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书法的境界

合集下载

访朱东润故居

访朱东润故居

访朱东润故居泰兴镇中心小学五(6)班戴诗清有一位名人,他师表人伦,桃李天下;他五体皆擅,是一位书法名家。

他就是朱东润。

深春,我们怀着对朱东润爷爷的敬仰,踏入了他的故居。

故居大门朝南,青砖青瓦,走进大门——只见五间厅屋,飞檐翘壁。

听完了讲解员的介绍,我们随着队伍向西走,一道花墙映入眼帘,上面有朱东润爷爷的亲笔题字:“师友琅琊”。

这是我不禁想起了朱东润爷爷十分热爱书法,他早年就驰名于书坛。

他的书法落笔古雅,功力深厚,风格苍朴高逸,小篆功力尤深,气势精邃,为世人所宝珍。

接着,我们进入了展厅。

阅读着墙上的资料,看看着玻璃柜里的物品,我想:朱东润爷爷一生中著作等身,学贯中西,桃李天下,怎能不让人敬佩呢?后院里,有一个大池塘,周围用石块围了起来,池塘里面,一条条小金鱼游得正欢,它们东游游,西游游,好像在做游戏。

我们继续往前走,是一间屋子,里面有一尊朱东润爷爷的塑像。

我仔细的端详了一阵塑像,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看上去一副学者风范。

那嘴唇闭得紧紧的,看上去十分严肃。

朱东润爷爷曾经说过:“国家总是自己的国家,自己对于国家有永远不能解除的责任。

”他虽然桃李满天下,但却从未尝过师道自尊。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始终以梁启超“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自励,直到90岁高龄时,还依然执掌教鞭,著述不缀。

他教过的冯其庸、陈征、顾易生等等,那个不是他呕心沥血教出来的名人?我不禁想象起来:朱东润爷爷手持教鞭,站立在三尺讲台上,为下面的学生传授着知识。

朱东润爷爷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创者。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史记考索》等等,都是他笔下的文学批评史著作。

朱东润爷爷还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

他以毕生的精力,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传记作品,以长期艰苦的劳动为中国传记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朱东润爷爷赤子情怀十分真切,他眷恋自己的家乡——泰兴,长期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到了晚年,他还将在泰兴的房屋和那些珍藏已久的书籍赠送给了家乡泰兴的图书馆,他的奉献精神被人们所敬仰。

书法的五个境界

书法的五个境界

书法的五个境界
1.研习:学习书法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掌握笔法和字意。

2.悟理:在研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字形中的意义和哲学内涵,从而掌握所写文字的实质和内涵。

3.得心应手:通过多年的勤奋修炼,书写变得熟练自然,无拘
无束,笔法、结构、形态、用墨等方面的技巧已经获得相当的造诣。

4.凝志专一:笔墨自然畅润,字里行间,留下了书法家辛勤的
汗水和心血,已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写字成为一种状态、一种心态,进入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5.神韵超脱:在修炼到最高境界之时,真正将心境融入到书法
之中,使笔墨之间达到顺畅自如的境界,达到了境界之巅,书法也成为了表达自我的文化艺术。

明书法之谛,悟人生之途作文赏析

明书法之谛,悟人生之途作文赏析

明书法之谛,悟人生之途作文赏析作文标题:《明书法之谛,悟人生之道》明书法之谛,悟人生之途铁画银钩,一笔一画尽显井然;泼墨挥毫,一撇一捺皆为恣意。

起,落,转,折,书法如此,人生之道亦然。

我辈青年当明书法之理,晓人生真谛,方能立足新时代,在日月变革中不忘初心,在时代汹涌下蹈人生正途。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

百折不挠,不骄不馁,盈科后进,玉汝于成。

东坡先生有诗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生活难免磕磕碰碰,然而只要心怀执着,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便可化逆锋为起势,在人生路途上铺开属于自己精彩纷呈的墨意。

老子曾言“持满之戒”,仲尼亦有“韦编三绝”,孔明更道“淡泊静心”,此类言论,皆道坚持之必要,咸明坚持之可贵。

坚持不懈,远离自满之泥淖,方能功有所成。

青年一辈,自当握如椽之笔,运坚持之墨,书大写人生。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

为人正直,心怀正义,矢志不渝,毫不动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二字,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对你我责任的呼唤。

林清玄曾说过:“只要我们去除心的葛藤,不断追求幸福的方向,就不只是让我们从黑暗之地走向光明,而是从光明走向另一个光明的起点。

”谁的心中都难免被葛藤缠绕,但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正身以黜恶,除去心灵之毒藤,除去社会之毒藤,坚定理想信念,让浩然正气之风吹响人生号角。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虚心涵泳,勤于反思,厚积薄发,缓露头角。

