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镜像中的穆时英文学之源

合集下载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影视文学欣赏》网课测试题答案5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影视文学欣赏》网课测试题答案5

南开大学智慧树知到“汉语言文学”《影视文学欣赏》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1935年,美国导演马勃里安拍摄的工厂大门标志着电影彩色时代的到来。

()A.错误B.正确2.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在建筑学上意为装配、安装,引申到电影艺术领域指影片创作过程中的()。

A.错位组合B.剪辑组合C.顺序组合D.拍摄组合3.由黎明、张曼玉主演的()成功抓住了两岸三地中国人的共通感情,上演了一出内地和香港的爱情文艺片。

A.《玻璃之城》B.《心动》C.《甜蜜蜜》D.《最好的时光》4.在电影艺术欣赏中,德国实验心理学家罗伯特费舍尔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A.客观性质B.移情C.结构同形D.解构5.张艺谋导演()作为艺术片,代表着中国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成熟已达到了世界水平,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作。

A.《黄土地》B.《红高粱》C.《蓝风筝》D.《活着》6.电影艺术欣赏是()的活动。

A.认识活动B.审美活动C.艺术再创造D.消磨时间7.画面的动态构图有三种基本形式,即拍摄对象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以及()。

A.画面上下运动B.画面左右运动C.二者一起运动D.二者固定其一运动8.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提出了“长镜头”理论,也称“场面调度”理论,向传统蒙太奇理论挑战。

A.爱森斯坦B.普多夫金C.安德烈·巴赞D.杰克·克拉考尔9.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将浪漫爱情与灾难结合在一起,大获成功,创造了20世纪的票房冠军。

A.星球大战B.泰坦尼克号C.侏罗纪公园D.阿凡达10.所谓心理结构,就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线索来结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影片,较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

A.新浪潮电影B.意识流电影C.地下电影D.独立电影11.在故事片范围内对电影的体裁样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这几种体裁A.小说体影片B.散文体影片C.诗体影片D.戏剧体影片12.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是黑泽明导演的()。

王家卫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王家卫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王家卫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王家卫是华语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电影作品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既有浪漫、诗意的爱情故事,又有刻画现实生活的社会题材,其中几部作品更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带您一一领略王家卫的代表作品。

一、《重庆森林》《重庆森林》是王家卫的代表作之一,该片于1994年上映,并荣获了多个国内外电影奖项。

影片以香港森林为背景,展现了两段爱情故事的交织与隐喻,独特的镜头运用和快速剪辑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喧嚣都市的迷离世界中。

王家卫通过影片展示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

在《重庆森林》中,王家卫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的错位和文艺复古的风格,使得影片充满了独特的艺术感和诗意。

通过细节描绘和多重叙事手法,他将观众引领到一个迷离而寂寞的城市空间,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深沉和迷茫。

二、《花样年华》《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另一部标志性作品,也是他最受国际认可的作品之一。

这部电影于2000年上映,以香港为背景,通过展现两段爱情故事的碰撞与错过,呈现出一个充满遗憾和伤感的美丽世界。

王家卫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沉浸在爱情霓虹灯下的梦幻空间。

《花样年华》以其极富诗意和美学风格而广受好评。

王家卫运用缓慢的镜头、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抽象的图像,打造了一个充满感性和浪漫的影像世界。

同时,他通过影片中人物的独白和情感的流露,揭示了生活中的孤独与失落。

这种对情感内核的深入剖析,使得《花样年华》成为王家卫的代表之作。

三、《一代宗师》《一代宗师》可以说是王家卫导演生涯中的一颗明珠。

这部影片于2013年上映,以中国武术宗师叶问为题材,描绘了一个宗师的传奇人生。

王家卫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精湛的动作表演,再现了叶问与对手之间的激烈斗争和内心世界。

《一代宗师》以其精湛的镜头运用和画面构图而备受赞誉。

王家卫运用了大量的慢动作和快速剪辑,使得每一个拳脚动作都展现出了极致的美感和力量感。

同时,影片中的寓意深远,不仅仅是一部武侠电影,更融合了对江湖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思考。

王家卫的电影中是否经常出现一些文学或艺术的引用?

王家卫的电影中是否经常出现一些文学或艺术的引用?

