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书法
历代书法欣赏年表

何尊曶鼎簋散氏盘(全本)四祀其卣(《其壶》、《四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壶》)颂鼎(北京故宫、上博、台北故宫)遂公盨(豳公盨燹公盨)越王勾践剑铭鱼鼎匕盘宰甫卣子仲姜盘中山王三器(中山王鼎方壶圆壶)柞伯簋铭苏轼司马光苏洵苏辙苏过苏迈沈辽孙抃宋庠邵B白砥白谦慎白爽白煦包尉东包俊宜鲍贤伦卞雪松C 蔡梦霞蔡祥麟曹宝麟曹容曹寿槐柴建方柴建国陈初生陈大中陈奋武陈海良陈浩金陈景舒陈巨锁陈平陈新亚陈永正陈忠康陈振濂陈洪武陈丹诚陈素民陈丁奇陈其铨陈奇禄陈维德陈文杰程良曜程十发储云丛文俊崔廷瑶崔学路崔志强D 戴家妙戴兰村戴小京邓代昆丁骏丁振来杜忠诰段成桂F 方传鑫方志勇范硕范曾封俊虎冯勇G 高惠敏高式熊干学渝葛冰华管峻关湛机顾工古泥郭列郭仲选郭子顾翔谷有顾宇平绪荃驰H 韩戾军韩少辉韩天衡韩云山何斌何昌贵何道宽何国门何开鑫何来胜何连海何连仁何满宗何应辉洪厚甜洪亮洪丕谟侯开嘉黄承利黄惇黄简黄君黄君实黄学江黄胄华人德胡崇炜胡传海胡公石胡恒胡抗美胡伦光胡秋萍胡朝霞胡紫桂J 蒋瑾琦蒋维崧纪光明金伯兴金丹金鉴才金开诚金意庵金玉甫K康殷康庄康成元柯云翰孔依平L 赖少其赖智豪乐泉乐心龙连登连家生连胜彦梁炳伦梁鼎光梁披云李铎李刚田李普同李啸李双阳李有来李松李小如李强李胜洪李骆公李文岗林邦德林鹏林剑丹林岫刘京闻刘新德刘江刘灿铭刘炳森刘正成刘一闻刘云泉刘小晴刘迺中刘才昌刘恒刘有林刘洪彪刘彦湖刘开强刘颜涛刘迺中柳倩柳学智柳炎辰凌卓平龙开胜<="" td="" style="font-size: 14px;卢逸卢有卢中卢乐群洛齐芦荻陆家伦杰骆恒岩光南衡贤光吕如雄吕家恂吕佛庭M 茅大容毛峰毛国典马奉信马士达马世晓马学智梅墨生苗培红米闹闵祥德莫武穆棣N 聂成文O 欧广勇欧阳中石P 庞志英潘良桢潘振元庞中华Q启功邱振中祁小春权希军邱世鸿丘仕坤漆钢仇高驰R 饶宗颐任平S邵岩沙曼翁沈定庵沈鹏申万胜申西岚石开孙伯翔孙其峰孙晓云苏金海史穆邵秉仁苏士澍苏树辉沈培方佘雪曼苏华T 田树苌谭以文田蕴章田英章田绍登佟韦童衍方童迅W 王学仲王镛王冬龄王澄王友谊王岳川魏启后尉天池沃兴华吴丈蜀王治国翁闿运武中奇吴建贤吴东民王南溟吴振立王朝瑞王祥之王楚材文永生王学岭王乃勇吴善璋魏哲汪永江王宝贵王刚吴行王志敏文永生吴震启王学雷吴勇韦斯琴吴震启王丹王忠勇王冰石王向友王己千王民基王壮弘王北岳王静芝汪中吴平吴建源王永安卫俊秀卫知立王乃钦王卫军王建平王歌之翁闿运王福权X 徐本一旭宇薛龙春薛夫彬薛明辉徐海谢冰岩徐庆华徐正濂许雄志肖弟熊伯齐谢云徐利明徐世平徐思寒谢小毛薛养贤徐畅解小青徐云叔谢宗安薛平南徐邦达夏湘平相见迟RogerK.ChungY余正杨仁恺言恭达颜家龙姚奠中于小山于曙光于明诠尹海龙袁绍明恽建新郁民华羊晓君宇文家林燕守谷幺喜龙余国松严沧海Z 赵朴初张海张旭光朱关田张飙钟明善周慧珺张继张虎张羽翔曾翔祝遂之张强赵雁君周俊杰祝嘉周志高张华飚赵绪成张业法周祥林张青山张改琴张传旭张荣庆赵长青周永健翟万益张宇赵永金周德聪张六弢曾来德朱敏庄天明朱寿友张桂光周树坚赵冷月钟国康朱以撒张学群邹涛章祖安张智重张锡良朱培尔张景岳张锡庚周永健张光宾张松莲朱家溍査仲林张坤山赵山亭郑培亮朱大霖张士东张少怡。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时期之一,尤其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的书法艺术在形式、风格、写意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宋朝的书法形式宋朝的书法形式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四种,其中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流行。
楷书以字正、笔直、结构严谨为特征,行书则更加圆润、飘逸、多姿多彩。
草书则更加潇洒、自由,颇有一种抒发情感的感觉,而隶书则显得更加古朴、庄重。
二、宋朝的书法风格宋朝的书法风格在形成和发展上,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秦汉古籍以及晋唐碑刻的丰富积淀,对于宋朝书法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此外,宋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智也是不可忽略的。
他们开创了不同的书法风格,这其中代表性的有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人。
米芾的书法风格崇尚自然、随心所欲,写情达意,笔力不羁不束,潇洒飘逸。
他的书法不仅在宋代一时风行,而且对后世书家的影响也深远。
苏轼则更具精美细腻之感,他的笔调圆润柔美,进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蘅塘体”。
黄庭坚的书法则显得古朴稳健,字体骨骼粗大,结构简洁,深沉厚重。
三、宋朝的写意与修辞宋朝书法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形象鲜明的写意以及晋唐以来积淀的诗文修辞。
