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花卉中的分子遗传学
花形态形成的分子遗传学

,
。 〕
的
基因
,
尸
。
不仅是
功能基 因 而且用 于
。
天期间 除
,
特化 花 分 生 组 织 作用
尸
为 了起 到其特 化 花 分 生 组 织 的
,
表达外 还 在轮
、
的 内侧 表 达 同
。
在 早 期 花 原 基 的 四 个 轮 中表 达
尸
时期
于
尸
,
在轮 在轮 在轮
。
轮
和轮
的外 侧表 达
之后 这
,
,
也积 累 于 整 个 花 发 育 的 四 个 轮 中
。
、
因起 作 用 时形 成曹 片
功 能 组 基 因共 同起 作
。
说 明这三个 基 因 功 能 冗 余 地 用 于 胚 珠 的形 成
此 结论 一 致 的 是 量表 达 的 表 型
,
与
超
用 时形 成 花 瓣
和
功 能 组 基 因 共 同起 作 用 时 形
,
刀尸
或
的异 位表 达
、
成雄 蕊 只有
,
功 能 组 基 因起 作 用 时 形 成 雌 蕊
。
,
最
‘
、
个 融 合 的心 皮 组成 的 个 同源 异 型 基 因族分
被川
命 名 为
、
和
模 型 就是将
。
月 竹 厂咫沃尸尺
特 化 胚 珠 的形 成
,
。
种 功 能 不 同 的 基 因组 每个 组 的基 因 在 相 邻 的 功能组基 因 在轮 和轮
尸
,
、
尽 管在
单 一 突变体 中 心皮 和胚 珠 败育 了 但 在 双重 突 变 体形 成 了嵌 合 心 皮 器 官 和 胚 珠
花卉的遗传和基因改良研究

花卉的遗传和基因改良研究花卉对人们来说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植物,更是人们情感和审美的表达。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花卉的品质,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花卉的遗传和基因改良研究。
本文将探讨花卉的遗传学原理、基因改良的技术以及其对花卉品种改进的作用。
一、花卉的遗传学原理1. DNA与基因花卉遗传学研究的基础是DNA与基因的关系。
DNA是所有生物体内储存遗传信息的分子,而基因则是DNA上编码具体功能的片段。
通过基因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决定了花卉的各种特征,包括花色、花形、花香等。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花卉遗传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有性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有性生殖是指花卉通过花粉与雌蕊结合产生种子的过程,而无性生殖则是指通过扦插、分株等方式繁殖。
在有性生殖中,花卉遗传物质会在雄蕊和雌蕊的结合过程中进行杂交,产生新的基因组合和表现型。
二、花卉基因改良的技术1.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一种常见的花卉基因改良技术。
通过选择不同花卉品种的优良特征,将其杂交后的后代进行筛选和培育,可以获得具有更好品质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玫瑰、郁金香等花卉的育种中。
2. 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花卉基因改良带来了新的思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科学家可以直接对花卉的基因组进行精准的编辑,删除或修改特定的基因,以达到改变花卉性状的目的。
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花卉的产量和抗病能力,还可以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花卉品种。
三、基因改良对花卉品种改进的作用1. 品种的丰富性基因改良可以创造出更多不同特征的花卉品种,丰富了市场上的选择。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具有不同花色、花形、开花期等特征的花卉品种。
2. 抗逆能力的提升通过基因改良,科学家可以增强花卉抗病虫害、抗逆性等方面的能力。
这意味着花卉可以在环境变化或病虫害压力下更好地生长和繁殖,提高了其生存能力和商业价值。
3. 增加花卉的观赏价值基因改良可以使花卉具有更加独特的花色、花形等特征,提升了其观赏价值。
花色遗传问题解析方法归纳

花色遗传问题解析方法归纳花色遗传问题是指通过遗传方式产生的花朵颜色的变化。
解析花色遗传问题对于研究花卉的遗传性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花色遗传问题的解析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1. 遗传基础分析法遗传基础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亲代与后代之间的遗传关系,推断出花色遗传的模式和规律。
常用的遗传基础分析方法包括:- 重复配对法:通过连续几代的重复配对,观察花色在不同亲代之间的遗传表现,推断出花色的遗传方式和比例。
- 交叉配对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亲本进行交叉配对,并观察后代花色的表现,确定不同基因型对花色产生的影响。
- 回交法:将杂交后代回交到纯合亲本中,观察回交后代的花色表现,确定杂交后代中的基因型组合。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花色遗传问题的解析提供了更精确的手段。
通过分析花卉基因组中与花色相关的基因,确定花色的遗传机制和调控途径。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 基因克隆法:通过克隆和分析与花色相关的基因,确定基因的序列和功能。
- 基因表达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花色花朵中基因的表达差异,揭示花色形成的调控机制。
-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直接修改花卉基因组中与花色相关的基因,验证基因与花色之间的关系。
