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剖析
第六讲 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

三、保守/前卫
记忆的永恒
三、保守/前卫
奥韦尔教堂 前卫审美文化就常常与精 英审美文化一体(比如现代主 义艺术),但有时也与大众审 美文化联姻(比如后现代主义 艺术),大众审美文化常常就 是生活化的审美文化,但有时 也是艺术化的审美文化。尽管 如此,作为一种工具,生活/ 艺术、大众/精英、保守/前 卫的区分是十分重要的,否则 我们对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性 把握就是不可能的。
一、艺术/人生
法国的拉斯科洞穴 壁画没有画框,原始 的巫术表演与集体祭 仪没有舞台与剧院, 甚至中世纪的绘画也 不是摆在封闭的艺术 空间(比如画廊与美 术馆),而是被安置 在开放的公共空间 (比如教堂) 拉斯科洞穴
一、艺术/人生
艺术与生活的分离是一种首先发生在西 方的现代现象,是因为西方现代为这种分离 准备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及观念与 制度上的条件。 西方现代性进程的首要标志是世俗化, 世俗化的首要冲动是将世俗世界从基督教世 界中分离出来,此一分离为艺术的世俗化提 供了社会基础,也为艺术脱离宗教的生活世 界的分离。但这种分离是以艺术借助世俗化 并融入世俗世界的方式而发生的
一、艺术/人生
在19世纪的唯美主义那里,艺术世界与 生活世界的分离甚至对立表现得最为极端。 1895年,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在法庭上 为自己的行为所做的无罪辩护就是一个范例, 对艺术来说,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对艺术 家来说,他不对内容的善恶承担道德责任, 只对形式的美丑承担美学责任,在此意义上, 艺术家可以不受生活世界的道德法律之约束, 他有权利生活在善恶之彼岸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用“生活/艺术”、“大众/ 精英”、“保守/前卫”这三对范畴分析当 代审美文化结构的有效性与限度?
2、概说现代性进程与当代审美文化结构的 历史性关联。
第六讲 艺术审美

祈年殿
祈年殿是一座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顶建筑。 祈年殿是一座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顶建筑。 蓝色琉璃瓦和穹隆顶,既象征着天, 蓝色琉璃瓦和穹隆顶,既象征着天,又有希望圆满的 意思。 意思。 殿中以圆柱结构筑成,在两个同心圆中, 殿中以圆柱结构筑成,在两个同心圆中,内外楹柱各 采用12根楠木大柱 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根楠木大柱, 采用12根楠木大柱,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表示一年12个月 每天12个时辰 个月, 个时辰; 表示一年12个月,每天12个时辰; 中央为4 根楹柱, 叫通天柱或龙井柱, 代表一年春、 中央为 4 根楹柱 , 叫通天柱或龙井柱 , 代表一年春 、 冬四季; 夏、秋、冬四季; 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28根柱子 则代表天上28星宿 根柱子, 星宿。 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28根柱子,则代表天上28星宿。 这座建筑和圜丘坛一样,对数字情有独钟,通过数字, 这座建筑和圜丘坛一样,对数字情有独钟,通过数字, 表现了古代中国人与宇宙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 表现了古代中国人与宇宙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体 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时间观。 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时间观。
•这显然是根据《周易》的“乾卦四德”而来。 这显然是根据《周易》 乾卦四德”而来。 • 按《周易》的解释,“元者,善之长也”, 周易》的解释, 元者,善之长也” 元为百善之首,也是初始的意思, 元为百善之首,也是初始的意思,是创始万物 的天地之大德。 的天地之大德。 • “亨者,嘉之会也”,也就是“通”的意思, “亨者 嘉之会也” 也就是“ 亨者, 的意思, 万事顺遂,万物生长繁茂亨通。 万事顺遂,万物生长繁茂亨通。 • “利者,义之和也”,也就是天地阴阳相合, “利者 义之和也” 也就是天地阴阳相合, 利者, 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 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 • “贞者,事之乾也”,贞,也指万物的根本, “贞者 事之乾也” 贞者, 也指万物的根本, 万物生长顺利的保障。实际上, 万物生长顺利的保障。实际上,元亨利贞也暗 含春夏秋冬之意, 含春夏秋冬之意,包含着对自然宇宙的象征意 义。
当代各种审美文化

当代各种审美文化【篇一:当代各种审美文化】【英文标题】problems and solution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studies in twenty years【作者简介】李红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李红春(1975— ),男,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历史。
这期间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积累,也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向度。
在研究内容上,对核心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阐发;对当代审美文化文本、现象进行了历史梳理与多元阐释;对当代审美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争鸣。
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文化批判”、“语境化的权力批判”、“价值中立”和“形式分析”等概念,表现出鲜明的方法论自觉意识。
但是,已有研究还存在耽于理论阐述、弱于现象深描,用道德愤慨压制学理分析,误置批判对象、有意避重就轻,以及非此即彼、非假即真的斗争思维等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亟需在视野上从文化学拓宽到社会学,在方法上实现“价值中立”与“权力批判”的结合,而对自我学术立场的提前清理也是保证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合理有效的关键。
researches on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twenty long years. as to the research content,the key concepts and basic thoeries have been explained,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phenomenones, analyzed, the hot issues, discussed effectivly. as to the research method, many concepts have been proposed, such as “cultural criticism”, “contextualized power criticism”, “value neutrality” and “formal analysi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indulging in explaining theories but ignoring phenomenon, press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by moral indignation, and misplacing critical object to avoid the key points, and so on.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sdudies should convert itsview from culturology to socialogy and contact “value neutuality” with “power citicism”.【日期】2013-06-28【关键词】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价值中立/权力批判aesthetic culture/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study/value neutrality/power criticism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经跨过了60个年头。
《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形构

