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还未寻见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2021年1月8日,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课堂笔记,总字数为3000字左右。

本文笔记着重介绍了11世纪至12世纪中国北方三个国家——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国家形势,三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情况。

1. 辽国辽国的成立时间为907年,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所建立。

辽国历史上的经济以领土的扩张和农业的发展为特征。

2. 西夏西夏于1038年建立,因为位于西北边疆地带,又叫做“西夏边陲国”。

西夏与中原地区的战争不断,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却十分繁荣,这主要是因为西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交易。

同时西夏也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3. 北宋北宋的建立时间为960年,是由赵匡胤所建。

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全国性的学校,让人们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逐步发展出了繁荣的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4. 三国并立时期11世纪和12世纪的中国北方,辽、西夏和北宋三国统治着各自的疆土。

三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战争、内斗,也有互相勾结以抗御其他国家的各种情况。

这些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后期以来,中国北方历史的走向和演变。

5. 经济方面的交流三国之间的商业交流活动十分频繁。

辽、西夏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商业活动和物资方面的交流十分繁荣。

另外,北宋还有一种神秘的国际贸易活动,叫做“钞引”。

这种贸易模式可以把国家的物资变成金钱,送到遥远的海外。

6. 文化方面的交流11世纪时,中国的文化素养程度已经比较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歌和绘画艺术。

各国都在文化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辽国诗歌风格奇特,西夏则是民族风格浓厚,北宋则崇尚古典文化和书法艺术。

7. 政治上的变化三国之间不断发生政治上的变化,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势力。

辽国开始向南方扩张,对北宋形成威胁,通过联络西夏,形成“契丹、夏窃室”,但实际上后来两国结盟,反而成为了共同抗御辽国的力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第5课《辽、宋、夏、金并立》听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第5课《辽、宋、夏、金并立》听课笔记

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第5课《辽、宋、夏、金并立》听课笔记一、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历史地图,标注出辽、宋、夏、金四个政权的地理位置,简要介绍这四个政权的时间背景。

1.2 提出问题:“在同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政权?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学生活动:•观察历史地图,对四个政权的地理位置有初步了解。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

过程点评:•导入部分通过直观的历史地图和问题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教师行为:1.2.1 介绍四个政权的建立•分别讲述辽、宋、夏、金四个政权的建立过程,包括其建立者、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

•强调这四个政权并存的历史时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1.2.2 分析四个政权的特点•分别介绍四个政权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不同政权之间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1.2.3 探讨四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分析辽、宋、夏、金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关系,包括著名的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四个政权的命运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

1.2.4 课堂讨论•提出讨论话题:“你如何看待辽、宋、夏、金并立时期的历史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对比和思考,深入理解四个政权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对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四个政权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

•课堂讨论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教师行为:•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的提纲:•一、四个政权的建立•辽•宋•夏•金•二、四个政权的特点•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三、四个政权之间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四、历史意义学生活动:•根据提纲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中国古代文学史听课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听课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听课笔记(宋代部分)《村行》是首记游七律王禹偁:北宋初期的第一个作家。

1、分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诗的意象:“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象新颖,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这并不违反事实,作是作者着一‘立’字,把自然拟人化,山峰顿时有形有思,有了生命,于是,此时的‘无语’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于是,山峰不再是山峰,我们从这独特的意象中,看到的是诗人独立寒秋,悄立斜阳的孤独形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的六个意象分别是:雨、雪、鼓琴、咏诗、围棋、投壶。

《天仙子》是首“嗟老叹春,揽镜自伤”的情绪。

张先:世称张三影或三影郎中。

后期:约定落红:青春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论):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虽从《暗别离》化出,但这样的画面则是得力于“破、弄”两个动词的生动传神。

明月着意穿云,春花有心弄影,这就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故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曰:“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边塞诗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未能在东然山刻石记功,即未建边功。

燕然:山名,在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之杭爱山。

《后汉书。

窦宪传》载,窦宪为车骑将军,。

大败匈奴,遂登燕然山,云塞三千余里,刻古籍勒功,纪汉威德。

归无计:即无计归,没有理由回去。

《岳阳楼记》文体特点:骈散相间,韵白夹杂‘古仁人之心’指: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浣溪沙》晏殊:有《珠玉词》传世3、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的意蕴:两句写春花落去,春燕归来,伤逝而达观的复杂情思。

