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的临床应用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

59
精选ppt课件
60
精选ppt课件
61
精选ppt课件
62
精选ppt课件
63
等速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 的应用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大小和WQ比值稳定 对于保持膝关节稳定,正常的步态有重要的意 义。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由于屈伸肌同时受 损,训练前的WQ比值可能是正常的,但是肌 力未达到或者远未达到维持正常关节功能的需 要的范围。
定角度下训练(限弧)
精选ppt课件
9
肌力测试评价指标及其意义
峰值力矩:反映力矩曲线的最高点,对 下肢负重肌群的力量评定有较大意义
平均力矩:反映整个力矩曲线的平均水 平,可作为比值指标评价的基础
峰值角度:峰值力矩出现时关节所处的 角度,是关节的最佳用力角度
精选ppt课件
10
肌力测试评价指标及其意义
精选ppt课件
54
试验组:增加偏瘫下肢股四头肌、胭绳肌等速肌力训练。 当肌力2~3级时,以被动加主动运动为主,要求每次 都能在电脑上看到力矩曲线。
当肌力3级以上时,采取主动运动为主,根据患者情况
。
。
。
。
选择。6O /s、90 120 。/s、150
。//s、s角12速O度进/行s,等或速9训0练/。s每、个角
复以下肢 运动功能的康复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国际上
先进的 等速练习器(biodex system-3型)配合常规训练
方法促 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精选ppt课件
51
案例
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 和对照组。试验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 龄60~75岁,平均(68.72±6.51)岁。
40
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康复的效果评价

● 1108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Apr 30(7)肿瘤骨转移癌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刘志冰.脊柱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9):993-996.[2]胡夕春,王杰军,常建华,等.癌症疼痛诊疗上海专家共识 (2017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7,27(4):312-320.[3]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45.[4]T herasse P,鄢践,曾益新.实体瘤疗效评定最新指南[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6):375.[5]魏长宏,杜海峰,潘友金.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4,27(3):165- 167。
[6]胡凯,方萍,单娟.肺癌脑转移瘤的不同伽玛刀治疗方式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0):1603-1605.[7]石婷婷,李双庆,梁利波.降钙素原在感染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8,16(4):620-625.[8]张惠玲,张宏伟,徐黎明.89Sr内照射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10):1217-1219.[9]刘云,王晓岚,周海中. 89锶治疗158例肿瘤多发性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3):181-182.收稿日期:2018-12-13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康复的效果评价鲁芳勤(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平顶山467000)摘要:目的 分析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ptkejian

目 录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简介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原理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实验操作流程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结果解读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案例分析
01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简介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是一种评估肌 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通过使用 等速测力器进行。
多维度评估
研究和发展更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以全面反映肌肉的功能 和健康状况,为个体化运动处方和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更 科学的依据。
06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案例 分析
案例一:运动员的等速运动肌力测定
总结词
评估运动员肌肉力量和耐力
目的
了解运动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水平, 为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等速运动肌力测定仪对运动员进 行测试,测量肌肉在不同速度下的力 量和耐力。
测试成本较高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人员,因此 测试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其在一些基层医疗 机构和社区的普及和应用。
适用人群有限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运动能力的 成年人,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 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测试结果的主观性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操作 者的主观判断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需要确 保操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
表现、疾病风险等方面的关系。
05
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注 意事项与局限性
注意事项
确保受试者了解测试目的 和过程
在开始测试前,向受试者详细 解释等速运动肌力测定的目的 、方法和要求,以避免不必要 的误解和恐慌。
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置
等速肌力测定

movements not always possible
(especially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rehabilitation)病人:在主动运动中,合 理的速度不总是存在(尤其在康复的初期) • athletes: „high speed“ testing/training is not possible 运动员:”高速“测试与 训练不可能
Flex re Flex li Ext re Ext li
male athlete after ACL injury 男性运动员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之后 3 month, 6 month, 9 month 3,6,9个月
Eccentric
Iso
concentric
introduction Research研究:
Arya et al. 2009
Müller et al. Reproducibility of isokinetic single- and multi-joint strength measurements in healthy and injured athletes. Isokinetics and Exercise Science (2007)健康与损伤运动员单与多关节等速力量诊断 的再现 等速与训练科学 2007
introduction „ballistic mode“”弹道模式“ natural movement自然运动
clin. appl.
