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学生出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2014年6月无机化学(含实验)A开卷考试试卷(后附答案)

A. 4,1,1,- B. 2,1,1,-
C. 2,1,0,+ D. 4,2,1,-
23.BeBr2分子中,Be原子所采取的杂化方式是(A)
A. spB. sp2
C. sp3D. spd2
24.决定原子轨道能量的量子数是(C)
A. n,l,m,msB. l,m,msC. n,l D. n,l,m
25.在医学上等渗溶液的渗透浓度为(B)
A. < 280 mmol·L-1B. 280 mmol·L-1-320 mmol·L-1
C. > 320 mmol·L-1D. 270 mmol·L-1-330 mmol·L-1
26.下列各组中,不属于共轭酸碱对的一组是(C)
(错)8.由极性键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对)9.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与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有关。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0.NH3;HS—;H2O;HPO42—的共轭酸的化学式分别是_NH4+,___H2S_,
_H3O+_和____ H2PO4—。
11.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与__缓冲比_和__缓冲溶液的总浓度有关。
A.HCl和Cl-B.H2CO3和CO C.H2CO3和HCO D.NH 和NH3
17.符号c(H3PO4)=0.1mol·L-1表示(D)
A.H3PO4溶液的质量浓度是0.1mol·L-1B.H3PO4溶液的摩尔质量是0.1mol·L-1
C.H3PO4溶液的物质的量是0.1mol·L-1D.H3P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
C.溶液中H+越多,其酸性越强
无机化学绪论教案

无机化学绪论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为无机化学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无机化学的定义、历史背景、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无机化学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及其与有机化学的区别;2.认识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3.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并掌握其中的重要里程碑;4.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无机化学的定义及其与有机化学的区别;2.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3.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及重要里程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化学的大致分类,引发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知识讲解(35分钟)a. 无机化学的定义及其与有机化学的区别(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无机化学的定义,即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的学科。
并结合实例对比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有机化合物。
b. 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10分钟)教师介绍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等。
同时,向学生阐述无机化学在材料科学、催化剂、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c. 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及重要里程碑(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的炼金术和中世纪的试错阶段。
接着,教师重点讲解无机化学的重要发展里程碑,如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亨利·莫西契的配位理论等。
3.思考与讨论(1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无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4.小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无机化学实验和科研项目,深入了解无机化学的前沿研究。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来向学生传授有关无机化学绪论的知识;2.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激发思考和交流;3.提问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引领学生理解和应用无机化学的知识。
无机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
2. 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化学键、晶体结构、热力学、动力学等。
3. 无机化学基本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实验操作等。
4. 无机化学应用:环保、能源、材料、医药等领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使学生对无机化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实验素养。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5. 课堂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无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系统讲解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突出重点、难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 实验操作: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离子、分子、键、化合价等。
2.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酸、碱、盐、氧化物等。
3. 分析化学方法:重量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4. 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实验与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定仪、光谱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编写要求:1. 每个章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教学方法要合理可行。
3. 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4. 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2课时,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化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八、教学过程1. 理论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实验课: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结构。
无机化学教案范文

无机化学教案范文教案标题: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掌握无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3.了解无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4.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无机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3.无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4.无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
三、教学过程:1.概念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对无机化学的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2.知识讲授(45分钟):(1)无机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a.无机物质的定义和特点;b.无机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按组成元素、按结构类型等。
(2)无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a.介绍无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冶金、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b.介绍无机物质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无机化学应用案例,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强调无机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听讲、互动、举手发言等);2.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表现评价(包括思维逻辑、问题解决能力等);3.学生书面作业评价(包括理解掌握情况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五、教学资源:1.电子教学课件:包括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2.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适用于相关实验的化学试剂和实验装置。
六、教学延伸:1.实验教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无机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工业企业、科研机构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无机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论文研讨: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进行研讨,拓宽学生的无机化学知识和研究视野。
《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思政