《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形构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的庄子呈现的主要是一种理论形态,而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庄子则显现出“生活”与“感性”的双重维度。
“生活”与“感性”维度并非《庄子》的本然属性,而是当代审美文化制造的结果。
于丹的宣讲风格、媒介的超级链接、消费的广泛参与、经典的符号价值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彰显出《庄子》当代审美文化的多维构成性。
标签:《庄子》;审美文化;生活;感性;多维构成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1〕及周来祥主编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2〕都有庄子的重要位置,古代审美文化中的庄子呈现的更多是一种理论形态,与“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庄子并无二致。
异彩纷呈的当代审美文化,庄子也没有缺席,不过显现的不是理论形态,而是当代人从中读出的生活智慧,甚至不乏感性形态。
2007年《于丹心得》的大热引发了一场庄子文化的风潮。
2007年至今,大学教授、媒体人、作家等各类作者出版的有关庄子的“心得”式、“生活宝典”型的大众读物不下100种,若从当代审美文化的宏观视域观之,《庄子》的文化风潮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庄子》当代审美文化”。
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审美文化讨论将其理论内涵聚焦于生活与感性层面,《庄子》当代审美文化也不缺乏这两层维度。
有关《庄子》的大众读物大都将自己定位为面向大众生活的指导书,如《给大忙人看的庄子》(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庄子叫我们想开点》(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
而说庄子感性,似乎有点困难,庄子是历史人物,仅从画像上来看,他的确不够帅气,更谈不上性感。
但当代审美文化中的感性没有局限在视觉,它是一个“穿越”性的词,在很多场合和境域都能遇到。
比如我们说“于丹讲得好”、“书写得好”,这个“好”字就包含着感性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将之替换为“痛快”、“过瘾”等一些明显带有“感性”色彩的词。
看来,当今《庄子》的生活与感性维度并不匮乏,但它们不是《庄子》的本然属性,而是当代审美文化中媒介、消费、经典符号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多维形成的结果。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一、本文概述《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审美现代性的多维度内涵,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审美现代性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其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影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四个层面的探讨,我们将更全面地理解审美现代性如何在不同层面塑造和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
我们将回顾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背景,探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审美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我们将分析审美现代性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审美现代性不仅影响了艺术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通过对审美现代性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分析,我们将揭示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我们将探讨审美现代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审美现代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和表达方式,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艺术领域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审美现代性如何促进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将展望审美现代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审美现代性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我们将为未来的审美现代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将通过对审美现代性的深入剖析,展现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和价值,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背景审美现代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历史背景复杂而多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为审美现代性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传统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形态逐渐崛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在过去,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审美标准相对固定。
而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
不同的文化、地域、种族和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偏好,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追求与众不同。
其次,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势和风格。
在音乐、时尚、电影等领域,跨界合作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例如,音乐和时尚的结合、电影和音乐的合作等等,都展示了跨界融合的审美特点。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增加了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的多样性,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当代审美文化强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多地注重对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内涵的感受。
人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获得情感共鸣、心灵抚慰和思想启迪。
这一特点在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尤为明显。
当代音乐强调情感表达,通过歌词和旋律传递情感;电影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通过情节推动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追求真挚和深刻的情感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当代审美文化是多样化、个性化、跨界融合、注重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文化现象。
它受到社会变革、信息技术和商业化的影响,展示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审美趋势。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既反映了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商业化和消费主义也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对于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

论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审美是人类的主观情感和客观认知在感知和创造艺术、美学价值时所产生的一种认知和情感体验。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审美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审美的递阶层次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审美的递阶层次。
审美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和情感过程,通常可以分为感知美、认知美和鉴赏美三个层次。
感知美是审美的最基本层次,是通过感官对美的感知和感受。
在自然风光中欣赏色彩斑斓的景色、感受音乐的悦耳旋律、观赏绘画的构图和线条等。
感知美是审美的起点,是审美活动进行的基础,没有感知美,就没有后继的认知美和鉴赏美。
认知美是对美的认知和理解,是建立在感知美之上的。
认知美强调对作品的理解和意义的把握,比如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审视绘画作品的意境和表现方式等。
认知美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才能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内在美。
鉴赏美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是通过对作品的深度分析和评价来实现的。
鉴赏美不仅要求对作品自身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
鉴赏美不同于认知美的是,鉴赏美更加强调对作品的评判和区别,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活动。
以上三个层次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感知美是认知美和鉴赏美的基础,认知美和鉴赏美则通过不断的审美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升作品的感知品质。
不同的审美层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也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审美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化环境是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载体,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审美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观产生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和谐、圆融的审美理念,注重对自然、人生、道德的思考和体验,这种审美观念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特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性、独创、突破的审美观念则更具有现代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往往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会反映在人们的审美行为和审美情趣上。
现代审美ppt课件