王家卫的电影中是否经常出现一些文学或艺术的引用?一、王家卫电影中的文学引用1.字画的运用:王家卫电影中常常运用字画作为场景的点缀,以营造出深度和情感的张力。

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字画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装点场景,更是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精心挑选的字画,以及与主人公情感的关联,巧妙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与命运,并进一步深化观众对角色的认知。

2.文言诗的引用:王家卫电影中经常引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以丰富电影的内涵和氛围。

在电影《阿飞正传》中,王家卫引用了杜甫的《登高》一诗,通过诗中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文学引用不仅增添了电影的艺术层次,也让观众对电影的审美体验更为深入和独特。

二、王家卫电影中的艺术引用1.绘画的影像化:王家卫电影中常常运用绘画的影像化手法,使得电影画面更具艺术感。

他以细腻而灵动的手法,将绘画中的色彩、线条和构图转化为电影的镜头,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电影《花样年华》中,王家卫运用了大量的绘画手法,使得画面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和美感,进一步增强电影中人物情感的张力和表现力。

2.音乐的引用:在王家卫的电影中,音乐也经常被用作艺术的引用,通过音乐对情感和情节的渲染,进一步丰富电影的艺术内涵。

在电影《重庆森林》中,王家卫使用了经典的西洋音乐《云翳而来往》作为背景音乐,通过音乐与画面的融合,展现出主人公内心失落和迷茫的情感状态。

这种音乐引用的方式不仅增添了电影的情感色彩,也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意义。

三、王家卫电影中文学艺术引用的意义王家卫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文学和艺术引用,不仅仅是为了装点场景和丰富电影的画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引用,传递出电影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首先,文学和艺术引用可以增强电影的意境和美感。

王家卫通过精心挑选的字画、诗词和音乐,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文艺氛围,使得电影更加具有诗意和艺术性。

其次,文学和艺术引用可以丰富电影的内涵和表达。

通过引用文学经典和艺术作品,王家卫可以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与之相联系,以及主题和意象的呈现,从而深化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观影体验。

王家卫的电影以哪个题材为主?

王家卫的电影以哪个题材为主?

王家卫的电影以哪个题材为主?一、浪漫爱情题材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浪漫爱情题材始终是其中一个主要出发点。

他擅长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视觉语言来塑造鲜活的爱情故事。

例如,《重庆森林》中,通过江郎才尽的作家、失去恋人的女演员,以及因偷情而破裂的关系,展现了复杂的爱情关系和人性的脆弱。

同时,他巧妙运用镜头语言和非传统叙事结构,带给观众一种浪漫而压抑的氛围。

二、社会变革题材王家卫的电影也常涉及社会变革的题材,他善于通过个体命运的折射,揭示社会层面的冲突与困惑。

例如,《春光乍泄》以男同性恋为背景,通过描述男主角在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中的挣扎与困惑,呈现了社会对个体的压抑和隔离。

而《一代宗师》则以中国武术大师的传奇故事为基础,通过展现武术与时代背景的交织,揭示了文化与身份的断裂。

三、华人身份题材对于王家卫来说,华人的身份认同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

他经常围绕着华人在异国他乡的命运与情感展开故事,探讨着身份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例如,《花样年华》以在香港生活的主人公为视角,通过婚姻和情感的纠葛,深入探讨了华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迷失。

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视觉符号和悲剧性的故事结构,使影片充斥着强烈的哲学思考和艺术张力。

四、抒情美学题材王家卫的电影作品还呈现出抒情美学的题材风格,他以独特的镜头运用和意境构建,打造出整个影片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领略到他对现实世界的深情表达。

例如,《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通过华丽唯美的画面风格和优美流畅的配乐,塑造出了一个具有梦幻色彩的电影世界,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超现实的境地,感受到了王家卫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的追求。

总结:王家卫是一位富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浪漫爱情、社会变革、华人身份和抒情美学为主题,多次引起国际影坛的关注。

他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精细入微的情感描绘,以及对华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他的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和致敬。

浅谈王家卫电影中镜子的运用

浅谈王家卫电影中镜子的运用

知识文库 第21期5浅谈王家卫电影中镜子的运用朱丽捷在现代生活中,镜子作为生活用品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

比如,卧室、盥洗室等等,人对着镜子整理打扮自己,检视自己,开始新的一天。

在现代生活中“镜子最重要的用途在于修饰外表、协助人适应并与社会融为一体。

”而镜子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也被极为广泛地运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镜子的含义的探究中分析王家卫电影中镜子所传达的信息。

一、镜子作为道具一方面,镜子经常作为道具在电影中出现,这本是导演有意安排的场景,否则,如果场面没有安排妥当,镜头无意扫到镜中与叙事不符合的场景容易使观众有出戏感,另外,镜子反射的光线也容易改变原本场面布好的光。

