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物馆交流展的再创作——以《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和中山
汉廷藩屏 金玉盛世——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金玉文物略谈

此 次 展 览是 国 内博 物馆 界 第 一次 集 中 对 比展 示 大 汉 帝 国
南 北 两 个 重 要 分封 王 国 的 文物 与 历 史 ,时 间穿 越 两 千余 载 ,
空 间两 地 相距 两 千 多 里 ,可 谓 大 汉 “ 兄 弟 千 年 来相 会 ”。 以 下 为展 览 中 部 分金 玉 材质 的 印信 和 玉饰 为主 的 珍 贵 文物 ,是 长 沙 国和 中 山国 出土 文物 的精 华 ,现整理 与 广 大读者 分 享。
1 5 7 年 ) 吴 氏 因无 嫡 嗣 而 失 国 。 为 了维 护 刘 氏家 国 天 下 ,景 帝前元二年 ( 公 元前 1 5 5 年 ),封 其 庶子 刘发 为长 沙 王 。 前
元三年 ( 公 元前 1 5 4 年 ),封 刘 胜 为 中 山王 。 长 沙 国扼 守 南
陲 ,中山国屏障北境 ,镇抚边疆 ,拱卫中土 ,维护了西汉王
园 ,一 南 一北 ,成 为 汉掌 英 藩 ,为促 进 汉 王朝 大 一 统政 治 局 面 的 形成 发挥 了重要 作 用。
汉 高祖 五 年 吴 芮 始 封 时 ,长 沙 国 处于 鼎 盛 时 期 ,疆 域
囊括 了今 湖 南全 省 及湖 北 、 江两 、广 东 、广西 各一 部 分。 刘
发 继 封 长 沙 国 时 ,领 长 沙 一 郡 ( 含 后 置 的桂 阳 、 零 陵郡 等
朝政 治 的稳 定 。 汉 高祖 五年 ,楚 王项 羽败 亡 ,汉 王 刘 邦 取 得 天 下 。 为
了奖赏背楚 向汉而又手握重兵 的各路诸侯 ,刘邦分封 了燕、
赵 、 韩 、梁 、楚 、淮 南 、长 沙等 七 个 异 姓诸 侯 国 ,汉朝 中央
图l 汉 憬 帝 时 期长 沙 国和 中 L l 』 围 分刘 示意 图
三种汉画之发现

三种汉画之发现前些时我在介绍西宁氏(O sval d S i r en)《中国古代绘画史》的文中,曾提及近年发现的三种汉代笔画,当时不便细说,最近考古学上除这三种外,还未曾见到有别的新发现。
从中国古代绘画史或美术考古上说,这是一桩很重要的资料。
汉代的画现在只有石刻,最著者如山东嘉祥县的武梁祠和肥县的孝堂山。
其他散见于山东、四川各地的还很多。
武梁祠的画像,自宋洪适至清翁方纲、毕沅、黄小松、瞿中溶诸人以来,皆有记载,晚近法国沙畹、日本关野贞等于武梁祠及孝堂山等处石刻画像,均有专集印行。
东西人研究汉代艺术者,莫不取材于此,然而都不得到汉代的笔画。
在纸的发明以前(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自然只有绢画,但纸的发明虽久,用纸的盛行,则迟至晋初(此层容当别论),故汉画大概载《大公报·图书副刊》第二期。
洪氏有《隶释》,翁氏有《两汉金石记》,毕氏有《山左金石志》,瞿氏有《汉武梁祠画像考》等。
E.Chav annes,Mi s s i on Ar c h e ol o g i q u e d a n s l a Ch i n e Sept ent r i onal e,关野贞《支那山东省汉代坟墓表饰》。
只有绢本而无纸本。
我们据现存汉代石刻画及瓦砖、镜鉴、铜器等图案花纹之繁复的几何画形,可推想当时笔画必亦可观,否则六朝以后的山水、人物画,虽与佛教艺术渊源深厚,亦决不能无所承接,便能到那样的胜境。
可惜汉代笔画至今一无所存,隋唐以来绝无记录。
其原因大抵不外:一、董卓之乱,“图书缣帛,席卷西去”,损毁殆尽;二、五胡的摧毁,如刘曜之于晋,侯景之于梁。
此犹斑斑可考之事。
至于私家庋藏之聚散,更难言之。
故至唐武后时,六朝之画已多出于模写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说:天后朝,张易之奏召天下画工修内库图画,因使工人各推所长,锐意模写,仍旧装背,一毫不差。
今伦敦博物馆所藏顾恺之《女史箴图》,相谓为现存中国画之最古者,然论者多以为乃唐代模写之作,则汉代笔画之不存于今,更无论矣。
文物~长沙博物馆展出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

文物~长沙博物馆展出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
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于5月18日在长沙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此次展览由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长沙市文物局主办,长沙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展出了一百多件(套)两汉时期精美的文物。
西汉时期长沙国与中山国渊源颇深。
汉景帝时期,两国始封王是同属“五宗十三子”的中山靖王刘胜和长沙定王刘发。
同父异母的兄弟,一南一北,成为汉室英藩,为促进汉王朝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和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览通过展示汉代长沙国和中山国王室墓葬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以及王陵葬制,还原了汉代王侯贵族奢华的物质生活,展现了汉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观众既可领略到南北文化的差异,又可感受到在封建王朝大一统局面下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趋势,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览期间,为了向观众更好地普及汉文化,帮助观众理解展品内涵,增进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感,本馆针对成人、教师、高校学生、中小学生等不同类型的观众将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如讲座、专题导赏、遗迹寻访、趣味导览、互动体验等。
