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解析
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络及其移动性管理

第2章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络及其移动性管理第一代(1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模拟技术,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欧洲的GSM和北美的DAMPS和IS-95 CDMA技术等,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是GSM系统(简称G网)和IS-95 CDMA系统(简称C网)。
第二代(2G)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其主要特性是为移动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语音业务以及低速数据业务。
2.1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系统2.1.1 蜂窝系统的发展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等单位提了出来,但其复杂的控制系统,尤其是实现移动台的控制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成熟,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以及表面贴装工艺的广泛应用,才为蜂窝移动通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直到1979年美国在芝加哥开通了第一个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业务)模拟蜂窝系统,而北欧也于1981年9月在瑞典开通了NMT(Nordic 移动电话)系统,接着欧洲先后在英国开通TACS系统,德国开通C-450系统等。
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可以说是移动通信的一次革命。
其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并增大系统容量,网络的智能化实现了越区转接和漫游功能,扩大了客户的服务范围。
第一代模拟系统主要有四大缺点:1、各个系统之间没有公共接口;2、很难开展数据承载业务;3、频谱利用率低,无法适应系统大容量的需求;4、系统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窃听,易做“假机”。
尤其是在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因此系统相互之间不能漫游,给移动用户造成很大的不便。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GSM、IS-95以及D-AMPS三种。
我国的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是GSM标准制式。
2.2G SM系统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主要电信运营者和制造厂家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它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早在1982年,欧洲已有几大模拟蜂窝移动系统在运营,例如北欧多国的NMT(北欧移动电话)和英国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西欧其它各国也提供移动业务。
2G移动通信系统及技术应用

7
3.1.1 GSM系统组成及网络结构
GSM系统组成 GSM系统网络结构
8
1.GSM系统组成
GSM系统 (符合典型2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 网络子系统NSS(或交换子系统SS)
MSC HLR、VLR、AUC、EIR BSC BTS OMC
– 基站子系统(BSS)
2G移动通信系统及技术应用
内容
– GSM、GPRS和IS-95 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关键
技术及无线接口
重点
– GSM、GPRS和IS-95 CDMA系统网络结构、关键技
术 – GSM、GPRS系统的帧结构、用户数据的传输 – 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1
难点
– GSM、GPRS和IS-95 CDMA系统的无线接口、关键
50
呼叫接续状态
① BTS发,MS收并测试本工作信道的RSSI ② MS在规定工作时隙发 ③ MS在收发间隔测试周边BTS的BCH的RSSI ④ MS在空闲帧读取周边BTS的SCH上的BSIC,以便 在③的测试中区分不同BTS
以MS占用TS2为例
51
滑动复帧
– 原因:在呼叫接续测试中,MS须读取周边
13
– EIR:存移动设备的ESN 功能:防止非法设备入网使用 比较白、灰、黑名单 移动设备管理
– AC:存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等用于安全方
面的信息
功能:安全性管理
注:HLR/AC MSC/VLR
14
(2)基站子系统BSS
组成:无线信号收发(BTS) 无线资源管理(BSC)
2G 移动通信原理

2G 移动通信原理1. 引言本章节介绍了2G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
2. 系统架构该部分详细描述了2G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无线接入网、核心网络以及用户设备等组成部分。
3. 频率规划与频谱管理在这一章节中,将讨论如何进行频率规划和有效地管理可用于2G移动通信的有限频谱资源。
4. 多址技术描述多址技术在实现同时支持多个用户之间数据传输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深入探讨CDMA、TDMA 和FDMA 这三种常见形式下不同应用场景下各自优缺点。
5. 调制解调器设计解释数字调制解调过程并提供具体算法示例。
此外还会涉及相关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6 .功放(PA)设计讲述功放模块在方式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给出相对简单但高效能 PA 的典型电路图.7 .天线选择与布局分析合适尺寸大小且符合特定工作波段范围需求.8 .安全性与隐私保护讨论2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安全性和隐私问题,并介绍相关解决方案。
9 .网络优化详述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参数调整等手段来提高2G移动通信系统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10. 法律名词及注释- 频谱资源:指用于无线电频带传输信息所需的一定宽度范围内连续频率区间,是实现无线通信必不可少的有限资源。
在本文档中特指供2G移动通信使用的频谱资源。
-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是一种多址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共享同一个频道进行数据传输。
每个用户都被分配了唯一码片序列以实现数据之间互相区分。
- 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是另外一种常见形式下利用时间将单个载波拆成若干时隙并为各自设备或用户预留独立时域上行/下行链路....11. 附件12. 结束语感谢您阅读此份关于2G 移动通信原理文档,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2G 移动通信原理

