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宋辽金书法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史PPT课件

中国书法史PPT课件
南北书风的交流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尽管南北书风存在明显差异,但两地书家之间的交流并未中断。随着南北文化 的融合,南北书风也逐渐走向统一,为隋唐时期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王羲之与《兰亭序》
• 王羲之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 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 有“书圣”之称。他精通书法,善草、隶、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 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 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 “二王”。
06
宋元明清书法
宋代尚意书风及苏轼、黄庭坚等人作品分析
尚意书风
注重个人情感与意境的表达,追 求自然、率真、天趣的艺术风格。
苏轼作品分析
苏轼的书法被誉为“苏派”,其行 书、楷书皆备,字形偏扁,笔墨丰 腴,气韵生动。代表作有《寒食 帖》、《赤壁赋》等。
黄庭坚作品分析
黄庭坚的书法以草书著称,其书风 纵横奇崛,笔力矫健,气势磅礴。 代表作有《松风阁诗帖》、《诸上 座帖》等。
大篆与小篆
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所有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狭义的大篆指籀 文,是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字,又称“籀书”或“大籀”。其字形结构 比小篆复杂,用笔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
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 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小篆字形 修长,笔画粗细均匀,圆润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
简牍与帛书
简牍
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是纸张发明前的主要书写材料。简牍上的文字多为隶书或草书,运笔自然流畅, 具有率真质朴的美感。同时,由于书写材料的限制,简牍书法形成了独特的章法和布局。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中国美术史—宋辽金元美术

中国美术史—宋辽金元美术















土 44
• 赤壁图 武元直 金
45
• 幽竹枯槎图 王庭筠 金
46
• 文姬归汉图 (局部) 张瑀 金
47
第四节 元代绘画
• 元代由于政权的更替,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等方面的原因,绘画出现了 和宋代显著不同的特点。人物画主要成就更多地体现在寺观壁画方面, 宋代院体绘画精密不苟的画风,元代已成衰微之势。
刘松年: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作品《四景山水图》《罗汉图》。
马远: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 大片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角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 角”。重要传世作品《踏歌图》《水图》《西园雅集图》等。
夏圭:其创作时除师法李唐讲求阳刚之风外,更讲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与 马远同为“北方山水画派”的杰出代表。又由于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 近景突出,远景清淡,被世人称为“夏半边”。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 艇图》《山水十二景》等。
• 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 发展。
• 宋代在山水画和花鸟画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山水画在表现自然而 又超乎自然、营造境界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所形成的山水画的符号系 统和审美规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特征意义的重要标志。
3
• 宋代画家大体上可分为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三类。
• 继承宋代已成潮流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显著地位,元 代前期的赵孟頫、高克恭、任仁发等位居显要的馆阁士大夫均以擅长绘 画著称。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以集中于江浙一带的画家为代表。“元四 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主要师法董源、巨然和北宋山水诸家, 以水墨或浅绛写江南山水,各自创立自己的风貌。此时文人画与工匠画 有了更明确的分野。花鸟画也向水墨方向发展,梅、兰、竹、石为主要 题材,出现了李衎、管道昇、柯九思、顾安、王冕等代表画家。

书法发展史503南宋辽金书法

书法发展史503南宋辽金书法

• 赵令畤 是宗 室,苏轼在 颍州为官时, 赵为签判, 后受苏轼牵 连,坐废十 年。南渡后 袭封安定郡 王。作品 〈乔仲常画 赤壁图卷跋〉
赵令畤
孙觌
• 孙觌 字仲 益,常州 人,北宋 末为翰林 学士,曾 为钦宗草 降表。南 渡后官至 户部尚书。 作品〈平 江帖〉
米芾书风的追随者
• 由于党禁的影响,苏黄的书法受到冷落的同时, 米芾的字却备受青睐。 • 学米芾的人,大多有较好的笔性,却无十分显 赫的背景,他们和米芾一样,基本上是以书法 为毕生事业的。代表书家是刘焘、王升和米友 仁。
3、朱熹
• 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福建尤溪县人。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诗人、哲学家。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 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 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在 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 时进行的政治斗争,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 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 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 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 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 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 影响。
1、,北宋时为太学 博士。南渡后历任中 书舍人、翰林学士、 参知正事。其存世作 品〈咏水仙花诗帖〉, 只用淡雅的笔墨勾勒 出凌波仙子的高洁。 其书法的萧散与诗意 融为一体,共同营造 出一种超然的优雅的 韵致。
• 字会之,江宁人 (今南京)。唯 存书迹〈深心帖〉 书于绍兴十二年 (1142年)之末。 • 前一年他用冤狱 杀害了岳飞,是 年向金纳币称臣, 高宗竟被金封为 “宋帝”。秦桧 于书此帖前三月 刚进太师魏国公。 此帖笔意在米芾 和蔡京之间。帖 末自谓“凝寒笔 冻,殊不能工 也”,