所以,如此妨碍拍摄的道具镜子在电影中的使用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除了基本的构图与空间拓展外,镜子在电影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心理刻画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电影里镜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自我欣赏,指在生活中,人们通过镜子学习礼仪,更唤起了自我意识。

在众多的作品中,镜子成为了自我认知的符号。

比如众多场景里出现的额,主角出门之前照镜子,正衣冠。

自我传播,指主角照着镜子,镜头停留好几秒,代表角色进入内心世界,从而进行自我传播。

照镜子代表角色进入内心深处的精神探求。

镜子经常被用于辅助鉴明身份和自我再现。

如《楚门的世界》里,主角楚门在一个人照着镜子做着各种鬼脸,内心深处是个向往自由的人,而当他的妻子叫他时,他便立刻正襟危坐了。

自我反思。

生活里,即使是自己,也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时照镜子,发现镜子的另一头的人,竟是如此陌生。

而电影中,镜子表现着迷茫之感。

镜子折射着人类对真实的探寻、认知,美的追求等等。

同时它也反映了人类的虚荣、欲望等本性品质。

拉康的“镜子阶段”引发人们进行深入地探究: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生活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和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很少有人去思考。

拉康的镜像说给了我们以釜底抽薪的认知思考。

二、电影作为镜子脱开电影本身的框架,电影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当人们身处于电影院中,昏暗的灯光以及跟随镜头浏览故事,正如做梦一般,受众在电影里寻找自身的身影,并以主角的生活、性格、命运带入到自我之中,与电影中的主角产生认同感,无意识地将自己带入到电影之中。

作为香港文化镜像的王家卫电影

作为香港文化镜像的王家卫电影

作为香港文化镜像的王家卫电影作为香港文化镜像的王家卫电影王家卫是香港电影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电影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成为了香港文化的镜像。

从《重庆森林》到《花样年华》,王家卫以他独特的拍摄方式和深刻的主题表现了香港的现代生活,展现了香港文化的内涵和变迁。

首先,王家卫电影展现了香港的独特城市风貌。

他善于通过镜头表现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夜晚的绚丽灯光。

比如,《重庆森林》中的飘渺的夜晚场景和繁华的街头景观,传达了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繁荣与忙碌。

同时,王家卫的电影还捕捉到了香港街头文化的细微之处,例如街头小贩、餐馆和电影院等,这些场景反映了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特点,成为了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王家卫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展现了香港社会的多元性。

他经常选择独特的人物作为主角,通过他们的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香港社会的复杂性。

例如,《春光乍泄》中的男同性恋情侣和《2046》中的女孩们,他们的经历和心理矛盾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背景所体现的多样性。

王家卫通过这些角色展现了香港社会的包容与开放,同时也揭示了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和生活压力。

此外,王家卫电影深入探讨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体验。

他经常以个人的视角出发,表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助。

比如,《花样年华》中的男女主角分别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却在寻找爱与被爱的路上痛苦不堪。

这种情感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并让人反思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态度。

王家卫将香港人的情感体验与现代社会的变迁紧密结合,呈现出了一个更为真实和深刻的香港。

最后,王家卫电影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格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他擅长运用缓慢的节奏、独特的剪辑和美丽的画面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一代宗师》中的武术场景充满了舞蹈般的韵律感和诗意,让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享受而共鸣其中。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王家卫的电影成为了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代表,也进一步强化了香港电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王家卫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从早期的《重庆森林》到后来的《花样年华》和《一代宗师》,王家卫的电影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诠释了他对生活、时间和人性的思考。

本文旨在探讨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以及这些作品所传递的文化含义。

王家卫的电影多以爱情或情感为主题,通过对人际关系、爱情与生活的刻画,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困惑和挣扎。

他常常通过缓慢而又细腻的节奏,以及纷繁复杂的情感线索,展现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例如,《花样年华》通过时间符号和异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性之间的微妙联系。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经常被模糊化。

他将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如摄影、音乐和文学等,使得作品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又能触动观众的情感。

例如,在《阿飞正传》中,王家卫巧妙地运用了摄影的技巧与手法,通过各种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外部环境相呼应,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还将音乐与画面的呼应相结合,使得故事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除了艺术形式的呈现,王家卫的电影还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个体的人生经历相结合。

在《一代宗师》中,他通过对武术大师叶问的生平故事的叙述,探讨了个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电影中的武术动作和情节发展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同时也揭示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王家卫通过这种方式,反思了个体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呈现出一种情感的张力和文化的冲突。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时间与记忆是另一个重要主题。

