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城开发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绿地健康新城开发后续

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绿地健康新城开发后续

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绿地健康新城开发后续1. 引言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位于中国安徽省宿州市的中部,是宿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曹村镇决定开发绿地健康新城。

本文将对该项目的后续开发工作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项目背景曹村镇作为宿州市域内的重要乡镇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品质和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决定在曹村镇开发一个绿地健康新城。

该项目旨在通过规划和建设现代化、生态友好型的新城区,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并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同时,该项目还将注重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并注入新鲜血液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开发目标3.1 经济目标•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提升宿州市的整体竞争力。

3.2 社会目标•提供高品质的住房和公共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优化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提升居民出行便利性;•加强社区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3.3 环境目标•注重生态保护,确保绿地健康新城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采用可持续建筑和能源利用技术,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4. 开发策略4.1 城市规划根据曹村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该方案应考虑到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绿化景观等因素,并注重人性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建设项目•住宅区: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小区,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商业区:打造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引进各类商业企业和服务机构,提供便捷的购物、娱乐和就业机会。

•公共设施:建设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绿地景观:注重绿化环境建设,打造公园、花坛和休闲广场等绿地景观,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4.3 招商引资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洽谈合作事宜,吸引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

新城开发经验交流发言稿

新城开发经验交流发言稿

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新城开发的一些经验。

新城开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新城开发首先要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规划是新城开发的基础,关系到新城的未来发展。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1.深入调研,了解需求。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调研,了解周边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等情况,为新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城开发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3.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规划新城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

新城开发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质,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创新土地制度,优化土地供应土地是新城开发的重要资源,创新土地制度,优化土地供应是新城开发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1.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我们采用多种土地出让方式,如招标、拍卖、挂牌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2.推行土地储备制度,保障土地供应。

通过土地储备,我们能够确保土地供应的稳定性,为新城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土地监管,防止土地闲置。

我们加强对土地的监管,防止土地闲置,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是新城开发的重要支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是新城开发的必然要求。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功能。

我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设施,提升城市功能。

2.创新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效率。

我们采用PPP、EPC等新型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

3.注重工程质量,确保城市安全。

我们强化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城市安全,为居民提供放心、安全的居住环境。

区域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徽省16市的数据分析

区域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徽省16市的数据分析

区域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研究摘要:文章基于安徽省16市2008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实证研究了区域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

研究发现:经济、空间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安徽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但人口城镇化未与空间城镇化相呼应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区域内城镇化发展存在差距,在皖南和皖北地区之间表现显著;而皖中地区人口城镇化对房地产开发投资虽起到正向影响,但弹性系数不大,以及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并不显著。

关键词:城镇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区域差异;变系数模型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3-0009-04(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金长宏杨梦杰∗∗∗第41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3月Vol.41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 .2021收稿日期:2020-09-23作者简介:金长宏(1964-),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房地产投融资、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通讯作者:杨梦杰(1996-),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近几十年,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突进,城镇化率达到59.68%(2018)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5%,但与一些发达国家英国(83%)、日本(92%)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其中,城镇化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原因。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性产业,在城镇化的推动下,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需求都会发生变换,进而影响到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发展。

同时城镇化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源生力,为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那么,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会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怎样的影响?鉴于安徽是国家第一批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对于本课题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故本文选用安徽16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包含产业城镇化)、空间以及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选用复合指标法衡量城镇化进程;并通过16市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协方差分析检验以及构建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等多种分析方法实证探究安徽省区域内城镇化进程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