第六章 宋辽金美术

第六章 宋辽金美术
钱塘(今浙江杭州)。贾师 古高 足。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 擅山水、花鸟。有出蓝之誉。 性 格豪放不羁,画分二体:一日 “细笔”;一日“减笔”,继承 五 代石恪,寥寥数笔,概括飘逸, 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影响。

马麟,生卒年不详,南 宋画家。 马远子。麟传家学, 工画人物、 山水、花鸟。论 者认为“麟的笔 法圆劲,比 其父秀润”。传世作 品有《层 叠冰绡图》、《夕阳秋 色图》。
8.吴炳《出水芙蓉图》

此图绘出水荷花一朵,淡红色晕 染, 花下衬以绿叶,叶下荷梗三 枝。作者用俯 视特写的手法,描 绘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 出淤泥而 不染的特质。全图笔法精工,设 色艳丽,不见墨笔勾痕,是南宋 院体画中 的精品。

吴炳,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毗 陵 武阳(今江苏常州)人。工画花 鸟,写生折枝, 妙夺造化,彩绘 精致富丽。绍熙初,光宗赵 悼皇 后李氏,赏识其画,授画院待诏。 画风 谨守院体,作品较多。
9.法常《松树八哥图》

此图画八哥鸟立于 老松干上,鸟 身以极为 概括的淡墨和浓墨画 出,用笔与用墨十分简 练,鸟俯 首啄羽的动 态生动而自然。松干 和松枝以淡墨写出,又绕以富有 变化的藤枝, 虚实相映,笔筒墨 润,堪 称逸品的之作。
林椿,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钱 塘 (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 (1174~1189) 时为画院待诏。工画 花鸟、草虫、果品,以 赵昌为师, 设色清淡,精工逼真,善于体 现自 然的形态,所绘花鸟果品,小品为多, 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 宛然欲活”。
7.马麟《层叠冰绡图》

此图画梅花两枝,疏 枝绿萼。一枝昂 首,一枝低 头含笑,充分表达出梅花 俏 丽的姿容,此图笔法精工巧 丽,故 有“宫梅”之称。画 幅中部有宋宁宗 皇后杨氏 所题“层叠冰绡”四字,上 部又题七言诗一首,把梅花 喻为汉宫 中的美女,使之更 增添了感情色 彩。

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

近六十年来的辽金史学研究

辽金史研究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辽金政权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和女真为主建立的,因此反映这两个政权历史的辽金史学也颇具民族特色,是中国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试就1949年以来辽金时期史学的发展作简要综述。

一、关于辽金史学的综合研究1.中国史学史著作对辽金史学的研究从史学史的角度对辽金史学作综合的研究,重要的成果主要有如下几部: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1957年商务印书馆修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重印本)对辽金史学的研究包括在第六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和第七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之中。

金毓黻先生肯定了辽金两朝的史学成就,包括《辽实录》、《金实录》和金朝所修的《辽史》等。

刘节的《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出版)共分十九个专题,其中有“辽金元明史学概观”专题。

作者虽然认为辽金的史官制度与宋代大体相同,史学派别也没有什么特点,却也表列了辽金实录的修订情况,并简要介绍了辽金两朝官府所修史书。

宋衍申主编、汪受宽副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其《封建史学的鼎盛》一章里讲了宋辽金元史学,其中作了这样的评述:“辽、金、元三朝史学,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到鼎盛期所体现的多民族史学吸收融合的一部分。

”该书有关辽金史学,不仅剖析了两朝修史制度的因革,而且在记述《辽史》、《金史》编修过程时,简述了辽金官修和私修史书以及野史笔记的情况,指出辽金与元朝史学承继唐宋史学的传统和丰富中国史学内容的民族特色。

