中的一些重要文章进行简要的说明和介绍。
五、特约文章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在期刊开头,以突出特色和吸引读者的目的。
安排一两篇重要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可以是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某一领域的知名学者的观点撰写。
六、文学理论与批评这一部分主要刊发与文学理论和批评相关的文章,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会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一些理论研究和批评方法,可以涉及到文学主题、文学形式、文学思潮等内容。
七、艺术创作与鉴赏这一部分刊发涉及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文章,这类文章可以是对某一艺术作品的解读与分析,也可以是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技法,同时也可以涉及到对艺术品鉴赏和欣赏的文章。
八、文化历史与传承这一部分主要刊发涉及文化历史和传承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是有关文学与艺术发展历程的研究,也可以是关于文学与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文章。
九、学术讨论与研究成果这一部分主要刊发各类文学艺术研究的成果与学术讨论,可以是对前沿研究的介绍与分析,也可以是对一些研究难点的讨论与交流。
十、书评与学术动态这一部分主要刊发对新出版的学术著作的评介,可以是对某一学术著作的介绍和评价,也可以是对该领域内一些新动态的报道和评论。
十一、结语在这一部分,期刊的编辑可以对本期刊的内容和特色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并展望下一期刊的一些动向和期待。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个人文学史写作——兼评集体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个人文学史写作——兼评集体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王娟娟【摘要】黄修己独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和由钱理群、温儒敏等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文学史和集体文学史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集体编写文学史的时代背景下,黄修己个人文学史的编写具有特别的意义.【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3(029)004【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个人文学史;集体文学史;风格【作者】王娟娟【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意识的形成与新的文学史方法论的指导,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时期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笔者拟选取两本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进行研究。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集体编写热潮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始终伴随着文学史编纂观念的探索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建国以来,国内的政治环境使得20世纪50至70年代成为集体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大爆炸时代。
许多适应高等教育需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蜂拥而出,如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等。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代突变带来的那种‘精神松绑’的快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事业心,以及对久违了的学术的向往与尊崇,都在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1](P108),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书写也进入了拨乱反正的时期。
一时间,很多高校组织讨论会为过去的文学家和文学史曲笔平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重新被提上了文学史编纂的日程。