构筑发展高地 打造宜居新城

构筑发展高地 打造宜居新城
区建设成现代化 的工业新城 、 城市新 区。
第二 。 必须 突 出平 台 打 造 。 围绕 打 造
强产业配套能力 , 高园 区对转移资本的 提 吸引力 ,发挥 园区承接产 业转移主导 作
用。 第三 , 必须 加 速 产 业 集 聚 。 围 绕打 造
化 。建设一批小型休 闲广场 、 街心公园和
发区 ,园 区总 规划面积
期规划面积 2 . 4 8平方公
} 区现状及
五” 发展思 路
开发 区认真贯彻落实市 f 战略和工业化核心 资主
十多年的发展累积 , 六安开发区实现 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 , 现 已跨入 了从 大到强 、全面提升的崭 新时 期 。 依 据 《 安 市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六 (o s 2 3 )要求 , 安 中心城 市 23 2o-oo ̄ 六 00 年总面积为 10平方公 里 , 中以六 安经 2 其
停车场。 积极规划开发淠河总干渠生态廊 道、 皋陶文化 陵园 、 白鹭 洲公园等 生态人
承接产业转移先行 区 ,严格按照科 学规
划, 多渠道 筹措资金 , 全面推进基础 设施 和配套建设。一是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 坚
文景观。注重建管并举 , 提升城市东大门
的窗 口形象, 建设 中心城市风景线 。
【 发展 高地 打造宜居新城
●周 耀
家 国内外企业入 驻 ,其 中规模 工业企 业
作为全市大开发大开放的龙头 , 开发 区要抢抓战略机遇 , 加快发展 、 率先发展 、 跨越发展 。 十二五” “ 期问我们的发展思路 是, 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 , 围绕打造 承接产业核心 区 、 特色产 业集聚 区 、 现代 工业新城区 目标 , 坚持“ 大发展定位 、 大招 商突破 、 大项 目推动 、 大环境保 障” 思路 , 按照“ 二产三产并举 , 内资外资并重 , 园区 城 区并进” 要求 , 申报国家级开 发区和 以

红色革命老区生态山水新城--安徽省金寨现代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探索

红色革命老区生态山水新城--安徽省金寨现代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探索

66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

2011年,中央把大别山区列为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2年6月18日至21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来金寨县调研,实地了解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商老区扶贫开发大计。

金寨现代产业园区是落实吴邦国委员长视察金寨指示精神,由全国人大机关对口集中帮扶金寨县实施的“5+1”项目之一。

2012年7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并成立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安徽省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园区实行独立运作,享受省级开发区和皖北现代产业园区各项政策。

金寨县面临千载难逢的新机遇,步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一、区位金寨现代产业园区位于合肥经济圈合六叶城镇发展轴上,六安市西部,东距合肥市约110公里,距六安市约45公里,距武汉市约210公里。

地处金寨县东北部,南接县城新区,西临金寨县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抵史河总干渠及县界,东起沪蓉高速公路。

划范围为50.7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为31.4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面积8.68平方公里。

二、目标金寨现代产业园以构筑山水新城为总目标,力争打造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产业园区、生态和谐园区、引领示范新城。

1、现代产业园区。

结合金寨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绿色农特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优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进高校和科技研发机构,提升整个金寨县的产业科技水平;此外,重点培养休闲旅游业,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抓手,加快三产发展;未来打造在整个安徽省都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2、生态和谐园区。

充分利用现有山水生态本底资源,打造成为安徽省乃至中部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突出的、人气旺盛的和谐园区。

结合山地布置科教文化中心、低密度商业、康体娱乐等综合性设施,使园区成为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宜红色革命老区 生态山水新城——安徽省金寨现代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探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黄晓迪本文通过金寨现代产业园区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以构建“实力金寨、活力金寨、魅力金寨、小康金寨、幸福金寨”这一目标,概述了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的全国重点贫困县,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拼搏,已踏上了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详细阐述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城乡电网升级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推进策略,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文章还分析了政府职能转变、法治环境营造、市场化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改革创新要点,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改进方向和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在面临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基础设施等问题时,需要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持续改进路径和战略部署的建议,旨在打造长江经济带安徽美丽段,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兴旺、百姓富裕、区域协调、开放合作、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美好愿景。