瞿林东先生所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关辽金史学集中于第五章《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深化———宋辽金史学》。

作者以《辽金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为标题分六个方面(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辽代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辽代史学与民族融合、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辽金的史官制度、史学活动、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史学的成就,突出强调了辽金史学的时代特点,即民族特色和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

中国书法史课件

中国书法史课件

04时代书家
PART
智永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李邕 怀素 张旭 颜真卿 柳公权 杨凝式
05书论名篇
PART
孙过庭《书谱》 李嗣真《书后品》 张怀瓘《书断》
张彦远《法书要录》
06书坛纪事
PART
楷书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画和结体上创造了 多种形式,积累了各种经验,到隋唐终于发展到了极致,出现 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唐书尚法。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 为天下第二行书。
PART
07备注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 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四 三国两晋 南北朝
PART
PART
01朝代
三国(魏蜀吴)公元220-公元280年 两晋(西晋东晋)公元265-公元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
PART 02书体
魏碑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十国公元902-公元979年
PART 02书体
行书 楷书 草书
篆书
03代表碑帖
PART
《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龙藏寺碑》智永《千字文》欧阳询《九成宫》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陆柬之《陆机文赋》褚遂良《孟法师碑》褚遂良《雁 塔圣教序》李邕《李思训碑》张旭《肚痛帖》《古诗四帖》怀素《论书帖》 《苦笋帖》李阳冰篆书《颜氏家庙碑》徐浩《不空和尚碑》怀仁《集王圣教 序》柳公权《玄秘塔碑》柳公权《神策军碑》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颜真 卿行书《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
PART 02书体
甲骨文 金文 朱书墨书
玉书石刻
03代表碑帖
PART
甲骨文书法 金文书法 《散氏盘》 《大盂鼎》 《石鼓文》
04书坛纪事
PART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概述1、宋朝的文化发展趋势,基本上与其积弱积贫的国力相应,尽管有其自身发展的某些特点,文化巨匠也层出不穷,唐宋古文八大家,宋朝即占六人,但从总体的格局和气度而言,它终究难以和强盛的唐朝所表现出来的恢弘相比拟。

2、宋代的书法在起点上有着先天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客观方面:○1书法自从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之后,师生相传的“道统”一直未绝。

即使像南北朝时的长期分裂板荡,但因王羲之本成长于东晋,所以“江左风流”也仍由羊欣、智永等人继承下来并传至唐代。

五代的动乱,即发生在中原,而且数年就破坏一次,因此这一绵长的传统遭到了致命的阻断。

○2历代优秀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尽管宋太宗后来命王著鉴定内府所藏刻成《淳化阁帖》,只有二府大臣才能蒙赐一套,它对于促进书法复兴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书法遗产垄断所造成的后果,是真正有天才的书家失去了鉴古开今的良机。

3、宋代书家们大多以唐人为梯航,一则是因唐为近代,书迹还较易寓目,二则便是晋帖已成奇货的缘故。

4、由于唐时对读书人在科举进身和官吏考绩两方面的书法要求到宋代已不复存在,朝野不再以书法相尚,必然使产生大书家土壤贫瘠不堪。

但是毛笔还在使用,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子为了博得当世主文者的欢心,竭力模仿他们的书体。

这种及其短视的实用主义做法,造成了宋代特有的“趋时贵书”现象。

5、欧阳修在编纂《集古录》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认识到当代与古人的差距已至不可等闲视之的地步。

与当时已处于书法巅峰的蔡襄一道,为促进宋代书法转机的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时实践努力,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

