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图与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1

合集下载

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教案1

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教案1

第一单元地球 第1.1节地球和地球仪考向指径 1 •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 2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 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内容精析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 1 -1 — 1) (1) 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这一形状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形状。

天边的闪电也能证明地球的形状。

【例1】如图1 — 1 — 8所示,N 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假如一架飞机分别沿弧 ACB AMB 和 ANB 路线飞行,则飞行路线最短的是哪一条 ? 【解析】弧 ACB AMB 和 ANB 均为通过球心大圆的半圆,如果把地球当成一个球 体,则,ACB AMB 和 ANB 三条弧线的长度是相等的,但考虑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不规则的椭球体所以在这三条线路中以 ANB 最短。

【答案】弧ANB (2) 大小:平均半径:6371 km ,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千米;赤 道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o ,其对应的弧长为 111km,同理,在所有经线上,1o 弧长也 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

在纬度为 a 的纬线上1o 弧长 为 111cosa.2.地球仪:把地球缩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 (1) 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

这根轴代表了 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 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 .纬线(图1— 1 — 2) 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二讲 地图精选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含地球和地图)第二讲 地图精选教案

第二讲 地图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形式:[比例尺大小的判断2.地图上的方向3.图例和注记地图中,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为图例;用以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作注记。

例如:▲珠穆朗玛峰8 844.43 m中“▲”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 844.43 m”为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点海拔为1 500 m,乙点海拔为500 m。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与乙的相对高度是1_000 m。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2)基本地形部位:[“四字口诀”记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概念: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2.比例尺:地形剖面图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与原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根据要求确定。

3.作用: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显示剖面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如何根据不同背景或条件进行方向的判读?2.比例尺的缩放与地图图幅有什么关系?3.等高线有什么特点?如何借助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区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水系特征?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生活中的“选点”“选线”“选面”等活动?5.怎样准确绘制地形剖面图和灵活判读运用地形剖面图?以考纲为纲| 1.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 [考题精妙](2016·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考点(一) 地图的三要素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题点全练](2018·大同模拟)现在一些新建道路的两旁使用了“风光”路灯——一种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风光互补”型路灯。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第一章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时1地球仪与地图课时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课时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时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真题专练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课时9时差课时10昼夜长短的变化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真题专练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13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真题专练第2讲常见天气系统课时14锋与天气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真题专练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17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时1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时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真题专练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0水循环课时21海水的性质课时22海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24海—气相互作用真题专练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25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真题专练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课时27板块运动与地貌课时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真题专练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29河谷的演变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课时3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其他地貌的发育课时32喀斯特地貌课时33风沙地貌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真题专练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35植被课时36土壤课时37整体性真题专练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专练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气象灾害课时41地质灾害课时4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一章人口课时4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课时44人口迁移真题专练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47城镇化真题专练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课时4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2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0工业区位因素课时5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3讲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2服务业区位因素课时53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时55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56交通运输方式真题专练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真题专练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59区域与区域发展真题专练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6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真题专练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63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时64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课时67产业转移课时68国际合作真题专练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时69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0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时71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72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7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4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时75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76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时77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主要分区课时78东南亚中亚课时79西亚非洲课时80欧洲西部两极地区第2讲世界主要国家课时81日本印度课时82俄罗斯澳大利亚课时83美国巴西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时84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课时85中国人文地理特征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时86北方地区课时87南方地区课时88西北地区课时89青藏地区。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地球和地球仪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地球和地球仪

2010 高考一轮复习教案:地球和地球仪双基回归、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 371 千米,赤道半径6 378 千米,极半径6 357 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 万千米。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二、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12.经度:国际上统一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0 °经线算起,向东属于东经(E ),越向东,经度值越大;以西属于西经(W ),越向西,经度值越大。

以西经20°和东经160 °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

3.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向北极纬度增加,南半球向南极纬度增加。

以赤道、30°、60°和极点划分低、中、高纬度。

三、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1.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在不同的投影图上,其形态各不相同:⑴侧视图上,经线往往是弧线,纬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弧线;⑵极视图上,纬线往往是一个正圆,而经线往往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放射线;⑶展开图上,经线和纬线都表现为直线。

利用经纬网除可以确定地理位置外,还可以确定方向、比较比例尺大小、进行时间计算、测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等。

2.经纬网地图上方向的判断: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方向可以分两种情况:⑴两点位于同一幅经纬网图时,可以利用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选择两点间小于180°的劣弧)进行判断。

如果两点不在同一条经线或纬线上时,需要借助经过两点的经纬线的交点(第三点)进行判断。

⑵两点位于两幅不同的经纬网图上时,应该先判读出两点的经纬度,然后转绘到同一幅经纬网图上进行判断。

3.经纬网的应用:⑴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即进行地理空间定位。

⑵利用经线网进行距离的估算: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球面距离约为111KM ;赤道上经度相差1°,实际球面距离约为111KM ,在其它纬线上经度相差1 °,实际球面距离约为111? COSΦKM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教案资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与地图教案资料