宋代以前,书法就已逐渐地与诗文结合,并出现了一些用书法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宋代时期,这种书法与诗文更加密切结合,书家通过自己的笔法和墨色来表现文字的意蕴,凸显了书法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法注重小篆的演化和审美,从技术层面提高了书法的艺术性,同时也在策划和设计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这时期的书法表现出了轻松自在、勇于创新的特点,从而大大拓展了书法的艺术界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时期,其书法艺术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技巧高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从宋代书法家们的写作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审美品味以及自然人文情趣,这都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和点化。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

辽宋金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评析前言辽宋金元四大家是指北宋晚期至南宋、金、元时期活跃的四位杰出文人,分别为辽宁著名诗人苏轼、宋代著名画家文同、金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和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
他们各自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文学巨匠艺术风格苏轼以豪放之气和才情横溢而闻名于世。
他以清新婉约的诗歌、雄浑豪放的散文以及刚健有力的画作而广为人知。
苏轼独特的感受力使其作品充满了情感和哲理,同时充满了个人主张和社会观察。
影响评析苏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他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抒情即拓展”,提倡表达真实感情与思想,深受后来诗人的追随。
其次,他的散文风格雄浑豪放,对宋代以至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苏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观察为基础,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并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
文同:笔墨精妙艺术风格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以他的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擅长以简练明快的笔墨勾勒出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
他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将自然美与内心感悟相结合。
影响评析文同在中国山水画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倡导“似写非写”和“神韵和体”,强调作品中应有灵动之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后世山水画家学习与借鉴的对象。
赵孟頫:书法宗师艺术风格赵孟頫是金代著名书法家,也是南宋年间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瘦劲有力的笔画和工整流畅的布局为特点。
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字体,并以其深沉内敛又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而成就卓越。
影响评析赵孟頫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将楷、行、草三种字体相结合,并注重字体间的变化和连贯性,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其次,在气势与细节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使得后世书法家在学习中可以借鉴他的技艺。
同时,赵孟頫注重笔墨与心情相结合,强调自我表达,对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汉卿:曲艺宗师艺术风格关汉卿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杂剧为主。
中国美学史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学

