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五单元 三 东海之大乐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3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3含解析

《庄子.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等。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等。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探究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并感悟寓意。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第一步导入: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板书课题)第二步以望洋兴叹成语导入。

二、教学过程:先展示教学思路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展一展理一理谁望洋兴叹为什么读一读:1、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泾jìng sì渚zhǔ殆 dài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文言知识点)3、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3-5分钟)做一做:知识积累(完成学习卡片内容整理)1、古今异义:百川灌河至于北海始旋其面目大方之家2、词类活用: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3、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4、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三 东海之大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三 东海之大乐

⑨反于大通
返 返回 同“____” , 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若 海神名 望洋向若而叹曰:_______ 及,比得上 以为莫己若者:___________ 听到 闻道百:______
②闻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__________
算、计 不可为量数:______
③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_____ 命运
《庄子 · 山木》里有载:“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 …… 若夫徒乘 道德而浮游则不然……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 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 哉?……”在此,庄子明确:要免于累患,不可偏执一方,应随顺自然。 又如,《庄子 · 秋水》有云:“庄子持竿不顾。 …… 庄子曰:‘往 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少:形容词作动词,看不起、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视。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然 (6)然不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10)入休乎缺甃之崖。______________ (11)闻道百。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12)以为莫己若者。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13)我之谓也。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14)又奚以自多!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15)莫吾能若也!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认为天下的盛美全在自己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就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的人笑话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5单元3东海之大乐

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5单元3东海之大乐

三、东海之大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两涘(sì)渚(zhǔ)崖不似礨(lěi)空灭跗(fū)无所开吾喙(huì)孑(jié)孓(jué)汒(mánɡ)然右膝已絷(zhí)矣隐(yìn)机大息適(tì)適(tì)然大(tài)皇呿(qū)而不合奭(shì)然四解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辩牛马(“辩”,通“辨”,分别,辨别)(2)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聚集)(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5)汒然异之(“汒”,同“茫”)(6)隐机大息(“机”,通“几”,几案,小桌子)(7)出跳梁乎井之上(“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第一个“知”,通“智”;竟,通“境”)(9)反于大通(“反”,通“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穷{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尽,动词)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处境困难,形容词)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形容词))(2)数{不可为量数(计算,动词)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名词)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几,几个,数词))(3)方{敢问其方(道理,名词)方存乎见少(正,副词))(4)见{见笑于大方之家(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副词)方存乎见少(显现,动词))[整体·感知]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寓言的主旨是一致的,秋水 时至, 百 川 灌河。

息。

坎井:浅井。

(hán)(hán):蚊子的幼虫递进连词,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导学号:33852068】A.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B.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C.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D.穷众口之辩【解析】 A项,“虚”通“墟”;B项,“卒”通“萃”;C项,“豪”通“毫”。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之《东海之大乐》

•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 [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 的数量叫做‘万物’,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 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 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 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 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 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 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 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
译为:“不是…… 就……” )
•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
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可译为“认为……是” )
• 一词多义
•若
• 望洋向若而叹 (传说中的海神名 ) • 以为莫己若 (比得上)
•闻
• 闻道百 (动词,听说) •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名词,见闻,学问 )
•始
• 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 始吾弗信(开始,起初)
•见
• 不见水端(看见)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于
• 吾长见笑于大方家。( 被) • 拘于虚也。( 被) • 今尔出于崖涘。( 从) • 莫大于海。(比) •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在)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 东海之大乐 教案7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 东海之大乐 教案7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教材分析《东海之大乐》是《庄子》中的一篇寓言,主要通过河伯、海神若的表现和对话,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脱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永远不应该自满。

寓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教学安排庄子在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受地域局限,不受时间局囿并且不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

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使人的见识和精神遭受蒙蔽。

本文旨在通过选文的思想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

因此在教学处理上重点讲析第一则选文,在梳理字词充分掌握选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探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根据故事寓意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并尝试联系现实加以体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根据故事内容探讨寓意。

2.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庄子的思想,启发学生追求人生的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

2.能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理清文意;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思想并联系现实体会庄子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自主品读: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选文。