他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描绘和对记忆的再现,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重庆森林》中,他通过对两个独立的故事线索的交叉叙事,展示了人们对过去美好回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幻想。

4《王家卫镜头下的人物解构》

4《王家卫镜头下的人物解构》

王家卫镜头下的人物解构北京联合大学文言(约稿)所谓“后时代主义电影”指代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电影类型,是种多元主义的表现,无中心,无根据,拼接,戏仿的艺术风格使其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而90年代的香港电影与社会的后工业化趋势相一致,当代香港电影表现出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对意义、理性、价值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以一种较为激进的方式,怀疑、弱化、反叛并消解了传统,形成了深度平面化、主体零散化、价值多元化等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影片风格.王家卫是亚洲电影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后现代电影大师。

从影片独特的结构叙事到反常态的拍摄手法,无不展现出后工业时代都市人的无力感、渺小感、孤寂不安以及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感。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他对影片人物的独特解构。

了解王家卫电影的人不难发现,他所创造出的人物多为例如舞女,店员,杀手,同性恋者这些没有社会背景和身份内容的社会边缘人群。

事实上,不少“后现代”的特质都显示在这些人物身上。

他们没有确切的名字“旭仔”“丽珍”“美美”“阿超”,《重庆森林》中,人物的名字变成了以数字来代替,《堕落天使》中人物干脆就没有了名字。

人物都没有被显示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他们的姓氏更是从不被提及的。

面对大都市的漂泊渺小感再一次被强化,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群体。

从而加深了电影所表现的社会内涵。

《东邪西毒》中的人物都来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剧中人物却与一般武侠小说读者所认识的人物历史大为不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利用这些著名武侠人物于原著小说中未曾涉及的“前史”部分,创作了《东邪西毒》这部影片。

这一次,他不仅解构了人物更解构了历史。

王家卫在《东邪西毒》这部影片中,把原著中的歹角“欧阳峰”变成悲剧人物,成为电影剧作中的主角,作恶多端的他首次被披露了狠毒外表下受伤的心灵。

“黄药师”这个原著中的孤僻怪侠,在王家卫的剧作中,亦因为一些情感瓜葛飘泊于沙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香港导演王家卫的影片以其后现代情感、朦胧虚幻以及自我陶醉而缺乏强烈的故事性特征,在华语电影中有着重要地位。

对他的相关研究从1997年开始a ,主要集中于对其影像风格的探索,其难以用商业类型定位的极强的后现代作者风格。

然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王导如此的影像风格?除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1997前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嬉戏、嘲弄的方式摆脱焦虑和困惑的港人心态为王家卫的电影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背景及其童年在上海的短暂人生经历外,是否有其他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从文学作家作品对导演作品影响这一角度入手,选取对王导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即中国“新感觉派”代表穆时英,指出其典型文学作品对王家卫导演的典型电影作品的着影响,并且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

穆时英(1912-1940)作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家之一,出版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四个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者,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以描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畸形病态的社会生活为主,其内容风格可以明确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刻画底层人民生活,揭示了社会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现象,具有反叛精神,例如《黑旋风》《南北极》。

随着30年代社会矛盾的畸变,穆时英的生活与艺术思想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在《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作品中描绘a 中国知网中资料显示,最早一篇关于王家卫的文章发表于1996年《当代电视》,然而此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文章,所以此处笔者以1997年作为真正相关研究的开始年份,此时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和系统。

的都市百态;他着意追索消极的病态和两性心理的纠葛,作品中笼罩着一层畸形的伤感。

“作者无法在都市旋流中提取本质的矛盾冲突,只能在社会动荡中感觉到错杂纷乱的人生表象。

舞厅,妓女,狐步舞充塞感官, 焦躁,颓废,变态等状态被封为生活中的真与美”。

[1]同时,穆时英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采取快节奏、跳跃式的描写,通过感觉、印象、心理分析甚至意识流来表达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王家卫作品主要受到穆时英后期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穆时英小说中以舞场为代表的都市生活与王家卫电影中类似舞场的密闭空间作为 “海派”作家的代表之一,穆时英笔下光怪陆离的上海充满了“舞场”,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不论是《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5个人》还是《黑牡丹》等作品中,“舞场”都是重要意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上海的狐步舞》,不少关于舞场的描述可以作为电影独立镜头,如“飘动的裙子”“精致的鞋跟”“蓬松的头发”和“凌乱的椅子”混杂,“酒味”“烟味”和“香水味”混杂,“华尔兹的旋律”中飘绕着舞客们的腿;这种加入多种感官舞场文字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如同看电影般身临其境的感受。

