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期七年级语文试题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三套 (1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春(朱自清)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2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反衬出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一套(14)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121.读句子,回答问题。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从整个句子的意思看,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是什么?)(2)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既然说北边缺着点儿口儿,怎能说“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3)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尖只是一个点,怎能说是“一道银边”呢?)【答案】(1)济南的冬天不刮大风,真可算一个奇迹。
(2)作者是强调小山几乎把济南团团围住,虽然北边缺着点儿口儿,但从整体看,可以略去不计。
(3)因为文中已说过,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一个个积雪的山尖围成圈后,看上去就像镶了一道银边。
【解析】试题分析:(1)题干要求根据所给句子答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
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语或压缩内容即可。
(2)考查对语句内涵的理解。
此题要从整体上看,从表达的侧重点分析题干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3)考查文章内容的前后照应。
积雪的山尖围成圈后,看上去就像镶了一道银边。
这要靠学生读懂上文,还要看学生的设身处地的联想能力。
阅读文章选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22.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描绘的某两处“画面”。
示例:青松擎花________、_______123.任选一幅画面说明作者表现山雪景色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三套 (8)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56.选文第①段中的“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57.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58.选文第③段中加点的“卖弄”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56.放在句末,是为了突出强调,突出小草嫩绿、富有生机的特点;这样倒装,也使句子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57.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互不相让的特点,展现出繁花似锦的热闹景象。
58.“卖弄”一词贬词褒用,写鸟儿的欢唱,既写出了生机盎然、欢快的春景,又突出了作者欢乐的心情。
【解析】56.本题考查句子词序效果的分析。
句子中单独出现的内容,通常有强调的作用。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更加突出了小草嫩和绿的特点。
同时从句式方面考虑,长句、短句相间,使句子生动活泼,具有韵律美。
5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分析。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和“赶趟儿”两处把这些树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的旺盛生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一套(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21.作者观察的角度是A.仰视B.俯瞰C.平视22.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A.地理位置B.地理环境C.小山的特点23.这一句写出了A.山的美B.济南的美C.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答案】21.B22.B23.C【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济南地形特点的了解情况。
济南南高北低,济南从上面看是个盆地,所以作者观察的角度是俯瞰。
22.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能力。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句交待的是地理环境而不是地理位置,更不是仅仅交代小山的特点。
23.本题考查学生品析文章语句的能力。
品析文章语句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小山……整……围……圈……只有……”说明济南的地形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从而也说明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
所以选C项。
24.对课文《济南的冬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用作者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并非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2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刮风依靠慈善垂柳B.晒着绿苹暖和横卧C.园圈温晴水纹水墨画D.摇蓝斜射稍微烦燥【答案】A【解析】B绿萍C圆圈温情D摇篮烦躁2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老舍纪念馆是一家在丰富胡同19号的普通的一座四合院。
202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测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拼音。
(1)风qīng qiāo qiāo_____ ___的,草软绵绵的()的。
(2)风里带来些新fān_____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 shī__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3)鸟儿将cháo____ān _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péng yǐn bàn ____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 ____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________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_____戴着lì_____。
2.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3.请从下边的文字中分别找出写各种感觉的句子(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写嗅觉的:________ (2)写听觉的:________ (3)写触觉的:________ 4.课文所写的景物中,春风是最难描写的,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并展开想象,因而把它写得形象可感。
下边的散文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试举一二例作分析。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三套 (17)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49.下列对选文第一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
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写的。
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
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写的。
