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
红军长征的路线选择与历史意义分析

红军长征的路线选择与历史意义分析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行军行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略决策。
长征的路线选择对于红军的生死存亡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对中国革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的路线选择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红军在江西苏区遭到了敌军的多次失败围剿。
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和对于苏区的继续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做出了决策,决定进行长征,驰援陕北。
红军长征的路线选择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量,如地理环境、敌军布置、红军资源等。
这是一项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决策。
长征的路线选择以毛泽东为主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作出,经过认真研究和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了红军长征的北上西征路线。
这条路线从江西红军根据地一路穿越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最后进入陕西,与西北苏区取得联系。
这个路线是一条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选择,也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征途。
长征的路线选择在战略层面上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红军能够成功地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围剿,保存了一支基干力量,为将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红军长征的北上西征路线经过的地区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势力范围,可以巩固红军的地方根据地,为未来的斗争积蓄力量。
再次,长征路线的选择可以使红军从中心地带逃离到边缘地带,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最后,长征的路线选择也有利于与苏联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为中国革命提供外援。
长征的路线选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红军长征的北上西征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奠定了他在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长征的路线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无论在困难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信念,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
这也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使其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再次,长征的路线选择激励了红军将士的斗志,激发了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榜样作用。
红军长征的路线选择与历史意义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意义。
有关红军长征知识的介绍范文

三一文库()〔有关红军长征知识的介绍范文〕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有关红军长征知识的介绍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有关红军长征知识的介绍范文: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有关红军长征知识的介绍范文:红军长征历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
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九上历史长征知识点

九上历史长征知识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行动,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长征的知识点。
一、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起因是蒋介石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五次“围剿”。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但面临着蒋介石政府的大规模进攻。
为了保护革命事业和生存,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一次战略转移,即长征。
二、长征的时间和路线长征的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长征的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贵州、四川、云南等省份,最终到达陕西延安。
三、长征的组织和领导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的一次行动。
毛泽东、朱德等党的领导人在长征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坚决领导着红军队伍完成了长征任务。
四、长征的困难和挑战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面临着敌军的追击和围剿,面临着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缺乏食物的情况。
在长征中,红军历经艰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五、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长征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组织能力,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和纪律。
其次,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更广大的社会支持,扩大了党的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长征为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长征的历史评价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长征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长征的精神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党和人民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发扬。
七、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研究。
每年的10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表彰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国内,被世界各国的革命者和历史学家所关注和研究。
八、长征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长征是一个充满了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的历史事件。
例如,红军女兵们在长征中表现出色,她们以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作风,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沿着红军走的路阅读理解

沿着红军走的路阅读理解摘要:一、前言二、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三、红军长征的主要历程1.瑞金出发2.突破乌江3.占领遵义4.四渡赤水5.攻克娄山关6.翻越高黎贡山7.渡过金沙江8.翻越高海拔雪山9.草地行军10.会宁会师四、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五、总结正文:沿着红军走的路,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意义。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的主要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瑞金出发: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2)突破乌江: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遵义地区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乌江防线。
(3)占领遵义: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4)四渡赤水:1935年5月,红军成功四渡赤水,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5)攻克娄山关:1935年6月,红军攻克娄山关,继续向北挺进。
(6)翻越高黎贡山:1935年7月,红军翻越高黎贡山,进入四川地区。
(7)渡过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地区渡过金沙江,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8)翻越高海拔雪山:1935年6月,红军翻越高海拔雪山,继续北上。
(9)草地行军:1935年8月,红军进入草地,经历艰苦的行军。
(10)会宁会师:1935年10月,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精神,即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紧密团结、严守纪律、勇往直前,至今仍对我们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长征 的背景资料

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长征的背景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国共内战背景长征发生在国共内战时期,这场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政府军队之间的斗争。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形成了统一战线,但战争结束后,两党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演变为全面内战。
二、国民党政府的围剿战略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围剿战略,意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力量。
他们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分割红军势力范围,建立包围圈,以期将红军逐渐消灭。
三、中央红军的困境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中央红军陷入了极其困境的境地。
红军受到敌军的严密封锁,被迫转移到贵州、四川等地,但仍然难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与发展,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组成了中央红军。
五、长征的目标与路线长征的目标是突破敌军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通过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长征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历时370多天。
六、长征的艰苦与牺牲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行军,红军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等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战士因为疲劳、伤病或战斗中牺牲。
七、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它展示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长征的胜利使红军转移至陕北,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八、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对于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征也使红军队伍更加凝聚力,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九、长征的历史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体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国共内战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意义阅读精选(1):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长征是一场伟大的行动,他对于中国社会之后的几十年都是意义深远的。
他不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研究的人,最终都会发现中国历史的规律,以及估计出中国社会未来的前景。
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中央红军的长征时,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一、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透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在革命危急关头,党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红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一道致力于根据地的建设巩固,最终将延安建设成中国的”红色之都”。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对全国有着用心的指导意义,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在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和巩固”三三制”原则的确立、土地改革地进行,一方面团结了最广大的中间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边区政府的建设也为我党之后取得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飞夺泸定桥500字故事