目录第一章长江经济带概况与战略意义 (1)一、长江经济带地理范围及资源禀赋 (1)二、国家战略背景下的长江经济带发展 (2)三、安徽省在长江经济带中定位与作用 (3)四、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愿景与目标 (4)第二章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5)一、安徽省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5)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进展情况 (6)三、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7)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第三章路径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构建 (9)一、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策略部署 (9)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向 (10)三、产业园区和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 (11)四、开放型经济格局构建举措 (11)第四章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15)一、水域生态治理和湿地保护规划 (15)二、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 (16)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策略 (16)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活动推进 (17)第五章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计划 (19)一、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及优化布局思路 (19)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如5G、物联网等) (20)三、能源保障能力提升举措部署 (21)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支持政策 (22)第六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策略 (23)一、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环境营造 (23)二、市场化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举措 (23)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方向 (24)四、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设计 (25)第七章总结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策略建议 (27)一、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回顾 (27)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机遇挖掘 (28)三、持续改进路径和策略部署建议 (29)四、全面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安徽段愿景展望 (30)第一章长江经济带概况与战略意义一、长江经济带地理范围及资源禀赋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经济走廊,横跨了东中西三大地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共计11个省市,显示出其显著的地理优势与战略地位。

关于城市边缘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合肥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为例

关于城市边缘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合肥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为例
六 中 、合肥 一 中的迁 建将 带动 当地 教育 事业 发展 。 32 新 区发 展 的劣势 分析 虽 然新 区 发展 有其 优势 ,但 也存 在 着一 些 问题 ,具 体表现 如 下 :新建 小 区入 住率 低 ,人 口少 ,人气 不 旺 “ 居 ”是 新 区发展 的 必要 条件 ,而低 人 入住 率 的产 生是 下列几 点共 同作 用 、相互 影 响的 结果 。
点 。其 二 :新 区公 共交 通 不够 便捷 ,新 区往 返市 区 的公 交线 路少 、发车 频 率低 、 晚间 停运 时 间较 早 。区 内居 民 出行 困难 ,这也 是造 成 新 区入 住率 低 的重 要原 因 。其 三 :新 区发 展严 格 受制 于 生态 环境 脆 弱性 。以政 务文 化新 区为例 ,天鹅 湖 中 的死鱼 、沙滩 上 的垃 圾 清运 不够 及 时 。在 调查 中 ,很 多 人 都反 映 环境 污 染 比较严 重 , 已成 为制 约新 区 发展 的消 极 因 素之 一 。在滨
核,让城 市新区的发展来 带动整个城 市的新跨越 。新城战 略大多被用来 实现城市 复兴和解决 大城市发展 瓶颈的 问题 。在中 国改革 开放后 ,许 多城 市得 以迅速 发展 , 城市的郊区往往 成为 了 “ 不管 ”地 带,如何发展这 些地 区,能否借用 上述 的策 略?答案是肯 定的 。本 次调研通过文 案调查 、实 地调查等手法对 合肥市城市新 区进 三 行研究, 旨在 为其他 地区 的郊 区现代化发展提 供一个 良好 的范例和借 鉴 。 关键 词: 合 肥;现代化 ;滨湖新区 ;政 务文化新 区 中图分类号 :F 9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 :1 7 —7 9 2 1 )1 1 1 3 2 2 6 1 5 7( 0 0 1 O 3 —0
省 会城 市 安徽 合肥 的 发展 滨湖 新 区 的崛起 无 疑 是引 人 瞩 目的 ,它 的发 展 能 否 为其他 地 区的发 展提 供一 套模 式 ?

合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1.1 项目背景本报告旨在对合肥市进行可行性研究,探讨是否适合进行建设。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次研究旨在评估合肥的发展潜力以及建设的可行性,为未来合肥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合肥市建设的可行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合肥市现有基础设施情况,包括交通、水利、通信等;2.评估合肥市的资源禀赋,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3.探讨合肥市的发展潜力,包括产业发展、人口增长等;4.分析合肥市的政策环境,包括政府扶持政策、法律法规等。

二、方法与数据2.1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主要依靠以下途径收集数据:1.合肥市相关统计数据和规划文件;2.合肥市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与调研结果;3.合肥市民的意见与建议;4.相关研究和报告的文献资料。