宋辽金元的文化成就,主要有:第一,经学方面。开创宋学(与汉学相对应,并共同构建中 国传统经典诠释学理论体系),创立“四书学”以完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系统,疑经、改经、 补经、删经之学风大盛,重建文化新秩序(尤其体现在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典籍中)等。 第二,史学方面。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王应麟 《玉海》、马端临《文献通考》,以及《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典章》(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三礼 图》《考古图》《博古图》等。第三,文学艺术方面。宋词、宋文、宋诗、宋元文人画、宋 元书法、金石学与说唱文学等。第四,科技设计文化方面。“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 火药和指南针都是在宋元时期产生的;沈括《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李诫《营造法式》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建筑设计论著;还有苏 颂《新仪象法要》、陈旉《农书》、王祯《农书》等;瓷器设计,以宋代五大名窑(汝、官、 哥、钧、定窑)和元代青花瓷为代表,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准,并被誉为宋元审美精神的重要 体现者。
400多年征战与大一统的时空流变,始终都是以“中华”天下观为核心,而且力量强大的政权, 都把自己看作中国的正统,坚持着中国天下观和中心观。因此,宋辽金元时代多样性的时空 美学同时又是中国型的天下观中的美学。宋辽金元时期的空间分割、流动、统一,同时也呈 现出中华民族美学的分类、流动、统一。
中国美术史 宋辽金 绘画 书法 ppt

鹤 棘 雀 图
双喜图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 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东)人。 熙宁初,诏与艾宣、丁贶、葛守昌 画垂拱殿御启鹤竹各一扇,而以白 为首出, 因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 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 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 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 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 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 画风。传世作品有《寒雀图》、 《双喜图》(又名:《禽兔图》) 等。
山水十二图卷
(之一) 夏圭 南宋
情 怀 也 是 五 代 北 宋 画 山 中 水 高 画 士 中 隐 常 居 见 山 的 林 。 活 的 高 雅 生 , 出 而 展 发 派
画 墨 皴 擦 , 正 是 从 荆
水 间 有 二 人 奕 棋 , 全 浩 景 、 关 仝 等 人 的 北 方 山 水 的 石 岩 , 法 章 水 山 的 式
(部分)
黄庭坚 (北
宋)
米 芾
蜀 素 帖
蔡 京
听 琴 图 题
宋徽宗 赵佶
蔡京
王黼 仰观者
听琴图
“鹤 体 体 ” ” 的 雅 称 有 也 ,
筋
瘦 金 书 ” 或 “瘦
“
楷书千字文 宋徽宗 赵佶 赐童贯
宋代绘画兴盛及其特点: 宋代绘画兴盛及其特点
1. 职业画家的活跃 需求量增加,画家涌入城市商业市场,创作有 商品化性质的作品 2. 宫廷绘画的兴盛 翰林图画院,体制完善,规模扩大,对中国古 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 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平淡素雅,活泼清新, 为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题材风格多样化 内容广泛,分科变细,专门化的发展。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

(完整版)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及流派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不同流派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历史发展1.西周至秦汉时期书法的发展1.1 西周时期:金文的兴起1.2 春秋战国时期:秦简出现,隶书初成1.3 秦汉时期:小篆的流行,隶书成为主要书体2.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唐时期书法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崛起,楷书运用广泛2.2 隋唐时期:楷书达到繁荣巅峰,行书开始出现3.宋元明清时期书法的发展3.1 宋代:真草、行草盛行,宋四家成为书法的重要流派3.2 元代:隶书的复兴,注重笔法的变化和创新3.3 明代:大字派、小字派崛起,楷书发展更加细腻3.4 清代:影响深远的“八体书”崛起,各种书体并存不同流派1.隶书派1.1 颜真卿:隶书宗师,笔画工整刚健,气势磅礴1.2 杨凝式:注重灵动和变化,墨色浓郁1.3 赵孟頫:后期隶书代表,擅长笔墨运用和结体布局2.楷书派2.1 欧阳询:楷书奠基人,构字工整,笔画圆润2.2 柳公权:楷书代表,以行草和楷书兼长闻名2.3 刘勰:《文心雕龙》开创性地对楷书进行了理论总结3.草书派3.1 王羲之:草书宗师,创造性地将行草发展为草书3.2 颜真卿:除了隶书,他的草书作品也备受称赞3.3 怀素:兼擅草书和楷书,气势雄浑,墨迹丰腴4.行书派4.1 王献之:行书代表,以流利的笔法和独特的结体著称4.2 文征明:行书宗师,追求宽厚大气,力图达到“无论如何变,始终如一”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选集.pdf2.书法字帖集锦.doc3.书法发展历史时间线.ppt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保护原创作品的法律,禁止未经授权的复制、传播等行为。