2.合作探究:通过分组讨论,设置问题,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解决字词难点,掌握重点句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特点,理解庄子的思想。

3.作业巩固:通过练习,总结规律,扎实基础并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学生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庄子其人其文。

3.思考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

他们家有稀世的瑰宝,就是家里有个秘方。

高中语文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教学课件:《东海之大乐》 (共52张)

高中语文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教学课件:《东海之大乐》 (共52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北海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 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 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 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 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 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 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一则选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 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水流巨大 ,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神 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 身上。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面向东看,看不见水 的尽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 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 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 天下,不象稊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物’, 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则选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 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 ,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矣。今吾闻庄子之言, 汒[máng]然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 今吾无所开吾喙[huì],敢问其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5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东海之大乐教案5含解析

《东海之大乐》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巧用寓言,善用比喻,生动活泼的特点。

4、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内容。

2、参考注释疏通文意,概括文段主旨,能对作者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述。

3、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案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王安石“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

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苏东坡觉得很得意。

后来被贬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

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

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很羞愧。

二、关于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优质教案(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优质教案(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3课《东海之大乐》优质教案(3页)《东海之大乐》教案长武县中学孟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段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庄子散文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

2、追求大境界,谦虚谨慎,不断提升自我。

一、导入: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引入话题,找出关键词(大境界、小境界、局限性)。

人人都想达到大境界,但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人生有种种局限。

超越局限,完善自我,应该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看庄子通过河伯与海神的故事怎么说。

二、整体感知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全文,熟悉内容。

2、指定学生接译第一段,检查预习效果。

教师指导补充。

—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东面,名词作状语,向东。

—少、轻:形容词作动词,都可译为“轻视”。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三、深入研习文段。

1、河伯为什么欣然自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他视之大乐”。

我们看到了谦虚、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借鉴。

我们每个人只有不自满,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超越种种局限,提升自我,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七、拓展:—1、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

—宋· 欧阳修如果不自满自足,半途而废,估计可以终身兢兢业业,作出成就。

—2、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宋· 林逋不满足于自己已有成绩的人,会得到益处;不自以为是的人,见闻广博。

—3、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明· 冯梦龙4、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东海之大乐[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泾.流(jīnɡ) 2.两涘.(sì) 3.渚.崖(zhǔ)4.尾闾.(lǘ) 5.礨.空(lěi) 6.稊.米(tí)7.牟.(móu) 8.汒.然(máng) 9.喙.(huì)10.井(hán)11.缺甃.(zhòu) 12.灭跗.(fū) 13..虷.蟹(hán) 14.絷.(zhí) 15.適.適然(tì)16.商蚷.(jù) 17.跐.黄泉(cǐ) 18.呿.而不合(qū)二、通假字1.不辩.牛马通辨,分别、辨别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同墟,处所,所居之地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通萃,聚集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5.汒.然异之通茫,模糊不清6.公子牟隐机.大息通几,几案,小桌子7.出跳梁..乎井之上同跳踉,腾越,跳动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通智,智慧;通境,界线9.反.于大通通返,返回三、古今异义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义:到达 今义:另提一事的介词2.东面..而视 古义:脸朝东今义:东边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色今义:面容、相貌;比喻事物的样子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懂得大道理 今义:对财物不吝啬,不小气5.计中国..之在海内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6.不以多少进退..者 古义:增减 今义:前进和后退7.合同..异 古义:“合”,使……合;“同”,相同 今义:两方或多方订立共同遵守的协议 8.然不然..古义:不正确 今义:不这样的话 9.是非..坎井之蛙与 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错 10.百川灌河. 古义: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四、一词多义1.闻⎩⎪⎨⎪⎧①闻.道百 听到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学识2.知⎩⎪⎨⎪⎧①不知.论之不及与 知道②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智慧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知识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了解3.方⎩⎪⎪⎨⎪⎪⎧①敢问其方.道理②方.存乎见少 正③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圆④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地方⑤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⑥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法4.于⎩⎪⎨⎪⎧①拘于.虚也 介词,被②莫大于.海 介词,比③反于.大通 动词,到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秋水时.至 时:按时间 (2)顺流而东.行 东:向东2.名词作动词 舌举而不下. 下:放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1.合.同异 合:使……合 2.离.坚白 离:使……离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壮美的景观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穷.众口之辩穷:使……穷尽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认为……少轻:认为……轻(2)然.不然然:以……为然(3)可.不可可:以……为可(4)汒然异.之异:为……感到奇异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也”表示判断)(二)被动句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2.拘于虚也(“于”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不知论之不及(之)与(“及”后省略代词“之”)2.知之弗若(之)与(“若”后省略代词“之”)(四)状语后置句1.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以察”“以辩”作状语,后置) 2.自以比形于天地(“于天地”作状语,后置)(五)宾语前置句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己”作“若”的宾语,前置)2.我之谓也(“我”作“谓”的宾语,前置)3.又奚以自多(“奚”作“以”的宾语,前置)4.莫吾能若也(“吾”作“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秋 水 时 至,百 川 灌 河。

