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裂缝

合集下载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言概述:混凝土裂缝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本文将详细讨论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提供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该问题。

正文内容:一、施工质量问题1.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混凝土配比中水泥、骨料、砂浆等比例不当,导致混凝土硬度不均匀,容易引发裂缝。

2.施工操作不规范:施工过程中,如浇筑速度过快、震动不均匀、采用不适当的施工工艺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1.温度收缩: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收缩,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产生裂缝。

2.温度变化速率过快:如果温度变化速率过快,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不均匀会导致内部应力的差异,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

三、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1.设计不合理:如果建筑结构设计不符合实际使用情况,荷载分布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承受不均匀的力,从而引起裂缝产生。

2.超载:如果对结构施加超过其承受能力的荷载,混凝土会发生破坏,从而产生裂缝。

四、材料问题1.水泥质量不合格:如水泥含有过多的硫化物,容易引发脆性裂缝。

2.骨料质量不符合标准:如果使用骨料中含有过多的细沙、粘土等杂质,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

五、环境因素1.地基沉降:如果建筑物所处的地基不稳定,随着地基沉降,混凝土结构会受到不均匀的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2.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施加巨大的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破坏,引发裂缝。

处理方法: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和施工过程,确保质量控制到位,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裂缝产生。

2.温控措施:采取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如增加伸缩缝、使用防裂剂等,以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设计优化:在结构设计阶段考虑不同荷载情况,合理分配荷载,确保结构承受力均匀,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4.选择合格材料:严格把关水泥和骨料的质量,确保材料符合标准,减少因材料问题导致的裂缝。

5.预防措施:加强地基处理,采取适当的防震和自然灾害预防措施,减少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施工裂缝原因和施工裂缝的处理方法

施工裂缝原因和施工裂缝的处理方法

施工裂缝原因和施工裂缝的处理方法施工裂缝原因:1、温度作用产生裂缝在温度裂缝的形状中,斜向裂缝是较为常见的,呈现中间宽、两端细或者一端细、另一端宽;再就是水平发展的温度裂缝,小蜗置家提醒这种裂缝呈现两端宽、中间细并且断续状发展。

因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过大,不同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在温度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变形,变形过程又受到外界的约束,进而造成温度裂缝的产生。

2、收缩作用产生的裂缝混凝土由于受到收缩作用进而在内部出现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坍落度的大小对裂缝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凝土在具有较大坍落度情况下,在进行施工振捣过程中就会出现砂浆层以及水泥浮浆层,这两层含有较多的水泥、收缩性能较强;在混凝土凝结硬化时就会有大量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导致混凝土体积出现急剧的收缩,因混凝土早期的抗拉强度无法抵抗变形作用,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沉降作用产生的裂缝在砌体房屋结构中,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在结构应力较大部位出现沉降裂缝。

若建筑的地基的承载能力出现突变,沉降裂缝也有可能向建筑物的下方发展,严重时可能布满整个建筑物。

这种裂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施工方法不当或者设计失误造成的;若建筑采用桩基础,当桩基础依靠静载试验对地基承载能力检测时,因桩基础施工影响因素较多、检测的数量也有限,很难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影响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进而导致基础因沉降作用而产生裂缝。

4、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操作方法不当等就容易出现施工裂缝,这种裂缝的分布没有规律可言。

造成这种裂缝出现的原因有:管道设置不当、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要求、楼板厚度不够、混凝土养护条件差、混凝土浇筑方法和顺序不对、浇筑速度过快、混凝土模板过早拆除、施工缝未妥善处理、施工缝设置不合理、钢筋保护层过大、浇筑前钢筋变形过大、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的管理等。

施工缝处理方法:1、在浇筑新混凝土之前一定要将接缝表面的杂物清理干净,例如松散砂石等。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混凝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会收缩,而在水分稳定后会膨胀。

如果温度变化较大,混凝土受热后膨胀,受冷后收缩,容易产生裂缝。

2.过早干燥:在混凝土表面脱水速度过快而导致混凝土变干燥过快,会引起表面和内部的应力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成分问题: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掺入的掺合材料质量不合格,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静载荷:施工过程中如果超载、区域集中、不均匀等情况产生,都会给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带来不均衡的应力分布,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合理设计配合比:根据施工环境、工程要求和材料实际情况,合理配比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

