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的有关说明

合集下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教育、 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科研和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 背景,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强化学生的软件工程素质、知识和能力,使其掌握计算机软件系 统的分析与设计、开发与应用、运行与维护、管理与决策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在大型数据库 应用、网络软件开发、互连网计算、移动应用开发、网络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等方面受到 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并体现在两个专业方向:(1) 软件开发技术方向:以软件工程为导向,以网络化管理系统等为重要形式,具 有软件建模、系统设计和实现、软件测试等工程能力;(2) 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方向:以移动终端应用开发为导向,具有手机软件设计与应 用开发、并服务于云计算环境的工程能力。

采用“3+1”的四年制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3 年在校学习,累计 1 年在企业学习 实践和毕业设计。

毕业生需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五个专业方向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算法分析与设计能 力、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能力、网络通信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

3.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国家法规;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15.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外文文献,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6.了解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开拓意识,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毕业后)能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科学及交叉学科研究、教学、开发和应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优良的学风、求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训练,以及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3. 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4. 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的能力;5.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二、学期与学制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四年,学习期限为3-6年三、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毕业学分:180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四、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等。

五、主要课程简介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08学时)见第1页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见第2页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见第2页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见第2页5、大学外语(288学时)见第2页6、体育(72学时)见第2页7、文献检索(18学时)见第2页8、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8学时)见第2页9、高等数学Ⅰ(162学时)本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有关结论以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对理工类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规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有组织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计算机领域创新型人才,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向国家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具备从事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研究,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能力的“专业学术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

1.“专业学术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高等数理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外语水平良好,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技术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毕业生可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也可从事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

2.“工程技术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高等数理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更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强。

毕业生可以从事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服务和管理工作,也可报考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二、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要求1.公共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数理、英语、计算机与程序设计理论与技术、人文社科等基础知识;2.学科基础知识:具有电子电路基本理论知识、信号与系统基础理论知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

3.专业知识:(1)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微机系统与SOC微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知识。

(2)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软件体系结构等知识。

(3)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网络组织、管理与维护、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移动计算等知识。

(4)嵌入式系统与程序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硬件调试与测试方法等知识。

4.实践类知识:金工实习、电装实习、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微机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5.能力素质知识: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业教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类知识、科技制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该专业自1987年开始招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河北省重点学科。

专业依托于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和985建设平台、河北省电子信息本科教育创新高地,不断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设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并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高级人才。

通过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理论,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基本技能与方法;毕业后可以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等工作。

三、毕业要求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数学分析、数值计算能力和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富有创新精神。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在本学科的领域内进行有效的技术沟通和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与合作交流能力。

4、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具备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人机交互、算法与复杂性、程序设计语言、网络与计算、软件工程等。

6、具有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7、能够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相关领域进行工程设计、技术创新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素养。

8、具有文献检索、资料分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9、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图形学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并行计算 并行程序设计
软件工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
398
五、指导性学习计划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年制指导性学习计划


新课号
PS01001 PS01002 PS01006 PS01007 FL01001 PE011** CS01001 CS01002 MA01001 MA01003 PI0200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 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分析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训练;了解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的新发展;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和教育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到企事业、技术和管理 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及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相关学 科的硕士学位。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
学制 4 年。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 160 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有关本科 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小计
新课号
MA02510 CS33006 CS33007 CS33008 CS33009 CS33102 CS33103
老课号
017084 011144 011013 011124 011146 011095 011119
小计



课程名称
数理方程(B) 复变函数(B) 电磁学 大学物理-综合实验 体育选项(1) 数据结构 图论 计算机导论 文化素质类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矿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网络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计算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富有创新精神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等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接受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科学研究与系统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网络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计算机教学与研究等能力。

二 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计划学制四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程76.5学分(不包含形势与政策教育、军训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学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49.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6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5学分;人文素质选修课6学分,创新教育2学分。

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 主干课程: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概论、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等。

五 课程设置:(一) 必修课程(162学分)(二) 专业选修课程(15学分)(三) 人文素质选修课(6学分)(四) 各学期课程学分分配表(必修)(五) 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注:[ ]内的学分与学时数,不计入总学分与总学时。

(六) 实践性教学学分分配表(必修)六 双学位培养方案修读要求:人文素质选修课分为经管文法社政类、理工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三创教育系列课程类等五类。

学生在学期间应完成不少于6学分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学分。

其中须选修2学分的经管文法社政类和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另外2学分任意选修。

03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03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附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学科二级类:电气信息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有关说明(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受到良好的实际应用技能训练,系统、扎实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应用与开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本专业毕业学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的数学、物理、电子技术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系统开发能力;3、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基本方法,初步具有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可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能从事信息技术行业领域相关工作;6、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学生在毕业前应通过全国软件人员水平考试程序员或其他相当级别考试。

(三)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脉冲数字电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军训、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共计36周。

(六)专业特色和方向本专业强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加强核心专业课程群建设,对核心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来进行知识强化;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产学研相结合,着重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多层次、多类型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案例式、项目式、探究式等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企业、事业、管理部门和教育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各方面的知识:(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尤其是离散数学)和其它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外语、经济与管理知识;(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各方面的能力:(1)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能够接受从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计算机系统开发、应用等工程实践能力;(2)具备综合应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3)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具有一定的专业国际视野、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4)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表达、独立工作、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5)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6)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的初步能力;3、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各方面的素质:(1)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具备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素养;(2)具有基本的体育、卫生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文体艺术素养;三、学制学制:四年学习年限:4—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的有关说明
1.制定及修改依据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本规范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5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做了系统、详细地说明
2.关于专业方向问题
嵌入式主要尊重师创公司意见,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调整,将来培养建议侧重于Android方向(本人更倾向Java方向,课程体系已体现),Linux开发方向对我校学生有些困难,具体执行根据培养情况再做选择
高职本次暂不分方向,侧重于软件开发,倾向于《规范》中的信息技术方向
3.课程编码
考虑到马上制定15培养方案,教研室码有限,本次4个方案采用了一个教研室码4
注意有些课程名称、内容、学时一致,但课程性质不同,采用了不同编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