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前方》教案(最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 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自己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体验,增进交流。

2. 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 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

1.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 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等等,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直观性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性(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板书:摄影散文)《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见了什么?

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二:解题

曹文轩,1951年生,江苏盐成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长篇小说《红瓦》曾被节选入韩国中学教材。《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三:研习课文

(一)理清思路

文章12段,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几个部分?

明确:三个部分。第1段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部分是作者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

(二)分析重难点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同座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明确:有三个观点。

第一个就是第2段说的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二个就是第10段说的人生实际是一场苦旅;

第三个是第11段中说的人时刻都想离家,而在离家的过程中又时刻想着已远去的或久已不见的家。

“离家”“归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矛盾关系?

我们这节课就来合作研讨这些问题。

第一个观点的探讨(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二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但它却是本文的中心,也可以说本文的“文眼”。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齐读§3—§7

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迁徙的习性;(§3—§4)

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外在的诱惑(快感、虚荣心);(§5)

再次,为了摆脱家的压迫与束缚,出于无奈,人不得不离家---在家的无奈(家容不得他,他容不得家);(§6)

最后,为了追求理想克制不住地有一种离家探索的欲望---前方的召唤。(§7)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统摄了下面这5个段落,具有很强的统摄性。

离家、漂泊、流浪是人类内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怀。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漂泊在异乡的路上。最具典型的当数游侠诗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成了一个永不停步的流浪者。还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而冰心,最早也是作为一个远行者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关注。作家艾芜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终点时,内心仍在呼喊“妈妈,我还要去远行。”没有比远行更销魂。

§8—§9曹文轩不愧为“学者型作家”,喜好哲学,使他对人生有更广泛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坚持或者重视“悲悯情怀”,表现出了他的人文关怀,读起来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厚重。从第八小节开始,由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态转入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路、家、前方和流浪,一语双关,有的纯粹是从哲学层面来使用的。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民借着路,向前流浪。

路,并既是实实在在的路,也是指人生之路。

家,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的归宿和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不仅是空间上的概念,更是指理想,理想的召唤。

流浪,主要是指人处在离家与归家的求索、漂泊状态。

“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人的肉体在家,可是灵魂却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园。

有了§9作铺垫,§10的深化就水到渠成,得出了“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富有深刻哲理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