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的佛陀梦_教育文摘
翻译练习四参考译文

翻译练习四参考译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以充满神秘色彩的“永平求法”开始的。
这是发生在东汉永平年间,一个最为传奇的故事,故事是从一个皇帝的梦开始的。
有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在南宫疲累地睡着了,不久,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
梦中见一金人,相貌庄严美好,头上有光环辉耀,像是一个闪烁的日轮,金人神情怡然自得。
汉明帝十分惊讶,正要询问他是谁?那金人头也不回地飞升空中,径直向西去了。
汉明帝不由地从光环辉耀的梦中惊醒过来,睁眼一看,残灯尚明,原是一场梦,寝殿中什么都没有。
明帝觉得这个梦是乎有很强烈的暗示意味,金人的出现难道有什么吉兆凶示?第二天早朝时,汉明帝就将这个神秘的梦告诉了大臣。
并问群臣,自己所梦金人到底意味什么?大臣们对皇帝这个莫名其妙的梦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更无法预测吉凶。
这时,见多识广的太史傅毅对汉明帝解释道:“臣听说西方天竺有位神,这位神的名字便叫佛,佛的形象同皇上所梦见的金人一样。
”这席奇奏高谈,引起了明帝极大兴趣。
The version of events that has Buddhism first spreading in China during the Yongping Era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begins with an emperor’s dream.One night the tired Emperor Mingdi was sleeping in his southern palace. He had a strange dream. In it, he saw a handsome and very composed-looking man. He was shining gold, and had a halo around his head.Astonished, the emperor was just about to ask who he was, when the man turned around, soared into the sky and flew into the West.The emperor awoke with a start. Opening his eyes, he saw nothing unusual in the palace but a flickering lamp. Still, he thought the dream must be an omen, although he couldn’t be sure wheth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golden man was a good sign, or a bad one.The next morning, the emperor discussed his dream with his ministers. He asked them what it might mean. But none of them could answer, let alone tell him if it boded well, or not.Among the emperor’s ministers was the intellectual and erudite Grand Astrologer FuYi. Eventually, he said to the emperor: “I hear there is a god in India in the West. His name is the Buddha. The Buddha is said to look exactly like the man you describe from your dream.”The emperor was unable to forget the golden man in his dream. He realized that somehow, his own fate must be tied to the Buddha. So, he decided to send envoys to India, to find out more about Buddhism.。
汉明帝刘庄的“夜梦金人”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发生了什么

汉明帝刘庄的“夜梦金人”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发生了什么本文导读:汉明帝念念不忘自己梦中见到金人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听了两位大臣的解说後,决定派遣使臣到西方去寻求佛法。
西行求法的使臣有: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王遵等十八人。
当他们辛辛苦苦赶到与天竺毗邻的月氏国时,遇见了正在弘扬佛法的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由是便恳请两位沙门到汉地传法。
这便有了蔡愔、秦景等一行人,偕同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著佛经佛像,一起东还的故事。
终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洛阳。
相传,摄摩腾等人带来的佛像,是优填王造的第四个佛像。
形貌与汉明帝梦中的金人一般无二。
明帝见後十分高兴,下令把佛像安放在南宫清凉台供养,佛经则收藏在兰台石室里,两位沙门住在招待外国人的鸿胪寺中。
第二年,汉明帝又下诏书,令在城西雍门外建造精舍,作为两位梵僧居住、译经的场所,其遗迹就是现在洛阳市的白马寺。
此後外来僧人增多,处处修立佛寺,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
历史上,以汉明帝感梦求法,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