两千多年前的血脉兄弟,穿越时空,今天在长沙博物馆重聚。
欢迎广大公众来长沙博物馆,一睹汉代王室的风采。
时间:2016年5月18日—8月28日
地点:长沙博物馆二楼特展二厅
窦绾金缕玉衣西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双面镂空透雕龙凤纹青玉环西汉长沙博物馆藏长信宫灯西汉河北博物院藏。
你有金缕玉衣我有古筑古瑟

你有金缕玉衣我有古筑古瑟长沙晚报记者任波通讯员邓晓丽韩珺自南昌海昏侯墓发掘以来,汉代文物展、汉代文化热再度风行。
长沙素以“楚汉名城”著称,汉代文物及遗迹众多,特别是近年来长沙国王陵墓葬的最新发现,使汉代长沙国文物备受各界关注,但一直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
今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长沙博物馆正式推出“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
此次展览特别精选西汉王朝一南一北两个代表性诸侯国,即长沙国和中山国的出土精品文物130套,以丰富缤纷的精品文物及南北巨大王陵葬制的比较展示,还原汉代王侯贵族奢华生活场景,展现汉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观众从中既可领略西汉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又可看到在封建王朝大一统局面下,汉文化对地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趋势,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据了解,本次展览今日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至8月28日结束。
亮点1金饼、麟趾金和马蹄金让你一进展厅“亮瞎眼”今日在长沙博物馆正式开展的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的是西汉王朝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和长沙定王刘发一北一南两位亲兄弟诸侯王及其后代墓葬中的出土文物。
观众进入展厅后,第一眼多半会被金光闪闪的黄金“亮瞎眼”。
进入大厅后,第一个独立立柜中展示的文物,就是从长沙三汊矶大桥北面的风篷岭张姓长沙王后汉墓发掘出的10枚金饼。
据测定,这些金饼的纯度达到92%至95%,重量为每枚250克。
据悉,该墓中共发现19枚金饼,此次是首次对外展出其中10枚。
2015年,从海昏侯汉墓出土金饼两盒共计285枚。
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共发现金饼800余枚。
长沙博物馆策展人董远成解释,金饼主要用于诸侯王到京城长安敬献给太庙。
在旁边一个立柜内,展示了一批从中山国刘胜王墓中出土的麟趾金和马蹄金。
这些金子具有市场流通价值。
此前有学者认为,西汉黄金制作工艺并不完备,史书中大量提到黄金,但那时的黄金应该只是黄铜。
长沙博物馆的此次展览,却以不可争辩的高纯度黄金实物,证实西汉其实是一个金光闪闪的“黄金帝国”。
湖南博物馆藏西汉时期彩绘龙纹屏风

湖南博物馆藏西汉时期彩绘龙纹屏风
今天给你介绍一件:多功能的彩画木板——“彩绘龙纹屏风”。
这件屏风高62厘米,下有足座承托,木质胎体。
这个屏风的两面呢,都有彩绘,一面是黑褐色底儿,在朱红色的菱纹边框内,绘有云气和腾龙,这个龙头上还长着两只长耳朵呢;另一面,中心画着一个玉璧,以它为中心,四周画有方菱形和几何方连纹的图案。
所谓屏风啊,这是在家具中出现的较早的一种器具。
在商周时期,它就在宫室里,摆放于天子和贵族的身后,作为尊贵、威严和权力的象征。
到了汉代啊,屏风的使用就更加普遍,而且生活化了。
功能呢,也趋于实用,起到挡风和遮蔽视线、隔离空间的作用,同时呢,也具有装饰性。
汉代人呢,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就是人死了之后哇,也要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敬奉。
具体集中的表现,就是厚葬。
不仅陵墓要建造成活人生活需要的样子,而且呢,还要放入大量的日常用品,或者专门制作成明器入葬。
这件彩绘龙纹屏风,就是一件明器,用来陪葬的。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你听说过没有啊?这是出于《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意思是说呀,灾祸是由身边人带来的。
这个萧墙,指的就是屏风。
汉代的时候啊,中国人都是席地而坐的,睡觉也是在地上铺垫而卧。
那个时候啊,没有现在的床呀、柜子呀,使用的家具,体量都不高。
这件屏风也是,你看,只有62厘米,大约呢,也就是一个床头柜的高度,只有席地而坐,它才能够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
为白登山解围的陈平,就像是一架屏风一样,为刘邦起到了保护和遮挡的作用。
你说,是不是啊?。
长沙简牍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长沙简牍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长沙简牍博物馆是长沙市政府为专题保护1996年长沙出土的14万枚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而斥巨资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也是长沙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对外开放窗口。