2.控制混凝土的含水量:通过加水量、养护等措施,使混凝土的水分含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过早干燥导致的裂缝。

3.加入抗裂措施:可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材料,例如聚丙烯纤维、钢纤维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控制温度变化: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温度控制设备,如覆盖保温材料、使用冷却水等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从而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5.控制静载荷: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工序、控制施工速度等,以确保混凝土受力均匀,避免因静载荷过大而引发裂缝。

6.加强养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需进行养护,如覆盖保湿膜、定期喷水等,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和温度,避免裂缝的产生。

7.做好施工质量管控:施工中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裂缝。

在建筑施工中,避免混凝土裂缝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因此,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都加以重视,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浅谈建筑施工中裂缝分析

浅谈建筑施工中裂缝分析

浅谈建筑施工中裂缝分析【关键词】施工裂缝;原因;措施一、常见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引起建筑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原因很多,当发生温度和湿度变化、结构受荷、地基不均匀沉降、施工方式不当时,都非常容易产生裂缝,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施工方面施工工艺不当是造成钢筋混凝土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施工原因造成裂缝出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好是引起裂缝较常见的因素。

若工程上用了这些不合格的材料就会导致“豆腐渣工程”,所以说只有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2、混凝土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

因此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灌、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使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水分蒸发、水泥结石和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

混凝土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关系密切。

早期表面干燥可使其内外温度较大更容易产生裂缝。

4、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

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护层太大或太小,浇灌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

(二)结构受荷在施工中和使用中由于结构受荷都可能出现裂缝。

例如早期受震、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

而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板等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承受了30-40%的设计荷载,就可能出现裂缝,肉眼一般不能察觉,而构件的极限破坏荷载往往都在设计荷载的1.5倍以上。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这类裂缝也称为无害裂缝)。

在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中,分别不同情况规定裂缝的最大宽度为0.2-0.3mm,对那些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以及不允许开裂的构件上出现裂缝则是有害的,需加以认真分析,慎重处理。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一、原因分析1.设计不合理:部分建筑物在设计阶段,由于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不准确,或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周全,使得结构不够稳定和牢固,从而裂缝产生。

2.施工质量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如搅拌比例不准确、混凝土浇筑不均匀、预应力拉力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使用环境: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也会对结构产生影响,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地基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地理条件改变,都可能引发或加剧裂缝的产生。

4.力学负荷:建筑物承受的力学负荷也是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长期受力或者超载会使得结构变形,进而形成裂缝。

二、防治措施1.加强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应进行全面的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确保结构设计合理、稳定,尽可能减少变形和承载问题,以防止裂缝的产生。

2.提高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尤其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搅拌工作,应确保搅拌比例准确,浇筑均匀,以避免裂缝产生。

3.加强监测和维护:对于已经建造好的建筑物,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裂缝和变形等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改造以防止裂缝扩大。

4.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技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应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各种力学负荷,减少结构的变形和裂缝的产生。

5.改善环境条件:针对一些特殊的使用环境,如地震带、洪水区等,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这些环境负荷。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设计、施工、环境和力学负荷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和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定期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裂缝问题,以防止裂缝扩大和发展。

建筑工程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无渗水现象,但有抹灰层空鼓现象。
05
06
对墙体裂缝进行压力灌浆处理,同时对抹 灰层进行剔除并重新抹灰。
工程实例三:某桥梁工程桥墩裂缝
桥梁工程桥墩出现水平裂缝 ,涉及多个桥墩。
裂缝宽度在0.5-1mm之间, 深度在3-5mm之间。
裂缝主要出现在桥墩侧面及 底部,沿桥墩长度方向延伸 。
裂缝走向多数与河流水流方 向垂直,少数与水流方向平 行。
骨料
严格控制骨料的级配和含 泥量,选用粒径适中的粗 骨料。
外加剂
选用适量的外加剂,如抗 裂剂、防水剂等,以增强 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施工工艺优化
模板工程
优化模板设计,提高模板的刚度 和稳定性,确保模板拼接严密、
无缝隙。
钢筋工程
加强钢筋骨架的施工质量控制, 确保钢筋的规格、间距和绑扎质
量符合设计要求。
一般呈八字形或水平状,多出现 在房屋的底层和山墙等部位。
一般呈网状或龟裂状,多出现在 墙体表面。
温度裂缝 沉降裂缝
结构性裂缝 干燥收缩裂缝
一般呈垂直或水平方向,多出现 在房屋的顶层和山墙等部位。
一般呈直线或斜线状,多出现在 受外力作用的部位。
03
墙体裂缝原因分析
Chapter
材料因素
材料质量差
使用低质量的建筑材料,容易导 致墙体裂缝。
05
工程实例分析
Chapter
工程实例一:某住宅楼墙体裂缝
住宅楼墙体出现不规 则裂缝,涉及内外墙 体。
裂缝主要出现在门窗 洞口处,沿墙高度方 向呈上宽下窄。
裂缝宽度在2-3mm 之间,深度在1020mm之间。Leabharlann 工程实例一:某住宅楼墙体裂缝
01
裂缝走向多数与楼 板平行的,少数与 楼板垂直。