从现有资料考察,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它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魏书·释老志》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秦景宪口授《浮屠经》。
可见佛教早在公元前就传到了中国。
汉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反映了佛教在传入内地後的七十余年里,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流传,甚至影响了贵为一国之主的皇帝的思想和行为。
最初,外籍僧人的译经活动、寺塔的建立,都是在汉朝皇室的扶持下进行的,这一切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拉开了序幕。
“犹尊桓荣以师礼”:桓荣,字春卿,汉代永城龙岗人。
少年时曾游学长安,习《欧阳尚书》,拜博士九江朱普为师。
又因为贫穷无所倚,经常出卖劳力以糊口,但他勤学不倦,十五年不曾回家。
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虽然他继位作了皇帝,但仍“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老师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佛光融金

佛光融金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5年第11期文:刘雍(金铜佛造像收藏家) 图:由作者提供佛教东传,其时久矣。
《后汉书》和梁代慧皎《高僧传》都曾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大臣傅毅认为明帝梦见的是西方的佛。
于是,汉明帝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于永平七年(公元64 年)赴天竺求佛法。
他们有缘在西域的大月氏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得佛经佛像,相偕同行,于永平十年(公元67 年)回到当时的京城洛阳。
为了让两位高僧潜心译经,汉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建造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将这组建筑命名为“白马寺”,千年古刹一夕成名,现在仍有残迹可供瞻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
自东汉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广袤国土上慢慢流传。
沙漠深处,绿洲如星晨般散落的敦煌,曾是中国佛教传播的起点与中心。
僧侣们携带着经卷和佛像,自印度、中亚辗转来到中国的西北边陲,在敦煌,印度人、中亚人与汉人在之后的七个世纪中慢慢融合交汇。
与道教不同,佛教的悲悯之心和对来世的美好承诺让在汉朝权力真空中苦度岁月的大众找到了心灵归宿。
佛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几经起落,留下了无数珍宝和传奇。
佛教不仅推动了文学的进步,更带给艺术全新的视角与活力。
随着北魏皇帝们对佛教的推崇,佛教雕塑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兴艺术形式,自北魏起开凿的云冈和龙门石窟,直至今天仍是国之珍宝。
与绘画不同,雕塑是在三维空间制作的造型艺术,更是宗教崇拜的中心,因为雕塑的昂贵,非一般个人有能力可以负担。
为了传播佛教,石、木、泥等都曾被选为制作佛像的材料,然而,在所有制作佛像的材料中,最为珍贵的要属金铜佛造像。
所谓金铜佛,是指以青铜为胎、鎏金为饰的造像艺术。
人们通常将表面鎏金、纯银以及表面不做任何处理的铜铸佛像都称为金铜佛。
金铜佛造像法相精致、庄严,而且不怕腐坏、碰撞,历经千年仍能宝光烁烁,正如佛金身如法,所以才能作为专门的艺术类型存在于世。
01《千年菩提路》01《中华佛缘》(上)解说词

《千年菩提路》第1集《中华佛缘(上)》印度曾经有一位王子被人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悟者。
公元前六世纪,在今天尼泊尔南部,有一个迦毗罗卫国,生活着一群古印度释迦族人。
这个国家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有着成为伟大君主的极高天赋,但他在目睹了人类的生老病死后,舍弃了财富与权力,出家修行,寻找生命如何摆脱痛苦的解脱之道。
终于在一天凌晨,他降伏了所有的烦恼魔障,大彻大悟。
这位王子因此被尊称为佛陀——一位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悟者。
后来,人们把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就在这位释迦族的圣人开始传播他的觉悟之道时,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正处于一个光辉的“轴心时代”。
在佛陀出世的前后数百年间,世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启迪人类思想的智者圣人。
在希腊半岛,先后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在东方的中国,也先后出现了像老子、孔子、孟子这些伟大的圣人智者,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黄老思想在经历春秋战国时代之后成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古代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便是世界的中心,他们会接受这个来自印度的圣人之教吗?他们从何时开始接触这位觉悟者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这个来自印度的信仰,与中国的儒家文化、老庄思想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进行着怎样的碰撞和融合,才使今天的中国佛寺林立、僧尼云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种佛教传承的国家。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佛教信徒大多相信一位汉代皇帝“感梦求法”的故事。