2.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包括书法作品在内。
3.侵权:指他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作品,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
书法发展史503南宋辽金书法

• 赵令畤 是宗 室,苏轼在 颍州为官时, 赵为签判, 后受苏轼牵 连,坐废十 年。南渡后 袭封安定郡 王。作品 〈乔仲常画 赤壁图卷跋〉
赵令畤
孙觌
• 孙觌 字仲 益,常州 人,北宋 末为翰林 学士,曾 为钦宗草 降表。南 渡后官至 户部尚书。 作品〈平 江帖〉
米芾书风的追随者
• 由于党禁的影响,苏黄的书法受到冷落的同时, 米芾的字却备受青睐。 • 学米芾的人,大多有较好的笔性,却无十分显 赫的背景,他们和米芾一样,基本上是以书法 为毕生事业的。代表书家是刘焘、王升和米友 仁。
3、朱熹
• 字元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福建尤溪县人。宋代理学的集大 成者,诗人、哲学家。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 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 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在 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 时进行的政治斗争,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 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 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 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 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 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 影响。
1、,北宋时为太学 博士。南渡后历任中 书舍人、翰林学士、 参知正事。其存世作 品〈咏水仙花诗帖〉, 只用淡雅的笔墨勾勒 出凌波仙子的高洁。 其书法的萧散与诗意 融为一体,共同营造 出一种超然的优雅的 韵致。
• 字会之,江宁人 (今南京)。唯 存书迹〈深心帖〉 书于绍兴十二年 (1142年)之末。 • 前一年他用冤狱 杀害了岳飞,是 年向金纳币称臣, 高宗竟被金封为 “宋帝”。秦桧 于书此帖前三月 刚进太师魏国公。 此帖笔意在米芾 和蔡京之间。帖 末自谓“凝寒笔 冻,殊不能工 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辽金书法中国书法简史作者:叶培贵等第六章宋辽金书法叶培贵安艳红宋代是中国文化的又一个辉煌的时期。
邓广铭先生分析宋代学术思想时指出,由于唐代释道两家的教义学说盛行于世,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这使唐代后期以后的知识分子萌生了重新恢复儒家独尊地位的意识。
而在付诸实践时,却产生了排抵、交斗和融汇,从而形成了宋学。
从中央的文化政策上,没有重复秦皇汉武的文化专制主义,对儒道释三家无所轻重于其间,对思想、学术、艺术领域的各个流派,也一概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
这一政策,对当时学士士大夫们的思想的相对解放起了很好的作用。
因而,宋代文化不仅超越了前代,而且为元、明所不及。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文人集团的核心地位。
这一政治角色的变化,影响了文人心理。
一方面,肩负政治责任,使文人的政治、道德、伦理意识大大加强,在艺术领域内同样如此;另一方面,政治压力的重负,又使文人极需寻求心灵解脱的栖息地,因而各种文艺形式得到了极大重视,并适应他们的需求而有较大的变化。
具体到书法领域,一方面,文人们注意强调政治、道德、伦理观念在书法中的表现和意义,使书法也成为“载道”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他们又视书法为适意的雅玩活动,弱化对书法技巧形式的斤斤计较(“不计工拙”),而追求书法在表现个人情趣上的特有功能,从而将书法引向一个个人性色彩较为浓重的空间,形成所谓“尚意”书风,开书法艺术的新局面。
宋代书法得到了皇家更多的重视。
宋太宗淳化三年刊刻的《淳化阁帖》,在法帖传播方式上是巨大的进步,使原本深藏内府的许多巨迹,得以化身千百,流入寻常百姓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范本供不应求的矛盾。