秋天的大水按时到来,众多的河流都灌注到黄河里去。

泾 流 之 大, 两涘 渚 崖 之 间,(那时候)水流盛大,两岸之间及水中陆地与河岸之间,不辩牛马。

(一眼望去)分不清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川:河流。

河:黄河。

涘(sì):水边。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辩:通“辨”,分辨,辨别。

于是焉 河 伯 欣 然 自 喜,于是黄河水神河伯自己感到非常高兴,以 天下之 美 为 尽 在 己。

顺流而 东 行,至于北海,认为天下的壮美全都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达北海,东面 而 视,不 见 水 端。

脸朝东边望去,看不见海的尽头。

⎣⎢⎢⎡焉:语气词。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相传姓冯名夷。

⎦⎥⎥⎤以……为:认为。

而:表修饰的连词。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脸朝东。

水端: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于是 河伯 始 旋 其 面 目,望 洋 向 若 而 叹 曰: “野 语 有 之才改变了他的神情,他仰视着,对海神若感叹说:“俗语有这样的曰:‘闻 道 百, 以为 莫 己 若者。

’我 之 谓也。

说法:‘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这话说的是我啊。

⎣⎢⎢⎡始:才。

旋:改变。

面目:指脸色,面部表情。

望洋:仰视的样子。

野语:俗语。

百:泛指多,与“百川”的“百”义同。

以为:认为。

⎦⎥⎥⎤莫己若:即“莫若己”,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即“谓我也”,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谓:说的是。

且 夫 我 尝 闻 少 仲 尼 之 闻 而 轻 伯 夷 之 义 者 ,而且我曾听说过认为孔子的学问少并看轻伯夷的高义的人, 始 吾 弗 信;起初我还不相信;⎣⎢⎢⎡且夫:连词,而且。

少(shǎo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少。

闻:学识,学问。

轻:意动⎦⎥⎤用法,认为……轻。

者:……的人。

始:起初、当初。

今 我 睹 子之难穷 也,如今我看到你浩瀚无边难以穷尽的样子,吾 非 至 于 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 见 笑 于 大 方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会永远被那些懂得大道理之 家。

”的人耻笑。

”⎣⎢⎢⎡子:您,对海神的尊称。

穷:形容词作名词,穷尽的样子。

殆:危险。

见笑于:“见……于”被动句⎦⎥⎥⎤的标志。

之:结构助词“的”。

北 海 若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 于 虚 也;北海海神若说:“井中的鱼儿不能谈到大海,是因为受住处的限制;⎣⎢⎢⎡⎦⎥⎥⎤语(yù):名词作动词,谈论。

于:第一个作介词“到”,第二个作介词“被”。

虚:同“墟”,住处。

者……也:表判断。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 于 时 也; 曲夏天的虫子不能谈到冰,是因为受生长时间的限制;穷乡僻壤的 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 于 教 也。

士不能谈到大道理,是因为受到教育的束缚。

⎣⎢⎢⎡笃(dǔ):固,局限。

曲(qū):⎦⎥⎥⎤偏僻之所。

道:道理。

束:束缚。

今 尔 出于崖涘,观 于 大海,乃 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看到了大海,于是就知 尔 丑, 尔 将 可 与 语 大 理 矣。