research
up to date
康复评定、治疗,不可或缺等速运动技术

家庭医药 2020.0128康复指南康复评定、治疗,不可或缺等速运动技术□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徐 燕康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过,对于康复治疗技术的了解,很多人还仅仅停留在针灸、推拿、理疗、牵引等;而等速运动技术,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
其实,等速运动技术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展,现在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等速运动装置,最初主要是用于运动员的肌肉功能评价和运动损伤后的肌力训练,后逐渐应用于神经和骨骼肌肉康复等多个领域。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技术。
借助设备使运动速度恒定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是指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按预先设定速度运动。
因为要感知运动中肌力的变化,所以需要感应系统的支持,以便随时改变阻力大小使之与肌力大小的改变相匹配,同时,还可通过感应系统获得运动中有关肌力变化的各种力学参数,从而客观、量化地完成肌力测试。
等速运动的显著特点是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爆发式等运动现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与作用的肌力成正比,即肌肉在运动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能产生最大的力量,从而不断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康复训练的效率与安全性等速运动技术具有结果精确、重复性好的特点,可以提供大量具体数据,在治疗上具有高效、安全、可控制的优点。
第一,由于等速运动中提供的是顺应性阻力,肌肉的关节在全部活动范围内始终产生最大肌力,因此,能更有效地锻炼肌肉的力量、耐力和灵活性,提高康复训练的效率。
第二,等速测试及训练中,由于外加的阻力是根据受试者不同的运动力量而改变的,在受试者受伤、虚弱或无力等情况下,阻力也将随肌力的减小而减少,并且由于速度是恒定的,不产生加速度,所以安全性较高。
第三,等速肌力测试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四肢大关节绝大部分的功能动作,以及腰背肌各功能动作的肌力测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关 键 词 :法 医学 ; 肌力; 综 述『 文 献 类 型1 ; 功 能评 定
中图分类 号 :D F 7 9 5 . 1
文献标志码 :A
d o 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4 — 5 6 1 9 . 2 0 1 3 . 0 1 . 0 1 3
点 实验 室 , 上海 2 0 0 0 6 3 ;3 . 南通 大 学 附属 医 院 , 江 苏 南通 2 2 6 0 0 1 ) 摘 要 :等速 肌 力 测 试 与训 练技 术被 认 为是 目前 最 为 先进 的肌 肉功 能评 定 技 术 ,是 一 种全 关 节 范 围的 连 续 动 态测 试 。 在 肌 肉功 能 评 定 方 面具 有 较 强 的针 对性 , 能客 观 、 量化 地 反 映 关 节 活 动 范 围 内的肌 力 情 况 。本 文 综 述 了等 速 肌 力 测 试 与 训 练技 术 的基 本 概 念 、 发 展 简 史及 影 响 因 素 . 阐述 了 该技 术 在 康 复 医 学 、 运 动 医学
法 医 学 杂 志 2 0 1 3年
2月 第2 9卷 第 1期
・
4 9・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黄 婷 婷 - 一 , 范 利 华 , 高 东 , 夏 睛 , 张 敏
( 1 . 华 东政 法 大学研 究生教 育 学院 , 上海 2 0 0 0 4 2 ;2 . 司法部 司法鉴 定科 学技 术研 究所 上海 市法 医学重
t i c l e r e v i e ws t he k e y c o n c e pt s ,b ie r f hi s t o r y o f d e v e l o pme n t a n d i n lu f e n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i s o ki n e t i c t e c no h l ・
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BTEPrimusRS第一部分:等速相关理论简单回顾1、定义:等速运动训练是运用特殊设备让速度恒定,阻力是随使用者施力大小改变的,因此等速训练具有其他阻力训练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运动过程中不管你的力量有多大或多小其运动的速度一样维持不变,然而肌肉在等速的情况下收缩训练,等速训练的这种特性可以增强肌力、肌耐力、和爆发力,并且绝对的安全,是现今在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界公认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肌力训练方式。
2、与等长和等张的比较:等长训练等长训练是指在肌肉两端(起止点)固定或超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