建筑结构墙体裂缝原因及控制措施

建筑结构墙体裂缝原因及控制措施

建筑结构墙体裂缝原因及控制措施【摘要】建筑结构墙体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地基沉降、温度变化、强度不足、建筑材料质量问题和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为了有效控制墙体裂缝的发生,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选用适当的建筑材料,加强地基处理,提高墙体强度,并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监管。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墙体裂缝的产生,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结构墙体裂缝的发生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性,还会危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因此对于墙体裂缝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避免墙体裂缝问题给建筑工程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关键词】建筑结构,墙体裂缝,地基沉降,温度变化,强度不足,建筑材料,质量问题,设计问题,控制措施,建议,建筑材料选用,地基处理,墙体强度,监管加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墙体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一旦出现裂缝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裂缝的出现给建筑工程带来了诸多隐患,因此对于裂缝的原因及控制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裂缝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地基沉降、温度变化、强度不足、建筑材料质量问题以及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等。

了解裂缝形成的原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防止裂缝的产生。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结构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建议,以帮助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更加科学、合理,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

2. 正文2.1 建筑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建筑结构墙体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地基沉降、温度变化、强度不足、建筑材料质量问题和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地基沉降是导致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基沉降可能是由于地基土质不均匀或承载力不足造成的,长期受重物压力也会引起地基沉降,使墙体承受不均匀的力而出现裂缝。

温度变化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季节更替或昼夜温差较大时,墙体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易出现裂缝。

强度不足是墙体裂缝的另一主要原因之一。

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和控制对策解析

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和控制对策解析

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和控制对策解析
混凝土裂缝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其成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施工、设
计和材料等方面。

为了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我们需要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的
形成。

下面将对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控制对策进行解析。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施工问题:施工时,如果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太快或者振捣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
内部产生过大的内应力,从而引发裂缝的形成。

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也可能导致混凝土
内部产生应力,进而引发裂缝。

2. 设计问题:如果混凝土的设计不合理,其强度、韧性等性能不符合实际要求,也
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

3. 材料问题:混凝土中的骨料、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问题,以及掺合料的使用不当,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影响,进而引发裂缝。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裂缝,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 优化混凝土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使用的水泥、骨料和掺合料等,并进
行详细的混凝土配方设计,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等性能符合要求。

3. 检查材料质量: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确保水泥、骨料等原材料符合标
准要求,并对掺合料的添加进行合理控制,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

4. 加强施工监督:建立健全的施工监督机制,加强对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的检查和
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可能引发混凝土裂缝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施工裂缝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3)Key Word (3)前言 (4)1.国内外对混凝土裂缝控制的要求 (5)2. 混凝土构筑物裂缝的种类及渗漏原因 (5)2.1 混凝土拌合物沉降裂缝 (6)2.2 早期混凝土干缩裂缝 (6)2.3 对拉螺栓钢筋端头处漏水现象 (7)2.4 贯通性毛细孔和微细裂缝 (7)2.5 混凝土应力裂缝 (7)2.5.1混凝土拉应力裂缝 (7)2.5.2混凝土自应力裂缝 (9)2.6 荷载变形裂缝 (9)2.7 混凝土结构的漏水现象 (9)3. 裂缝渗、漏的处理方法 (10)3.1 化学灌桨法 (11)3.2 嵌缝堵漏法 (12)3.3 封堵堵漏法 (12)3.4 涂膜(布)堵漏法 (13)4.结论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16)论文题目:浅谈建筑施工裂缝摘要从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工作的研究及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混凝土结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裂缝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一种材料特性,只是如何使有害程度控制在某一有效范围之内。