他们通过知己知彼的权衡,突破了唐人的樊篱,闯出了一条“尚意”的新路,而帮助他们达到目的的思想武器,即是禅宗。

6、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起源于唐代中期,发展到宋代,已成为士大夫的宗教。

这一方面是因为宋朝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扈从帖》,用笔简练精巧, 结体闲雅温静,于洒脱中可见 优游飘然的情境。
《澄心堂帖》
《扈从帖》
读诗歌,了解书法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掉歌头》
2、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 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 “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 碑》、《赤壁赋》、《醉翁亭记》等。
朱熹 (南宋)
张孝祥(1132—1170),字国安,号于湖 居士,和州乌江(晋安徽和县)人。张孝祥 天资敏妙,政事、文章、诗词、翰墨皆远过 于人。其书法从颜真卿、米芾出,而能自变 一体。传世墨迹有《台眷帖》、《关彻帖》 、《紫沟帖》等。
苏轼 比如其中一些 “我”字,不取钩, 而是一泻而下; “州”等字末尾均 以锋利之锋芒而写 出。
苏轼 归去 来兮 辞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 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洞庭春色赋》 笔意雄劲,姿态闲 雅,潇洒飘逸,而结 字极紧,集中反映了 苏轼书法“结体短肥 ”的特点。
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 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 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 。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 书画当观韵,皆是此意。
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 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 学家、画家。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 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 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 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 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5、宋徽宗赵佶(1082-1135)
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他 广泛收集民间文物,命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和 《宣和画谱》等。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 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 变化二薛(薛稷,薛曜 ),形成自己的风格,号 “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 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 其代表作品有:草书团扇、牡丹诗册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后
世称他黄山谷。《宋史· 文苑传》称他: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 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书法博采众长,结体紧凑,代表作有《书李 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 诗卷》、《花气熏人帖》等。
用笔生涩老辣,结字呈放射状。
宋四家
1、蔡襄 (1012-1067)
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 之前。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 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蔡襄楷、行、草书皆能。 蔡襄书法宋人 皆奉为第一,尤为欧阳修、苏东坡所推崇 ,苏东坡认为他本朝第一。

《澄心堂帖》 全文以行楷写成,結构端正略 扁,结体沉稳端雅,拥有雍容 华滋的韵味。
yao
南宋四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以诗、词、散 文著称于世,并长于史学,兼善书法。草书 习张旭,行书学杨凝式,有《自书诗卷》、 《怀成都诗卷》、《上问帖》、《野处帖》 等传世,其中《自书史卷》可视为陆氏的代 表作,用笔沉雄苍老,精爽飞越。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 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有《石湖集 》、《吴船录》等。范成大诗词、文章皆善 ,尤以诗名世。范式书法主要工行草,师承 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家而自变一体。
《蜀素帖》 此帖用 笔多变,爽劲利落, 随意而适,表现了动 态的美感。
《论草书帖》,草书。纸本。随笔一则。纵24.7厘米,横37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取法晋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米 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
北宋时期的书法
• 欧阳修与其书学思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 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有《欧阳文 忠集》、《集古录》等。
范成大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紫阳、考亭、云谷老人等。存世作品有《秋 深帖》、《城南唱和诗》、《卜筑帖》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秋深帖》,用笔轻捷 自如,笔力柔弱,但却信笔草草,结字平正 典雅,字距紧密行距宽松,墨色浓淡相宜, 他的书学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苍 劲 老 练
《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 物院。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 拘谨,从第三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 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第二行还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 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 ,而极得天然之妙。
《松风阁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 ,意韵十足,堪称行书之精品。
4、米芾(1051-1107)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 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 止颠狂,人称“米颠”。 在书法方面,他在宋四家中虽同为尚意 ,但更多的属于传统尚法派,恪守晋法。崇 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笔意,尤其擅长临摹 ,人称其字为集古字。同时他提倡在二王基 础上概括出来的平淡天真的意趣。代表作有 《蜀素帖》、《珊瑚帖》等。
又说学书不必倦于笔砚,多阅古墨迹,求 其用意,所得宜多,指出书学不能死学, 而要活用,此乃“得意忘形”也。他还进 一步认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 仿他人,谓之奴书。”这些见解不仅改变 了自己,还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这些重 要的论断,是“尚意”书风的理论先导, 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尚意”书家的 出现提供了契机。
书学思想: 欧阳修以振兴书学为已任,编成《集 古录》,他呼吁全社会都能于书法用 功,振兴书学。身体力行,单日学草 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十年不 倦,以使自己的书法实践和认识水平 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他编写《集古 录》,得以拓宽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逐步获得真理 所致。他阐述书学当通过个别,寻求 共性,一旦把握共性,则可达到一通 百通。即“遗貌取神”。
宋朝
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 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 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 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米芾、黄庭坚、蔡襄)。四家之外,宋徽宗赵 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趋时贵书"含义 北宋前期书坛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 象,即学书者大多不愿师法古人,而 是本着实用主义的观念趋时所尚,称 为“趋时贵书”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