知道了你的鄙陋,你将能参与谈论大道理了。

⎣⎢⎢⎡尔:你。

于: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到”。

乃:于是,就。

与(yù):参加。

大理:大道理。

天下之水,莫 大 于海: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大的: ⎣⎢⎢⎡⎦⎥⎥⎤之:结构助词,的。

于:介词“比”。

万 川 归 之, 不 知 何 时所有的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 止 而 不 盈; 尾 闾 泄之,不 知 何 时已停止,但不能使大海变满;尾闾排泄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 而 不 虚;但不能使海水减少;⎣⎢⎢⎡之:代词,代大海,海水。

而:转折连词,却。

已:停止。

盈:使动用法,使……变满。

⎦⎥⎥⎤虚:使动用法,使……减少。

春 秋 不 变;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会起变化;水 旱 不 知。

此 其 过江河之流,不可涝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

这海水超过江河的水,不能为 量 数。

做出衡量和计算。

⎣⎢⎢⎡⎦⎥⎥⎤此、其:均指代大海。

过:超过。

为(wéi ):做。

量(liàn ɡ):估量、衡量。

数(shù):计算、查点。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 以 比 形 于 天 地,但我未曾凭借这自我赞许,是因为我认为自己的形体被天地包容,而 受 气 于 阴 阳,吾在天地之间,犹 小 石又从阴阳那里禀受了自然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小石头小 木之在大山也。

小树木在大山上一样。

⎣⎢⎢⎡而:第一个是转折连词“但”,第二个是并列连词。

以:第一个是介词“凭借”或“因为”,第二个是动词“认为”。

于:第一个是介词“被”,第二个是介词“从”。

多:赞许。

比:通“庇”,掩护、包容。

受气:禀受⎦⎥⎥⎤自然之气。

之:第一个是助词,第二是用在主谓之间。

方 存 乎 见 少,正存有相比显得少(的自我认识),又奚 以 自 多!又凭什么自我赞许!⎣⎢⎢⎡⎦⎥⎥⎤方:正。

见:显现。

奚以:“以奚”,凭什么。

计四海之在算一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也,不 似 礨 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 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土堆在大泽当中吗?算一算中原在海 内,不 似 稊 米 之 在 大 仓 乎?四海之内,不就像一颗小小的稊米在大仓里面一样吗?⎣⎢⎢⎡计:算一算。

⎦⎥⎥⎤之:用在主谓之间。

礨(lěi )空:小土堆,一说小窟窿。

稊(tí):一种形似稗的草,实如小米。

号 物 之 数称天下事物的种类谓之万,人 处 一 焉;叫作万物,而人类只占万物中的一种;⎣⎢⎢⎡号:称。

数:数目,种类。

谓:称作,叫作。

之: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代“物之数”。

人 卒 九州谷食之所 生、人类聚居在九州粮食生长的地方、舟车 之 所通,人 处 一 焉。

车船通达的地方,而个人只是人类中的一员。

⎣⎢⎢⎡⎦⎥⎥⎤卒:通“萃”,聚居。

之:结构助词“的”。

此其比万物也, 不 似 豪 末 之 在 于 马 体 乎?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长在马身上一样吗?⎣⎢⎢⎡⎦⎥⎥⎤此其:代个人。

豪:通“毫”,毫毛。

之:用在主谓之间。

于:在。

五帝之 所 禅,三王之 所 争,五帝所禅让的东西,三王所争夺的东西, 仁人之所 忧,任 士 之 所劳, 尽 此仁人忧虑的东西,有能力的士操劳的东西,全都是这(马身上 矣……”的毫毛)了……”⎣⎢⎢⎡⎦⎥⎥⎤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2)公 孙 龙 问于魏牟曰:“龙 少 学先王公孙龙向魏公子牟询问道:“我年轻时学习古代帝王之道,长 而 明 仁 义 之 行;合 同 异,的道术,年长后懂得了仁义的德行;能够把事物的同和异合而为一,离 坚 白; 然 不 然,把事物的硬度和颜色分别开来;把不对的当作是对的,可 不 可; 困百家之知, 穷众口之辩。

把不可以的当作是可以的;穷尽百家的智慧,穷尽众人的辩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