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收缩又称为“等长收缩”等长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快,用时少。
训练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动作时所选用的角度。
如某块肌肉某个部位比较薄弱,那就应选择好练这薄弱部位的最淮动作角度进行超负荷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反复进行等长收缩1一5次,然后休息2一3分钟,休息时可练其他部位的肌肉,因等长训练时间较短,消耗能量相对较少,不易发生酸疼。
每周进行一次正规的等长训练就能保持增长的力量。
等长训练可引起血压增高,因此高血压、心脏病及动脉硬化者一般不宜进行等长训练。
等张训练肌肉长度缩短张力不变的收缩训练,称为等张训练。
每次训练课一个部位的肌肉应以最大重量进行3旬4组的练习,每组做166次。
负荷标准是以能重复的最多次数(RM)来表示。
一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一次的重量;两个RM指尽全力只能举两次的重量。
依此类推。
显然,RM越小,重量越大。
实践证明,用次数少、接近最大重量的练法最能增长力量,也最能长肌肉。
等张训练一般比等长训练时间长,消耗的能量多,易使人疲劳,引起肌肉酸痛。
因此,等张训练后需要较长的时间休息恢复。
等张训练要先练大肌群,若先练小肌群,身体疲劳了,再练大肌群效果就不会好。
等速训练动作速度不变,器械的阻力与练习者用的力量成正比,保证动作过程中肌肉始终受到最大的负荷刺激。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

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浩天揽云FBI 2008-10-07 11:00:16 回复在康复后期需要通过等速测试来判断康复情况,很多断友有疑虑,整理小文如下,仅供参考,敬请指正!1 等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等速运动是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一旦预先设定,无论受试者肌肉收缩产生多大的张力,肢体的运动始终在某一预定的速度(等速)下进行,肌肉张力大小的变化并不能使肢体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由于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
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优点。
但也有人认为,等速运动提供的动作较简单局限,与肢体运动时的自然动作有一定差距,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
2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传统的等长肌肉测试仅反映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等张肌肉测试只能反映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的肌力。
而等速肌肉测试可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的测试,上述各项参数经等速仪器的计算机处理后,可作为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弥补了前两种肌肉测试方法的缺陷。
等速肌肉测试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少学者运用测试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进行等速测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速肌肉测试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各项测试数据中,峰力矩(PT)值的可信度最好,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中等,而肌肉耐力略低。
肌肉向心收缩测试的ICCs值高于肌肉离心收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讲座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的临床应用占飞 吴毅等速运动的概念由Hislop和P er rine 于60年代末首先提出[1]。
近30年内,等速肌肉测试和训练技术在运动医学、矫形外科、康复医学的临床和科研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发展。
国内于80年代初开始引进等速仪器,并逐渐应用于科研和临床中。
1 等速运动的定义及特点等速运动是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一旦预先设定,无论受试者肌肉收缩产生多大的张力,肢体的运动始终在某一预定的速度(等速)下进行,肌肉张力大小的变化并不能使肢体产生加速或减速(运动开始和末了的瞬时加速度和减速度除外)的一种运动。
在等速运动过程中,等速仪器提供一种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
这种顺应性阻力使肢体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