2.2 方法选择结合以上数据,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资料分析:对收集的数据和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2.实地考察:前往合肥市实地考察,并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座谈;3.专家咨询:邀请合肥市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与交流。

三、合肥现状分析3.1 基础设施分析在基础设施方面,合肥市已经建设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供水系统以及通信基站等。

然而,仍然存在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通信信号弱等问题。

对于合肥市的建设,应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水利和通信等方面的功能和质量。

3.2 资源禀赋分析合肥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合肥市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科技、制造业等领域。

自然资源方面,合肥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大理石等。

这些资源为合肥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合肥发展潜力评估4.1 产业发展合肥市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多家知名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

未来,合肥市在高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安徽新城开发的时点思考
1
1、背景
2
1、以县为主体的行政体制下,有县无城,缺乏大城市
安徽省的城镇体系 截止2011年底,共设1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1262个乡镇(其中镇906个,乡356个)。 城市 合肥市 阜阳市 六安市 宿州市 淮南市 2010年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 地 区 合 计 亳州市 芜湖 市辖区人口 2155767 2069550 1865174 1858644 1681997 1616485 1115260 1097909 925520
淮北市
铜陵市 淮南市 亳州市 六安市 巢湖市 宿州市
38
33 78 50 54 39 61
63
48 97 57 61 39 53
1.66
1.45 1.24 1.14 1.13 1.00 0.87
11
1、面广量大的新城或新区开发
各类新区新城野蛮生长 城市 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 合肥五大新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政务新区 滨湖新区 城东新区 经开区东区 芜湖六大新区 鸠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山新区 芜湖高新区南区 芜湖长江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 秀山新区 马鞍山四大新区 滨江新区 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丹博新区 铜陵 淮南 淮北 西湖新区 山南新区 43.7 100 30 68 200 24.7 98 80 48.4 30
2.36 4.93 4.14 4.05
2000年 第一产业
2010年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安徽各市2000、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铜陵市
马鞍山
芜湖市
淮北市
淮南市
合肥市
安庆市
巢湖市
2000年
滁州市
宣城市
2010年
蚌埠市
池州市
黄山市
六安市
第二产业比重加大,工业化进程提速;但地区发展仍不平衡,半数的市二产比重小于50%,工业化水平较低 2000年 产值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GDP 732 1297 1001 3030 比例 24.2% 42.8% 33.0% 2010年 产值 1729 6391 4143 12263 比例 14.1% 52.1% 33.8% 增长 倍数
安徽省各市2000、2010年人口变动情况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户籍人口增长 流动人口增长 合肥市 淮南市 淮北市 马鞍山 芜湖市 安庆市 铜陵市 黄山市 滁州市 蚌埠市 池州市 宣城市 宿州市 亳州市 巢湖市 六安市 阜阳市
8
7、人口“半城市化”现象突出
– 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
• 全省净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数为911.9万人。
2009年安徽省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流向构成
– 本省城镇对农村人口吸纳力不足
• 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在市内、省内的比例不到1/4 • 大量人口流向外省,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
1995-2009年安徽省人口结构
2、现状—问题
10
1、面广量大的新城或新区开发
17
2、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规划
– 皖江示范区建设启动后,各市纷纷强力推进集中示范园区建设。目前,9个集中示范园区均已开工建设,其中马鞍山、六安、安庆、 合肥、芜湖、宣城等园区已初见成效。 – 优化城镇规模等级的蓝图:5年后,示范区将拥有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4个特大城市、4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还有2个产 业新城、27个小城市,100个重点镇、200个左右建制镇。 示范区内居民将达到3300万人,GDP总量将达到15000万亿元。 – 根据规划: • 合肥将初步形成城镇密集区; • 芜湖、马鞍山初步形成芜马组合城市; • 铜陵、池州初步形成铜池组合城市; • 安庆大都市区雏形初现。 皖江示范区城镇空间组织图
– 皖江示范区城镇体系最终将形成“一带三
极两星”的空间结构:
• 以沿长江一线为城镇密集发展带; • 以合肥为“带动极”、以芜马巢为“集聚 极”和以安池铜为“增长极”的三极; • 以滁州、宣城为“两星”;
• 以一带为主轴线,三极为顶点,两星为节
点,促进联动发展,构建安徽经济板块的 核心区域。
18
3、城乡统筹与户籍制度改革
阜阳市
宿州市
亳州市
4
3、总体城镇化率较低,但增速较快