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
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 情,80年后美丽高雅、 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 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
1930-1939 美丽标准:中西合璧名女人。
美丽人物:胡蝶。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四十年代。她的气质富丽 华贵、雅致脱俗,表演上温良敦厚、娇美风雅,一度被观众评为 “电影皇后”。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双颊上 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 的幸运。
一、美容观:未来多元化的局面
(一)古今中外融合的美容文化:是美容文化基 本的发展趋势。在怀旧与创新并存,暴露与遮盖 结合等风格中才能发现新的天地。
(二)修饰美容将更加变幻莫测
修饰美容包括服饰、化妆和美发。修饰美容 是美容世界中最活跃的领域。它的可变性为不同 的美容观和美容需要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使人们 可以在服饰、发型上想当然地为所欲为。
美丽人物:刘晓庆。她是 那
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 “我
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 我
的个性魅力对改革开放刚 开
1990-1999 美丽标准:多变。
美丽人物:张曼玉。刚出道时俨 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 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 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 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 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 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人的容貌处于备受瞩目的 位置,因此必须时刻不忘对自己的容貌进行必要的 整理与修饰。做到“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1) 德行与形貌 (2) 眼神与笑容
2. 妆容修饰美
(1) 化妆原则 * 化妆应依时 * 化妆应依事 * 化妆应依对象
在正式场合与人交往,适当 地化妆不仅是美化容貌的一种手 段,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礼 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保守/前卫
记忆的永恒
三、保守/前卫
奥韦尔教堂
前卫审美文化就常常与精
英审美文化一体(比如现代主
义艺术),但有时也与大众审
美文化联姻(比如后现代主义
艺术),大众审美文化常常就
是生活化的审美文化,但有时
也是艺术化的审美文化。尽管
如此,作为一种工具,生活/
艺术、大众/精英、保守/前
卫的区分是十分重要的,否则
艺术与生活的分离是一种首先发生在西 方的现代现象,是因为西方现代为这种分离 准备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及观念与 制度上的条件。
西方现代性进程的首要标志是世俗化, 世俗化的首要冲动是将世俗世界从基督教世 界中分离出来,此一分离为艺术的世俗化提 供了社会基础,也为艺术脱离宗教的生活世 界的分离。但这种分离是以艺术借助世俗化 并融入世俗世界的方式而发生的
在原始社会,甚至在较为古老的社会都 不存在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截然分离。
一、艺术/人生
法国的拉斯科洞穴 壁画没有画框,原始 的巫术表演与集体祭 仪没有舞台与剧院, 甚至中世纪的绘画也 不是摆在封闭的艺术 空间(比如画廊与美 术馆),而是被安置 在开放的公共空间 (比如教堂)
拉斯科洞穴
一、艺术/人生
我
1、你如何看待用“生活/艺术”、“大众/ 精英”、“保守/前卫”这三对范畴分析当 代审美文化结构的有效性与限度?
2、概说现代性进程与当代审美文化结构的 历史性关联。
二、大众/精英
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的活动 主体是“大众”,是巨大的人群,而精英审美文化的 活动主体是“精英”,是少数人。
如,尚扬的《深呼吸》
二、大众/精英
丁方的《为晨曦而流泪的大地》
二、大众/精英
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 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大众审美文化借 消费经济的动力与现代媒体之势而日渐成为 审美文化的主流,精英审美文化则日益成为 被戏弄和耍笑的对象,它的特殊功能与价值 逐渐被人们盲视与遗忘。
三、保守/前卫
古典主义是保守的审美文化的象征,从根本上 看,一切传统的审美文化都是保守的,因而也是古 典主义的。所谓“保守”,不是通常所谓的守旧, 守旧只是保守的极端样式,保守的真正含义是相信 永恒,从而守护永恒
当永恒存在之信仰与某种专制的现实权力结合 在一起时,信仰便会转化成严酷的现实禁忌。于是,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一种反常规、反规范、反体制 化、反权威、反禁忌的“前卫”审美行为是没有现 实可能的。
第六讲 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
——我们对“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性分 析必须联系到整体社会历史的演变来进行
一、艺术/人生 二、大众/精英 三、保守/前卫
一、艺术/人生
今天我们去美术馆看美术作品,去音乐 厅听音乐,去剧院看戏剧,在图书馆或家里 阅读余华的《活着》,我们都有意无意地走 进了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我们都知道它叫“艺术世界”,并 明显地感到它不同于“生活世界”。
一、艺术/人生
在19世纪的唯美主义那里,艺术世界与 生活世界的分离甚至对立表现得最为极端。
1895年,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在法庭上 为自己的行为所做的无罪辩护就是一个范例, 对艺术来说,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对艺术 家来说,他不对内容的善恶承担道德责任, 只对形式的美丑承担美学责任,在此意义上, 艺术家可以不受生活世界的道德法律之约束, 他有权利生活在善恶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