飞夺泸定桥500字故事摘要:1.背景介绍:泸定桥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2.事件起因:红军长征途中的困境和敌我形势3.战斗过程:红军勇士的英勇表现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4.战斗结果: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实现战略目标5.历史意义:飞夺泸定桥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6.英雄事迹:表彰战斗中涌现出的英雄个人和团队7.传承精神:飞夺泸定桥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正文:【开头】泸定桥,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桥梁,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大渡河上。
它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更是红军长征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文将讲述一段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壮丽篇章,展现红军勇士们的英勇事迹。
【背景介绍】泸定桥始建于清朝,是一座重要的战略要地。
它地处大渡河两岸,一桥相连,对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这座桥梁成为了红军前进的巨大障碍。
【事件起因】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中,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实施严密的围追堵截。
为了尽快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红军决定夺取泸定桥,打通前进的道路。
此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红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战斗过程】在战斗中,红军勇士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爬悬空的铁链,勇往直前。
战斗惊心动魄,红军勇士们在生死关头展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
【战斗结果】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取得了战略目标。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使我军顺利渡过大渡河,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更为我军在长征途中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历史意义】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斗,它展现了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英勇拼搏的精神风貌。
这场战斗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红军的士气,也使我军在长征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英雄事迹】在这次战斗中,红军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个人和团队。
他们不畏艰险,英勇杀敌,为夺取泸定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传承精神】飞夺泸定桥精神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征阅读笔记