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对花色遗传问题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从统计学角度探究花色遗传的规律和特点。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 卡方检验法:通过卡方检验判断不同花色之间的遗传比例是否符合理论模型。
- 方差分析法: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对花色的影响,确定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相关分析法:通过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基因与花色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基因对花色的贡献程度。
以上是常用的花色遗传问题解析方法的归纳,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花色遗传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花卉的遗传机制和性状表达方式,为花卉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园林植物遗传学基础

园林植物遗传学基础
一、引言
园林植物是指在园林环境中栽培、保存和利用的植物,其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园林植物的遗传学研究对于提高园林植物的品质、抗逆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园林植物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基因的传递、园林植物人工选择和遗传改良等内容。
二、园林植物遗传基因的传递
园林植物的遗传基因来自于亲本植物,遗传基因的传递是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
繁殖来实现的。
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粉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种子,从而传递亲本的遗传信息;而无性繁殖则是指通过分株、扦插、嫁接等方式进行繁殖,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相对简单,能够快速复制亲本植物的遗传特征。
三、园林植物的人工选择
为了培育出更具美观、抗逆性强、适应性高的园林植物品种,人们通过人工选
择的方式对植物进行育种。
人工选择主要包括选择适应性好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进行物种的改良和优化等措施。
通过人工选择,可以获得更符合园林植物美学和实用需求的优质品种。
四、园林植物的遗传改良
园林植物的遗传改良是通过选育、转基因等手段对园林植物进行遗传学改造,
以达到提高品质、增强抗逆性等目的。
在园林植物的遗传改良过程中,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环境适应性、对害虫病害的抵抗力等因素,保证遗传改良的品种能够在园林环境中良好生长。
五、结语
园林植物遗传学基础知识对于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等方面都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对园林植物的遗传基因传递、人工选择和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培育出适应园林环境的优质园林植物品种,为园林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蝴蝶兰是一种被广泛栽培的兰花品种,其优美的花姿和迷人的花色使其成为了花卉市场的热门品种。
蝴蝶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对于揭示其品种改良、形态发育、花色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蝴蝶兰的基因组研究、花色形成机制、形态发育调控等方面对蝴蝶兰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合介绍。
蝴蝶兰的基因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功能解析可以揭示其遗传变异、基因表达调控及相关代谢途径。
目前,已有研究对蝴蝶兰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开展了基因功能研究。
通过测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蝴蝶兰基因组大小为约3GB,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基因家族和重复序列。
研究发现蝴蝶兰的基因组中含有多个与花色、花形和花香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蝴蝶兰的花色形成和形态发育。
在花色形成机制方面,蝴蝶兰的花色主要是由花瓣中的花色素质和颜色基因共同决定的。
研究人员通过对蝴蝶兰花瓣组织中的花色素进行分析,发现蝴蝶兰花色素的主要成分为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
在花色素的合成途径中,研究人员鉴定了蝴蝶兰中与花色素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包括酚酮还原酶(F3'H)、酚酮羟化酶(F3H)和类胡萝卜素合成酶(CRTISO)等。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功能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蝴蝶兰花色素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为蝴蝶兰花色品质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形态发育调控是影响蝴蝶兰植株形态和开花特性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对蝴蝶兰的芽发育和花序形成进行解析,发现了调控蝴蝶兰植株生长和开花的关键基因。