因为使用的混凝土是多种材料组成的一种混合体,且又是一种脆性材料,在受到温度、压力和外力的作用下,都有出现裂缝的可能性。

而对出现裂缝后,就要分析哪些裂缝是有害裂缝,哪些是无害裂缝,经分析后,对有害裂缝的形成原因和如何处理渗漏现象,这是本文所提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混凝土,构筑物,裂缝,原因分析,渗漏处理AbstractFrom the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concrete work and a lot of concrete work proved, concrete structural cracks are inevitable, crack is one of the acceptable alternatives material properties, rather how to Yaohai Chengdukongzhi in a valid range.Because of the use of concrete is composed of a variety of materials, a mixture, and because they are a brittle material, by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under the action of external forces,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cracks. While the cracks, it has to analyze what is harmful crack crack, which is harmless to crack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harmful cracks and how to deal with leakage,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proposedKey word : concrete structures, cracks, cause analysis, leakage treatment前言在当今整个社会的建设中,不论什么样的建筑,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该建筑材料价廉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我国不论是城市或在农村,钢筋混凝土的应用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但是,在使用混凝土的同时,由于对混凝土的性能了解不深,在工程完毕后的十几天,一个月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后,混凝土结构物出现了裂缝或其他不良反映,给人们的心中造成担忧和后怕的感觉。

目前对混凝土结构物裂缝问题,是在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技术问题。

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和建筑物的倒塌,也都是从结构裂缝的扩展开始而引起的。

如地下工程(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变电所、地下人防工程等),若出现裂缝,将会产生大量的渗水,使地下工程的使用性能降低或不能使用;而厂房、住宅、办公楼的墙、板、柱、梁出现裂缝后,一是影响美观,二是影响使用寿命,有严重裂缝的建筑物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故在某些施工验收规范和工程中都是不允许混凝土结构出现有明显的裂缝。

1.国内外对混凝土裂缝控制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设计上对混凝土裂缝有一定范围。

从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表3•3•4规定看,其裂缝宽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物其裂缝的宽度也有所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宽度为0.2~0.3mm。

而从国外的情况看,不同的国家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规定,如1970年欧洲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的规范所收集各个国家的标准设计裂缝规定如下:美国AGI规范规定裂缝为0.108mm;法国规范规定裂缝为0.27mm;加拿大规范规定裂缝为0.064mm;前苏联规范规定裂缝为0.12mm;波兰规范规定裂缝为0.182mm。

从不同的国家来看,各国的规范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都有不同的控制范围和要求,要保证混凝土构筑物不出现裂缝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在我国,对在不同环境下混凝土构筑物,在不同的介质情况下,所规定的混凝土裂缝宽度也不同。

所以说,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缝我国规范规定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允许宽度。

国际上也都根据本国的特点,对混凝土的裂缝都有明确的规定,说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要想控制混凝土构筑物不裂缝是很难的,关键是裂缝的宽度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2.混凝土构筑物裂缝的种类及渗、漏原因混凝土渗、漏的主要原因是在其拌合物在浇灌振捣过程中漏振和振捣不密实而产生的毛细孔隙或蜂窝状,在外部水压力的作用下,导致渗、漏现象。

同时,由于设计的原因,如结构的造型尺寸、受力情况、构造等因素考虑不周,也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渗、漏现象。

从以往的实际情况看,混凝土的裂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混凝土拌合物凝结前的沉降裂缝及干缩裂缝;(2)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3)混凝土自应力裂缝;(4)混凝土受外力及荷重影响裂缝。

从实际情况来看,混凝土工程结构的裂缝情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笔者予以分别介绍。

2.1混凝土拌合物沉降裂缝这种裂缝的发生,往往是采用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时而发生的裂缝,大家知道,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在混凝土初凝前,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粗骨料始终处于一种自由体,虽然经过振动器械进行了振动,内部的孔隙也基本排除,但在混凝土内部的粗骨料本身在自身质量的作用下缓慢下沉,若是素混凝土,内部的下沉是均匀的,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表面的裂缝一般均为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所留下的脚窝因用素浆找平后而形成的,因为这些裂缝是素浆在硬化时产生的收缩(干裂)裂缝;但是只要在混凝土初凝时予以压光即可解决。