《阁帖》所收,大多为文人较为常用的行、草和小楷墨迹,而非篆、隶、楷书碑刻,加上宋以后印刷的兴起、碑刻风气的衰弱,行、草书形式丰富、变化空间大,尤其适合个人情趣的发挥,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篆、隶、楷书在一定程度上的沉寂和行、草、小楷的流行,形成宋代书法活动的突出特色。
至于辽金两国,以武力立国,文化上虽没有特别突出的建树,但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有时也有可观,尤其是金。
宋代书法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
一、北宋前期北宋前期,国势初平,尚无暇顾及于艺事,兼以文人初得大用,心气正高,更无意规规固守于这种雕虫小技,因而书法发展,几乎是五代局面的自然延续,将近百年之间,竟没有大的起色,也几乎没有特别重要的书家出现,以致于欧阳修对此极为感慨:“今士大夫,务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而间有以书自名者,世亦不甚知为贵也!”宋初名家,大多是五代遗民,如徐铉来自南唐,王著、句中正、李建中来自后蜀。
徐铉(917~992),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在南唐官吏部尚书,入宋历任给事中、散骑常侍,后世有称“徐骑省”。
擅属文,精小学,有《骑省集》。
书法上擅长小篆,被认为能传李斯、李阳冰之学。
朱长文《续书断》说:“自阳冰之后,篆书中绝,而骑省于危乱之间,能存其法,……初虽患骨力歉阳冰,然亦精熟奇绝,点画皆有法。
”传世有《重摹秦峄山刻石》(993年),由其弟子郑文宝上石刊刻,今存西安碑林。
其弟徐锴亦工篆法篆学,人称兄弟二人为“二徐”。
王著,字知微,自称王羲之后人,由蜀入宋,自荐于宋太宗,获任翰林侍书。
其功劳主要在于主持《阁帖》的编订、刊刻,而由于他并不精通,造成《阁帖》颇多失误,因而后来人对他也是毁誉参半。
李建中是宋初书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祖籍京兆(今陕西长安)。
983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等职,为人冲退,淡于仕进,曾三次请求留任西京(洛阳)御史台,故人称“李西台”。
长于道学,曾参修《道藏》。
他对书法十分热衷,自称“平生有书癖”,特别留心杨凝式的题壁书法,“一回入寺一回看”(李建中《题洛阳华严院杨少师书壁后》)。
文献说他善于草、隶、分、篆,但传世最有影响的则是行书,书迹有《土母帖》、《同年帖》等。
欧阳修曾谓其与杨凝式“二人笔法不同,而书名为一世之绝”。
其书大要出于二王及颜,是晚唐常见的格局,用笔不事张扬,结构沉着稳健,墨色苍古凝重,风神含蓄内敛,有老儒气概,但器宇稍嫌狭小,个性略有未足,难惬人望,尤其不足以满足渐渐活跃的新朝文人的心意,因而后来遭到了激烈的批评,大多以为他的书法犹有五代衰飒之气。
显然,上述这些书家,是不足以给北宋书法带来振兴局面的。
比这些书家稍后的,有生长于宋代的李宗谔等人,由于主文或社会地位的关系,曾经有过较大的影响,但实际书法造诣甚至还不及李建中等遗民书家。
二、北宋中后期北宋书法发展的转机,来自于欧阳修及他身边的一群文人的共同努力。
欧阳修首先提倡:“学书当自成一家,其模仿他人,谓之‘书奴’。
”即主张书法不能专摹仿古人,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他文人主要有石延年、苏舜元、苏舜钦等及稍晚一些的蔡襄,此外还有周越等。
随后崛起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标志着北宋书法进入了黄金时期。
欧阳修(1007~1072)是这时的文坛盟主,他在理论上一方面大力推崇唐人,整理碑版法帖,撰成《集古录》,开创了金石学,使被遗忘的古代作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另一方面倡导“学书消日”、不计工拙的书法创作观念,开始建设新的书法艺术审美理论。
此外,他还推举蔡襄,提拔苏轼,树立本朝的典范。
他的这一系列努力,全方位地为宋代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延年喜作大字,苏舜元、舜钦兄弟好狂草书法,虽然都还不足以继武唐人,但他们聚集在欧公周围,组成了声势颇大的一个群体,对于扭转前此士人忽书的弊病,作用是不待言的。
周越与这个群体关系不大,但他的书法一度享有盛名,并影响了蔡襄、黄庭坚和米芾,对于宋代书法的转向兴盛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蔡襄是欧阳修竭力树立的典型,他屡屡推举蔡襄为本朝书坛的盟主。
蔡襄虽不接受,但在当时,却可以说是无愧的,对于宋代书法的发展来说,他是一个转折。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
卒谥忠惠,故亦称“蔡忠惠”。
他性忠直,能诗,善文,尤工书。
他号称精通各体,但主要风格渊源是王羲之、虞世南和颜真卿,因此尤其以楷书、行书、草书诸体为著名。
元郑枃《衍极》评:“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底所止。
蔡襄毅然独起,可谓间世豪杰之士也。
”苏轼《东坡题跋》中说“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苏轼评他:“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
”他提倡学书要以“神采为上”,“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书耳”。