同时,高考的恢复也使得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成为当务之急。
文学批评的专业资料

文学批评的专业资料文学批评是研究文学作品的评价、分析和解读的学科,旨在探讨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在进行文学批评时,需要依靠专业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学批评专业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文学批评研究。
一、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是进行文学批评研究的基础。
这些著作包括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批评标准和批评思想的系统总结和阐述。
例如,俄国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文学批评学》、美国文学批评家布鲁克斯的《诗的修辞学》等都是经典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对于理解和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文学批评期刊文学批评期刊是了解最新文学批评研究动态的重要途径。
这些期刊定期发布有关文学批评的学术论文、评论和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
例如,《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期刊都是国内外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刊物,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期刊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三、文学批评辞典文学批评辞典是了解文学批评术语和概念的重要工具。
这些辞典详细解释了各种文学批评术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例如,《文学批评辞典》、《文学术语手册》等辞典都是常用的文学批评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查找和理解相关概念。
四、文学批评研究论文集文学批评研究论文集是收录了一定时期内的文学批评研究成果的专业书籍。
这些论文集通常由多位学者合作编写,集结了他们在特定主题或领域的研究成果。
例如,《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论文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论文集》等都是文学批评研究领域的重要论文集,可以提供丰富的研究案例和观点供读者参考。
五、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史是对文学批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专业著作。
这些著作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潮和代表性批评家的研究,帮助读者了解文学批评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例如,《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学批评史》等都是文学批评史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文学批评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学——读陈思广教授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

文学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学——读陈思广教授的《中国现代长
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
谢慧聪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22()5
【摘要】陈思广教授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武汉出版社2021年版,以下简称《编年史》),以编年体的写作模式,按照时间顺序,客观记录相关史实的方式,向读者打开了一幅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近30年的历史画卷。
这是一部区别于现有文学史,具有强烈探索性和开辟精神,集宏大视野、细节观照、深邃目光、突破局限的史学著作。
众所周知,撰写编年史既要有宏大的文学史视野。
【总页数】7页(P94-100)
【作者】谢慧聪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重返历史现场: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路径——以1945-1949年东北文学再研究为例