由于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
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
因此,等速肌肉收缩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的某些特点优点。
但也有人认为,等速运动提供的动作较简单局限,与肢体运动时的自然动作有一定差距,在肌肉测试和训练中存在一定的局限[2,3]。
2 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传统的等长肌肉测试仅反映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等张肌肉测试只能反映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的肌力。
而等速肌肉测试可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的测试,上述各项参数经等速仪器的计算机处理后,可作为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
弥补了前两种肌肉测试方法的缺陷。
等速肌肉测试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不少学者运用测试数据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进行等速测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等速肌肉测试的可信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各项测试数据中,峰力矩(PT)值的可信度最好,总功(T W)和平均功率(AP)中等,而肌肉耐力略低。
肌肉向心收缩测试的ICCs值高于肌肉离心收缩[4 7]。
等速肌肉测试临床应用较多的是四肢大关节及腰背部的肌肉测试、功能和疗效评价等方面:2.1 对运动系统肌肉功能进行评价用等速测试仪器对运动系统进行肌肉功能评价,可提供较为准确的多种反映肌肉功能的定量指标,不仅可建立肌肉功能的正常基础值数据库,而且通过对患有神经、肌肉或骨骼系统运动功能障碍者进行测试参数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肌肉和神经的病损程度,对设计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起指导作用。
目前临床上研究最多的是膝关节的肌肉功能测试,这可能与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容易造成损伤,以及膝关节测试时固定较为完全,测试结果可信度较高,力矩曲线较为清晰,容易判断有关。
另外,除手部小关节外,四肢其他关节及腰屈伸肌的肌肉功能测试也有一定的报道[8,9]。
2.2 对运动系统伤病进行辅助诊断肌肉关节的病变情况在等速肌肉测试的力矩曲线上可得到反映,通过分析力矩曲线的变化可获得一定的客观信息,作为临床的一种辅助诊断。
但这种变化不很敏感,对各种病理变化也无明显的特异性。
因此,不能完全作为诊断依据。
在力矩曲线分析方面研究最多的是膝关节的各种病理情况,据报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力矩曲线常表现中段伸肌力矩曲线下降,出现切迹、不光滑或呈双峰样改变,而屈肌力矩曲线则可能表现正常[10]。
其他如A CL损伤、半月板损伤、髌骨半脱位、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肩周炎等在运动中出现疼痛或关节不稳时,在力矩曲线的一定部位都可出现不同大小或形态的切迹。
2.3 在运动系统伤病预防中的应用等速肌肉测试可提供一系列的肌肉功能指标,以及拮抗肌群对比的定量资料,这对判断肌肉关节功能,预防运动系统伤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两侧肢体的肌力存在一定的生理差别。
尤其是上肢差别较为明显,可能和优势手有一定关系。
但两侧下肢肌力的差值较为稳定,一般认为应在10%~15%以内,并且在不同测试速度下变化不大。
如果两侧肌力的差值超过20%,表明两侧的肌力不平衡,弱侧的肌肉和关节容易受伤,应加强弱侧肌肉的训练。
运动员伤后重返赛场时,患侧肌肉的力矩值如达到健侧的85%~90%以上,发生再损伤的机会将相应减少[2]。
主动肌与拮抗肌力矩比值可作为预测运动系统损伤的指标之一。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值(H/Q),对正常膝关节进行慢速测试(60/s)表明,膝关节H/Q值为60%~80%。
该值偏高或偏低使弱肌易受损伤[11]。
一般康复训练常偏重膝伸肌的练习,而忽视屈肌的训练,致使H/Q偏低,应予纠正。
2.4 评价康复治疗的疗效通过对康复治疗前后的肌肉功能进行等速测试,可了解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价不同康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对膝前十字韧带损伤(ACL I)后膝关节肌肉功能测试表明,患者须强调绳肌的训练,同时对股四头肌进行特殊训练,适度增加H/Q值,这样可增强绳肌对ACL的协同作用,改善关节稳定性。
并且对康复疗效进行评价时应将峰力矩、功率、力矩加速能和耐力等指标结合起来评价,以制定特定化的康复训练[12]。
3 等速肌肉训练在临床中的应用临床上根据患者肌力情况的不同,常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肌力达4级时宜用肌肉对抗外加阻力作主动收缩的抗阻训练。
对肌力较弱、无法对抗阻力者可先在持续被动活动(CPM)状态下进行功能训练,以后逐渐过渡到抗阻训练。