古文史(二)听课笔记(宋辽金文学)

古文史(二)听课笔记(宋辽金文学)

古文史(二)听课笔记(宋辽金文学)知识要点:1、宋初诗坛最早流行应答酬唱、浅切易晓的“白乐天体”。

代表人物有:徐.、李。

等2、白乐天体之后真宗时盛行晚唐体,他们尊崇的对象是贾岛、姚合,多写山野闲逸情趣,诗意偏狭,以锤炼字句为能。

代表是“梅妻鹤子”的林蒲,有名的佳句“疏影横斜水情浅,暗响浮动月黄昏”。

3、与晚唐体诗风一致的还有惠崇、希昼等九位僧人。

4、宋初最早提倡儒学复古和文体复古的代表人物是柳开-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他之后还有:张景、姚穆修等人。

5、王禹是宋代文学创作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有《山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6、西昆派: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因杨亿编为《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代表作者为杨亿、刘筠、钱惟等人。

收录的诗全部使近体律诗,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形式上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7、范仲淹,字希文,有著名的《岳阳楼记》8、诗文革新的进一步发展却导致儒学复古思潮与文学自身的分离。

9、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文备众体。

有《六一词》《醉翁琴曲外编》。

他在《朝中措》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10、王安石的文章以明理见长。

他写了不少咏史诗,也以议论见长。

著名的《名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

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与此的复杂感情。

第一首属于翻案文章。

他的后期诗作在艺术上愈趋成熟,既长于取境,又精于锤炼,题材上也有所收束,多为写景诗,体裁上以绝句小诗为见长。

11、曾巩,字子固,整理了《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典籍。

在北宋文学家中,他的文章较为质实,缺少情致,是古文家中保守持重的代表。

12、苏辙,有史论文《六国论》《三国论》,优回环往复、舒畅灵活的特色。

13、宋初词坛仍程序五代花间词派的余绪,袭用艳情、别情的旧有题材,采用令词小曲的传统形式,词进一步雅化,文人化。

这方面的代表有晏殊、欧阳修等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笔记一、原文:初,权谓吕蒙(méng)(2)曰:“卿(qīng)(3)今当涂(4)掌事,不可不学!”蒙(5)辞以军中多务(6)。

权曰:“孤(7)岂欲卿治经(8)为(wéi)博士(9)邪(yé)(10)!但(11)当涉(shè)猎(12),见往事(13)耳。

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14)鲁肃过(15)寻阳(16),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17)才略(18),非复(19)吴下(20)阿蒙(21)!”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22)刮目相待(23),大兄(24)何见事(25)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注释:(1)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3)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9)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11)但:只,只是。

(12)涉猎:粗略地阅读。

(13)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14)及:到,等到。

(15)过:经过。

(16)旬阳:古县名,位于湖北黄梅西南。

(17)今者:如今,现在。

(18)才略:才干和谋略。

(19)非复:不再是。

(20)吴夏: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第五章 宋辽金元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鼎盛

第五章 宋辽金元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鼎盛



二、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
(1)宋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为 学术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 环境。 (2)宋代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从皇 帝到下层官吏都重视史事,社会上读史讲 史蔚然成风,史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从而 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繁荣。




(3)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的普遍 使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史书的大量印制和 流通创造了方便条件,有利于史学的普及。 (4)宋朝科举事业发达,读书人的队伍不断扩 大,各阶层士民对史书的需求增大。宋代有些史 著,本来就是为科举所著,如王应麟所作的《玉 海》。 (5)前代积累的丰富的修史经验,为宋代史家 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左传》对《资治通鉴》 产生的影响;《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对宋代 “会通”思想的影响;唐初设馆修史对宋初统治 者重视史事的影响,等等。