150.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把无形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选文中摘抄相应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151.作者描写春雨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52.选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结合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作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二套 (29)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257.默写。
(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2)_____ 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
(《左传.曹刿论战》)(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5)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____ ___,_____ __。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6)同样写愁思,李后主把它化作了一江东流的春水,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把它装上了船:“,。
”(7)《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 ____,____ ___。
【答案】(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2)_____ 会挽雕弓如满月 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鱼我所欲也》)(5)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_明朗_,_坚固而蓬勃生春_。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6)同样写愁思,李后主把它化作了一江东流的春水,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把它装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贤者能。
”(7)《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_。
【解析】试题分析: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
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竞”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还要注意“《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等命题理解点。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8.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安不忘危,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第一套(2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复习试题(含答案)180.填空。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作者____,原名_____,字_____,北京人。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
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老舍舒庆春舍予小说家戏剧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老舍作品的阅读理解。
18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云南中南部地区四季如春,天气以温晴为主,年平均气温12℃-16℃,年降水量1000mm左右,气候十分舒适。
温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一股强冷空气席卷我市上空,一个多月的严重雾霾终于退去,天气那叫一个响亮,有点让人接受不了的感觉。
响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雪白的鸽子在响晴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阳光和煦,不冷不热,气候温暖宜人。
(2)在这里是十分明亮的意思,与声音的大小无关。
(3)(天空)晴朗无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182.寒暑易节,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春期语文调研试题一、积累与运用。
(20 分)1 、请用楷书写一句你喜欢的或自创的有关爱国的格言,激励自己或同学。
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不少于8 个字。
(2 分)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3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 分) A 、发绺 虐待 劝慰 相辅相成 B 、嫉妒 渺茫 螺旋 扑朔迷离 C 、镶嵌 犹豫 妖娆 含辛茹苦 D 、班驳 粗犷 烦躁 断垣残璧4 、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2 分)星期天我读了一篇小说,a 这篇小说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群农村知识青年。
b 他们创办了乡镇企业,克服重重困难,改变了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改正: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提示,默写诗文名句。
(7 分)( l )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 1 分)( 2 )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 雪)) ( l 分) ( 3 )吴楚东南诉,_______________。
(杜甫《 登岳阳楼》 )( 1 分)( 4 ) “近墨者未必黑”,正如(爱莲说》 中所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分)( 5 )《 木兰诗》 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矫健的奔赴战场的雄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 6 )王维在《 使至塞上》 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l 分)( 7 )白居易的《 观刈麦》 中描写农民收麦精疲力竭,却希望夏日更长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l 分) 6 、阅读下面名著节选,按要求答题。
(2 分)一路西来,约行有四十里远近,渐渐酷热蒸人。
沙僧只叫:“脚底烙得慌!”八戒又道:“爪子烫得痛!”马比寻常又快。
只因地热难停,十分难进。
行者道:“师父且请下马。
兄弟们莫走。
等我搧息了火,待风雨之后,地土冷些,再过山去。
”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搧,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搧,更着百倍;又一搧,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
行者急回,已将两股毫毛烧净,径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 l )此段选自长篇小说《 西游记》 中的_______________故事情节。
行者没有把火搧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分) ( 2 )在这段故事中,表现了行者怎样的性格?( l 分) 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3 分)① 《 雷锋的故事》》》《红岩》《可爱的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当这13 本以红色为主调的图书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一种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而闪现出的精神之光又一次令人感动。
一向以出版精品图书为己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和解放军出版社最近联手打造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学读本”。
这是一套旨在以文学的形式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丛书。