3°定距离 图 1 中各点间的距离: AF≈
精品文档
方向; E 在 D 的
方向; E 在 C 的
方向。
;BF≈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 联系网站删除 4°定范围
图 3 和图 4,4 个阴影地域中,
实地面积最大的是

5°定最短航线
→大圆劣弧长
甲到乙的最短航线是 _______________; 丁到丙的最短航线是 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河流河口位于图乙中河流河口位置的
A. 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 D.西北方
3.与图乙比较,有关图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图上内容较简单 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图上内容较详细 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图上内容较简单 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图上内容较详细
10.(2015·山东文综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 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 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 表”。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31 °38′ 13″ N,117 °50′ 12″ E)
北极点, A、 M、 B 位于地球 为 2 553 千米。那么 M地的
A.66 °N
B.67 °N
C.23 °N
D.24 °N
4.(2011·上海地理 )读图,简述乍得湖的地理位置特征。
5.(2014·广东文综 )右图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 “我国 1980 ~ 2010 年水稻 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图示水稻产量 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 )

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第一轮复习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集体备课(一)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第1.1节地球和地球仪考情分析:该专题在高考中每年都有涉及,多以提供空间区位为主,然后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在高考中涉及本专题知识和能力的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在本专题复习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考点呈现: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3.利用经纬网解决定位、定向、计算距离等相关问题。

应试策略:本专题题目难度较大,因此,对于本专题的复习,一方面要通过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将问题实质从复杂的背景材料中提炼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要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内容精析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2)大小: 平均半径: 6371 km,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注:任何纬线长度、半径的计算问题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º,其对应的弧长为111km,同理,在所有经线上,1º弧长也是111km,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算出地表两点的实地距离。

在纬度为a的纬线上1º弧长为111cosa.2.地球仪:把地球缩小做成模型叫地球仪(1)地轴:转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

这根轴代表了地球的旋转轴――地轴,它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北极、南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②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特殊纬线:赤道:0 º;南、北回归线:23º26′N;23º26′S;南、北极圈:66º34′N;66º34′S;低纬、中纬和高纬:低纬(0º—30º)、中纬(30º—60º)、高纬(60º—90º)作用: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图与地球仪教案(第2课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图与地球仪教案(第2课时)

高考一轮复习初中地理:地球仪与地图第二课时:地图【知识构建】本节内容主要是熟练运用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解答相关问题;掌握辨别地图上地理方向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运用。

【教学目标】1.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判断;能运用地球自转方向、经纬网等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物体运动或前进方向。

2. 学会运用比例尺的概念,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熟练进行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运用比例尺公式,计算实地距离、坡度陡缓、风力大小、面积大小。

3. 准确、规范的使用图例、注记,并借助图例、注记辅助解题。

4.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对高度、地形坡度、地形类型表达;准确判断地形部位的类型。

运用等高线知识,分析地形区(或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地势、水文特征、地形对气候影响;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重难点分析】近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仍多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为主,选择题和综合题均会出现。

形式多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关文字信息为背景,考查等高线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复习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地图上方向的判断;(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复习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和运用。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和梳理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对一些阅读难度和理解难度不大的知识内容进行记忆掌握。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探究活动1:分析典型例题1,探究地图上方向的判别方法、辨析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掌握比例尺的缩放。

【典型例题1】读“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图中阴影部分实际面积的大小是()A.甲与乙相等B.甲大于乙C.甲小于乙D.不能确定(2)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南方B.东北方C.西南方D.西北方如下图所示:【典型例题1解析】第(1)题,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经(纬)度差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也越大。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第2讲地图部分(教案)

【地理】高三一轮复习第2讲地图部分(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2讲基础知识——地图部分)[考纲要求]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知识讲解]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比例尺的缩放:①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2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10000,比例尺变大。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②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例如将1/12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120000=1/160000,比例尺缩小。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③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题1、将1:1000的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新图比例尺为1:2000B、新图图幅面积比原图增加了2倍C、新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比原图简略D、在原图上淮河的长度为10厘米,在新图上长20厘米例题2、按照1:5000000的比例尺,绘制一幅中国政区图,图纸的长度不得小于______厘米,图纸的宽度不得小于_______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仪与地图第二课时:地图 【知识构建】本节内容主要是熟练运用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解答相关问题;掌握辨别地图上地理方向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运用。

【教学目标】1.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判断;能运用地球自转方向、经纬网等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物体运动或前进方向。

2. 学会运用比例尺的概念,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熟练进行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运用比例尺公式,计算实地距离、坡度陡缓、风力大小、面积大小。

3. 准确、规范的使用图例、注记,并借助图例、注记辅助解题。

4.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对高度、地形坡度、地形类型表达;准确判断地形部位的类型。

运用等高线知识,分析地形区(或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地势、水文特征、地形对气候影响;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重难点分析】近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仍多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为主,选择题和综合题均会出现。

形式多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关文字信息为背景,考查等高线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复习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地图上方向的判断;地图地形图判读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注记 方向等高线 高度计算法 判读方法 地形剖面图绘制(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复习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和运用。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和梳理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对一些阅读难度和理解难度不大的知识内容进行记忆掌握。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考向分析投影展示近年高考题中有关“地图”的内容和题目。