公元64年,中国历史上称为汉代。
这时候的皇帝叫刘庄,史称汉明帝。
传说这一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刘庄睡觉时,恍惚之间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飘然而至,见他并不说话,只是在殿庭里飞绕着。
第二天,刘庄想请大臣们解梦。
结果有位大臣说:“西方世界有位大神,名叫佛陀。
形象与陛下梦中所见到的高大金人一模一样。
”绘声绘色的讲述,说动了汉明帝的内心。
刘庄随后派出使臣,向西行进,踏上了去往印度寻找佛陀的道路,史称“永平求法”。
佛陀教育800字作文

佛陀教育800字作文佛陀的一生是把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传播给人类,不断追求真理。
佛陀对于能够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给予调教;对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加以摄受;对于懈怠不知精进的弟子,激励他上进;对于过分刚猛的弟子,则教以缓和。
佛陀对弟子的爱护是无微不至的,佛陀所教化的对象则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等。
佛陀的弟子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也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
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无有生灭,佛陀为了度众,才应现这些灾难,主要是为让众生明了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有为色身,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槃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
佛陀进入涅槃,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
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告诉弟子: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
佛陀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槃处。
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进入涅槃,遗体荼毗后,留下舍利八斛四斗和三颗佛牙。
舍利被分成八份,由与佛陀因缘深厚的八国各取一份,建塔供养。
佛陀出生在社会阶级十分不平等的印度,他敢于向不平等的制度挑战,不只是尊重人权,且尊重生命,更进一步肯定每位众生都同等尊贵、都具有成佛的性能。
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的传教生涯里,应该得度的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佛陀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
佛陀虽然应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他的慈悲、智慧,他遗留的伟大教理,却能永传人间。
佛陀是我们人格最高的模范,是我们三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范,更是众生的救主!教师节,让我们以虔诚心、恭敬心感恩诸佛菩萨;感恩历代祖师大德;感谢每一个老师!感谢一切善知识!回向世界和平,战争消除,正法久住,发心善信所愿皆遂,早成佛道。
汉明帝与佛教传入考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51汉明帝与佛教传入考究赵 鹏(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摘 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拥有曲折漫长的发展历史,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君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他们与佛教的关系,饶有趣味又相当复杂,既有政治上的驾驭,又有信仰上的崇拜。
东汉明帝为佛教在中国后继朝代的发展走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为佛教文学在整个中文文学的发展也开启了源头。
关键词:汉明帝;佛教;夜梦神人;白马寺中图分类号:B9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351-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 悉多,他创立佛教后,被人们尊称为释加牟尼。
佛教创立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是流行于古印度的局部地区,影响也并不大,在内部几次分化后,形成诸多派系。
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王阿育王统一了全印度,曾在全印度各地兴建了数万座舍利塔,并给佛教僧团施舍了大量的土地与财务,同时又分派高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传播佛教,使佛教的发展与传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公元前二世纪,印度北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又一次扶植佛教,他修建佛塔,供养僧人,迎请高僧,派僧传法,使佛教开始向印度南部和印度西北部逐渐传播。
迦腻色迦王的这次护法传法,奠定了佛教以后继续传播的基本格局。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的路线大概可以判断是从印度西北到中亚,然后再传入西域,后再逐渐传入中原地区。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初传到中国,从封建统治者到一般老百姓,基本上把佛教看作是神仙、方术之类的东西,其影响和规模都很有限。