2.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
3.还原文学文本的历史现场——评钱理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
4.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接受之
维——读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5.文学信史应该怎样撰著?——以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1922—1949)》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

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2001年3月第29卷第1期新疆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Xnj¨gUniversity(SociMScienceEdition)MBr..2001V oL29.No.1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陈定家(中国^民大学,北京100007)摘要;从中国文学期刊的发展来看,它具有商业运作的特点,3O年代其商生性质明显地取代了同人性质.文学期刊的面就是吏化变化曲一个重要表征,它对文艺生产和文学生产者尊彀有移响力,在趣味,方向上报程度地受到读者取旨的左右.世纪之变的圄顿低遗是文化市场更新挠代的规律的体现.关量词:2O世纪;中国文学期刊}商业性;影响力中圈分娄号:I206.6文献标谩码:A文章编号I1000—2~20(2001)01—0113?07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与承续,大约于公元前16一n世纪即殷商时代开始有了所谓的"出版,那时的书籍可能只是由草绳穿编的一片片刻着某种符号的甲骨.随后的金钟石鼓和丝帛竹简更为文化的积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不但有效千年的"出版历史,而且,我国期刊杂志的出版也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夏鼎铭的说法;"最早的中文杂卷是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一[1]赵含坤,仲辉则认为:"中国大约在宋代(96O一1297)以后抄印出卖的邸报,可视为世界上期刊的雏形l】.张觉明认为期刊的历史起源应该更早些:"中国在唐玄宗时(713--756)有一种类似杂志称呼的出版韧,叫做《开元杂报》."乜]由此可见,期刊杂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媒介,按上面最晚的说法也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在这不平凡的近200年的历史过程中,特踟是在刚剐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期刊杂志的辉煌业绩和曲折命运本身就是一部独特的忠实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兴衰成败的多声部的交响乐.各种期刊从不同的角度"原始本真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的足迹.期刊的出现并对文学艺术真正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我国的情况看,似乎还是2o 世纪的事情.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把期刊比作园地应该说是非常贴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2O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上可以说是开放在姹紫嫣红的各种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等文学园地里的花朵.正是期刊以编年史方式真实,准确而又及时地记录了各个时代艺术生产的荣辱得失和成败兴衰,因此对于艺术生产的研究者来说,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文学期刊一开始就自觉地担负着人文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崇高使命,但是,自期刊诞生之日起,它的组稿,编辑,印刷和发行实际上就已经被打上了商业运作的烙印.即使标志着现代新知识分子堀起和启蒙话语扩展的"五四"时期的"同人刊物也不例外.虽然为这些刊物撰稿的所谓"同人作家自动放弃稿费,甚至捐资出刊,但刊物的发行终究还是离不开市场渠道."同人刊物的昙花一现,也给中国期刊更全面认识文化市场提供了一次机会.