– 安徽总体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 2009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2.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49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0.16个百分点
46.59% 42.26% 42.10%
2009年安徽与全国城镇化阶段比较
– 安徽省城镇化率处于加速增长阶段
城市规模快速扩张 各市 建成区面积 滁州市 合肥市 安庆市 安徽省城市面积变化 2000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886.00 1542 2005 1260.35 1449 2009 1377.67 2114 2010 1491.32 2469 黄山市 宣城市 池州市 蚌埠市 马鞍山 芜湖市 阜阳市 2000年 21 125 30 18 18 16 51 38 68 41 2010年 60 326 77 44 43 35 105 78 135 76 增长倍数 2.86 2.61 2.57 2.44 2.39 2.19 2.06 2.05 1.99 1.85
– 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
• 合肥、芜湖 • 安庆、蚌埠 • 宿州、亳州、阜阳、滁州、六安、巢湖、宣城、池州
– 淮南、淮北
• 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 • 非农经济比重较大,但结构单一,属能源工业城市 • 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环境较差 • 与外界经济联系相对薄弱
– 资源型城市转型
• 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
– 黄山
省份 湖北 山西 湖南 江西 安徽 河南 西部平均 城镇化率(%) 46.00 45.99 43.20 43.18 42.10 37.70 42.26
4、各个市县城镇化进程严重不均衡
截止2010年底,尚有8个市的市辖区人口比重低于30%,从而极大的影响了该市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人
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类型
开发时间
面积
12
2、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的的第一代新城开发为主
新城开发的核心动力还是以经济增长为主,对于可持续的系统构建重视度不够
第一代新城 地区发展战略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第二代新城 城市化发展战略 扩大城市规模 有机疏散老城
第三代新城 城市化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 区域一体化发展 城市内部多中心 城市之间网络化 能够充分利用生态技术,构 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域 传统条件下无法利用的地区, 如盐碱地、荒漠等 可持续的区位择优
16
2、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 – 2006 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 点发展区域,加速了长三角的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 部的辐射转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 若干意见》) – 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 确提出建设的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
安徽省各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淮北
淮南
蚌埠
1922216
30.9%
合肥
马鞍山 芜湖
铜陵
安庆市
六安市 阜阳市 宿州市 亳州市
736505
1865174 2069550 1858644 1616485
36.8%
35.9% 31.9% 31.4% 29.1%
0.5~1.0
0.0~0.5 -0.5~0.0 -0.5以下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 主要内容:将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 国家发展战略
– 产业格局: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
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 重要意义: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 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的发 展分工,并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 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差距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 城乡统筹就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 近十五年年均增长约1.6个百分点 • 预计十二五期间仍将以年均1.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
饱和阶段 全国 加速阶段 初始阶段 安徽 中部
2009年中部六省城镇化率比较 2000-2009年安徽与全国城镇化发展情况 2000 安徽 城镇化率(%) 年均增长(%) 中部 城镇化率(%) 年均增长(%) 全国 城镇化率(%) 年均增长(%) 28.00 1.50 29.73 1.36 36.22 1.35 42.99 36.53 2005 35.50 2009 42.10 1.65 42.26 1.43 46.59 0.90
• 旅游业发达,工业相对落后 • 生活环境较好
– 蚌埠、安庆、滁州、宣城、巢湖、池州、阜阳、 六安、亳州、宿州
• 城市化水平较低
– 旅游推动型城镇化
• 黄山、池州
7
6、人口增长,流动化增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安徽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616.7万人。 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减少35.9万人。 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400万以上 200-400万 100-200万 50-100万
安 徽 17 2 6 7
20-50万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