另外一方面是钢筋混凝土,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初凝前,其内部的粗骨料继续处于下沉状态,而混凝土沿着钢筋的下方继续下沉,由于在钢筋的作用下,钢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钢筋支护,在钢筋上表面沿着钢筋的走向产生裂缝,这种裂缝的深度一般只达到钢筋表面为止。

2.2早期混凝土干缩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较薄的结构;如现浇楼板混凝土、道路混凝土、地坪等混凝土,在结构断面≤300mm、混凝土坍落度>100mm时,最容易发生此种裂缝。

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拌合物在浇捣完毕后,混凝土拌合物内部的水份一部分泌出流失,一部分被水泥水化所用,另外一部分被蒸发,尤其是在干热、风较大的季节以及在空中的薄壁结构板混凝土拌合物则更容易出现失水干缩而发生裂缝。

这种裂缝出现的时间较早,一般混凝土在初凝前就已经发生,若不加以处理和养护,局部裂缝将会贯穿整个混凝土结构,部分裂缝也将达到结构1/3~1/2的深度。

象这样的裂缝若在混凝土还没达到初凝之前,对其表面用木抹子进行再次拍压抹平,并立即在表面覆盖养护,即可消除该种裂缝的再发生。

这种裂缝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但只要引起注意,象混凝土早期出现初凝前的裂缝完全可以避免。

2.3对拉螺栓钢筋端头处漏水现象在实际工程的施工中,对拉螺栓是用来固定模板的,在混凝土浇灌前已预先固定在钢筋笼内,且钢筋穿过整个混凝土结构物。

在施工时,该对拉钢筋在±0.01以下都要求在对拉钢筋中焊接有钢板止水垫,防止地下水从钢筋周围直接渗入混凝土结构物内部,要求止水钢板与钢筋四周用电焊焊满,不得有漏焊和点焊,确保对拉螺栓的止水效果,若止水垫焊不满,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对拉螺栓下方的骨料颗粒还在继续下沉,在混凝土凝结后,对拉钢筋下面就形成一道水膜,在混凝土中的水泥产生水化和水份的蒸发以后,在螺拴下表面就形成了一道贯穿性的毛细孔,这种毛细孔在外部地下水的压力作用下,将产生渗水现象。

但是,有的钢止水板在焊接时焊得不严,有漏焊点或漏焊处,在外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就会通过止水板的漏焊处,顺着钢筋螺栓渗透到结构物内部。

2.4贯通性毛细孔和微细裂缝在一般大流动性混凝土工程结构上容易产生贯通性的毛细孔。

因为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大,相应地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也要比普通混凝土用水要多。

在混凝土浇捣完后,一部分水泌掉,一部分蒸发,一部分在水泥水化时被水泥吸收,那么另外一部分搅拌用水就存在混凝土内部,在一定的时间内,水慢慢挥发,原来水所占的体积就形成了一条毛细孔隙,在混凝土结构外部地下水的压力下,这种贯通性的毛细孔就很容易产生渗漏。

微细裂缝主要反映在大流动性混凝土内部,由于在振捣时漏振或振捣不够,在混凝土硬化前,尤其是在钢筋下方的骨料仍在继续下沉,而钢筋上部的混凝土中的骨料被钢筋所支撑不能下沉,在钢筋的下表面就形成了一道微细的水膜,日后它则会形成一条孔隙,地下水便会从此缝隙渗漏到混凝土结构物内部。

2.5混凝土应力裂缝2.5.1混凝土拉应力裂缝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混凝土构筑物可能要承受各种温度和湿度及其它原因引起变形而产生应力裂缝,因为混凝土在内、外约束应力作用的情况下,混凝土构件的自约束应力是由于非线性的不均匀变形引起,它产生了局部裂缝,而混凝土构件(结构)在外部的约束应力由于结构与结构的相互约束,这种约束变形可能使混凝土构件(结构)产生贯穿性断裂和局部裂缝。

根据王铁梦教授的理论,在混凝土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浇捣完后,水泥已经开始水化,其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峰值可按以下经验公式计算,即: T0=T+C•α式中T0——混凝土内部峰值温度(C°);T——混凝土浇灌入模时的温度(C°);C——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kg/m3);α——经验系数;当采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时;α=0.1;当采用普通水泥时α=0.105。

当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拉应力时,混凝土结构将会出现裂缝,故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中第4.5.3条明确规定,“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