佛教自身在这个时期注重佛经翻译,阐述教义等活动。
汉明帝为何派人到西天取经?只因他做了个怪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明帝为何派人到西天取经?只因他做了个怪梦导语:佛教诞生于两千多年以前。
随着佛教的传播,到了西汉时,西域的某些小国已经信奉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地区。
元寿元年(前2年),佛教诞生于两千多年以前。
随着佛教的传播,到了西汉时,西域的某些小国已经信奉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原地区。
元寿元年(前2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派遣使臣伊存到达长安,太学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从此以后,佛教就逐渐流传开来。
东汉永平七年(64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中见一个金人,身高丈六,在皇宫的庭院中飞翔。
第二天,汉明帝召集大臣,讲了自己昨晚梦中所见,并问大家这个梦是吉是凶。
太史傅毅回答说:“臣听说西方有位神,这位神的名字叫佛,佛的形象同陛下所梦见的一样。
”汉明帝也信佛,听罢此言,当即派郎中蔡愔、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8人组成使团,前往西方拜求佛法。
蔡愔、秦景、王遵等奉命西行,抵达大月氏国(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带)。
在大月氏国,蔡愔等人正巧遇到了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并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毡佛像,于是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土弘法宣教。
因路途遥远,蔡愔等人就买了两匹白马,让它们驮着佛经和佛像返程。
永平十年(67年),返国都洛阳。
汉明帝对来自印度的二位高僧给予了高规格接待,并将他们安置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暂住。
随后,东汉政府安排人开始了翻译佛经,译出的经卷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
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西兴建寺院。
为了铭记白生活常识分享。
取经求佛的故事

取经求佛的故事取经求佛汉明帝登基后第七年,皇太后阴丽华害病去世。
汉明帝是很爱他母亲的。
他再也见不到母亲,心里没着没落地难受,晚上老睡不着觉。
有一个晚上,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里看见一个金人,头顶上有一圈白光,一闪一闪地在宫殿里摇晃着。
汉明帝正要问他是谁,从哪儿来,那个金人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汉明帝吓了一跳,醒了,擦了擦眼睛一瞧,什么也没有。
蜡台上那支蜡烛正一闪一闪地摇晃着。
他对着蜡烛出了一回神,天也就亮了。
汉明帝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们。
大臣们都说不上那个头顶发光的金人是谁,更没法说这个梦是凶是吉。
汉明帝说:“听说西域有位神叫做‘佛’。
我梦见金人是往西去的,说不定就是佛。
”博士傅毅说:“皇上说得对!佛是西方的神,还有佛经呐。
从前骠骑将军霍去病征伐匈奴,带回来休屠王供奉的金人,据说那个金人是从天竺传到休屠国去的。
武帝把金人供养在甘泉宫里。
后来打了这么多年伏,金人不知哪儿去了。
皇上梦见的金人,准是天竺来的佛。
”汉明帝听了这番话,觉得挺有趣儿,就派郎中蔡愔〔yīn〕和秦景往天竺去求佛经。
天竺也叫身毒〔“身毒”念作“捐笃”〕,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降生的地方〔释迦牟尼生在尼泊尔,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在古时候总称为天竺或身毒〕。
他生在公元前557 年,本来是个小国的太子,从小在宫里享受荣华富贵。
后来长大了,他看到衰老的人和害病的人那种苦恼劲儿,心里挺难受;更别提看到死人了。
他觉得人生就是痛苦,还不如不生在世上倒好。
要是没有“生”,就没有“老”,没有“病”,也没有“死”了。
做了人,谁都逃不了生、老、病、死。
他越想越不是味儿。
有什么方法摆脱人生的痛苦呢?他下了决心,离开了王宫,到山里去静修。
经过十六年的沉思默想,他创设了一个宗教,就是佛教,也叫释教。
他宣传物质是暂时的,精神是不灭的;一切事物,有因必有果,所以行善作恶,都有报应;生物从人类到昆虫,都是平等的,所以做人要以慈悲为本,不可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当时天竺还是奴隶社会,受苦的人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明帝的佛陀梦
东汉明帝刘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东汉历史上起着枢纽性的作用。
正是他做出的,正是他做出的对北匈奴和西域,由守转攻的策略调整,为后来的汉章帝、汉和帝时彻底消灭北匈奴,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将匈奴人彻底驱逐出亚洲的版图,控制住西域打下了基础,而且也深深的影响了古代世界的发展和格局。
但是,明帝做出的对后世产生巨大而又深远影响的决策,并不只有这一件。
还有一件,可能对世界影响没有将匈奴人彻底驱逐出亚洲的版图那样大,但其对中国自身的影响,恐怕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一影响深远的决策,起源于汉明帝的一个梦——
有一次,明帝在朝会上对他的大臣们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
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
问这是怎么事,是什么征兆。