该馆始建于2000年,主体建筑2003年完成,2005年6月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工作后试对外开放。
在展厅的入口处,一对泥俑捧着书本、毛笔相视而坐,十分吸人注目,正当我们绞尽脑汁搜寻此为何物时,讲解员解释说:“这叫校读俑,你看,这两个人正相视而坐对书本文稿进行校对。
”进入展厅,在展厅的正门上书写着“文明之路”四个极尽古朴的大字,讲解员说,这四个字是从三国吴简上拓下来的。
《文明之路》陈列分为四个部分:《长沙吴简》、《简牍的制作与书写》、《中国简牍》、《世界文字载体》。
1996年10月,长沙出土了10万枚三国孙吴简牍,数量超过了我国历年来出土简牍的总和。
《长沙吴简》将这些简牍的内容、历史文化意义一一诠释出来。
为了让老百性读懂简牍,《中国简牍》详细介绍了简牍的制作工艺、简牍书法艺术以及各地出土的各时代的各种各样的竹简木牍,看着简牍杀青除汗的场景,记者惊呼:“这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的来源啊!”在《世界文字载体》部分,记者了解了黄河流域的泥版、古埃及的纸草、欧洲的羊皮书、玛雅文明的树皮书以及韩国、日本的简牍,大开眼界。
二楼展厅《长沙文物精华展》可欣赏的东西更是目不暇接。
首先是入口处的三大青铜器玻璃钢浮雕:提梁卣、四羊方尊、人面纹鼎,充满着原始神秘色彩。
展厅中最吸引人的是一辆巨型两马战车,这件仿制品让整个展厅增加了历史的沉重感。
“两汉遗珍”部分以汉代宴饮场景表现汉代文化的绚丽斑斓。
长沙窑也搬到了展厅里,炉火红红,带着历史的召唤。
而一幅由长沙窑碎片组成的瓷片镶嵌画让历史和文化变成极具感染力的现代装饰画,华丽和尊贵澎湃而出。
汉中博物馆对联

汉中博物馆对联
摘要:
1.汉中博物馆简介
2.汉中博物馆对联的背景与意义
3.对联的内容及寓意
4.对联在汉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文:
汉中博物馆,位于我国陕西省汉中市,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收藏丰富,展示了汉中地区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今天,让我们一起品味汉中博物馆的一副对联,领略其背后的文化韵味。
汉中博物馆对联,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馆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副对联不仅代表了汉中博物馆的办馆理念,更彰显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副对联的内容如下:
上联: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民族传承,为时代创新。
下联:汇通古今,融贯东西,扬汉水文化,展秦巴风采。
横批:汉中博物馆。
对联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开头,强调了汉中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这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播时代新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联的“汇通古今,融贯东西”,突显了汉中博物馆博采众长的特点。
既要深入挖掘汉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要汲取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使之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对联最后以“扬汉水文化,展秦巴风采”作结,表明汉中博物馆立足本土,致力于弘扬汉水文化和展示秦巴地区的地域特色。
这既是对汉中博物馆的办馆目标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其传播地域文化的热切期待。
汉中博物馆对联,以其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一个缩影,展示了汉中博物馆的精神风貌和汉文化的深厚底蕴。
西汉初期长沙马王堆汉墓竹帛书法艺术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西汉初期长沙马王堆汉墓竹帛书法艺术经典书法作品赏析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的四百二十六年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共四百余年,书法由隶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形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如今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帛书或称之为缯书、素书,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常与简牍并列称为竹帛。
《墨子·明鬼篇》:“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又恐后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
”在这段有名的文字中,竹帛并不是一种古代书籍的名称,而是一种记录文字的载体。
竹乃竹简、简牍之省称。
帛乃缣帛,即古代丝织品的总称。
所谓“书之竹帛”,也就是用文字在简牍和简帛上记录下来的意思。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汉代马王汉墓简牍书法作品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部五里牌,于1972年至1974年发掘,共有三座西汉初期古墓。
