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秦晋之好背信弃义的历史典故

秦晋之好背信弃义的历史典故

秦晋之好背信弃义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历史上,秦晋之好背信弃义的历史典故有很多。

其中著名的一则故事是关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晋国之间的联姻。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欲联姻晋国,以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

于是,秦昭襄王派遣使者前往晋国,提亲给晋献公之女为妻。

晋献公欣然答应了秦国的联姻请求。

然而,当秦昭襄王派使者前往晋国迎亲时,晋献公却改变了主意。

他告诉秦国使者,他的女儿已经许配给了别人,无法嫁给秦国的国君。

秦使者非常愤怒,认为晋献公背信弃义,违背了之前的承诺。

秦使者返回秦国后,秦昭襄王听到了这个消息,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

他决定用武力来惩罚背信弃义的晋献公,以彰显秦国的威严。

于是,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白起率军进攻晋国。

白起率领的秦军如火如荼地攻打晋国,很快就攻破了晋国的城池。

晋献公看到形势不妙,只好派使者前往秦国,请求秦昭襄王的宽恕。

秦昭襄王并不打算放过晋献公,他要晋献公付出代价。

最终,秦昭襄王决定让晋献公献出自己的国土,并成为秦国的附庸国。

晋献公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条件。

从此以后,晋国成为了秦国的附属国,失去了独立性和尊严。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秦晋之好最终以背信弃义的方式结束。

晋献公不顾之前的承诺,背弃了秦国的联姻请求,导致了秦国对晋国的征伐。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

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会导致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坚持诚信,遵守承诺,不得背信弃义。

只有通过真诚和信任,才能建立稳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秦晋之好背信弃义的历史典故警示我们,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会导致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也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只有坚持诚信,遵守承诺,才能建立稳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个典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为我们今天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意思是: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现泛指两家联姻。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

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

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

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2]。

秦晋之好概括

秦晋之好概括

秦晋之好概括
秦晋之好的原义:
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含褒义。

秦晋之好概括:
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同实力相当的邻国一一秦国加强友好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来年老的晋献公宠信妃子骊姫,逼死太子申生。

骊姬还想加害于公子夷吾和重耳,他们只好逃出晋国。

晋献公去世后,骊姫的儿子被立为国君,但不久就被忠于夷吾的两个大夫杀死。

他们又派人去迎接流亡在梁国的夷吾回国即:位。

夷吾便在秦穆公派兵支援的情况下回到晋国。

几年后,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秦穆公又向晋国提供了许多粮食。

但晋国却屡次做了对不起秦国的事,背信弃义,秦穆公都宽恕了晋国,并于晋国结盟。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于各诸候国,最终来到秦国。

秦穆公对他十分赏识,还把女儿怀赢嫁与他为妻。

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晋国去。

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重耳让太子也娶秦国的宗女做夫人,父子两代都与秦国联姻。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精编版)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精编版)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
[成语拼音]qínjìnzhīhǎo
[成语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语故事
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

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

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

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

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

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1。

2023年秦晋之好成语故事_1

2023年秦晋之好成语故事_1

2023年秦晋之好成语故事2023年秦晋之好成语故事1[成语拼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语故事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

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

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

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

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

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2023年秦晋之好成语故事2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

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释义]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

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语出]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正音]好;不能读作“hào”。

[辨形]秦;不能写作“奏”。

[近义]秦晋之缘天作之合[反义]反目成仇[用法]用作褒义。

多用于联姻。

一般作宾语。

[拼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故事]: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yǔ)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晋之好的典故解释是什么

秦晋之好的典故解释是什么

秦晋之好的典故解释是什么秦晋之好的意思是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你们知道秦晋之好的典故吗?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秦晋之好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秦晋之好的典故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

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

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

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秦晋之好的解释【释义】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用秦晋之好造句1) 他们两人情投意合愿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导语:春秋时,秦国和晋国两国国君间长期互相通婚,后世称此为秦晋之好。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周末分封诸侯时,诸侯国的大小强弱,本来是不好分清的,只是选择好地方分封下去就是了。

后来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落下去,一些诸侯国才利用这个机会强大起来,直到公元前六百六七十年,以绛(今山西翼城)为都城的晋强大了起来,其国君晋献公迅速扩展疆域,把原来的“百里之封”扩张到方圆数千里。

山西大部分与河北、河南及陕西的一部分都被他占据了。

与此同时,已把国都迁到雍(今陕西凤翔)的秦国在秦穆公努力下招贤纳士,也大大地扩展了疆域。

所谓“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就是指的这件事。

秦与晋两国是邻居,又都强大了起来,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加上不是同姓(晋是周室同宗,姓姬,秦是西戎边野,姓嬴),就通起婚来,晋献公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因此,后来人们就叫她“穆姬”(古人没有姓,都是以封地或官职、职业为姓,有的也没有名字,女*更是如此)。

秦穆公的大儿子,后来即穆公位的弘就是穆姬生的,继位后称秦康公。

几年以后,晋国的骊姬设计害死太子申生,申生有两个向来有贤名的弟弟一个是重耳(即后来继齐桓公成为霸主的晋文公)、另一个是夷吾,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

他们以及夷吾的儿子子圉(yǔ即后来的晋怀公)都分别先后到秦国住过,也都娶了秦国宗室之女。

以后,尽管有时免不了打仗,可仍是不断地通婚。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秦晋之好成语故事1[成语拼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典故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成语故事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

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

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

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

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

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2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意思:秦、晋两国国君世代通婚,后指两姓联姻。

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

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

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励志演讲,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成语故事3【注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兵戎相见,但又彼此通婚联姻。

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把女儿文赢嫁给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文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

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

“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

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

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

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

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

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

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

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

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

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

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

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

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

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

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