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初中语文九下《8侍坐》PPT课件 (12)
九年级语文下《侍坐》课件2长春版

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
语气词
遂与外人隔绝
和
往借,不与
给,给予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1)不吾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
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他们就何话题展开对话?
——志向
孔子问志 四子言志 孔子评志
四子性格:
子 路—— 率直自信
(由)
冉 有—— 谦虚有礼
(求)
公西华—— 善于辞令
一词多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
以 毋吾以也 认为
则何以哉 做
一词多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 如五六十 或者 如其礼乐 至于 如会同 或者
一词多义: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 计算面积的单位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道,是非准则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刚,才,正
一词多义:
吾与点也
赞同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孔子的一生: 读书
教书 从政 编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可忍,孰不可忍?”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1日星期二2022/3/12022/3/12022/3/1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12022/3/12022/3/13/1/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12022/3/1March 1,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12022/3/12022/3/12022/3/1
九年级语文下册《侍坐》课件 长春版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了解孔子的生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根据上 下文来推断词句的能力,掌握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全篇,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 教育思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 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 从文中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根 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 性格特征。 •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 冉有:谦虚 • 公西华:更谦虚 • 曾皙:洒脱——与之 •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 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 3、讨论: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 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 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 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 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 “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 “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 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 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 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 的治国理想。
第一课时
• • • • • • • 一、导语 二、介绍孔子、《论语》及其思想 三、初步感知、理解文意 1放录音,正字音。 2教师范读,指出断句要点 3学生齐读,教师给以指导 4让学生根据注释,自主疏通文句
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下《侍坐》ppt课件

写作特点
1、突出特色:记述紧扣人物个性, 显得深刻而生动。 2、重要特色:以“言志”为线索, 思路清晰,富于层次性和表现力。 3、显著特色:成功地运用对话、 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作 业
自选角度,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 读后感。
谢谢您的参与!
再 见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E-mail:muyangren0623@ shepherd0623@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东鲁春风吾与点 南华秋水我知鱼 观其行而知其人 听其言而知其志
万 世 师 表 , 道 贯 古 今
百 代 馨 香 , 德 配 天 地
孔子半身像
孔子像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559),名 丘 , 字 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 想以“ 仁 ”为核心,认为“仁”即 爱人,政治上主张 礼治 ,提倡德治 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的观点。
特殊文言句式:省略句
1.可使(之)有勇 省略兼语“之”,代“民” 2.且(使之)知方也 省略动词“使”和兼语“之”
儒家礼乐治国的理想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 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 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 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 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 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曰克 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 已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而周游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 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 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 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篇名 都是后人摘取各篇头两三字而成。《论语》 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 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
长春初中语文九下《8侍坐》PPT课件 (9)

课文分析
孔子问乘之国 三年 使有勇且知方
路
等 冉有
小国 三年 使足民 俟君子
侍
坐 公西华
宗庙会同 愿为小相
其言不让 哂之 亦邦也
赤为小,孰能为大
曾皙
莫春 浴风咏
吾与点也
人物形象分析
子路: 性格直率、自信敢为 冉有: 谦让恭敬、留有余地 公西华:语气委婉、善于辞令 曾皙: 闲雅沉稳、三思而言 孔子: 心怀宽阔、循循善诱
朗 读
通 假 字、
课
一词多义、
文
特殊句式
找
出
词类活用
请思考?
(1)莫春者
通
假
(2)鼓瑟希
字
(3)唯求则非邦也与
“莫”通“暮” “希”通“稀” “与”通“欤”
一词多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 则何以哉
因为,介词;认为,动词 用、做,动词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大司寇,后 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 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 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 一直把他尊为圣人。是春秋时的思想家、教 育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基本概 念是强调尊卑长幼,贵贱亲疏有等差的爱。 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哲学上主张 天命观,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精神,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大影响。
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D、夫子哂之
练习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季路曰:“愿车马 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季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怀之。”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侍坐》教学资料 长春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侍坐》教学资料长春版有关资料一、课文补遗《论语》为政治国撮要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不为政?”6.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8.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9.子曰:“宁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0.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5.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8.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19.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20.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长春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5 《侍坐》 (共21张PPT)

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
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长春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5.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希:同“稀”,稀疏。 • 尔:助词言,
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
长春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论语·先进》,这一篇记录孔子对学生 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 《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 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 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 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
”
长春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 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之后,相 当于“然”。 • 摄:夹。 • 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 加:加到……上。 • 师旅:侵略的军队。 • 因:接着。 • 饥馑:这里泛指荒年。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 为:治理。 • 比及:等到。 • 方:正道,指是非准则。 • 哂:笑。
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 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长春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4.“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如:连词,或者。 •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 帽,用布制。在这里都作动词用。 • 翻译:“公西赤,你怎么样啊?”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
九下语文第5课《侍坐》新课讲知课件(共18张PPT)

拓展延伸
语录体是一种文体,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
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
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 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联系的必然 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孟子 合称为“四书” 。 ________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梳理字词
莫春( mù ) 舞雩( yú ) 小相( xiàng ) 冠者( guàn ) 铿尔( kēng ) 沂( ) 饥馑( jǐn ) 哂( shěn ) 俟( sì )
yí
喟( kuì )
毋( wú
)
孰( shú
第五课 侍坐
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孔子简介
丘 ,字______ 仲尼 ,_____ 儒 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名______ 仁 礼治 ,鼓励人们 思想核心是 ________ ,政治主张 _______ 入仕 ____________ ,即“出来做事”。
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 焉„„愿为小相”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 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中 可以看出。
3.从本文中能够看出孔子怎样的教学特点? 他以轻松的方式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可见
其循循善诱;他对弟子的志向不轻易进行否定,可见
公西华:宗庙会同,愿为小相——可否 兴 邦 天 下
侍坐优秀课件