其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墓葬共计出土包括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在内的文物3000余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河北博物院交流展的策划及推广
河北博物院根据馆藏特色策划《汉代王室文物》展,汉代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王朝,两汉在今河北地区曾分封 过燕国、赵国、中山国、河间国、常山国、清河国、真定国等 数十个诸侯国。河北汉代文物遗存众多,以中山国诸侯王墓的 发现最为丰富,有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山怀王刘修 墓、三盘山汉墓;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等。这些墓葬规格极 高,出土文物异常精美,尤其是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国宝级 文物,展示了汉代王室奢华的物质生活,体现出汉代工艺技术
2017/06 工作指导 总第269期
第 81 页
2017-6-20 21:29:36
2017�6�.indd 81
经展品的遴选与布展。《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与 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中来自满城汉墓的77件套精美文物, 包括有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银鸟篆文铜壶、铜骑兽人物 博山炉等国宝级文物。同时我们遴选了53件套长沙国文物,囊 括了长沙王印、西汉系金丝“曹女巽”白玛瑙印、透雕龙凤纹 玉环、黑漆五弦筑以及用于宗庙祭祀的大金饼(与海昏侯墓出 土的金饼造型一致、体量相当)。在陈列布展中通过对比展示 的方式,比如在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旁,安 放的是长沙风篷岭一号墓出土的“长沙元年造”豆形铜灯;在 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的马蹄金和麟趾金旁,则陈列着风篷岭一 号墓出土的十枚大金饼;作为“娱乐项目”,中山靖王刘胜妻 窦绾墓出土了用于行酒令的宫中行乐钱,长沙“渔阳”王后墓 出土了带骰子的漆博局盘…… 以丰富缤纷的精品文物及南北文化的差异比较,还原了汉 代王侯奢华的生活场景,展现汉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观众 从中既可领略西汉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又可看到在封建王朝 大一统局面下,汉文化对地方文化不断融合的趋势,反映了我 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宣传推广的全面介入。博物馆要经常与媒体进行信 息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媒体宣传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博物 馆良好形象的树立,除依赖本身的努力以外,更离不开大众媒 体,大众媒体已日益成为公众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而 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亦恰好与博物馆形象树立过程中信息推广的 要求不谋而合。在“汉廷藩屏”策展之初,博物馆的媒体宣传 推广人员就与湖南省内主流电视、纸媒、网络媒体进行提前预 热,营造金缕玉衣入湘氛围。 早在4月中旬,《潇湘晨报》率先发声,首发《当金缕玉 衣遇见长沙王玺》半个正版的图文报道,随后《湖南日报》《 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华声在线等省市级媒体 跟进报道。 5月11日—13日,我馆组织省内多家媒体记者跟随接展人 员赴河北博物院实地采访。湖南电视台经视新闻栏目连续3天 推出系列报道,引发市民广泛关注。5月17日布展当天媒体全 程报道金缕玉衣开箱布展过程。开展后,热度持续升温,多 家国家级省级媒体争相报道展览盛况,“新湖南”“今日头 条”“长沙范”“掌上长沙”等新媒体平台纷纷推出特展介 绍,引爆星城文化热点。 同时,我馆在长沙地铁二号线五一广场站、 高铁南站等人 流量密集站点,刊登“汉廷藩屏”特展灯箱海报50幅,吸引过 往市民驻足观看。我们还利用博物馆自身宣传平台,为“汉廷 藩屏”特展量身定制微宣传片,通过手机端制作推送展览内容 H5微场景,在长沙滨江文化园户外LED屏以及长沙博物馆大厅 LED屏循环播放宣传短片。通过多种渠道、多样方式呈现特展 内容,达到最佳宣传效果,让更多
三、长沙博物馆针对展览做出的再创作
(一)内容方案的重新调整和完善。长沙博物馆将河北博 物院《汉代王室文物》展进行了整合,命名为《汉廷藩屏—— 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该展览属于河北博物 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长沙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举办。 西汉王朝建立前后,刘邦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广立异性 诸侯王,与辅佐其成就霸业的功臣们共分天下。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徙封衡山王番阳令吴芮为长沙王,建立长 沙国,都临湘。吴氏长沙国是汉初七个异姓诸侯国之一。高祖 末年,长沙国因“长沙王忠,其定著令”,是唯一未被翦灭的 异姓诸侯国。吴氏长沙国共传五代,历46年,公元前157年因 无嫡嗣而国除。吴氏长沙国“外接胡越”地理位置显要,是汉 初维系中央与南越国的重要纽带。