丛书选目侧重中国文学,兼有少量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曾经伴随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堪称经受了时间与历史考验的红色文学经典......。
② 在近日召开的出版座谈会上,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及文学界专家对这套丛书给予高度评价。
( l )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 个字)( 2 分)( 2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分)红色文学经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共5 分)8 、学校开展“做一回小记者”活动,借助材料完成下面几项活动。
中新网北京2006 年3 月2 日电 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2 日下午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神舟”六号两位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获特别贡献奖,年逾七旬的曾宪梓博士莅会并亲自向费、聂二人颁奖。
长期以来一直热心捐赠、报效祖国的曾宪梓博士称,设立载人航天基金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国家走向强盛的信心。
他表示:“我若把产业只留给我的后代,只富了我一家;我要用我的产业来培养祖国后一代,将来就能使整个国家富裕起来。
”据悉,曾宪梓博士对祖国捐助迄今已逾八百项,个人捐款额超过六亿元港币。
( 1 )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 分)( 2 )假如你是中新网的小记者,你到颁奖现场后,请选择你的采访对象,并设计出要采访的问题。
(2 分) 采访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你明白了曾宪梓博士设立航天基金的目的后,你想对周围同学说些什么?( 2 分)三、现代文阅读。
(共30 分)(一)阅读《 国宝--大熊猫》 选段,完成9 一14 题。
(12 分)① 大熊猫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
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
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
大熊猫一经过训练,还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车、骑木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乐的笑声。
②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
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推、活泼的感受。
③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日益广泛,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
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
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④在各地的动物园里,大熊猫成了最受宠爱的“贵宾”。
熊猫馆宽敞幽美,竹翠水清,安装空调,照料周到,可是大熊猫总不习惯这种“舒适”的生活。
环境改变了,气候不同了,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食物条件跟野外也有很大的差别,养活大熊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繁殖就更困难了。
那么,大熊猫在自然界里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⑤大熊猫如今分布地域十分狭窄,仅见于我国四川省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00---3500 米的崇山峻岭。
那里森林地带人烟稀少,绝大部分山岭都是悬崖绝壁,高耸人云,但也有连绵不绝的缓坡。
山坡上覆盖着葱笼茂密的原始森林。
山林间云雾缭绕,烟波浩瀚,空气潮湿,泉水丰富,到处生长着苔鲜,在繁茂的植物中夹杂多种竹类。
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
⑥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
⑦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
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
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 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
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 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
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
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出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9 、结合以上七段文字,整体感知,说说选文介绍了国宝大熊猫的哪些特点和习性?( 2 分)10 、第①段从哪些方面写了大熊猫人见人爱?语言有什么特点?( 2 分)11 、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 分)12 、第⑤段“竹林隐士”的比喻,说明了大熊猫怎样的特点?( 2 分)13 、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 分)14 、“人民网北京1 月28 日讯赠台大熊猫乳名于23 : 55 揭晓,‘团团、圆圆’在今晚央视‘春节晚会’上由电视观众投票产生的最终结果中胜出。
”说说你对赠台大熊猫乳名“团团、圆圆”的理解?并写出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公益广告。
(2 分)(二)奔跑的母亲姜致远黑马!又见黑马!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整个赛场沸腾了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冠军竟然是个训练仅一年的业余选手!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一无所长一年前,切默季尔还一筹莫展,为无法给四个孩子供给学费暗自伤心丈夫抽着闷烟安慰她:“谁叫孩子生在咱穷人家,认命吧!"如果孩子们不上学,只能继续穷人的命运!难道只能认命?她不甘心。
当地盛行长跑运动,名将辈出,若是取得好名次,会有不菲的奖金。
她还是少女时,曾被教练相中,但因种种原因未果。
此刻,她脑中灵光一闪:不如去练习马拉松!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身体素质缺一不可。
她已近27 岁,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未受过专业基础训练,凭什么取胜?冷静之后,她也胆怯过,可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如果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那永无改变的可能。
丈夫最后也同意了她大胆的“创意”。
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她就跑上崎岖的山路。
只跑了几百米,她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般。
停下喘口气,她接着再跑。
与其说是用腿在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
跑了几天,脚上磨出无数的血泡。
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到嚷着要读书的孩子,她又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
不能退缩!她清醒地知道,这是唯一的一线希望!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但她的营养远远跟不上。
有一天,日上竿头,她仍然没有回家,丈夫担心出事,赶紧出门寻找,终于在山路上发现了昏倒在地的妻子。
他把妻子背回家里,孩子们全部围了上来,大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学了!”她握着儿子的小手,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涌出,一言不发。
次日一早,她又独自一人,跑在了寂静的山路上。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切默季尔第一次参加国内马拉松比赛,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有位教练被她的执著深深感动,自愿给她指导,她的成绩更加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