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十五
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某校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解传统节日,过有特色中国节”主题教育活动。
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对中秋节非常感兴趣,他们搜集中秋节相关资料并筹划特色中秋活动,请你帮助他们进行完善。
(一)了解中秋文化中秋节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有很多别名(a)仲秋节、八月节、月夕节、拜月节、果子节、团圆节等。
中秋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是我们炎黄子孙秋日生活中美好的点缀。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初年。
北宋时期,正式定农历八..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形月十五为中秋节(b)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之时正是秋粮丰收之际,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月和庆祝等活动。
此时天气已凉而未寒,秋高气爽,月朗中天。
据说一年里中秋节这天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候,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甲],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千百年[乙]中几经流转变换,最终“阖家团圆”成为今天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
赏月是古人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在现代社会,赏月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人们会在晚上聚集在一起,欣赏月亮的美丽,并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故事。
除了赏月,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中秋习俗,如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一些地方的赏月诗词比赛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以此来弘扬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老北京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一项习俗是供兔儿爷。
“兔儿爷”,兔首人身,竖着两只大耳朵,披甲胄,插护背旗,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
最初,“兔儿爷”用于中秋拜月祭祀(c)到了清代,“兔儿爷”逐步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北京地区2017-2018学年度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五

2017-2018学年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五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请务必将密封线内的内容填写清楚。
3.请用钢笔或水笔直接答在试卷上,请注意卷面的整洁、规范与美观一、积累运用 (27分)1..胸有诗书气自宏,一笔好字闯天下。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你能做到这一点吗?请你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汉字。
(4分)酝ni àng xi á窄遗h àn j í取抖s ǒu m àn 不经心 h ài 人听闻近在zh ǐ尺2.掌握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我们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进行电脑录入。
下面都是一些常用词,请你给其中加点的字注音,写在横线上。
(3分)骸.()骨虐.()杀缥缈.()孪.()生泯.()灭苦心孤诣()按课文默写。
(9分,每空1分)3.《钱塘湖春行》中借助动物来表现春天生机盎然的诗句是,。
4. 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动衬静,使用对偶方法,描写乡村夏夜恬静之美的句子是,。
5. 《观书有感》中蕴含哲理的一句是,。
6.《论语》十则中强调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题号一二三四总分(一)(二)(三)得分得分评卷人是:,,。
7、“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亲爱的同学,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寒假,这是课外读书的在好时机.下面是一张好书推荐卡,请你从下面的篇目中向大家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4分)书目:《繁星·春水》《西游记》《伊索寓言》好书推荐卡作品作者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情节或一首诗歌)我推荐的理由8. 请你利用中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使上下联完整。
(1分)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弃之可惜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9、仿照下面两个例句,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两个句子,要求前后语意关联。
例句:⑴钱可以买到宽敞的房屋,但不一定能买到家庭的温馨。
2022-2024北京初一(上)期末语文汇编:议论文阅读

2022-2024北京初一(上)期末语文汇编议论文阅读一、议论文阅读(2024北京东城初一上期末)阅读下面议论文段,完成各题。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
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
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眼中是很好的题材。
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
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
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
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画,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
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美与同情》节选,丰子恺文。
有改动)1.阅读选段,根据原文题目“美与同情”推测这两段文字论证的观点。
(用一句话概括)2.说出画线处使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4北京延庆初一上期末)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完成小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学校开展“我们的动物邻居”主题学习活动,探讨动物与城市的关系。
初一某班同学在研究了北京雨燕后,着手制作宣传手册。
请你协助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查阅资料阅读下面资料,完成各 小题。
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北京雨燕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已经成为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特殊的生态符号。
春夏之时,伴随着此起彼伏的____(liáo )亮叫声,一道道黑色的剪影划过天空,成为古都北京引人注目的景观。
不同于“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家燕,雨燕形体更大,翅膀狭长,单翼的长度几乎相当于体长的两倍,飞在天上就像挂了两把镰刀。
雨燕的尾巴在飞行时总是收成一束,只有在需要调整方向时才打开。
因此它飞得高,飞得远,速度极快,每小时可达110公里,是鸟类中不折不扣的“飞行家”。
每年8月初,雨燕迁徙到南非越冬,次年3月底,飞抵北京,繁殖育雏。
雨燕年年往返,从不失约于北京的春天。
为什么会是北京?作为几朝几代的古老都城,北京有着高大的古建筑群。
宫殿、城楼、箭楼中梁、檩、椽参.差交错,形成了一个挨一个的人造洞穴,庇.护着雨燕。
清晨日暮时分,大片雨燕倾巢而出,与飞檐翘角、雕梁画柱相映成趣,它们用飞翔的视角见证着这座城市的____(cānɡ)桑变迁。
(1)依次在文段中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以及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嘹亮 参(cān)差 庇(bì)护 苍桑B .瞭亮 参(cān)差 庇(pì)护 沧桑C .嘹亮 参(cēn)差 庇(bì)护 沧桑D .瞭亮 参(cēn)差 庇(pì)护 苍桑(2)同学们就文段和课本中出现的“迁”字的意思展开了讨论,结合右图所示词典中给出的义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迁:①迁移②转变③调动官职A.文段中“迁徙”指的是雨燕从北京飞往南非越冬,所以这里“迁”字的义项选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5套精品北京地区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十