萼晶霁:陈20定00-家07(-129160一),男,中国^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113期刊作为连接文化与市场的纽带,作为艺术生产走向艺术消费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不过是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进行"劳动交换"的一个场地而已.艺术生产者,如作家将自己的劳动物化为期刊上的文字,以便使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以实现;而艺术消费者则付出自己劳动的转化形式如货币,以获得艺术消费的权益.直到今天,期刊运作机制仍然必须遵守这一基本法则.就中国期刊发展的历史看,期刊大规模的市场化运作直到20世纪的2O年代束期由于杂志和报纸与大众的结合才真正形成气候.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气候很快被炮火硝烟或威慑力更甚于枪炮的政治运动等因索毁坏了.在报纸和期刊充当文化转播媒介的主要角色的20年代,报刊的密集程度常常是文化是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一样,文化传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O年代末文化中心的南移,期刊的大规模迁徙就是重要标志之一.旷新年在《1928年的文学生产》一文中描述了发生在2O年代末的.文化中心的迁移现象.啪他说,1927年,各地的文人好像受着神秘的力量驱使似的,像候鸟一样成群结队,不约而同地离开了他们原来的栖居之地向上海进发.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新文化运动发祥地北京的文化人的大规模南下.1928年文化人向上海的迁徙造成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一次历史性的大转移.它不仅引起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而且导致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性质的根本变化.这些文人的迁徙并不是完全盲目和漫无目的.他们长逾跋涉是为了寻找一块栖身之地,是为了寻找政治上或经济上的庇护随着北京作家南迁的踪迹,北新书局,《语丝》和《现代评论》杂志等新文化的机构也如影随形地从北京迁移到了上海.即使像沈从文这样对上海深怀蔑视和憎恶的"京派大师.也随着他的.摇铁树《现代评论,等刊物的离京而南下上海.在到上海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几乎就.入侵"了上海所有的杂志和书店,上海几乎所有的书店都赚过沈从文的铁.他很快就成了着名的多产作家,而他自己则自我解嘲地把自己称为.文丐.,商品化色彩日益浓重的现代的文学生产,已经探剡地改变了传统文学的性质.2O 年代初,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未来主义诗人提出了社会订货的概念.20年代朱,戴望舒,施蛰存,杜衡,冯雪峰把他们一个流产的文学刊物称为.文学工场.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于五四时期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念的反叛,同时也表明中国作家对文学生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盛澄华在谈到法国的文学与期刊的情况时认为,在未来的文学史中,文艺杂志将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恐已成为不可杏认的事实.在过去的法国文学中,作为激发创作或批评的动力的,在一时代可能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执政者,在另一时代可能是一些多才多艺的贵妇人们,王者的宫廷与巴黎的沙龙都曾作为鼓励井左右一代文学风尚的媒介.但这中间人的地位,在近代文学中却由作家间自身的结合所产生的文艺杂志取丽代之.在法国,由于期刊面向社会和大众,文艺的对象不再是宫廷与沙龙中的少数阶级,丽将是现杜会中广大的读者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堀起,打破了贵族阶层对精神产品的垄断.于是文艺从宫廷和沙龙走向市场和大众.倍受文艺女神青睐的期刊,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些严肃的问题:什么是这一时代的动向?什么是这一时代一个作家所应该采取的态度?什么是这一时代一般读者的要求?如何在社会因索艺术因索,与心理因索三者间求得一种适度的平衡,则正是作为法国现代文学中创作家,批评家与大众读者间的联系的文艺期刊所负的最高使命法国期刊如此,中国期刊亦然.114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文学期刊,就没有现代文学.在影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尚未介入文学生产领域时,文学期刊理所当然地承担着规划组织和引导文学生产的重任.文学期刊直接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正是成千上万的期刊一砖一瓦地砌成了所谓的"文坛.