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宋代 蔡卞 雪意帖
中国书法史(5)

《集古录跋》
欧 阳 修 《 灼 艾 帖 》
欧阳修《自书诗文手稿》
蔡襄
• 蔡襄(1011~1078年)字君谟,仙游人, 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时年19九岁 。 • 书法上,则为当代实际上的书坛领袖,对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蔡襄的书法
• 蔡襄的楷书出自颜真卿,兼及欧阳询、虞 世南,汲取各家精髓,成一家风貌,端庄 沉着,姿媚不乏,精妍端丽,温良敦厚。 墨迹名作有《谢赐御书诗》、《跋颜鲁公 自书告身》等 。传世碑刻有《洛阳桥碑》 、《昼锦堂记》等 。
米芾 的书法
• 书法初学二王,深得王献之笔意,连写小 楷也悬腕悬肘。篆书学史籀,隶书学师宜 官。收藏了很多历代名家精品真迹,对存 世的名家名迹几乎临摹殆遍,且长年不辍 ,以致临仿各家字体无不神形毕肖,成了 精于鉴赏和造假的能手。他在接受传统的 基础上创新,按自己的见解书写,形成著 名的“集古字”。
蔡 襄 《 谢 赐 御 书 诗 》
蔡襄《自书诗卷》
蔡襄对宋代书坛的意义
• 在蔡襄和欧阳修的倡导,特别是蔡襄的理 论、实践成果的带动下,宋代书法在宋哲 宗时期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顶峰,几乎同时 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书法家, 以及蔡京蔡卞兄弟。
苏 东 坡 像
苏轼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进士,考官是 欧阳修,于是尊欧为师。先后任史官、湖 州知事、黄州团练副使、中书舍人、翰林 学士、龙图阁学士、杭州知事、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端明殿学士、礼 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因新旧党争而遭 贬,身死常州毗陵 。
苏轼的书法
• 苏轼的书法也是从传统入手的,先学大王 的《兰亭序帖》,后学颜真卿,继出于杨 凝式,用笔丰腴跌宕,不拘成法。楷书略 带行意,自由奔放,用笔圆润,稳健流丽 。行书笔意雄健,潇洒飘逸,以韵见胜, 人称“宋代第一名家”。
苏东坡寒食帖书法教学

苏东坡《寒食帖》书法教学一、寒食帖简介《寒食帖》是北宋文人苏轼(苏东坡)的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颜真卿《祭侄文稿》、王羲之《兰亭序》齐名。
此帖内容为苏轼自作诗二首,一是描述他在寒食节时惆怅孤独的心情,笔意婉转,姿态万千。
二、历史背景与影响《寒食帖》创作于北宋时期,是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作品。
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奔放的审美情趣相契合,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笔画特点解析1. 笔画粗细变化大,节奏感强烈,既有厚重坚实之处,亦有轻盈空灵之笔。
2. 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表现出笔锋的转换和变化。
3. 笔画间有明显的连带关系,形成动态的线条流动感。
4. 笔画的起笔、收笔和转折处有独特的形态,如“蚕头燕尾”,显得刚健有力。
四、结构布局分析1. 字形多变,大小不一,表现出行书的自然率意。
2. 结构上,既遵循传统规范,又敢于创新,表现了苏轼的个性和才情。
3. 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形成了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格局。
4. 通过留白、断笔等方式,使整体章法更加和谐统一。
五、节奏与气息掌握1. 节奏感是《寒食帖》的显著特点,需要掌握笔画间的快慢、轻重变化。
2. 气息要连贯,行笔不可中断,做到一气呵成。
3. 通过控制笔速和墨色,表现出行书的韵律感。
4. 在临摹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呼吸,使气息与笔势相配合。
六、临摹与创作指导1. 临摹:初学者应从基础笔画开始,逐步掌握《寒食帖》的基本笔画特点和结构规律。
通过反复临摹,加深对苏东坡行书风格的理解。
2. 创作:在掌握基本技巧后,尝试创作自己的行书作品。
可以从模仿《寒食帖》的章法入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时,要注意内容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3. 创作建议: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整体章法的和谐统一,同时发挥个人创意,使作品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有时代气息。
4. 实践应用:将所学的书法技巧应用到日常书写中,使行书风格成为个人书写习惯的一部分。
行书字诗句