无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仅是元素和化合物的科学,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通过对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一、从元素周期律中感悟唯物辩证法元素周期律是无机化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揭示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可以感悟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元素周期律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
这些元素的性质差异很大,有的元素是金属,有的元素是非金属,有的元素是气体,有的元素是液体,有的元素是固体。
元素的性质差异是由于其原子结构不同造成的。
原子结构不同,元素的性质也就不同。
2. 元素周期律也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都遵循元素周期律,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这说明元素的性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元素的性质是由其原子结构决定的,而原子结构又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质子和电子都是基本粒子,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
因此,元素的性质也是统一的。
二、从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中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元素化合物是两种或多种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形成的物质。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组成元素的性质密切相关。
通过对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物质世界的可变性和永恒性。
1.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随着组成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金属与非金属化合后,金属的性质减弱,非金属的性质增强。
这是因为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其原子核外电子数减少,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减弱,从而导致金属的性质减弱。
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后,其原子核外电子数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从而导致非金属的性质增强。
2.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也随着组成元素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13无机化学考研初试真题(A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A 卷 科目代码813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满分150 分注意: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效;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0.5分)1. 某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462 min -1,其初始浓度为1.00 × 10-3 mol·L -1,反应的半衰期为 。
2. 如题例反应)()(2/1)(222l O H g O g H =+在298.15 K 温度下,Q p 和Q v 的数值差为 kJ·mol -1。
3. 已知氯仿(三氯甲烷)的\m vap H ∆= 29.4 kJ·mol -1,沸点为61℃,则氯仿的\m vap S ∆为 J·mol -1·K -1。
4. 有下列几种物种:I −、NH 3·H 2O 、CN −和 S 2-(1) 当________________存在时,Ag + 的氧化能力最强;(2) 当________________存在时,Ag 的还原能力最强。
(1710518)(−×=AgI K sp θ50210696)(−×=S Ag K sp θ721011)((×=+NH Ag K θ稳2121031)((×=−CN Ag K θ稳 )5.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硫酸在水中的酸性比它在醋酸中的酸性________;氢氟酸在液态醋酸中的酸性比它在液氨中的酸性____________;氨在水中的碱性比它在氢氟酸中的碱性________;相同浓度的高氯酸和硝酸在水中的酸性实际无法比较,这是因为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效应。
6. 反应2A + B 2D 的K p =B D p p /2,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力都使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是_______ 热反应,K c 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
无机化学课程介绍