正是文学期刊把"东南西北自由散漫,春夏秋冬无拘无柬"的文学生产者编辑为阵容严整的文学大军,无论多么个人化的文学活动一经期刊发表就永远彻底社会化了.正因为如此,期刊才能够直接影响甚至控制文学内容,题材,风格,流派演变的节奏与周期.它一方面加强了社会认同和一体化,一方面又导致了风格和流派的花样翻新.通过期刊无形的编制与调动,使"时代","潮流,"时代精神","思潮和流行刊物一道变得流行起来.在"东西方文化论战,"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白话文运动","革命文学论战","文艺自由论辩,"国际文学论战等有关思想文化与文学的论战中,期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把期刊说成文学阵地其实是一种比喻.如果把"阵地改为"匾地其意义也许更为确切.但是,在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战中,期刊这一文学园地却是真正意义上的"阵地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其"火药昧"甚至"血腥昧"都不逊色于刀抢相见的抄场.当时《刨造月刊》,《太阳月刊》,《文化批判》,《流沙》,《战线》,《戈壁》《洪荒》,《畸形',《我们月刊》,《血潮》,《时代文艺》,《泰东月刊》等,同仇敌忾,形成了强大的"克化批判战线,连"革命家"鲁迅也成了剖造社"拼命围攻的对象.《语丝》,《北新,《小说月报》,I大众文艺》,《奔流》以及《新月',《现代文化》《长夜》,《狮吼》等杂志也卷入了论战.旷新年认为,正是《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杂志的活跃构成了1928年的文坛与论战.因此,也可以说,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战实际上是一场"期刊之战.在这场场混战中,"思想界的权威和"青年导师鲁迅,一夜之间竟然成了"最恶毒的大煽动家(《文化批判),"不可救药的堂吉诃德(《创造月刊》),"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和"不得春的Fa$cist(《刨造月刊》). 在中国现代,杂志将论战如潮水一般推出,1935年左翼内部盼另一场文学论战——"两个口号的论战把30年代的文学论战和杂志之战推向了最后高潮,一共300多种报刊卷入.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期望着纯粹地从文学本身来理解"文学的鲁迅,并且力图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着内在发展逻辑的鲁迅思想和文学形象却几乎完全忽略了鲁迅的写作和媒介的关系.事实上对1928年的鲁迅以及其他的作家来说,杂志和报纸就意味着他们创作的生命本身,成为他们惟一的生存空间.1928年处于杂志围删之中的鲁迅刨作数量极少.他在《三闲集》序言中说:"我先编集1928至1929年的文字,篇散步得很.……我记得起来了,这两年正是我极少写稿,没处投稿的时期.《语墼》同人刊物性质的改变和文坛对于他的围剿,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直到《申报?自由谈的革新,才将鲁迅的杂文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地.从1933年1月3OEl开始在《自由谈'发表杂文,到1934年9月一年多的时向里,鲁迅一共用4O多个笔名发表了130多筒杂文.由此可见,期刊不仅能左右文学的内容,形式,风格,流派等因絮而影响甚至控制文艺生产的总体态势,即使对仿佛拥有无边的自主性和思想自由的文学生产者也是极有影响力的,连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难以摆脱期刊的影响.茅盾有句名吉,"开始'人办杂恚'的时候,各种计划建议都很美妙,等到真正办起来了,就变成了杂志办人∞.这句话也许是从办刊人的角度感慨办刊苦衷的,但是它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文学家生产了期刊后,期刊也有能力.生产文学家.人们常常说某某期刊是作家的播篮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几乎所有韵中国现当代作家都是文学期刊培养起来的,鲁迅茅盾似乎也不例外.l153O年代,杂志蜂起,竞争异常激烈,期刊商业性的得失自然显得生死攸关.上海作为一个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大都市.自然就成了各类期刊百舸争流的天然良港.有人甚至把3O年代的上海称为"杂志的麦加.资料表明,1933年上海共出版了至少215种杂志.按门类分,人文科学102种.文学艺术4O种,应用技术32种.普通杂志勰种,自然科学3种.从版本看.通常是l6开本或32开本,也有个别独标一格用8开本的,如《十日谈》.从分量上看,几种主要的刊物如《申报月刊》,《现代》,《文学》等l6开本.每期百页以上}而装订最厚的《读书杂志》,有的厚达700页.杂志内容丰富,定期出版,容易获得读者的欢迎,因此.到1933,l934年形成了.杂志年"的现象,而且在上海破天荒地出现了一家专营杂志的书店——上海杂志公司'..一个月内近千种的杂志,每天平均二三十种出版","广事搜罗各种杂志.陈列在一起,等于一个'杂志市场'了."