行书字诗句1.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李峤《汾阴行》2.古今书法不可数,犹有字本存于经。
——曾巩《奉和滁州九咏九首·琅琊泉石篆》3.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鰌蛇结。
——孔武仲《观锺离中散草书帖》4.青衫志国繼高唱,首论书法词逾新。
——强至《和楼志国范君武读胡尉临安所获颜鲁公书断碑》5.大令书法美少年,玉函金签随飞烟。
——白珽《题王大令保母帖》6.百年书法里,万事酒杯中。
——麻革《赠王明伯》7.知君新得草书法,旋卷碧云供小牋。
——黄庭坚《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芭蕉》8.吾家读书法,一字亦当核。
——陆游《晨起·老病少睡眠》9.苏公书法自颜行,犹谓蔡公居第一。
——赵蕃《观徐复州家书画七首·苏公书法自颜行》10.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苏轼《和子由论书》11.画沙无地觅锥锋,点勘永和书法同。
——黄庭坚《吉老两和示戏答》12.石君得书法,弄笔岁月久。
——苏辙《石苍舒醉墨堂》13.丹青自比董北苑,书法兼工王右军。
——张羽《赵魏公竹枝歌》14.巨然画与书法同,纵笔所至生秋风。
——刘炳《题方壶画为斯贞侄赋》15.内中书法人间别,寿字能兼数字长。
——张元凯《西苑宫词二十四首·颂美扬休锦绣香》16.偶遗书法呼儿子,未定诗篇诣孺人。
——葛一龙《柬凡夫》17.更嗟书法开元坏,不易肩吾字字求。
——魏了翁《肩吾生日三绝句·世历嬴刘周典尽》18.韵书既作人趋便,未能书法穷根原。
——魏了翁《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他公父》19.书法赖此差绵延,许李焉得无谬愆。
——魏了翁《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他公父》20.苍籀书法祖,斯冰篆家豪。
——文天祥《赠刊图书萧文彬》21.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周必大《送张端明赴召·心正能教笔不欹》22.太史藏书法,门生助紼讴。
——宋庠《赠司徒兼侍中宋宣献挽词四首·舛运明生疾》23.君不见温公崇福十五年,上下千载书法岩。
历代公认: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历代公认:天下一人绝世墨宝书法在线最新鲜的书法资讯,最有趣的艺术见闻,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也都一网打尽~方便你的艺术生活,让生活更有格调,就在书法在线!转自书法家导读:历代公推、绝世墨宝,这可不是妄语。
宋徽宗赵佶以一国之尊而痴迷书画若此,不仅推动宋朝书画灿烂如繁花盛开,而且赵佶自身所留下书画墨宝也样样都是极经典精美的巨制。
他常在作品下留下“天下一人”的花押,虽不无自负之意,却也是事实,被历代书家公推为第一。
如今,《秾芳诗》帖已成绝响,《草书千字文》亦堪独步。
今天且欣赏横近12米的草书长卷《草书千字文》。
——书法君转发朋友圈,后有完整长卷,建议横屏欣赏。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手卷细节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卷首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篇头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开篇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三丈余整纸写成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的御制“手卷别子”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外锦(包首)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辽宁博物馆藏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
作于是1112年(宣和壬寅年)。
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
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
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
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
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此卷草书《干字文》,其所以可贵,在於作者掌握了狂草的基本法则,“使转”不违笔意,达到了“纵心奔放”,所谓“意先笔後,潇洒流落”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徽宗临写怀素之本。
他们的根据认为此种草法出自怀素和尚,兼之宣和内府藏有怀素《千字文》有四轴之多,完全有条件从事临摹,我们以为这种怀疑不是毫无根据的,但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形。
项穆《书法雅言》原文与译文

项穆《书法雅言》原文与译文项穆,明代万历年间书法家。
元汴子,字德纯,号贞元,亦号无称子。
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官中书。
工书法,于晋唐名家,罔不该会,而心摹手追者逸少,稍稍降格,也不减欧阳询,与世父元淇齐名,有《双美帖》行世。
所著有《书法雅言》、《元贞子诗章》。
《书法雅言》一卷,有沈思孝序。
穆父元汴鉴藏书画,甲于一时。
穆承其家学,耳濡目染,故于书法特工,因抒其心得,撰为是书。
凡十七篇,曰:书统、古今、辩体、形质、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老少、神化、心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
大旨以晋人为宗,而排苏轼、米芾书,虽持论稍为过高而终身一艺,研求至深,综观全编,论旨一贯,条理井然,独抒心得,无剽袭苟且之弊,行文大体拟孙过庭《书谱》,气息亦颇纯厚,在明季著书中,实为仅见。
原文:书统河马负图,洛龟呈书,此天地开文字也。
羲画八卦,文列六爻,此圣王启文字也。
若乃龙凤龟麟之名,穗云科斗之号,篆籀嗣作,古隶爰兴,时易代新,不可殚述。
信后传今,篆隶焉尔。
历周及秦,自汉逮晋,真行迭起,章草浸孳,文字菁华,敷宣尽矣。
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
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
夫投壶射矢,犹标观德之名;作圣述明,本列入仙之品。
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锺、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
第唐贤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
其间豪杰奋起,不无超越寻常,概观习俗风声,大都互有优劣。
明初肇运,尚袭元规,丰、祝、文、姚,窃追唐躅,上宗逸少,大都畏难。
夫尧、舜人皆可为,翰墨何畏于彼?逸少我师也,所愿学是焉。
奈自祝、文绝世以后,南北王、马乱真,迩年以来,竞仿苏、米。
王、马疏浅俗怪,易知其非;苏、米激厉矜夸,罕悟其失。
斯风一倡,靡不可追,攻乎异端,害则滋甚。
况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北宋蔡卞行草《雪意帖》赏析:俊朗淳美,圆健遒丽