大多数人都不知其由,后来他有个博学的大臣说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
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名叫佛陀,于是就派使者赴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皇帝出来说,他梦见了一个什么人,一个什么神,往往都是另有深意的。
很多著名的贤臣,都是通过皇帝做梦,梦出来的。
商朝著名的贤相傅悦
是商王武丁梦出来的,姜子牙也曾经出现在周文王的梦里。
所以,我们很难相信汉明帝的这个梦真的仅仅是个梦,更加难以想象一个潜心儒学的皇帝,会因为自己的一个梦,就派人不远万里去寻找一种来自异邦的宗教书籍。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很可能应当是,以梦立佛。
至于,明帝立佛的目的,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
但是,通过后世统治者对佛教的运用,以及佛教与儒家在对社会影响上的差异来说的话。
明帝立佛的目的,很可能有两个:
第一,尝试引进一种能够与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思想体系,以平衡儒家思想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笼罩,消解由于尊儒带来的对皇权的束缚,和对价值观的引导。
这一点,通过其好用权术,来直接压制外戚势力这一点来看,是完全有可能的,至少是可以有这种动机的。
第二,是为民间的普罗大众,寻找一种简单直白的心灵慰藉工具。
因为,儒家思想归根到底是一种哲学,可以启迪人的智慧,进而使人因为得见本然而归于平和。
但是,这不仅在事实上是需要两个步骤才能完成的,而且这两个步骤还都需要个人的努力,也就是既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对经典的学习理解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毅力。
所以,它既是以少数精英群体为对象的,同时也是不能直接给人带来心灵慰藉的。
这就是说,在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大量的普通百姓的心灵,是处于空虚和缺乏慰藉的状态的,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在客观上东汉社会需要一种针对大众的,而且简单直接的心灵慰藉,或者说社会情绪安抚的工具。
所以,虽然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是由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而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重视。
而汉明帝则要通过一个梦,来为它立足中土的合法性,创造了一个依据。
因为没有什么切实的证据,所以这两个原因,只能算作是种猜测。
但是,无论如何以汉明帝的英明,他树立佛教的合法地位的初衷,一定是为了天下的太平,王朝的稳固。
因此,他一定不会想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他所树立的佛教的一个衍生产品,成为了毁灭东汉王朝的重要因素。
这个衍生产品,就是现代道教的前身——原始道教。
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是。
道家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主题的哲学体系,道教则是奉老庄思想为经典的宗教。
要想把哲学变成宗教,并不是振臂一呼,或者发个公告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宗教要成其为宗教,不仅需要有一个充当其内核,阐述其世界观的哲学,还要有相对明确的戒律,以及各种礼义制度等等,用来管理教众,以及向大众传播其教义的手段与方法。
由于中国原本是没有宗教的,所以虽然有一个可以充当核心的道家哲学,却终究因为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所以很难在民间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但是,佛教由印度传播而来,已经是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宗教了。
所以,佛教的传入,等于是给那些有心于此的人,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和范本。
所以,形象的说,中国原始的道教,就是以道家思想为内核,在
通过借鉴佛教的种种仪规戒律,完成了外部包装的一个本土宗教。
在原始的道教在民间逐渐生成之后,就迅速得到了发展壮大。
当时比较重要的道教组织有两个,一个是在东部河北山东一带活动的太平道,一个是在四川汉中一带活动的五斗米教。
他们传教对象主要是底层的平民,传教手段也非常简单原始,而且与道家思想没有什么深入的联系。
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衡量,他们更像是邪教。
因为他们传教,吸引教众的方式基本上都是以看病不用钱为主要卖点的。
史书上说:“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则为不信道。
”
五斗米教,则只不过是在给人看病之后,会要求病人交五斗米作为酬劳,或者是充当入教的会费,所以才得了个五斗米教的名字。
就是这么简单,甚至简陋的民间宗教,在经过了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就成为了一支足以撼动东汉王朝根本的力量。
汉灵帝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率领信众在巨鹿起事,由于他们以头缠黄巾为号,所以史称黄巾之乱。
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虽然,表面上看这场祸乱很快就被平息下去了。
但是,客观的说,黄巾之乱之后的东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不过是在等待灭亡时刻的到来罢了。
孔子说,一言可以丧邦。
在汉明帝这里,可以说是一梦可以丧帮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