就像《申报》的分类广告和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百货公司里井然有序的商品陈列一样,读者大众可以从书店里和杂志上挑选他们所需要的"普罗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都市文学.期刊以周刊,旬讨,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不同的速率和节奏把作家的产品和文学运动如潮水一般推出.正是这些生生灭灭的杂志制造了变幻不已的文学论战,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时代精神.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正l是通过杂志把"现代和"时尚生产出来.至少是杂志为它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L3]如上所述,30年代,文学杂志的商业性质明显地取代了同人性质.由于期刊已经进入了一个靠竞争力生存的环境里,读者的需要.对于杂志来说理所当然要比同人的追求更为重要.饲如.着名的《现代》杂志,其筹办者施蛰存,杜衡,戴望舒等三人,思想l倾向和艺术旨趣都是比较接近的,如果在2O年代初,他们很可髓会办一份同人期刊.但是.他们针对当时"普箩文学大行其道的情势,冒着披查封的危险,多方组织进步作家的稿件.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因而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髓着期刊商业化气息的增加,办刊人及其作者群和读者群都会相应出现分化和重组.《语丝》的同^四散:广告胡来在当时就是极有代表性的.1924年底《语丝》在北京创刊时是典型的同人刊物,作者主要是大学教授,他们献给杂志的性情文字,道义文章不但分文不取,而且还要资助_版面费.这与北新书局的另一种商业性杂志《北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z0年_代束《语丝》"下海上海以后,杂志的同人色彩如同船行海面留下的水痕,眼睁睁地见着它渐远渐竣而渐至于无形.商业气息日甚一日变得越来越浓烈,比起文学作品来.编辑更加关心的是商业广告,因为广告对期刊的生存有时显得更为直接和重要.因此.有人认为,30年代不是同人的兴趣而是商业价值决定了杂志的生命.杂志由同人性质转为商业性质之后.读者顺理成章地成了杂志的中心.杂志非常自觉地注意自己的姿态,施蛰存在编《现代》的时候,提出要把杂志从"师傅的位置降到了"朋友的地位《良友》杂志的编者把"迎合读者柏心理作为编辑的方针.并且把款性趣睬作为杂志的标准.当时有人认为,杂志盛行的原因是广大读者喜爱吃"消闲的零食.这正好道出了杂志的某种性质.."五四惭文学以学院和同人杂志为中心.由于这一时期杂志的同^性质,即使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的商业性质也被冲淡,甚至完全戡忽视了,使《小说月报》被当成了文学研究台的同人刊物.与五四时期庄重的"创作色彩不同,30年代的上海形成了真正现代的文化生产.1928年沈从文的写作与1918年鲁迅的写作已经有了巨大的区别.如果说在"五四"时期,写作的动力是内在的;那么30年代的写作直接和四马髂上的读者大众联l16系起来了.写作已经成为被杂志组织起来的文化生产,它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读者和消费已经深探地,同时也是明显地蕴含在写作之中.30年代作家再也难以离开报纸副刊,期刊,或者离开一定的文学风格"孤独地"进行创作了.他们主要地不是等待灵感,而是需要被填充在期刊的某一栏之中,它已经被预先纳^了某种|流派,风格,题材之下了.在3O年代,由于期刊运作,"流行"不断地成为一种致命的,最高的风格支配着文坛的发展对于今天的文学研究者来说,出人意料的是,当时商业化的"流行"却往往要打着革命化的旗帜,左翼作家常常成了一些期刊赢得读者的金字招牌.如3O年代的《申报?自由谈》为了顺应读者心理,约请包括鲁迅,茅盾在内的左翼作家为其撰稿,以至于国民党官方期刊《社会新闻》把鲁迅,茅盾称为《自由谈》的"两大台柱子",并认为《自由谈》完全掌握在左翼作家手中,"书局老板现在竟靠他们吃饭了","自从鲁迅与沈雁l冰等以申报《自由谈》为地盘,……居然又能吸引群众,取得满意的收获云云.MtP."'由此可见,读者的取舍大程度上左右着期刊的趣昧和方向,而期刊的趣昧和方向又对作者的文学生产起了一种导向作用.建国初,我国期刊出版行业,除《人民文学》,《民间故事,,《大众演唱》一类文学艺术性的刊船外有影响的期刊如风毛麟角.t949年文艺期刊总共只有18种.而且风格相近,内容单一,印届4粗耱,装帧简陋.直到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才有根率性的变化.到1976年底,叠国期刊542种,总印数近6忆册.7O年代末l'8O年代初,我国的文学艺术类期刊有五六百种,古全国期刊总数的1/8,印数则占到全国期刊总印数的1/5.那时,人人以爱好文学为荣,"甚至一个时期的征婚广告上,也有不少人宣称自己的特长是'爱好文学',以此来吸引异性,其实,不垃是多看了几车文学刊物而已."刚据白水的研究我国文艺期刊在整个80年代,一誊像持着数量增加,种类齐全,布局全面的良好势头,到l993年文艺期刊总数已达616种,在国外期刊史上是根难找到的.当然?任何事情的发晨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1986年,期刊种数与翦一年相比虽然增加了11.5,但是年总印数却下降了6.2.