其五,南宋初年史炤撰《通鉴释文》,是当时流 传最广的音注。而所有注解《资治通鉴》者,以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为最重要,对 于《通鉴》的名物、制度、地理,以及史实异同, 都加以详细注释,并补充《通鉴》的不足。 改编《资治通鉴》:其一,朱熹及其学生赵师渊 共同完成《资治通鉴纲目》,成为纲目体史书的 滥觞,但它本质上仍是编年体。其二,袁枢写成 《通鉴纪事本末》,属于纪事本末体,已非编年 体。
《四库提要》:“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 详具,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 实前古所未见。” 章学诚:“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梁启 超:“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旧史界进化 之极轨。”



由于纪事本末体以善于叙事见长,故在《通鉴纪 事本末》问世后,仿效之作接连涌现,逐渐形成 了一个庞大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系列: 著名的有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和《元 史纪事本末》,明代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 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清李有棠的 《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清谷应 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以及近人黄鸿寿的《清 史纪事本末》等等。

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吴澄传答案

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吴澄传答案

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吴澄传答案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张德辉传阅读答案《元史张德辉传》阅读材料张德辉,字耀卿,冀宁交城人。

少力学,数举于乡。

试掾史台,会盗杀卜者,有司纵迹之,获僧匿一妇人,搒掠诬服,狱具,德辉疑其冤,其后果得盗。

岁丁未,世祖在潜邸,召见,问曰:“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 对曰:“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

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世祖然之。

又曰:“祖宗法度具在,而未尽设施者甚多,将如之何”德辉指银盘,喻曰:“创业之主,如制此器,精选白金良匠,规而成之,畀付后人,传之无穷。

当求谨厚者司掌,乃永为宝用。

否则不惟缺坏,亦恐有窃而去之者矣。

” 世祖良久曰:“此正吾心所不忘也。

”又问:“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德辉对曰:“农桑天下之本,衣食之所从出者也。

男耕女织,终岁勤苦,择其精者输之官,余粗恶者将以仰事俯育。

而亲民之吏复横敛以尽之,则民鲜有不冻馁者矣。

” 岁戊申春,释奠,世祖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如”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世祖曰:“今而后,此礼勿废。

” 世祖即位,起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下车,击豪强,黜赃吏,均赋役。

耆耋不远数百里来见,戴之若神明。

西川帅纽邻重取兵千余人,吏畏其威,莫敢申理,隶凤翔屯田者八百余人,屯罢,兵不归籍。

会签防戍兵,河中浮梁故有守卒,不以充数。

悉条奏之,帝可其请。

兵后孱民多依庇豪右,有以身佣藉衣食,岁久掩为家奴,悉遣还之为民。

八十卒。

(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 《元史张德辉传》阅读题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搒掠诬服,狱具掠:拷打B.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 任:承担C.畀付后人,传之无穷畀:赐予、给予D.农家作劳,何衣食之不赡赡:供养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B.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C.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D.对曰/孔子为万代王者/师有国者尊之/则严其庙貌修其时/祀其崇与否/于圣人无所损益/但以此见时君/崇儒重道之意何如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德辉虑事周全,仔细认真。

宋史研究概况

宋史研究概况

宋史研究概况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自元末至正五年(1345)修成《宋史》以后,历代学者以其粗疏错漏、繁冗芜杂,纷纷重修《宋史》。

元末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就曾想重修。

明正统(1436—1449)末年,其曾孙南京侍读学士周叙奏请许自撰《宋史》,进行了数年,书未成而病死。

正德年间(1506—1521),王洙撰成《宋史质》100 卷。

明朝廷也准备重修《宋史》,以礼部尚书严嵩主持,后亦无成。

柯维骐历时20 年,修成《宋史新编》200 卷。

万历年间(1573—1620)王惟俭修《宋史记》250 卷,明末钱士升成《南宋书》60 卷等,其中以柯维骐《宋史新编》最著名。

此外,王思义、王昂、汤显祖、刘同升、归有光、邵经邦等人,都曾重修《宋史》,亦多未成书。

明修《宋史》,无不是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以宋为正统;又都只是删节元修《宋史》成书,并无事增文省之可言,即使有少数订误,也无多大学术价值。

清初潘昭度得到明末汤显祖《宋史》旧本,拟加扩修,亦未成书。

乾隆二十年(1755)陈黄中成《宋史稿》219 卷,仍是未定稿。

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参与制定体例,邵准备先撰南宋史取名《南都事略》,然后再修《宋史》,章学诚也想重修《宋史》,均未成书。