北宋蔡卞行草《雪意帖》赏析:俊朗淳美,圆健遒丽
蔡卞(1048-1117),字元度,福建仙游人,北宋宰相、书法家。
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
蔡卞书法圆健遒美。
《宣和书谱》称其:“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
”
晚年高位,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
所书圆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时以己意参之。
盖有书笔,无书学者。
李邕曹娥真碑,传世甚少,卞尝於元祐间临摹,石在越,颇得李邕之神。
后世因其为人奸恶而轻其书。
《墨林快事》称其书:“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
其书法代表作有《雪意帖》、《致四兄相公尺牍》等。
”《雪意帖》是其行草代表作。
其入笔不一,丰富自然,各取其态。
笔法纯熟,撇处可见王羲之笔法。
结体随字而不一,但都神采奕奕。
章法自然错落有致,书体与米芾、蔡京相似,可能是他们互相学习的结果。
蔡卞《雪意帖》 29.3 x 3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卞拜覆。
雪意殊浓。
甿亩大洽。
殊为可庆。
蒙赐答诲,尤以感慰适行首司呈贺雪笏记,似未稳,试为更定,如可用,即乞令写上也,不备,卞拜覆,四兄相公坐前。
《雪意帖》局部放大图
转自:网络【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艺术929》所推分享内容和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联系小编删除!致谢!。
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

T圉_雨水研究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武宝民蔡襄(1012—1067),字君漠,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
天圣八年 (丨030)甲科前十名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三 司使、端明殿学J r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 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卒谥“忠惠'累赠少师。
所作《荔枝谱》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 罘树分类学著作”。
有《端明集》传世。
其诗文 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在 中国书法史上,蔡襄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 一,且是有宋以来第一人,引领整个宋代书法艺 术的发展趋势,是“尚意”书风的先导者。
今笔者不揣拙笔陋见,对蔡跋遗存的书法墨迹和刻本中的《人春帖》《南归帖》进行考析,论正两帖身份归宿问题,以求正于诸同仁。
一、《入舂帖》《南归帖》考析1.《入春帖》,纸本,草书。
信札则,凡十一行,共一百二十字,纵30厘米,横41 •丨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图I)。
历史上,此帖有许多别名:《蔡襄集》称《致公绰仁弟书》,《平生壮观》称《公绰仁弟》,《大观录》称《公绰札》,《敬一堂帖》《渤海藏真帖》中皆称为《与公绰仁弟书》等。
襄启,入春以来,属少人便,不得驰书上问,唯深瞻想。
日来气候阴晴不齐,计安适否?贵属亦平宁。
襄举室吉安,去冬大寒,出入感冒、(积)劳,百病交攻,难可支持。
虽入文字,力求丐祠。
今又蒙恩,复供旧职,恐知,专以为信。
前者铜雀台瓦研,十三兄欲得之,可望寄与,旦夕别寻端石奉送也。
正月十八日,襄顿首。
公绰仁弟足下。
1蔡襄的书法,崇尚法度,诸体皆掖,草书一体更具独特面貌。
他大胆开创,用^泰/-Mvl、:$、\表rw^i r^-®^^:^、r^A^^^^^4-r^^^d^^3:.^^7叙>>o圓图1蔡襄草书入春帖30cm X41.1c m纸本故宫博物院藏图2蔡8行草南归帖ffi 本“散帛笔”写•散草”,谓之“飞草”,如《思 咏帖》《陶生帖》《虹县帖》都具有其自成 一家的“飞草”特点。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
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
—米芾一个恪守法度却潇散奔放的人,一个高雅清新却痛快淋漓的人,米芾肆意游走笔尖,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全然飘逸、气势豪迈,险而不怪,奇正相生,千古唯有此人。
看完这14帖,你不爱他都难…1、米芾《陈揽帖》,纸本,行书,纵25.9厘米*横20.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
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
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
芾顿首再拜。
2、米芾《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译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
芾顿首。
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
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
此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
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
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
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
”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
《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
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
3、米芾《甘露帖》,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再启。
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