AP1、LFY和SOC1是控制蝴蝶兰花序形成和开花时间的主要调控基因。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研究人员揭示了蝴蝶兰花序形成和开花时间的分子调控网络,为蝴蝶兰的花序调控和生长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蝴蝶兰的成花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在基因组测序、花色形成机制和形态发育调控等方面。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蝴蝶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为蝴蝶兰的良种培育和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撑。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第八章 分子育种

DNA 重 组 技 术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1. 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将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2. 复制子(Replicon): 具有一个复制起点 (ori) 的DNA分子称为 一个复制子。 3. 载体(Vector): 能与外源DNA连接并实现转化的复制子。 4. 重组子(Recombinant): 连接了外源DNA分子的复制子。
基因枪法的优点 1. 无宿主限制; 2. 靶受体类型广泛; 3. 可控度高; 4. 操作简便。
问题: 1. 转化效率低; 2. 嵌合体多; 3. 稳定性差,瞬时表达; 4. 外源基因沉默; 5. 整合机理不详。
3、PEG诱导的基因转化
聚乙二醇(PEG)、多聚鸟苷酸、磷 酸钙在高PH值条件下诱导原生质体扑获 DNA分子。
植物遗传转化的载体系统
一元载体(顺势载体)
双元载体(反式载体)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质粒的构建
目的基因
报告基因,选择标记基因
Ampr
P
G1
T
P
G2
T NOS
LB
RB
Vir区
农杆菌导入方法
共培养法 叶盘转化法 整株感染法 原生质体共培养法
2、基因枪介导的转基因操作
基本原理 操作步骤 优点 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3.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目的基因的获取 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拼接 重组子导入受体分子
重组子的检测
外源基因的表达和产物的分离
4. 观赏植物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
花发育的分子机制 整理

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摘要一次下午在一个英式花园漫步,我发现了开花植物的多样性和惊人的美丽。
花形态的丰富变化以及相对简单的结构,多样的突变体,使得花成为研究植物细胞凋亡、形态组织模式的一个非常好的模型。
最近的分子遗传研究逐渐表明转录控制在花形成的早起的级联调控,以及最终形成一个鲜明的花结构的形式的复杂的组合机制。
开花植物代表了地球上最大的多样性的生物群体。
自然界中有超过25万现存物种,通过园艺培养和杂交育种等工作也培育了数以千计的物种。
植物所面临的一项巨大的挑战就是在不可预测的环境条件下能够生长。
植物本身能够决定并选择在环境条件有利的时候生成配子和花器官。
配子通过相互传输以及传粉,导致花形式进化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繁殖成功率。
尽管如兰花、玫瑰和金鱼草等植物的花非常特别,但是花只包含四个不同的器官类型,他们的发展包含了高度保守的分子机制。
15年前,第一个参与基因从模式生物塔勒水芹克隆,拟南芥和金鱼草中提取出来。
自此,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如花发育的定义和分子遗传学通路的提出,控制花器官形成的时间和空间的基因表达的阐明。
此外,发现的微DNA控制一些花基因的表达,使得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芯片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已被应用来确定转录因子参与花形成的作用目标。
这些转录因子的高阶复合物的功能开辟了新的生化研究的途径。
最终,新的基因具有潜在的建立早期花卉模式,产生各种细胞和四个类型花组织器官组织的特点,并形成最终的花器官。
从这些研究获得的结论,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花发生以及发展的机制。
了解花的发生对于农业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例如改善特性,改善粮食品质的种子产量,以及一般园子内的果实的成熟和质量,比如草莓,西红柿,以及辣椒等等。
花形成的基础知识开花植物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胚胎的形成到成熟的植株,都是通过分生组织不断形成器官。
大部分开花植物胚轴是按照一个定型的模式进行细胞分裂,形成一个结构简单,有径向轴和顶部基底轴组成的结构。
花卉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花卉分子育种研究进展花卉分子育种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手段,加速花卉育种过程,提高育种效果。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花卉分子育种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花卉分子育种在品种改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在分子水平上对花卉中关键性状的研究,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具有好的性状组合的亲本,从而加速了杂交育种的进程。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早期选育阶段就明确面向稳定性、耐逆性等方面的选择方向,降低了育种时间和成本。