对这样的舞场的进一步勾勒是在《夜总会里的【作者简介】 曾 光,女,山西太原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项目“全球化语境下当代华裔文学作品对华裔电影的影响研究”(编号:JAS180834)的阶段性成果。

472019第13期五个人》中,作者不再停留于舞场表象的描绘,而是从某种层次进行了评价,谈到“星期六的晚上,是没有理性的日子”“是法官也想犯罪的日子”“是上帝也想进地狱的日子”,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是不抱希望与不负责任的。

[2]如果说穆时英的舞场是用文字构建片段形成的,那么王家卫的舞场,则是通过特殊的光影效果营造出来的。

例如《2046》中人多拥挤的上海夜总会场所,通过将人群挤逼到一个狭窄的角落,接着运用大量红光进行照射,营造出昏暗的、密闭的、类似舞场的意象效果;又如《阿飞正传》中阿飞跳探戈的场景。

原本狭小的房间中被竖立了一面镜子,镜前是阿飞的背影,镜子中是阿飞跳探戈舞的正面场景。

镜子的使用扩张了原本狭小的空间,房间也因为镜子产生了光怪陆离的舞场效果。

这得益于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他把光影和假定情境合理结合,寻找富有光影变化的场景。

“舞场”的另外塑造方式是夜景拍摄。

杜可风有意地把人物放置在各种灯光闪烁、具有强烈光线运动的环境中,刻意营造漂浮如碎片般的效果。

“舞场”还体现在王家卫电影中的主人公时不时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情绪,例如《阿飞正传》中谈到自己是无脚鸟的翩翩跳起探戈舞的阿飞,《重庆森林》中时不时起舞的阿菲以及《春光乍泄》中时而一起跳舞的同性恋人何宝荣和黎耀辉,即使没有实体的舞场,舞蹈也是人物之间沟通和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营造出的“舞场”意象成为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景。

二、穆时英小说的蒙太奇片段拼接与王家卫电影的碎片化叙事“象征的词句,色彩的字眼,音乐的文章,和所特具的那副Melancholic(忧郁)的情调”[3],构成了穆时英小说独特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世界,以及片段化和零散化的情节;除了《上海的狐步舞》中的9个片段并置,彼此间并无紧密联系的零散情节设置,还有直接可以作为电影(空)镜头片段的描述:“1932年4月6日星期六下午:霞飞路,从欧洲移植过来的街道。

在浸透了金黄色太阳光和铺满了阔树叶影子的街道上走着。

在前面走着的一个年轻人忽然回过脑袋来看了她一眼。

便和旁边的还有一个年轻人说起话来。

她连忙竖起耳朵来听:年轻人甲:“五年前顶抖的黄黛西吗!”年轻人乙:“好眼福!生的真……阿门!”年轻人甲:“可惜我们出世太晚了!阿门!女人是过不得五年的!”[4]这样的描述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相应的蒙太奇片段,通过拼接形成剧情。

如果说穆时英小说的碎片化叙事是将几个叙事情节用蒙太奇手段进行取舍、拼接与组合,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反映主题,那么王家卫电影所受的影响则体现在其拼贴式的影片结构上。

根据詹姆斯等人的概念“一切存在都是碎片的当下存在,碎片与当下就是一切物质与时空的存在形式,大杂烩与任意组合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内在本文。

”[5]王家卫的电影情节逻辑性不强,甚至说缺乏故事链,“其中击中人心的不是整部影片,而只是一个场面,一句台词,一段音乐或一个造型,而对整部影片,往往只有碎片漂浮后的朦胧感觉”。

[6]和情节的淡化形成对比的是,人物成为集中叙述的对象,被刻画。

然而,即使是人物,也仅是一个能指,且可能在多部电影中重复出现。

例如“苏丽珍”,在电影《2046》海报48和《2046》两部电影中均有出现,指代男爱而不得的女人;人物也可字母等代号指代,例如”663”在《重庆森这些作为主角的大部分为例如杀手、售货员等。

在处理孤独苦闷传达出的爱恨情感表达方面,王家卫采用了大量内心独白,即看似独白实则和观众交流的对话方式,实现难以理解的独白间碎片与碎片的过渡。

例如“每天你都有机会跟别人擦身而过,你也许对他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可能成为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我是一个警察,编号663……”另外,摄影师杜可风善于光线叙事,例如《春光乍泄》中的阿根廷瀑布灯,本是二手市场上淘的一个简单的道具,其上瀑布的意象和忽明忽暗的色调传递人物情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无论是情节的缺乏,光线叙事还是人物独白,都是王家卫特有的非线性叙事方式。