长征阅读笔记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以下是我对长征的阅读笔记:长征的原因和背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为了保存实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时间和路线: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经历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等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中的重要事件: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展示了红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勇气。
翻越雪山:红军战士们克服了高寒缺氧、道路艰险等困难,胜利翻越了夹金山。
穿越草地:红军战士们面对着缺粮少食的困境,但他们仍然坚定信念,相互扶持,最终走出了茫茫草地。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使中国共产党保存了力量,为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长征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体现了红军指战员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也彰显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艰辛和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的思想路线和正确的政治路线进行革命的转折 。1919 年共产国
际成立后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中国
共产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大革命就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产生的 。但是
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体制 , 不适合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机动灵活地
解决千变万化的国际和国内问题 , 对各国共产党的领导很容易犯瞎
指挥的错误 。如果共产国际领导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 , 这种体制尚
不致于产生大问题 ,但自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领导共产国际 , 日益走
向教条主义和“左”倾 ,把苏联经验绝对化 , 对形势的估计超前化 ,对
各国革命的要求过急化 。这种错误不仅导致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
争的失败及稍后瞿秋白的“左”倾 ,而且在 1928 年共产国际第六次代
大家都处于缺少经验阶段 ,但由共产国际扶植上台的王明等少数人 ,
塞 唯命是从 ,奴隶般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 ,唯恐贯彻不力 。其他领导人
由于对共产国际 、斯大林的信任 , 也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把共
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 ,没有抵制 , 即使有怀疑 , 有不同意
见 ,组织上也得执行 。只有毛泽东同志一开始就注意从中国实际情
红军长征初期那种形势下 ,经过毛泽东 的耐心工作 , 不仅原来就对“左”倾教条主义 领导不满的同志坚决要求撤换他们 ,就是原 来他们中的几个领导人也转而支持毛泽东同 志 ,加以这时共产国际也不可能干预 ,因而在 遵义会议上撤消了博古等人的领导 ,确立了 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 取消了错误的党内斗争 方法 ,实行了既严肃地分清是非 ,又耐心地团 结同志的正确方法 , 并立即为被错误处理的 同志平 反 , 团 结了 全 党 。组 织 上这 种 撤消 “左”倾教条主义的宗派主义领导 , 走向建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的伟 大转折 ,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的关键 。
王明等人上台后 ,独断专行 ,排斥毛泽东 等人的领导地位 ,毫无集体领导可言 ,他们在 党内党外都推行宗派主义 。在党外 , 不仅把 广大的中间 派当成 敌人 , 也 脱离人民 群众 。
四川党史 / 4
在党内 ,把不同意自己意见 , 或只是有怀疑 、 不满 、不积极执行的都排斥下去 ,一大批富有 经验的老同志从各级领导岗位撤了下来 , 忠 实执行他们意见的扶上去 。加上他们采取了 极为错误的“残酷斗争 、无情打击”的党内斗 争方法 ,并和错误的肃反政策纠缠一起 ,使大 批优秀同志受到迫害甚至惨遭杀害 ,极大地 削弱了党 的力量 , 党的事 业蒙受重 大损失 。 王明等人的宗派主义领导 , 是使中国革命濒 临绝境的关键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 ,革命就 不会胜利 。
史
意
义
及
四
川
在
红
军
长征中源自的地位一 、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红军长征具有伟
大的历史意义 ,简言之它是这个革命从遭受严重挫折到走向胜利的
伟大转折 。红军长征前 , 这个革命不仅受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
失败 ,更遭受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严重挫折 ,长征胜利结束后 ,这
这种错误不仅导致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及稍后瞿秋白的左倾而且在1928年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又提出第三时期理论认为世界已经到了资本主义总危机无产阶级革命总进攻的时期这个时期内资本主义制度将崩溃社会主义革命将取得世界性胜利对各国共产党的要求更左
○
纪
念
红 军
红
长
征 胜
军
利 六
长
十 周
征
年
的
伟
大
历
摆脱共产国际错误领导是历史的必然 , 即使在共产国际存在时摆不脱 , 1943 年共产 国际解散后也可摆脱 , 但那时才摆脱革命将 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了 ! 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 征中就开始摆脱 ,这是因为以前在毛泽东领 导下革命战争的胜利 , 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及退出苏区初期的惨败 , 促使广大党员和战 士从正反两方面经验对比中觉醒 ,有了强烈 的摆脱错误领导的要求 。另一方面 , 由于当 时和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络已中断 ,不可能受 到它的干预 , 才顺利地在遵义会议上实现这 种转变 。自此后 , 中国共产党就能够独立自 主地进行革命了 ,即使 1936 年与共产国际的 联系恢复后也如此 , 凡共产国际正确的主张 就执行 ,执行中也要结合实际 ,不正确的就抵 制 ,再也不是唯命是从了 ,这是中国革命从此 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原因 。
个革命虽然仍是长期的 ,艰苦的 , 复杂的 ,但却较少挫折地获得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顺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
为什么红军长征能实现这种伟大转折 ? 这是因为红军长征中中
国共产党在三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上 ,实现了伟大转折 :
( 一) 思想政治上实现了从当时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教条主义思
想路线和“左”倾政治路线领导下解放出来 ,独立自主地按照实事求
( 二) 组织上实现了取消“左”倾教条主义 者的宗派主义领导 , 建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第一代集体领导的伟大转折 。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前后 , 主持党中央工作的是在莫斯科遥 控的王明 , 此人只是一个夸夸其谈背诵马克 思主义条文 ,毫无实际工作经验 ,靠吹捧共产 国际领导人 ,拉帮结派 ,打击不同意见同志而 上台的野心家而已 。原来在党内什么职务也 没有 , 由共产国际东方部长米夫的支持和操 纵 ,在 1931 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 , 采取了 突然袭击和政变式的手法 ,撤消了李立三 、瞿 秋白等的职务 ,王明等少数人一步登天地上 了台 ,当了政治局委员 。不久 ,王明又任代理 总书记 、共产国际执委会及主席团委员 、政治 书记处书记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实 际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者 。
表大会又提出“第三时期”理论 ,认为世界已经到了资本主义总危机 、
无产阶级革命总进攻的时期 ,这个时期内资本主义制度将崩溃 ,社会
主义革命将取得世界性胜利 ,对各国共产党的要求更“左”。1931 年
共产国际执委会更提出“抢先”战略 ,要求以中国等四个国家为重点 ,
首先取得革命胜利 。在这种“左”倾理论指导下 , 中国共产党又发生
况出发解决问题 ,提出和共产国际不同的意见 。大革命失败后 ,又走
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并在 1930 年就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
文 , 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真知
四川党史 / 3
灼见 , 明确地要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 。只可 惜他被排斥在领导岗位以外 , 这种意见还没 有形成多数同志的共识 。
了李立三“左”倾及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更加“左”倾的教条主义错
误 ,使中国革命苏区遭受百分之九十 、白区遭受百分之百的严重挫
折 , 红军被迫撤离苏区 。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错误领导 ,是使中国革
命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主要原因 , 不加以摆脱 , 中国革命无法取得胜
利。
彭
面对共产国际的错误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什么情况呢 ? 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