此后几年,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不少期刊的期印散仍大幅度下降,其中文学期刊的情况甜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如印数曾达15万册的nLl西文学',近年来发行量不断减少,1998年订阅数仅为-1815册.实际上,印数更少的期科绝不在少数.特别是最近几年,文学艺术类刊物,总的数量几次大幅度下降,据文坛}1998年第3期发表的张泽青的《1993{太窳化期刊寻找大众,提供的鼓据,到1992年,正式出版的文学艺术类刊物已减少到300来种了,而且发行量一落千丈,文学期刊能有1/10发到万以上.达到自负盈亏,略有盈余就不错了有韵省文联作蟒办的刊物,每期也就印个兰五千份,还有少是用于赠阅,交换.订户越来越少眼下情况更是不妙,与8O年代的盛况租比说囊案知音日少,期刊寥若晨星是一点也过分的..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严重畸型的表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拜橱教盛行,^文精神失落的必然结果.如果文化出现了危机,作为文化载体的斯刊的_龠遥就不能不受到严重影响.反之,期刊出了问题,世纪之交的文1化旋漉也必将变得更加混乱,更加枵浊.期刊的面貌是文化变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文学飙刊的危机无疑可以说是文学的危机甚至文化危机.自翱年代束以来,在商品大潮_的冲击下,中国文化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虽然大众文化兴盛起来,但精英文化的危机却越来越突出-.纯人文期刊步履维最,纯文学艺术几近笑柄,更有人用一路"凄风冷雨",连连"噩耗不断来形容近年来文学期刊的遭遇.l17《漓江》,《昆仑》,《小说'等着名文学期刊在世纪末的停刊,给正在经历的漫长"熊市"的中国文坛投下了一道浓重的阴影.1999年,一条有关纯文学期刊的新闻让人啼笑皆多年历史的老牌期刊《人民文学》就要被断奶了I全国各地众多的小人民文学"的编辑们无不感到茫然而恐慌.事实上,许多省市级文学期刊早已是朝不保夕,暂时靠少得可怜的一点财政拨款勉强度日,如果断奶",后果可想而知.与"文化危机,知识贬值",文人下海"的喧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伴随着商品化大潮出现的众多文艺期刊的世俗化倾向,以梢遣,娱乐,感官刺激为基本功能的地摊期刊和街头小报铺天盖地,以赢利为基本目的的世俗文艺在为大众提供了文化快餐的同时也吞食了精英文艺的大片领土.虽然世俗文艺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如一学者所相信的,它不仅具有抚慰大众,缓解大众的心理压力,进而为维系社会的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重要功能,而且也从一个层面推动了重塑国民性的进程,随着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探入,大众在消费世俗文艺的过程中也滋长了新的素质:卡拉OK使人开放,武侠小说使人豪放,言情故事使人浪漫,随笔小品使人灵秀……,甚至可以说世俗文艺是现代文化多元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元.但是,我们不能不正枧精英文化面临危机的无情现实,因为无论如何,精英文化的衰落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与悲哀I想想∞世纪精英文化多灾多难的命运,想想精英文化刚从极左暴政下获得了新生,没过几年又在经济的巨大压力下发出了绝望的哀鸣,怎不使人仰天长叹,欲哭无泪!E'rJ"面赋眩目而纷纭的文化市场,看看纷纭而眩目的市场文化,人们不禁要问,文艺期刊是否能守住昔IEI辉煌的书香圣地"?滚滚红尘中可否不堕青云之志?所幸的是,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的媒介产业已经表现出了朝阳产业的势头.国内出版业总资产1998年底已经达到?00亿元,资金利润率连续3年保持2=5的增幅,在全国33个行业中排名第四.其中,期刊业被业界人士称为"本世纪最后一座金矿.图书价格大战的事实表明,图书出版业已经开始步入"擞利时代,面期刊业则保持着相对的高额利润率.虽然目前市场低迷,期刊业暂时不景气.但志存高远者相信,这时反倒正是培育和占领市场的大好时机,已经有国内外的出版集团和其他垒业在比赔钱,力争挤进中国媒介市场}国内的一些出版社也在寻找期刊市场的空l骧,例如,江西省新丽出版局在支持社会办期刊参与市场竞争方面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而备受瞩巨.该局l998年打破办刊是副业的观念,促使江西的'擞型小说选刊',t足球俱乐都),《小星星搏期刊脱颖而出.而其中《微型小说选刊)这一地地道道的纯文学刊物,因为办出了自已的特色,折一面市就很受读者的欢迎.这说明文学期刊在市场上实际很有潜力可挖.又如《万象,,别开生面地"用文艺的形式来办学术刊物,虽还说不上得时代风气之先,但班:起都些打出"跨文体写作旗号的文学期刊来,在顺应世纪末尽力融合文本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潮藏方面似乎走得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 文学期刊全程介入 文学生产与消 费的全过程, 有利于改变文学史是文学事业 史的 旧思路 , 提供 了文 学史是 文 学产业 史的新 思路 ; 凸显 了编辑 在 文学 生产机 制 中的能动 作 用 ,