北京地区2011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十1.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试号、姓名按要求填在密封线的空格内。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第一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1.请根据要求填写是诗文名句。
(10分)(1)子曰:“岁寒,▲。
(《论语》)(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 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5)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8)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9)《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称.职( ▲ ) 呵.责( ▲ ) 点zhuì( ▲ ) 宽shù ( ▲ ) 3.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2分)A.21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B.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
5.综合性学习与语言运用。
(3分)⑴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赏月饮酒,借月传情,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形成了“月亮情结”。
2023北京东城区初一上期末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北京东城初一(上)期末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3分)1. 下面是为序言“开卷有益”拟写的文字。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读书,可以让我们顺着作者的脚印去看【甲】延途的风景和别样的人生。
所以读自号“青莲居士”的①(人名),你便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诗仙,游遍山川大河,欲上青天揽明月;读自号“少陵野老”的杜甫,你便是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登高处感伤国事,秋风中心忧寒门。
与先贤畅谈,和自我对话,读书让我们在唱和.吟咏间思接千载,心通万里。
读书,可以让我们破译文明的密码来获取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补给。
读儒家经典著作《②》,从孔子与弟子们的话语中吸收营养,【乙】传承仁、义、礼的文化基因;读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从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明辨方向,铭记治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
读书使我们有了精神底蕴,能够更理智、更沉着地直面人生起伏。
读书实际上会给人两种收获,一种是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发现自己潜.在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1)有同学对文段中两个加点字的意思和读音,以及【甲】【乙】两处画线词语的字形产生了疑问。
请你帮他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A.“唱和”的“和”是“声音相应”的意思,应读作hé。
B.“潜在”的“潜”是“隐藏、隐蔽”的意思,应读作qiǎn。
C.【甲】处应写作“沿途”。
D.【乙】处应写作“传呈”。
(2)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_______②_______2. 下面是为“他山之石”专栏拟写的文字。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明代大学者张溥自创“七录”读书法。
他读文章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接着把抄写的文章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反复六七次,直到烂熟于心。
【甲】人们每每提起他的书房“七录斋”,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华罗庚提出“厚薄”读书法。
【乙】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即把每个概念、定理都理解透彻,避免不求甚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5套精品北京地区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十二

北京地区2011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十二一、积累运用(28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3分)A、跳踉 liáng 自诩xǔ警惕tì赐给cìB、嗥叫háo 牛仔zǎi 滑稽jì头衔xiánC、赫然hè够呛qiàng 陛下bì撬去qiàoD、膺惩yīng 弥漫mí称职chèn 区寄ōu2、下列词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方格内改正。
(4分)横行无际不屑一顾昂首阔步凶神恶煞按捺不住奄奄一息如怨如诉万籁具寂殚智竭力无以复加下流无耻喜笑颜开赅人听闻随声附和钦差大臣不可救药3、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3分)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
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
B、贼易之。
易:容易。
C、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D、把全世界的地下宝藏都指点给他。
指点:指出来使人知道。
4、对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A、《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欧•亨利英国小说家。
B、《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族故事集。
C、《农夫和蛇》选自《伊索寓言》相传为希腊被释的奴隶伊索所作。
D、《童区寄传》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6、默写填空。
(5分)①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5套精品北京地区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三