穆时英对王家卫的深远影响,在此可见一斑。

三、穆时英作品中的色彩对比与王家卫电影中的色彩对比穆时英善于用颜色表达情感,例如:“在黑暗里边,桌上有着黑色的笔,黑色的墨水壶,黑色的书,黑色的石膏像,壁上有着黑色的壁纸,黑色的画,黑色的毡帽,房间里有着黑色的床,黑色的花瓶,黑色的橱,黑色的沙发,钟的走声也是黑色的,古龙香水的香味也是黑色的,烟卷上的烟也是黑色的,空气也是黑色的,窗外还有个黑色的夜空。

”[7]黑暗显然不是现实场景,而是主人公的主观内心感受。

如果和摄影相联系,则可以理解为在摄影镜头上蒙了一层黑色的布,黑色象征着恐怖、毁灭和死亡,犹如使人坠入深渊,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

穆时英还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对比色彩,如黑与白的对比、红与绿的对比、明与暗的对比,从而表现一种矛盾的情绪、一个相对抗的思想。

受到穆时英的影响,王家卫电影也善于用颜色表达情感,别具一格的色彩运用已经成为其电影的独特符号。

例如《重庆森林》中林青霞饰演的毒枭穿着暗黄色的雨衣,《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穿着不断变换颜色的旗袍,分别表现了主人公孤独、无安全感和情欲追求。

《春光乍泄》中的颜色也随着两位主人公的感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两者热恋时屋子的色调变得温暖;两者处于冷战或不平和状态时,则呈现或黑白或其他压抑的冷色调。

另外,杜可风还经常利用摄影上有意的“失误”构造画面,比如画面上出现晃动的光斑;把强光源摄入镜头造成曝光过度,让光源泛开切割画面等。

这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也成了一种形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穆时英作品中人的孤独异化与王家卫电影中角色的压抑和异化相比乡村,都市本身即是鱼龙混杂又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

穆时英小说中,高度物质文明彰显,人类的精神困惑也日益明显,人被物化,自我身份难以追寻。

例如《上海的狐步舞》中的众人 “全像没了脑袋的苍蝇似的”“道德给践在脚下,罪恶给高高地捧在脑袋上面”——是非标准已然混乱,颠倒黑白已成自然,人们也诚然难以找到内心向往的那一方净土。

电梯已经成了可以把人吃进去再吐出来的异物,都会的眼珠子处处露出五颜六色的诡光。

《黑牡丹》里大家“都是叫生活压扁了的人”,成为“肢体的奴隶”,舞场内的舞客、舞女都成为被都市疾病异化的变异者。

“可不是吗?我老是瞧着很寂寞的,”淡淡的笑了一笑,一下子那笑劲儿便没了。

“还有太疯狂的音乐呢!可是你为什么瞧着也很寂寞的!”[8]深究原因,穆时英的小说揭示了现代高度的物质文明与人的精神困惑日益对立的矛盾,揭示了都市中的人已被完全物化的形态。

都市人被金钱奴役,自我身份难以追寻,人与人之间没有一丝温情,只有冷酷与虚伪,而身处舞场中的人们的异化感表现得更为典型。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同样是孤独异化的存在。

如果是情侣,从不会出现“我爱你”这类直接的情感表达,至多是:”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走?”(见于《花样年华》,《2046》);最终的结果也依然是情侣永远无法在一起。

例如《春光乍泄》中的两位男主,最终由于性格不合无法“重新来过”;《2046》中寻找苏丽珍的梁朝492019第13期伟,也最终明白了此苏丽珍(黑蜘蛛,巩俐饰)并非彼苏丽珍(张曼玉饰),过去是无法追回的,两人无法重新来过。

《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也由于清楚自己的婚外恋不被道德允许,从而最终放弃在一起。

这些影片逃不脱的,就是一个情感主题,苏珊•朗格曾说:“在人类的内在生命中,有着某些真实的、极为复杂的生命感受。

他们相互交织在一起,不断地改变着趋向,强弱和形态;它们毫无规律地时而流动,时而凝止,时而爆发,时而消失。

”[9]而王家卫电影所展示的情感正是如此,没有完整的叙事方式,时间与空间断裂。

王家卫一直在用他独特的方式与细腻的哲思向我们展现出一个漂泊、虚空、散漫的情感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