延伸练习
一、请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
• 孔子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
想的浓缩;
•
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
世楷模。
•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
•
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 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 “其言不礼”。
•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 出是基本满意的。
•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 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1)为何“哂”由?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 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 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 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 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 的理想。其实现在孔子看来,就 是礼治。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
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 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 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 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 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 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
shĕn yí zhuàn răn
解题:
子路、 曾皙、冉有、 公西华
(由) (点) (
(赤)
侍坐
求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陪长者闲坐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
名
• 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 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志向和什么性格特点?
• 四弟子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公西华“言志”之后,孔子说“赤也为 之小,孰能为之大”是什么意思?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 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 最主要的经典。
《论语》
•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 ,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 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 复章节出现。
侍冉子 坐 有路
•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代词 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不了解我们。
重点句式:
•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 ,你们
重点句式:
•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 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 算做点什么呢?
重点句式:
•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 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 侵略它。“以”,介词,用。
2.本文开头,孔子是怎样鼓励弟子们讲 述自己的志向的?(用原文回答) 答: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3.孔子是怎样鼓励曾晢讲述自己的志向 的?(用原文回答) 答: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4.孔子要大家说说自己的志向,曾晳并没 有说出什么志向,只是描绘了一幅春游图, 孔子还赞成他。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
闲居,平时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用,做
轻率急忙 夹
春秋时一辆兵车, 配甲士三人,步
卒十二人。
指军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比( bì)等到
正,刚
五谷不熟曰饥, 蔬菜不熟曰馑。
微笑
方圆,纵横
或者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使动用法,
至于
动词,治理。
比( bì)等到
使……足。
等待
穿礼服戴 礼帽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
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 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 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 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 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
1.练下习列加点字s注hè音n有g 误的一项是(A )
A.千乘(chéng)之国 因之以饥馑(jǐn)
B.以俟(sì)君子
风乎舞雩(yú)
等到
孰(谁)能为之大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D)
智
A.失暮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B.莫春者,稀春服既成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用作动词:
4.下列划线穿的着字礼服词;不章甫是:名布词制礼活帽用,用的作一动 项是( D ) 词:戴着礼帽。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 小相吹焉风,乘凉 B.浴乎沂,风乎舞雩,走咏在后而面归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赤!尔何如?” 名作动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
相焉。”
或者
主持赞礼和 司仪的小官
诸侯相见曰会; 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同“稀”
铿的一声
“点!尔何如?”
放下
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冉求的那套话,讲得也蛮好,实际 上就是政治家的作为。“方圆六七十和 五六十有什么不同呢?”不论地方大小, 治理之道都一样。孔子这样说冉求,没 有一点否定的意思;只是说冉求的思想, 用来治大国与治小国都是一样的。
8.孔子“吾与点也”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
尽管子路、冉求、公西华的志向彼此 不全相同,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即 “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 于直接从政治着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 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着 重在于文教德化方面;政治目的,不过在 于求得富强康乐。一幅安详、自得的生活 素描图含蓄地道出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 子感叹:“吾与点也!”
1.《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的 内在逻辑层次是怎样的? 答: 文章虽然是记叙文,但逻辑层次非常 清晰,即问志――述志――评志。而述志 部分又分三层,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第 一层次,让子路述志,通过子路的轻率表 现为下文批评作铺垫;第二层次,让冉有、 公西赤述志,通过他们谦虚谨慎的表现, 突出以“礼”治国;第三层次进入佳境, 由曾晢用画面描述抱负,融教化治国与陶 冶性情为一炉。
6.孔子为什么笑子路?是不是否定他的 志向? 答:
子路说的是国家大事,是一种大英 雄、大政治家的事业;但要有文化基础, 要有学问修养,不应该那么简单;可他 大言不惭,一点都不谦让,自认为很行, 孔子才笑他。至于他说的那个治理国家 的理想并没有错,孔子并不否定;只是 笑他太自满、太轻率。
7.孔子对冉求的讲话持什么态度? 答:
• 因之以饥馑——句式相似。
侍坐
孔子问志: 平等民主。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强国)
----鲁莽直率,好胜自负。
四 冉有: 可使足民( 侧重富民)
子
----敦厚谦逊,不卑不亢。
言 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侧重礼治)
志
----委婉谦恭,善于辞令。
曾皙:暮春者“浴”“风”“咏”(教化
治国---)-从容洒脱,豁达自得。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何妨 通“暮”
介宾短 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风,动词,吹 风。
长叹的样子
赞同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落在后面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
之言何如?” 罢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用
谦让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对于公西华的思想,孔子认为是一个大 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虚罢了。 主持“宗庙会同”,操办各国国君参加的联 合会议,事关重大;公西华还说是小意思, 学习学习。讲得谦虚,志向并不小。所以孔 子反问,如果这是一件小事,天下还有什么 大事呢?孔子不是否定公西华志向,而是肯 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 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同“欤:
重点句式:
• 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 置句,即,毋以吾也。毋,不 要。以,认为 。这一句省略了 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 不言也。”
• 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重点句式: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五、一词多义(补充)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五、一词多义(补充)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C.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xiàng)焉
D.夫子喟(kuì)然而叹曰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候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
比(bì): 到;比及:
、、 公曾 西皙 华、
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 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俟,sì 甫,fǔ 相 xiàng 沂yí 雩yú
莫mù 哂 shěn 铿kēng 喟kuì 冠guàn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不要
走近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生于鲁国。是古代 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 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 个极重要的人物 。
走近孔子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 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 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 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 个私家学派——儒家。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