这种观念虽然是前人已经提出的,但经过蔡襄重申,对于后来苏轼等人的尚意思想,应当是有一些作用的。
他的书法的最大特征是全面,晋唐兼修,各体皆能,其才能之全面,法度之丰足,在他之前的书家无人可比,对于沉寂不振的书坛来讲,太需要这样的书家登高一呼了。
欧阳修的推举,或许看重的正是这一点。
在欧阳修、蔡襄的时代,重要的首先还不是如何建立本朝的特色,走出本朝的路数,而是首先深入传统,汲取精华,欧公在理论上、蔡襄在实践上,分别完成了这个任务——当然,蔡襄之能列名宋四家,与他的创作中已经体现出的轻捷灵动、洒脱自然也有关系,这已经有宋人自己的味道。
他传世的书迹甚多,如《山居帖》、《陶生帖》、《谢赐御书诗》、《扈从帖》、《脚气帖》、《别已经年帖》、《万安帖》、《昼锦堂记》等。
或楷或行或草,都有自己温润婉畅的特色,虽然个性特征不算特别突出,但是一种娟娟清雅的气息,与前此的宋代书家相比,还是非常醒目的。
《离都帖》,十二行,一百一十二字。
现藏故宫博物院。
内容写自己离都,将渡长江南归,行至南京而痛失长子。
尽管谈及的是十分悲痛的事情,但是笔法、结构仍然十分平和,是他一贯作风的自然展示。
苏轼(1037~1101)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少见的全才和奇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工于诗、文、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开豪放派词风。
又善画,对文人画的形成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政治革新与保守派激烈斗争的时期,他的观点与王安石不同,被视为“旧党”,但他也并不完全赞成“旧党”的主张。
因此,在激烈斗争的双方中都未能很好地立足。
他一生仕途坎坷,虽短期在朝担任过礼部尚书,但更多时候则在各地担任地方官职,甚至被贬到偏远的海南等地担任低级官职,最后病逝于常州。
死后获谥文忠。
苏轼倡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佳乃佳”的创作观念,推崇自然本色的审美创造,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为最高的审美准则,掀起了“尚意”的旋风。
他的书法,化生于二王、鲁公及李北海等,而遗貌取神,不规行矩步,依靠杰出的依靠杰出的天份、丰富的学养和豪放的胸襟,信手挥洒,触处成妙,气质雍容,诚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即使不合法度处亦自具一种风流妍媚的风韵,姿质天成,其形质容或有憾,而神致绝不庸俗,每每令人得意外之喜,所谓“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者”,实际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合法”,甚至是“创法”。
苏轼执笔采用单钩古法,因而笔法比较特别,横多中锋,竖多侧锋,横轻竖重;结构得力于颜真卿、李北海,宽博横扁,右肩耸拔,字势欹侧。
整体看来,厚重朴实,而机巧暗生,后人评价像老熊当道、百兽畏服,非常传神。
如果依照唐人对于形式美的标准来衡量,他的笔法和结构过于随意,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按照黄庭坚的看法,其病处正是美处,犹如西施捧心,别有风韵。
这是宋代尚意书风观念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苏轼并不追求法度的完全合理,而更注重书法能够表现个人的情趣、态度乃至书写时的即时情感状态,因而他的作品,总能够体现出一种落落自得的神情态度,令人联想到他为人的豁达、为学的渊博乃至为文的浩淼,从而获得更加贴近其人生境界的艺术感受。
他传世的作品并非件件精品,但是当他的艺术才能、艺术情感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创造的作品,便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是《黄州寒食诗》。
《黄州寒食诗》,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在寒食节书写的两首五言古诗。
十七行,二百零七字。
苏轼47岁时书。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仕途的风云变幻与时令的凄清萧瑟、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悲凉……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东坡的心情激荡起伏,笔墨、书写在这激荡心情的左右下完全摆脱了技巧的束缚,从而成就了他所谓的“无意于佳”的书写状态。
这反而使他原先所积累的所有艺术养分得以充分自由的发挥和整合,甚至自身的潜能也喷涌流淌,无可抑制。
全篇起伏跌宕,宛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或蜿蜒盘曲、徘徊沉吟,或奔腾直下、激荡咆哮,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震撼力。
董其昌评:“余平生观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六卷,必以此为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