有利 于复原 文 学 史发 生现 场原 生 态情景 ; 给传 统 的 文 学体 式研 究注入 了新 的血 液 , 不 但颠 覆 了
诗 文正 宗的文体 格局 , 而且 衍 生 出若干新 的文体 , 提供 了新 颖 的文 学 史景 观 。 [ 关键 词 ] 文 学期刊 ; 文学产 业 ; 文学 史研 究 [ 中图分 类 号 ] G 2 3 9 . 2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6 7 2— 2 5 9 0 ( 2 0 1 5 ) 0 1— 0 0 3 4— 0 7 文学 期 刊 是 和 报 纸 文 学 副 刊 、 文 学 书籍 出 版 雪芹 与蒲松 龄们 的穷 困 潦倒 , 还在 证 明着 文学 作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5—1 7 [ 作者 简介 ] 刘 泉( 1 9 7 4一) , 女, 山东潍坊人 , 青 岛大学汉语言学院副教授 , 文 学博士。
第1 期
刘 泉等 : 文 学期刊 与文 学史 书写
3 5
个本 位 , 倘然第 一版 能销三 千份 , 就 可 以 不 蚀 本 看到《 前锋周报》 、 《 前锋月刊》 等旗帜鲜明的当局
第3 7卷第 1期
2 0 1 5年 1月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TA I S HAN UNI VER S I T Y
V0 1 . 3 7 N0. 1
J a n. 2 01 5
文 学 期 刊 与 文 堂 - , I史 书 写
刘 泉 , 刘增人
赚钱 , 消 费 者 根 据 自身 娱 乐 、 消 遣 的需 要 选 择 阅
中国的买卖 书籍 并形 成一 种 具 有相 当规模 的 读 , 决 定 文 学 生 产 的 时 尚。 生 产 者— —传 播 渠
商业 活动 , 据说 至迟 始 于汉代 。西晋 太康 年 间 , 就 道—— 消 费者 这一 商 品价 值 实 现 的过 程 , 互 相制
文 学期 刊 的 介 入 , 有 利 于 改 变 文学 史 是 文 学 质 , 是 以文 学为 内容 的特殊 商 品 。“ 作 家卖 文稿 给 事业 史 的旧思 路 , 提 供 了文 学 史 是 文 学 产 业 史 的 报馆 和书商 , 按 字取 酬 , 报 馆 和书商 通过 市场 运作 新思 路 。
流行着因为左思的《 三都赋》 而“ 洛 阳纸贵” 的佳 约 , 从而使 文 学 的 生产 、 传播 彻 底 市 场 化 ” 。鲁迅 话, 在证 明着几 千 年 前 这 就 已经 成 为 社 会 公 认 的 曾引用司马迁 的话说 , “ 一个人 做一部书, ‘ 藏之 正经行业。但这种文学与商业的联姻 , 可能得利 名山, 传之其人 ’ , 是封建时代的事 , 早 已过去了。 的仅仅是书贾或者纸商 , 至于文学作品的作者 , 一 现在 是二 十世 纪 过 了三 十 三 年 , 地方 是 上 海 的租 般是 被排 除在 盈 利 的行 列 之 外 的 。纸 因 赋 而 贵 , 界上 , 做买 办立 刻享 荣华 , 当文 学 家怎不 马上要名 但赋 的市场价值并未因此而得到提升 , 至今人们 利” 。1 9 2 2 年1 月2 8日 《 半月》 第1 卷第 1 0号登 也没有找到左思 因出卖赋作而获利或致富的任何 载了“ 求幸福斋 主人卖小说 的话 ” , 公开声称“ 我 证据 。他 的后来 “ 晋升” 为“ 贵 胄” , 只是 因 为有 一 如今 卖小 说 了 ” 。据 著 名 的 文学 期 刊 补 白大 家郑 位妹妹嫁人豪 门而已。直到几千年后 的清代 , 曹 逸梅 回忆 : “ 以前 上 海 办 杂 志 , 以能 销 三 千份 为一
了, 他们的支 出与收入 , 也作 三千份计 算 , 假使销 立 场 的刊物 相 继 问世 , 白纸 好 墨 , 印刷 精 良, 可惜 数超 出了三 千 份 , 那 就 要 算 赚 钱 了 。 以后 越 销 得 读 者稀少 , 卖 点可怜 , 也是期 刊 史上 不可 多得 的颇 多, 便是 越赚 钱 ” 。改 革 以 后 的 《 小说 月报》 的 价 具 研究价 值 的个案 。 目规定得 很具 体 明确 : 月 出一 册 , 现 款及 兑 票每 册 由出 版商 创 办 或 控 制 、 以商 业 利 润为 办 刊主
出版 , 而容量又往往大于报纸副刊 , 其地位与作用 情或 者互相 唱 和 、 彼 此交 流 的一种纯 文学 的过 程 。 以及 被学术 界重 视 的程度 , 也 往往 重 于其他 两者 。 但是 , 当期刊之类近现代媒体涌现之后 , 情形
就完 全不 同 了 。发 布在 期 刊上 的文 学 作 品 , 除去 其 固有 的文学 特 质 以外 , 还 同时 具备 了商 品 的特
一
起, 共 同构 建 起 百 年 中 国文 学— —文 化 摩 天 大 品的极佳内质 !所 以 , 人们 完全 有
厦 的坚实基 础 , 是 连接 文 学 “ 生产” 与 文学 “ 消费 ”
的纽 带与 桥 梁 。 习惯 上 并 称 为 “ 书、 报、 刊” 三 大 理 由把此前 的文 学 活动 , 描 述 为 一种 基 本 上 与经 文学媒 体 。但 因为期 刊 的 出版 周 期一 般 短 于书籍 济利 益无关 的行 当 , 它 主 要 是 文人 们 自我 抒 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