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向目标品种导入抗病、耐寒、耐旱等基因,开辟出新的育种路径。
其次,花卉分子育种在药用价值增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花卉主要作为食用、观赏和药用植物而存在。
针对不同的用途,繁育目标也不尽相同。
在药用价值上,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黄连和连翘。
分子标记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为这些草本植物的活性成分合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常规繁育方法的基础上,优化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选择恰当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均能实现药用价值的增强。
再次,花卉分子育种带来了对环境的更好适应性。
基因编码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特性,分子育种通过分离具有特定表现型的基因,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杂交、变异和选择。
这些特化基因确保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获得更好的生存利用率和更高的适应性。
同时,针对各类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子育种也能够更快速地构建兴优繁育体系,取得更好的盆景、观赏和种植效果。
总而言之,花卉分子育种研究尚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但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育种思路与技术,推动了花卉品种的快速优化和升级。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技术,致力于花卉品种的进一步繁育优化,让更多优秀品种走向市场,并真正菁华涟漪绚烂的形象蕾丝在客户的心中扎下牢固的品牌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花卉中的分子遗传学应用
摘要:园林花卉是园林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栽植园林花卉也是美化园林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把分子遗传学应用在园林花卉中,对园林花卉进行基因改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园林花卉的多样性,还能更好的防治病虫害。
目前基因工程在园林花卉花色遗传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并且在园林花卉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也很广泛,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园林花卉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
园林花卉在园林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施工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园林设计中,不同种类的花卉以及不同颜色的花卉被用来营造多种多样的景观,这就需要对园林花卉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及栽植。
而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中的应用对园林花卉的培育和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
园林花卉基因工程开展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先后有矮牵牛、郁金香、吊兰、萱草、百合、石蒜、朱顶红、水仙、唐菖蒲、鸭跖草、花叶芋、石槲、热带兰、伽兰菜、石竹、香石竹、罂粟、金鱼草、非洲菊、菊花、月季等花卉转基因的研究报道,在花色、花形、抗病虫害以及花期性状改良上取得许多重大突破,显示了分子遗传学对园林花卉品种培育改良方面的极大重要性。
在园林花卉花色遗传中,基因工程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花卉色彩的形成是由三大类色素决定的,即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甜菜色素。
这些色素通常是分子量不足300道尔顿的次生代谢物,存在于液泡中,第一种色素的合成均涉及到多个代谢步骤、多种酶催化,与花色相关的结构基因及调控基因非常之多,其作用机理显得尤为复杂,可分为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和花色相关的基因。
目前已分离出许多花色素苷相关基因,其中结构基因直接编码花色素苷代谢生物合成酶类,而调节基因则控制结构基因表达的强度和程式。
第一例分离得到的类黄酮生物合成基因CHS是在 1983年采用鉴别筛选与杂交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从欧芹中获得的,其后又以欧芹CHS基因为探针分离出矮牵牛CHS基因,1987年CHI基因由法国豌豆中利用抗体技术分离出来,同理
采用抗血清方法分离出矮牵牛CHS基因。
1991年先后从金鱼草和矮牵牛中分离
得到F3H基因,后以矮牵牛F3H基因为探针从香石竹、翠菊以及紫罗兰中分别获得该种植物的F3H基因,除此以外,又有大批花色素苷合成基因得到分离,它们包括F35H基因、DFR基因、ANS基因及3GT基因等,这些基因大多是从矮牵牛、玉米、金鱼草中分离得到的。
与此同时,利用转座子标签技术以已有的基因为探针也获得了许多花色素苷调节基因,此外还有从金鱼草中获得的DeL、DEF基因,从矮牵牛中克隆的An2、An4基因,百日草中的TED3基因及龙胆中获得的GTCHS1基因等。
随着克隆得到的花色素苷相关基因的增多,人们可供利用以进行花色基因工程的侯选基因也更加丰富,应该说实现花色遗传操作可能性也在增大,但必须以掌握花色素苷的整个代谢过程作为基因工程改变花色操作的认识基础。