仅有蒋伯超《南宋书》(不分卷)成书,传记只73 人,至清末,学者终于放弃重修《宋史》之举,陆心源撰成《宋史翼》以补《宋史》之缺①。

朝鲜李氏王朝正祖李祘主持重修《宋史》,将宋、辽、金三史合一,以宋为正统,历时20 余年,1791 年成《宋史筌》148 卷。

由外国学者重修《宋史》,这在古代学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明清两代不少学者编撰《资治通鉴》的续编,明初陈■首先修撰《通鉴续编》24 卷,体例实同《通鉴纲目》;成化年间(1465—1487),又有商略等《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27 卷,其后薛应旂以该书为蓝本,稍加附益撰成《宋元资治通鉴》157 卷;另有王宗沐的《宋元资治通鉴》64 卷,但都很疏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还未寻见
作者:柴念东
来源:《博览群书》2016年第12期
《宋辽金元史讲稿》是柴德赓(1908—1970)先生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系任教时的讲义手稿。

1946年至1952年,柴先生在辅仁大学任课时的讲稿有两种:《清代学术思想史》和《宋辽金元史》。

前者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邱居里两位先生整理出版,后者即为此册。

柴德赓先生于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在陈援庵先生的指导下,立志以宋史为研究方向,他在青年时代用力最勤的就是《宋史》。

虽然当时家境贫寒,又要鞠养儿女,但他还是节衣缩食,买下了老同文本《宋史》一百册,用以攻读。

柴德赓先生在陈援老的教诲下,加之自身的勤勉,在史学上有很大进益。

家中藏书也逐渐宏富,“茆屋三四间,充栋贮经史”,仅《宋史》就有两部。

从目前整理遗稿的情况来看,他最初买下的《宋史》一直带在身边,尽管抗战期间全家流离中原、辗转西南,越秦岭、穿蜀道、渡川江、入白沙,性命堪虞,但《宋史》未尝须臾离也。

1970年柴德赓先生于苏州尹山湖农场不幸去世,在处理遗书时,夫人陈璧子先生考虑到子女中并无攻读史学者,遂将生前遗留书籍先后捐赠,计五千余帙,唯独一套点校过、附带有大量批注的《宋史》交与了次子柴邦衡留作纪念。

柴德赓先生与宋史的因缘之深也若此。

然而,他的宋代专门史研究成果并不多,仅1941年有一篇《宋宦官参预军事考》发表于《辅仁学志》。

1949年后,由于工作和历次运动的关系,他的主要研究精力偏向清代学术史及苏州地方史,直到协助陈援老点校《新五代史》才又重新做宋代专门史研究。

在整理遗稿时,我们发现他有许多宋史研究的计划,但都因世事变迁而未付诸实行。

他在“文革”中的一份自我检查的笔记中,曾列举自己学术研究的排序,宋史居首,清代学术思想史次之。

可见,他一生最钟爱的还是宋史研究。

时也命也,真可谓壮志未酬。

他的宋史教学成果则体现在此册《宋辽金元史讲稿》中,该讲义成稿时间为1946年,时值抗战胜利,百废方兴,学界气象一新。

讲稿侧重点是两宋的军事史,从这个角度认识宋代兴亡及后续朝代更迭,这或许是他有鉴于抗战之艰辛而为之。

此册讲稿为手稿,提纲挈领,个别内容的顺序及编排衔接不上。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后学者研读柴先生讲稿的精髓。

柴德赓先生讲课时必定加入大量史实、掌故,使内容丰富起来。

《清代学术史讲义》就是一个例子,讲稿配上李瑚先生的笔记,生动活泼,而《宋辽金元史讲稿》的听课笔记迄今未寻见,实为憾事。

柴德赓先生在书法上也有成就,特别是行草小楷有米元章的骨架兼董玄宰的流畅,到抗战胜利后书已成格,潇洒自如,颇得陈援老的赞誉,这更激励他临池不辍。

此册讲稿正是他书法大进后的成果,展读此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此书之付梓,一为缅怀前修,一为启迪后来。

谨对商务印书馆致以诚挚的谢忱!
(作者系柴德赓先生之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