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地图”问题的切入点和重难点。

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运用。

使学生深入理解高考考点,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

提出自学中的疑问。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有的放矢能力。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考点诠释1: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

探究活动1:分析典型例题1,探究地图上方向的判别方法、辨析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掌握比例尺的缩放。

【典型例题1】读“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图中阴影部分实际面积的大小是()A.甲与乙相等B.甲大于乙C.甲小于乙D.不能确定(2)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南方B.东北方C.西南方D.西北方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1]指导学生读图观察辨析。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方位?还有哪些判别方向的方法?多媒体投影展示表1,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如何?多媒体投影展示表2,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缩学生读图思考;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总结列举地图上判别方向的方法。

结合例题,领会和理解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方位方法。

根据不同比例尺图,辨析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注意图中图例和注记的表示方法。

通过计算掌握比例尺缩放通过【典型例题1】引出问题,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和辨析的能力,提高读图、用图的熟练性和规范性。

规范图例和注记的表示要求。

强化学生对地图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

小一半,则图幅面积应为原来的多少倍?多媒体投影展示表3,归纳总结。

对【典型例题1】引导分析。

的方法。

表1:地图上方向的判别常用方法辨别方向的技巧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法一般的图上箭头所指为北,据此确定其他方向时针法表示自转或公转时,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为东;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为东右手法拇指指向北极,弯曲四指所指为东;拇指指向南极,弯曲四指所指为西海陆轮廓法极地为大陆,则为南极;极地为海洋,则为北极经纬度法经度法东经度增值方向为东,减值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值方向为西,减值方向为东纬度法北纬度增值方向为北,减值方向为南;南纬度增值方向为南,减值方向为北表2: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图幅大小相同时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②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③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实地范围相同时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表3:比例尺缩放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③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④将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方法指导:比例尺的大小是按照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

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如下图所示:【典型例题1解析】第(1)题,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经(纬)度差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也越大。

答案C第(2)题,甲、乙两地方向的判断,关键在于两地经纬度的确定。

甲地位于东经25°与东经30°、南纬10°与南纬15°之间乙地位于西经60°与西经70°、0°与南纬10°之间,故可判断甲位于乙地的东南方。

答案A。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多媒体投影展示结构图表4。

指导学生根据课前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完成图表4学生根据课前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图表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扎实巩固基础知识。

学会探考点诠释2:地形图的判读。

表4:探究活动2:读图1,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表5: 特征 含义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体系 学会计算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

提出问题和疑惑。

究和质疑。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多媒体投影展示结构图1。

指导学生读图辨析,归纳和描述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投影展示表5、表6,列出“特征”栏,“含义”尝试要求学生表述完成。

学生读图,观察和辨析,也可采用小组讨论进行合作交流,深刻认识和领会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尝试表述特征的基本含义。

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辨析、归纳总结和表述的能力,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为以后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高度计算法____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______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海拔概念: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峰(8844.43米),吐鲁番盆地(-155米)。

概念: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举例:珠峰高出吐鲁番盆地________米。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方向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____。

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____。

疏密定坡度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形状定地形②同图等距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③闭合曲线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④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⑤疏缓密陡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坡度愈缓;反之坡度愈陡表:6:特征含义⑥凸低为高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高,地形为山脊凸高为低等高线向高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低,地形为山谷⑦高于高值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如A海拔高于200米,而B低于100米低于低值探究活动3:阅读和思考【典型例题2】,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典型例题2】读下图,完成⑴~⑶题。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m B.55m C.60m D.65m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

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A.15m B.40m C.90m D.65m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2】。

指导学生读图辨析,尝试解题,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思路,教师在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障碍。

引起生生对话和讨论。

学生读图,观察和辨析,尝试解题。

进行生生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交流、质疑。

完成解题。

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之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和碰撞,获得真实有效的掌握。

聚落河流、池塘等高线/m0 50m5040①④③②50表7:判地势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势特征;有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可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特征,如台湾省河流多自东向西流,说明地势东高西低判地形种类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丘陵;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判地形部位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地;反之,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鞍部;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交会处——陡崖多媒体投影展示表7,教师总结。

探究活动4:学会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方法。

巧用地形剖面图:(1)判断地形剖面图是否准确的关键点(如图3)①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 内容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多媒体投影展示图2。

边讲边绘,同时要求学生同步绘制。

分步介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运用图3、图4分别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运用方法。

学生读图,观察和辨析,同步绘制“地形剖面图”,领会和掌握绘制方法。

仔细辨析图3、图4,掌握相关运用方法。

通过动脑、动手,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实际。

图2图3A 在200~250 m 之间,B 在250~300 m 之间。

②看极值点是否准确a 在250~300 m 间;b 在150~200 m 间;c 在350~400 m 间。

③看地势起伏是否一致从A 到B 经过了升高——降低——迅速升高——缓慢降低过程(2)确定是否通视有时仅看两地的高差不能确定视野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