北京地区2011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三(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26分)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A.差使蹒跚菜畦chāi pán xīB.钢笔踱步卜问gàng duóbǔC.酝酿应和抖擞yùn hèsǒuD.称职膝盖踌躇chèn xīzhù2.下面词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括号中填写正确的字。
(2分)A.鉴尝分歧狼藉( )B.一霎时不能自已字贴( )C.辨别园体字全副精力( )D.狡猾想象鞠恭( )3.依次在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坐下。
)我的心稍微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②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
③个个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A.①肃静②平静③安静B.①平静②肃静③安静C.①安静②平静③肃静D.①安静②肃静③平静4.把下面的作者、作品和朝代用线段连接起来。
(4分)唐蒲松龄《归园田居》清孟浩然《卖油翁》北宋陶渊明《狼》东晋欧阳修《过故人庄》5.用下面的词造句。
(6分)①美丽②美好③优美6.李伟光同学要向宇航出版社邮购一本《初一语文辅导》,定价为13.50元,请你帮他在邮政汇款通知汇款金额栏内按格式要求填写。
(3分)汇款金额人民币(大写)7.按课文默写。
(7分)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②《木兰诗》:"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
"④陆游《游山西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区2011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十五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 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相应的汉字。
(4 分)白jū()过隙,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我们上船时接受了前人的赠礼,这对我们大有bì()益。
一个人只有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安恬中学会bìng()弃,并经过努力的实践,才可能jī()身于世。
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5、他问老人的儿子是干什么的,住在哪里?6、《繁星》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他微微一笑,忽然又叹息一声:“哎,谁又不是这样呢?”8、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A. 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而生无尽的遐想。
B. 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C.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听着这位勇擒歹徒的英雄的动人报告。
D. 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 分)(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2)请默写出“杭州岳墓对联”:,白铁无辜铸佞臣。
(3)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4)行远必自尔,。
(5)《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6)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5.名著阅读。
(6 分)(作者国籍各1分情节和理由各2分)请根据你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推荐卡”制作完整。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 分)班级开展“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你一直参与其中:⑴一个叫田晓菲的女孩,她热爱文学,她的故事肯定给你很深的感触。
其实,你平时肯定也读过不少名篇名著,请介绍2篇(写出篇名即可)。
(2 分)⑵班级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爱文学的热情,组织了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老师让同学们合作编辑文学手抄报,现请你给手抄报起2个有文学特色的名字。
(2 分)⑶仿写句子:文学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她是游荡在蓝天的几朵白云,有时她是依偎在山岗上的几点残雪,有时她是,有时她是。
(4分)二、阅读理解(共60 分)(一)阅读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诗,完成第7 题。
(6 分)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7.⑴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2 分)⑵体会诗歌中“落”的表达效果。
(2 分)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二)阅读二则寓言,完成8 一11题。
(14 分)(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 分)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①先自度.其足()②反.归取之()③恐人闻.之()④遽.掩其耳()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例句:以椎毁之A.反归取之 B.项为之强C.试之以足 D.物外之趣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 分)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⑴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11.试说说第二则寓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2 分)(三)阅读《21世纪的住宅》一文,完成12 一14 题。
(10 分)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不同人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
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使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达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
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余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
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促进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
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这款房屋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人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
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
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屋”,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变成绿色植物编织的城市。
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以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
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
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
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据说美国有人正打算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更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象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2.文中绿色住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几类。
(4 分)13.标题“绿色住宅”中的绿色指的是什么?(3 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概括回答日本人是如何利用太阳能资源的?(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腊八粥》一文,完成15 一17 题。
(10 分)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
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菩萨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粥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O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
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
”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
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
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
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你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
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
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
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予,泫xua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15.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2分)16.下面语句写出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牟十二月八日”字样。
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
周爷爷的忌展,就是腊八!”17.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起剥花生来”时的心理,写一段心理活动。
(4分)(五)阅读《餐桌上的谜底》一文,完成18一22题。
(20分)餐桌上的谜底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
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④妈妈没有回答我。
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
”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
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
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
”我(支撑、支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
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