二、植物花色素苷代谢途径。
花色素苷是一类主要的类黄酮色素,控制着花的粉红色、红色、砖红色、蓝色、紫色等花色,植物中基本的花色素苷有3种,即花葵素、花青素、花翠素,此外还有这些花色素的甲基化衍生物如甲基花青素、3甲花翠素及报春花色素等,花葵素(砖红色)一花青素(红色)一花翠素(蓝色),随着B环上羟基数Et的增加由红变蓝,而甲基花青素一3甲花翠素一报春花色
素则是随着B环和A环7位羟基被甲基取代程度的不同而红色效应有所加强。
通过大量生化实验手段,Et前人们已将花色素苷的合成代谢途径研究得较为深人。
植物的花色有时不仅由一种花色素所决定,而往往有多个色素共同参与,如郁金香的黄色就是由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组合而成,有时甚至还受助色素及液泡液pH值的影响,如要育成蓝色的月季花,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花翠素的合成,助色素存在和较高的PH值。
由此可见,控制花色素代谢途径并不简单。
三、通过基因工程改变花色。
通过基因工程改变花色有多种方法。
一种是直接导入外源基因改变花色,世界上第一例基因工程改变矮牵牛花色的实验就采用此法,它是将玉米的DFR基因导人矮牵牛突变体RL01中,使其中的二氢堪非醇被还原为花葵素,结果使本应开白花的矮牵牛开出砖红色的花朵,创造了矮牵牛的新花色系列;用同样的原理,将非洲菊和月季DFR基因转入矮牵牛,得到了与此相似的花色变异。
第二种是利用反义RNA技术或共抑制方法改变植物花色。
反义RNA技术原理是将某一基因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导人植物中,这种反向DNA 转录成的RNA与内源mRNA结合,使得mRNA不能合成蛋白质,进而产生了花色突变。
三是导人调节基因,使因缺乏调节激活物质原本不表达或因组织特异性“沉默”的基因得到表达,从而改变花色。
第四种是多基因转化的方法。
蓝色花在自然界中偏少存在,尤其是一些常见花卉如矮牵牛、月季、郁金香中都缺乏蓝色品种,但蓝色性状的控制需要多基因的共同参与,因此也可以采用多基因转化的方法以实现花色调控。
可以说,运用基因工程改变花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将梦想中的花色变为现实。
四、基因工程技术在观赏植物上的实际运用。
迄今为止,基因工程技术在观赏植物上的实际运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观赏植物基因工程遗传操作的涉及面与农作物、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相比,更为广泛。
除了资源分类和抗性基因工程外,还有难度较大的色、香、形基因工程。
观赏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结果,不仅向人们揭示了如何调控花色显现、花器发育,为培育色彩缤纷、形态独特的奇花异草带来希望,而且在理论上为开花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机理研究,提供信息调控依据。
目前国内外在菊花、月季、康乃馨金鱼草、天竺葵、非洲菊、兰花、鸢尾、百合等许多观赏植物的遗传研究方面一取得了很大进展。
当然,分子遗传学对园林花卉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花色的改变,在花期、花形、抗病虫害甚至抵御恶劣环境等性状改良育种中同样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有关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至今已克隆出拟南芥,金鱼草花发育相关基因共九类,包括花期基因、花分生组织特性基因、花分生组织大小基因、花器官式样基因、花器官类别基因、界标基因、花瓣发育基因、花发育抑制基因以及花形基因等,也进行了许多转基因尝试。
如LFY的过量表达可以促进花分生组织形成,用嵌合基因导人杂种杨,结果通常8~10年才能开花的杨树,现仅需 6~7个月即可完成营养生长,分化花序。
目前抗除草剂杨树也已培育成功,抗虫菊花对于保护菊花免遭蛾类侵袭非常有效。
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育种领域的研究,对于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花卉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我国的花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中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为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必将被开发出来,分子遗传学也会被更频繁的运用于园林花卉品种增加和形状改良中,从而增加园林景观多样性,促进现代生态化城市的建设。
其实,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中的应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它们美化着我们周围的环境。
例如园林观赏植物中的羽衣甘蓝,经过培育改良后,目前已有多种
花色。
在广场中央以及大门前经常把多种颜色的羽衣甘蓝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环一环颜色交替的花坛,无论近观远赏,都分外美丽。
还有类似于黑色郁金香等十分稀有的人工繁育花卉,其中都运用了分子遗传学。
目前在人造园林中人们所见到的观赏植物基本都经过了人工培育改良,而其中又大量的运用了分子遗传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中的应用,就没有今天如此美丽的园林景观。
总之,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园林花卉的育种和改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相信我国的花卉基因工程将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基因工程技术也必将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时建设《分子遗传学在园林花卉中的应用》上海建设科技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