无机化学课程介绍1. 课程介绍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反应和应用。
该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能和应用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化学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2. 课程内容该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原子结构和周期性- 化学键与分子构形- 气体和溶液中溶解度和酸碱度- 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包括配位化学、晶体学等在内的基础无机化学概念- 失配位化学和最新的无机材料合成方法和表征方法- 生物无机化学基础等3. 学习方法无机化学需要大量的记忆,但仅仅是灌输知识是不够的。
学生需要理解每一个概念背后的原理,具备独立学习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正确使用相关实验技能。
学生应该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积极参加实验和讨论,并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4. 实验部分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化学原理和实践基本操作。
实验包括晶体生长、配位化学、无机材料合成及其性质等。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实验手册,认真进行实验,注意实验安全,同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5. 考试形式无机化学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方式,通常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简答题。
考试中会涉及这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实验技能和相关应用知识,强调对概念理解和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学生也需要保持对化学研究前沿的关注,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6. 致学生们的建议首先,理清学习重点与难点,把握好学习方法。
其次,积极参加实验和讲座,积极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建立良好的协作精神和自我提升意识。
最后,关注领域最新进展,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潜力,努力成为无机化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无机化学
一、名词解释:
1.氧载体:生物体系中具有储存和运输分子氧功能的一类生物分子。
2.变构现象:血红蛋白的氧合过程中由于氧分子的结合而引起了蛋白中亚基间的协同作用。
3.紧张态(T态):脱氧状态下的血红蛋白。
4.松弛态(R态):氧合状态下的血红蛋白。
5.触发机制:一旦血红蛋白四个亚基中有一个亚基与氧分子结合后,蛋白分子即从T态转变
为R态,变得易于与氧分子结合。
6.波尔效应:在实际生物体系中,组织中的pH比血液中的低,使氧合血红蛋白更易于释放
更多的氧分子的现象。
7.配合物:由配体与中心原子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
8.卟啉:四个吡咯环通过次甲基相连具有多个双键形成的高度共轭大π键体系(共有11个共轭双键)叫卟吩,卟吩向外形成多个分支,形成卟啉。
9.血蓝蛋白:存在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血液中,以一价铜为辅基的蛋白,每个亚基中两个一价铜离子。
氧合状态下是蓝色,脱氧无色,氧合曲线同血红蛋白。
10.加氧酶:在生物体系中,氧分子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加合到有机底物分子中去的反应叫做加氧反应,催化该类反应的酶被称之为加氧酶
11.铁载体:是分子量较低、对铁(Ⅲ)专一性的螯合作用、微生物和植物用以由环境中吸收铁的复杂有机物的总称。
二、填空题。
1.钼酶可按其功能和结构的差异分为( 固氮酶)和(转氧酶)。
2.根据所含金属的种类,固氮酶主要可分为(钼固氮酶)、(钒固氮酶)、(铁固氮酶)。
3.生物固氮体系可分为(自生)和(共生)固氮两种类型
4.具有储存和运输氧功能的金属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蚯蚓血红蛋白)、(血蓝蛋白)、(血钒蛋白)。
5.根据所含血红素辅基结构的不同将细胞色素进行分类,常见的有:细胞色素a,细胞色素
b,细胞色素c等,它们分别由(血红素a),(血红素b),(血红素c)辅基组成
6. 钼酶的钼活性中心起着(底物结合并对底物进行氧化还原等生物催化)作用。
7.铁载体的分类为:(氧肟酸盐型),(邻苯二酚型),(柠檬酸-氧肟酸盐型)。
8.根据铜酶和铜蛋白的(吸收光谱性质)不同,一般将铜蛋白和铜酶所含的铜分为三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
9.目前已知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有四种:(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铁超氧化物歧化酶)、(镍超氧化物歧化酶)。
10. Zn2+在锌酶或锌蛋白中主要发挥(催化)和(结构调控)功能。
11(.锌指蛋白)是一类DNA结合蛋白,典型的锌指结构为(ββα结构)
12.碳酸酐酶可以使(二氧化碳水合和脱水)反应的速度加快13000倍和25000倍。
13.(羧肽酶A)主要催化蛋白质或多肽的羰基末端肽键的水解反应。
三、简答题。
1.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区别与联系:
1)存在状态:血液肌肉
2)结构:血红蛋白:由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辅基组成,由四个亚基结合组成,两个α链两
个β链。
四个亚基之间在脱氧情况下有相当强的相互作用。
肌红蛋白:由球蛋白和亚铁血红素辅基组成,但只有一个亚基。
二级结构中α螺旋的含量很高,共有8条α螺旋链和7段非螺旋链组成。
血红素辅基处于四条α螺旋链组成的空穴中,以保证血红素辅基与氧分子的可逆结合,而不发生氧化二聚反应。
3)功能:血红蛋白将分子氧传递给肌红蛋白储存,以供组织代谢。
4)载氧过程及机理:
①.肌红蛋白:随着氧分压的增大其氧合饱和度迅速增大,氧合曲线呈简单的双曲线形。
②.血红蛋白:在氧分压较低的情况下其氧和饱和度增加缓慢,只有当氧分压达到一定
值时,其氧和饱和度才显著增大,氧合曲线呈S形。
③.在氧分压较高的肺部,血红蛋白对氧分子的亲和力强,发生氧合作用。
在氧分压较
低的组织中,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减弱,将氧分子释放出来给肌红蛋白,供组织消耗代谢。
5) 影响因素:肌红蛋白的氧合过程几乎不受体系的Ph、离子强度等的影响,但红细胞中的H﹢、Cl﹣、CO2以及DPG的浓度的增大会减小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
2.铁的生物学调控:
①铁响应原件:运铁蛋白受体、储铁蛋白的表达受同一基因调控体系的调控
②铁调节蛋白:RNA结合蛋白能识别具有发夹结构的铁响应原件并与之结合,结合能力受铁的影响。
③调控机理:当细胞内铁缺乏时IRP-1与铁响应元件结合抑制了储铁蛋白mRNA的翻译而阻止储铁蛋白的表达,通过阻止核酸内切酶、核糖核酸酶等的作用而保护了运铁蛋白受体的mRNA,使运铁蛋白受体可有效地表达;当细胞内铁富足时,IRP-1不与铁响应元件结合,储铁蛋白mRNA的翻译得以进行,运铁蛋白受体mRNA的不稳定位点暴露,在酶作用下降解。
3.金属硫蛋白的生物功能:
①参与微量元素的储存、运输和代谢以及重金属的解毒作用。
②自由基清除作用。
③参与激素和发育过程的调节,增强机体对各种应激的反应。
④金属硫蛋白与金属代谢紊乱而引起的多种疾病有关。
4.锌的生物学功能:
①具有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②参与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③锌对细胞凋亡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又能够诱导细胞凋亡。
四、论述题。
阐述铁元素在生物体内运转调控过程。
长期的生物进化使不同的生物体拥有不同的维持铁离子动态平衡的吸收、转运和储备系统,使生物体吸收的铁以金属酶、金属蛋白或小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
铁的吸收:微生物和植物用以由环境中吸收铁的复杂有机物——铁载体,仅对铁(Ⅲ)选择性结合,所结合的铁(Ⅲ)处于高度自旋态,动力学性质活泼,使铁载体结合的铁(Ⅲ)能向细胞内其他配体或蛋白质释放。
哺乳动物可以吸收的铁有两类: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
铁的转运:维持生命体中铁的含量以及新陈代谢起重要作用的键合蛋白——运铁蛋白,在生理条件下,CO3 2- 离子为伴阴离子,人血清蛋白可逆的结合两个铁(Ⅱ);而运铁蛋白
是唯一需要伴阴离子参与的金属蛋白。
运铁蛋白受体可与两个运铁蛋白结合。
铁的储存:储铁蛋白的功能:在铁的循环使用中起铁储备作用;对进入细胞内的铁的管理,既可为铁蛋白的合成储备铁,又可防止过量进入细胞的铁水解、聚合、沉淀而起解毒作用。
铁的生物学调控: 当细胞内铁缺乏时IRP-1与铁响应元件结合抑制了储铁蛋白mRNA的翻译而阻止储铁蛋白的表达,通过阻止核酸内切酶、核糖核酸酶等的作用而保护了运铁蛋白受体的mRNA,使运铁蛋白受体可有效地表达;当细胞内铁富足时,IRP-1不与铁响应元件结合,储铁蛋白mRNA的翻译得以进行,运铁蛋白受体mRNA的不稳定位点暴露,在酶作用下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