等速抗阻训练明显优于传统的等长及等张抗阻训练:其优点表现为:!提供顺应性阻力,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始终承受最大的阻力;∀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提供不同的训练速度,适应功能速度的需要;∃较好的安全性;%提供反馈信息,进行最大肌力收缩及次大收缩练习,同时可对患者起到鼓励作用; &作全幅度及短弧度练习;∋可进行CPM、向心及离心收缩练习。
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花费时间较多;∀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操作人员;#仪器费用较高,不易普及。
3.1 等速肌肉训练的一般原则不禁忌肢体活动时,等速肌肉康复训练即可开始。
循序渐进、适当间歇、避免引起疼痛。
活动度过小、肿胀、疼痛明显时可先作等长练习及CPM训练。
3.2 等速肌肉训练方式3.2.1 等速向心训练:常采用速度谱训练的方式,即在等速仪器上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动速度进行肌肉训练。
一般将运动速度分为慢速(1/s~60/s)、中速(60/s~ 180/s)、快速(180/s~300/s)及功能性运动速度(300/s~1000/s)。
等速向心肌肉训练一般有30()/s运动速度的生理溢流作用,快速运动训练可向慢速运动方向溢流,但不能向快速运动方向溢流。
但也有研究认为生理溢流同样可向快速方向扩散[13,14]。
一般认为,等速肌肉训练应按每种运动速度间相隔30()/s的运动速度谱进行训练。
根据不同病程阶段,选用不同运动速度进行训练:早期:选用较快的运动速度(180/s 以上),因为运动速度越快,对关节表面产生的压力越小,不影响损伤部位的愈合。
中期:选用慢速及中速,对增强肌张力、加速肌力恢复较为有利。
每次训练的常用运动速度依次为:60()/s、90()/s、120()/s、150()/s、180()/s、180()/s、150()/s、120()/s、90()/s及60()/s共10种运动速度,每种运动速度收缩10次,共收缩100次为一个训练单位。
根据肌肉功能适应情况,逐渐增加到2~3个训练单位。
后期:进行高速、次大收缩及多次重复的功能适应性训练,运动速度接近日常活动及竞技运动时的收缩速度(300/s以上)。
对恢复日常活动能力,重返运动场有重要作用。
对膝关节术后患者进行患侧膝屈、伸肌等速向心速度谱训练后表明,尽管患膝伸肌的萎缩较为明显,肌肉功能受损较早,但早期给予适当的等速向心肌力训练,可明显增加膝屈伸肌的肌力,恢复肌肉功能,特别对膝伸肌功能恢复似更有利[15]。
3.2.2 等速离心肌肉训练:肌肉的离心收缩能力在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因而离心训练价值不可低估。
研究表明,离心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大于向心收缩及等长收缩的肌力,这是因为离心收缩过程中有非收缩成分的介入,使肌肉的力矩输出明显增大,具有力量大、耗能小的特点。
在离心收缩后次日可逐渐感觉肌肉疼痛,称迟发性肌肉酸痛(DOM S),一般不需处理,3~5d可自行消失。
如开始时采用较低的肌肉训练强度,可预防DOM S的发生。
对膝OA患者进行亚极量的CPM等速离心肌肉训练后发现,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膝屈、伸肌力增强,同时下肢A DL功能显著改善[16]。
3.2.3 短弧等速肌肉训练:运动系统伤病后,疼痛弧内的运动可引起新的损伤,对康复不利。
选用短弧等速训练的方法,即限定运动活动范围,在(疼痛弧)的两侧进行等速肌肉训练,避开疼痛部位,有助于疼痛部位症状的减轻。
训练中,如果选择的运动速度过快,关节活动不易在小幅度内迅速增速并跟上运动速度,患者常感受不到阻力。
因此,选择慢速及中速进行训练较为理想。
以后随着患者症状的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扩大,可逐渐增加训练的运动速度。
3.2.4 多角度等长肌肉训练:传统的等长肌肉训练方式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存在角度特异性。
即只能增强练习角度上下20~30范围内的肌力。
利用等速仪器进行多角度的等长肌肉训练,避免了这一缺陷。
研究表明,等长肌肉训练具有生理溢流作用,溢流的范围为设定角度的∗10。
因此,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间隔20进行一组适当的等长肌肉训练,可使整个肌群都能得到训练[17]。
另一优点是可避开(疼痛弧)。
在等速肌肉测试中,力矩曲线的中部如出现凹陷(又称为(疼痛弧)),反映这一部位有病变存在的可能。
在制定肌肉训练方案时,可选择疼痛弧的两侧进行多角度等长训练。
通过等长训练生理溢流作用,对疼痛弧处的肌力可起一定增强作用。
多角度等长训练通常采用(10)的原则,即在每个角度用力收缩10s,休息10s,重复10次,在不同角度共作5~10组练习(依据不同关节)。
用力收缩时,开始2s达到所需力矩值,然后保持该力矩值6s,最后2s逐渐放松。
有报道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经过3~6周的多角度等长肌肉训练,可明显改善肌肉功能,提高功能性行为能力。
同时避免了等张练习可能造成关节面磨损的风险[18]。
3.3 肌肉抗阻练习的步骤当肌力恢复到3级以上时,可逐渐增加肌肉抗阻训练。
最初的训练应只产生安全的、较低的肌张力,以后逐渐过渡到较大肌张力的训练,以促进肌力恢复。
Davies建议[19],抗阻肌力训练顺序为:!多角度等长次大强度;∀多角度等长最大强度;#短弧等速次大强度;∃短弧等张;%短弧等速;&全弧等速次大强度;∋全弧等张;+全弧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