位置区定义
GSM/CDMA网服务区 网服务区 不同PLMN网 不同 网 MSC区 区 MSC区 区
LAC区 区
CI CI
LAC区 区
CI CI
基站区 基站区
CI CI
基站区 基站区
CI CI
LAC区 区
CI CI
LAC区 区
CI CI CI
基站区
CI
基站区
基站区 基站区 CI
CI
位置区定义
• 移动网(GSM/CDMA)服务区:由联网的全部成员国网络组 成,在移动网服务区内用户能得到各种服务。 • PLMN服务区:一个PLMN服务区一般包含多个MSC服务区, 全国同一运营商的所有MSC服务区组成一个PLMN服务区。 • MSC服务区:通常一个MSC和一个或多个基站系统相连,覆 盖一定的区域,我们称该MSC所带基站的覆盖区域即为MSC 服务区。一个PLMN通常包含数个“MSC服务区”。 • 位置区:一个位置区是一个MSC服务区内的一个管理区,由 若干基站区组成。一个MSC服务区包含一个或多个位置区。 • 基站区:一个基站控制器所控制若干个小区的区域称为基站 区。 • 小区:最小的功能区,即CI,通常一个基站包含一(全向站) 或三个小区(三扇区)。
编码定义
•MCC:移动国家代码,如中国=460,全球统一的PLMN国家代码 : •MNC:移动网代码,联通CDMA=03,联通GSM=01,移动=00, : 国内规定的唯一的网络运营商代码 •MSIN:移动用户标识码,如5160012345,网络运营商规定的唯一 : 的移动用户代码。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MCC+MNC+MSIN,如 : 46001-5160012345,全球唯一,存在SIM卡及HLR、AUC中。 •CC:国家代码,中国=86 : •NDC:网络目的地代码,如网号=130/131/133/135-139,区号=020 : •MSISDN:移动用户号码,国内MSISDN=13005104444,国际格 : 式MSISDN=8613005104444(CC+NDC),全球唯一。
2G移动通信

信道输出
• 时空域:在不同接收点S1,S2,S3,时域上衰落特性是不一样的,即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空间)衰落起伏是不一样的,这样在空域上看, 其信号包络的起伏周期为T1。 • 角度域:在原来的0角度上的点波束产生了扩散,其扩散宽度为。
结论
• 由于开放型的时变信道使天线的点波束产生了扩散而引起了空间选择 性衰落,其衰落周期为T1 / ,其中为波长。 • 空间选择性衰落,通常又称为平坦瑞利衰落。这里的平坦特性是指在 时域、频域不存在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IMT2000
采用宽带码分多址(CDMA),实现移动宽带多媒体 通信
IMT2000:2000年,在2000M频段实现2000K的数据 通信 3G对数据通信速率的要求 IMT2000推荐的3种制式:
• WCDMA(欧洲) • CDMA2000(美国) • TD-SCDMA(中国)
时间选择性衰落
时间选择性衰落是指不同的时间衰落特性不一致的现象; 空间选择性衰落的现象、成因与机理表示如图所示:
/B
t
t
高速移动 用户信道
B
f
f0 f f0 + f
20
三类主要快衰落
时间选择性衰落
信号输入
• 时域:单频等幅载波 • 频域:在单一频率f0上单根谱线(脉冲)
信道输出
27
采用正六边形规则结构组网的原因
六边形布局所需的小区数比较少,因而只需少量的发 射机基站; 六边形小区布局所需的花费比正方形和三角形少。 结论:正六边形组网是最经济的组网方式。
28
Hale Waihona Puke 簇的组成由若干个正六边形组成的区域图 样称为区群或簇(Cluster)。 构成单元无线区群的基本条件: 1.这一基本图样应能彼此邻接且无 空隙地覆盖整个面积; 2. 相邻单元中,同频道的小区间距 离相等,且为最大 满足上述条件的簇的形状和簇 内小区数N是有限的,并且N应 该满足下式: N =(i2 + j2 + ij)
移动通信2