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封刘发的兄弟刘胜为中山王,建立中山国,定都卢奴(今定 州)。彼时,长沙国与中山国,一南一北,成为汉室英藩,为 促进汉王朝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和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 了重要作用。 展览分为“匡辅霸业”“王侯威仪”“永生之念”三个部 分,介绍了西汉长沙国与中山国分封的历史,重点以两个诸侯 国王侯贵族墓葬出土的精品文物以及王陵葬制的比较展示,还 原了汉代王侯贵族的奢华生活,展现了汉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 明。从中既可以领略到南北文化的差异,又可看到在封建王朝 大一统局面下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趋势,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 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此次展览是国内博物馆界第一次 集中对比展示大汉帝国南北两个重要分封王国的文物与历史, 时间穿越2000多年,空间两地相距2000多里,可谓大汉“兄弟 千里来相会”。
基于博物馆交流展的再创作
——以《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和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为例
文/长沙市博物馆 王倩 杨泽景 【摘要】交流展是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宣传的良好途径,体现博物馆发展活力。2016年,长沙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以 交流合作的方式,遴选了汉代两个代表性诸侯国即长沙国和中山国的出土精品文物130余件套整合成《汉廷藩屏——汉代 长沙国和中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通过汉代长沙国与中山国一南一北互为补充的对比展览,我们得以窥见当年汉室的 雄风和汉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展览交流;河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中山国;长沙国 交流展是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宣传的一种方式,也体现了博 物馆的发展活力,不仅起到了文化宣传的作用,也是馆际之间 交流与探索的有效方式。 的高度发展。展览共分四个单元,一单元《生活艺术》,展示 王陵出土的生活实用器,包括铜器、陶器两大类别。二单元《 金辉玉洁》,展示了王陵出土的金银器、玉器。第三单元《事 死如生》,以窦绾金缕玉衣为展示中心。第四单元《辚辚车 马》,展示了汉王陵出土的兵器、车器、马具。兵器包括贵重 的玉剑具、汉代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兵器弩等。此交流展展 现了河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汉代中山王陵考古成就。 河北博物院以该展览先后与大连现代博物馆、唐山博物馆 进行了交流。2016年长沙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通过前期洽谈与 沟通,在《汉代王室文物》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
一、国内交流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和观众人数不断增加, 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 已达到4692家,共有401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占总数的 85.5%。全国博物馆年举办展览超过2万多展次,年接待观众 约7亿人次。交流展览成为了各博物馆面向公众服务的重要部 分。2015 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 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陈列展览项目交流,支持各地区、各 级博物馆积极开展展览交流合作,举办各种联展、互换展览。 各地文物行政部门要积极扶持学术水准高、社会反响好的临时 展览做好巡展,扩大展览影响。资源丰富的大馆可以通过办分 馆、长期借展藏品、在基层博物馆馆举办中长期陈列、帮助基 层博物馆提高陈列展览策划、编写、设计和实施水平等方式, 加强对中小博物馆的扶持。 在发展的同时,博物馆也迎来了挑战。“从文化需求来 看,2020年,60%的中国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城镇居民将更富 裕,受教育程度更高,同时对艺术、文艺表演和其他文化活 动的鉴赏也更加国际化、时尚化,新的文化需求将体现中国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而博物馆正是展现这一文化的 载体”。 如何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成为博物馆面临的巨大挑战,面 对挑战博物馆需要重新调整战略规划,因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 本馆的特色精品文物策划成交流展览,与国内博物馆同行甚至国 外博物馆进行交流展出。本文以《汉廷藩屏——汉代长沙国和中 山国出土文物精品展》为例,对交流展的再创作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