移动通信2移动通信2一、介绍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具有灵活性和便携性,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领域涵盖了移动方式、移动互联网、移动广播等等。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1. 1G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它使用模拟信号进行通信,提供了基本的语音通信功能。
但是,由于频率的限制,1G无法支持大规模的用户量。
2. 2G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在90年代初出现。
它引入了数字信号技术,提供了更高的通信质量和更多的功能。
2G的代表性技术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它使得方式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通信。
3. 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在2000年代初出现。
它引入了宽带数据通信和互联网接入功能。
3G使得移动通信可以支持更多的应用,如移动互联网、视频通话等。
4. 4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在2010年代初出现。
它采用了全IP网络架构,提供了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低的时延。
4G技术的代表是LTE(Long-Term Evolution),它实现了移动宽带通信的提速和普及。
5. 5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是当前的热门话题。
5G的目标是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大的连接密度。
它将支持更多的应用场景,如物联网、车联网等。
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1. 移动方式移动方式是移动通信最基本的应用之一。
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信,实现了无线的方式服务。
2.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的重要应用之一。
它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进行在线购物等。
3. 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支付操作。
它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付款,无需携带现金或信用卡。
4. 移动广播移动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信号将音频、视频等内容传输到移动设备上。
它提供了移动的娱乐和信息服务。
2G 移动通信原理

2G 移动通信原理2G 移动通信原理引言移动通信是指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环境中的应用,其中2G移动通信是一种早期的无线通信技术。
本文将介绍2G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关键技术。
2G移动通信的背景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迅速取代固定通信成为主流。
2G移动通信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语音通信和短信传递。
它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实现了数码、网络化、智能化的通信方式,具备了较高的通信质量和较低的通信成本。
2G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2G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频率复用2G移动通信采用频率复用技术,将可用的频率资源分配给不同的基站进行通信。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频率资源,并且减少干扰,提高通信质量。
数字调制技术2G移动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常用的数字调制技术包括调幅/调相/调频(AM/FM/PM)、正交幅度调制(QAM)等。
数字调制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能,提升通信质量。
帧结构2G移动通信的帧结构是指将数据划分为多个帧,每个帧包含多个时隙。
帧结构的设计旨在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常见的帧结构有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小区划分2G移动通信将通信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由一个基站负责覆盖。
小区划分可以减少信号干扰,提高信号覆盖范围,并提供更高的通信容量。
2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2G移动通信还依赖于以下关键技术:多址技术2G移动通信采用多址技术,使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个频带上同时进行通信。
常见的多址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等。
多址技术可以提高通信频率的利用率,实现多用户同时通信。
频率规划2G移动通信需要对频率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确保移动通信网的正常运行。
频率规划需要考虑频率复用、干扰控制等因素,以提高通信质量和容量。
信道编码和解码2G移动通信需要对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和解码处理,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G 移动通信原理

2G 移动通信原理1. 简介2G 移动通信是指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对1G 移动通信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2G 移动通信技术采用了数字化的通信方式,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通信容量,使人们能够在移动状态下实现语音通信和短信传输。
2. 技术原理2G 移动通信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频分多址技术(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频分多址技术是2G 移动通信中的一种多址技术,其通过将可用的频带划分成多个子信道,每个用户被分配一个独立的频带来进行通信。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信道之间的干扰,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2. 时分多址技术(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时分多址技术是2G 移动通信中的另一种多址技术,其通过将时间划分成多个时隙,每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间时隙内进行通信。
这种技术通过合理地分配时隙,使多个用户能够共享同一频率资源,提高了通信的容量和效率。
2.3. 编码技术在2G 移动通信中,还采用了多种编码技术来提高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差分编码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码流的波动,抗干扰能力较强;卷积编码技术可以检测和纠正传输中发生的错误,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3. 主要特点2G 移动通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3.1. 数字化通信2G 移动通信采用数字化的通信方式,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易受到干扰和衰减,大大提高了通信的质量和稳定性。
3.2. 高速率传输2G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了高速率的传输通道,使得用户能够以更高的速度传输数据,满足人们对高速率通信的需求。
3.3. 全球漫游2G 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漫游功能,用户可以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运营商之间进行通信,方便了人们的移动通信需求。
3.4. 支持短信功能2G 移动通信系统支持短信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发送短信进行文字信息的传输,方便了文字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3、数字频率调制
⑴、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由于2FSK的基带信号只有两种电平状态,所以调频时载 波频率只能被置于两种频率状态。2FSK的数学表达式为:
A cos(1t 0 ) S FSK (t ) A cos(2t 0 ) 当ak 1 当ak 0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移动数字调制的要求
①、调制频谱的旁瓣应该尽量小,避免对邻近信 道的干扰。 ②、调制频谱效率高,即要求单位带宽传送的比 特速率高。 ③、能适应瑞利衰落信道,抗衰落性能好。即在 瑞利衰落环境中,达到规定的误码率要求,解调 时所需的信噪比低。 ④、调制和解调的电路容易实现。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2G)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2.1 数字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2..1.1 数字调制技术
1、概述
数字调制是指把数字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 的高频信号,也就是用基带信号控制高频振荡的参数 (振幅、频率和相位),使这些参数随基带信号变化。 用来控制高频振荡参数的基带信号称为调制信号,未调 制的高频振荡称为载波,被调制信号调制过的高频振荡 称为已调波或已调信号。已调信号通过信道传送到接收 端,在接收端经解调后恢复成原始基带信号。解调是调 制的逆变换,是从已调波中提取调制信号的过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字移动通信系统(2G)
Q
Q
I
I
图2-8 π/4QPSK的星座图和相位转移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D/A变换
平方余弦 低通滤波 器
串/并变换
差分编码
变换电路
D/A变换
平方余弦 低通滤波 器
正 交 调 制
π /4QPSK 调制信号输出
本振
图2-9 π/4QPSK调制器原理框图
⑵、QPSK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①、QPSK信号的产生
图2-6 直接调相法产生QPSK(4PSK)信号原理框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②、QPSK的解调方法
图2-7 QPSK的相干解调原理框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⑶、QPSK的改进型调制方式
在2PSK信号相干解调过程中会产生“倒π”即 “180°相位模糊”现象。同样,对于QPSK信号 相干解调也会产生相位模糊问题,并且是0°、90°、 180°和270°共4个相位模糊。因此,在实际中更 常用的是4相相对移相调制,即DQPSK,在直接 调相的基础上加码变换器,在直接解调时加码反 变换器。
(2-8)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2FSK调制有相位连续和相位不连续两种方式。键 控切换时,只要码元间隔时刻Tb一到,载波立即 发生切换,造成波形SFSK(t)不连续,称之为相位 不连续的FSK调制。相位不连续会引起带宽增大。 为了波形连续,又起用了相位连续的FSK调制,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两个不同的载波应来自同 一振荡源(晶振),由不同的分频倍程所得;其 次,还要恰当选择ω1和ω2,使一个码元时段产 生的相移之差为2π的整数倍:(ω1-ω2 ) Tb = 2 n π。
图2-3 2DPSK调制器框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2DPSK的解调方式
2DPSK信号的解调有两种解调方式,一种是差分 相干解调,另一种是相干解调-码变换法。后者 又称为极性比较-码变换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相干解调-码变换法
S2DPSK(t) {bn} BPF LPF 抽样 码反 变换 {an}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2、数字相位调制
⑴、绝对移相键控(2PSK)和相对移相键 控(2DPSK)调制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简称为二相相对调相, 记作2DPSK。它不是利用载波相位的绝对数值传 送数字信息,而是用前后码元的相对载波相位值 传送数字信息,其中,相对载波相位是指本码元 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绝对码a(n)
1
0
1
1
0
0
1
2PSK
2DPSK
相位
π
π 1
0 1
π 0
π 1
π 1
0 1 0
相对码b(n) 0
图2-1 DPSK信号波形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绝对码和相对码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其转换关系 为: (2-2)
(2-3)
(2-6)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另一方面,2FSK也可以看作两个ASK调制的合成,即一个 对0码调幅,一个对1码调幅:
A cos1t 1码:S1 (t ) ; 0 0 0码: S 0 (t ) A cos 2t
(2-7)
合成起来,得到:
A cos(1t ) S FSK (t ) S1 (t ) S 0 (t ) A cos( 2t ) 当ak 1 当ak 0
相干载波
图2-4 2DPSK的相干解调-码变换法原理框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差分相干解调法
S2DPSK(t) BPF y2(t) 定时脉冲 y1(t) z(t) LPF 抽样判决 {an}
Tb
图2-5 2DPSK的差分相干解调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π/4QPSK也是QPSK的改进型,改进之一是将 QPSK的最大相位跳变由±π降为±3/4π,从而减 小了信号的包络起伏,改善了频谱特性。具体来 看,π/4QPSK可以看成是在QPSK的基础上,每 个码元周期内其相位旋转π/4而形成的。 π/4QPSK已调信号的包络起伏比原型QPSK要小, 经非线性放大后的频谱特性也优于原型QPSK。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an
bn
bn
an
bn-1 Tb (a) Tb (b)
bn-1
图2-2 差分编译码器示意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G)
{an}
码变换
{bn}
S2DPSK(t) 载波
0
S2DPSK(t)
π 载波 移相
{bn} 码变换 {an} (b)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