曾慨于曾子一日三省其身,成其仁道;曾叹于唐太宗以史为镜,知其兴替;曾敬于韩愈濯清泉以自洁,就其美名:自我反思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铁杵尚能成针,水滴亦可穿石,绳锯久则木断,持之以恒是进步的基石,量的不断积累最终达到的是质的飞跃。

在节奏愈来愈快的新时代下,我们要知回首,善反思,平稳前行,不被急躁风气冲昏头脑,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旋律。

如此,方能行人生之坦途,成不朽之事业。

人生如书法,书法喻人生。

从横竖撇捺里我们看到人生之道义,自承转起伏中我们领悟人生的精神。

珠圆玉润形容书法

珠圆玉润形容书法

珠圆玉润形容书法
珠圆玉润形容书法,意指字形优美、圆润流畅,如同珠玉般华丽精妙。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展现着中华
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风范。

在书法艺术领域,珠圆玉润是对书法作品最高的评价,是每位书法家
所追求的境界。

它要求字体丰满、流畅、韵味悠长,兼具形与神的美
学要求。

只有具备了这些美学要求,才能在观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笔墨、纸张、墨水等材质要求极高。

传统
的书法材料以毛笔、墨汁和宣纸为主,这些材料追求的不是效率和速度,而是精益求精的过程。

毛笔应该选用优质的兼毫,墨汁应该具有
润泽,不杂质、不晕染,宣纸也应该选用最好的。

书法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始终秉承“字体端庄、用笔厚重、结构合理、构思巧妙”的原则。

字体端庄,表现出书写者的风范和文化积淀,用笔厚重,表现出书写者的气魄和笔力,结构合理,表现出书写者的
严谨和规律性,构思巧妙,表现出书写者的创意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中,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话
题。

而是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家居装饰、文化礼仪、电影电视等方面。

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了我们走向文化的
高峰。

总之,珠圆玉润是我们对书法作品品质的最高评价和期许,珍惜书法
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广其艺术价值,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华
民族精神的独特魅力。

领略大师学术风采 学习大师治学之道 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朱东润

领略大师学术风采 学习大师治学之道 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朱东润

领略大师学术风采学习大师治学之道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
列——朱东润
佚名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3)7
【摘要】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专家。

1916年英国伦敦西南学院肄业。

建国后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全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是复旦大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他为中文系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陆游研究、梅尧臣研究、中国文学等课程,并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生。

著有《张居正大传》《杜甫叙论》等传记文字作品,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他还是一位书法家,篆、求、行、草无不精善。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学术;博士生导师;治学;学习;复旦大学;文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8
【相关文献】
1.领略大师学术风采学习大师治学之道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傅斯年 [J],
2.领略大师学术风采学习大师治学之道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冯友兰 [J],
3.领略大师学术风采学习大师治学之道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闻一多 [J],
4.领略大师学术风采学习大师治学之道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蒋庭黻 [J],
5.领略大师学术风采学习大师治学之道中国近现代学术大师系列——游国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书法与江南文化

书法与江南文化
里 , 法所具 有的 文化意 义远 远 大于 其作为艺 书
术的 审美意义 。
个人是 否工书 法, 自古以来被看作是 “ 文
化 " \ 的基 本 构成要素之一 , 是检验其 “ 学养 ” 的基 本 依据 之一 。 中国历 史上 , 一千 多年 间 , 书法 在科 举 中占有 至关 重要 的地 位 ,“ 以书 取 仕” 至1 0 年清朝光 绪3年才 得以 废除 。 , 95 1 尽管
重品 。 西方人喜欢玫 瑰 , 因为它看 起来 美 , 中国
人喜欢兰 竹, 是因为它们有品 。 它们是 人格 的象 征, 是某 种精神气节 的表现 。 这一评论抓住了中 国文化的 精妙 处 。 中国人 的审美 观和 价值评 判
全部 物质 财 富 与 精 神财 富 ; 三特 指社 会 意 识
学习。 同时, 书法 又作为广大文人士 大夫 自我修 炼的人 生功 夫, 生不弃 , 终 成为表述 思想 、 抒发
接受 文化教育 的程 度看他 是 否有教 养, 而一 个 人在言 谈举止 中所 表现 出的 学养如 何 , 现 出 体 他的文化品 味的高低 。

情怀 、 养德性 的一种 “ 涵 有意味 的形式 ” 在这 。
形态 。 我 的 认 识 , 这 三 种释 义 统而 言之 ,“ 将 文 化”当是 指人类 创造 的种种 物质财 富与精 神财 富所 达 到 的文 明 程度 的 表现 形 态 及其 层次 。
参 蘑 苗
在本质 上表现 为寻求秩 序 、 追求 美好理 想 的实 现, 在层次 上表现 为由低到高 、 由粗到精 、 由俗 到雅 的 演变 过程 。 文化 的发 展 , 循这 样 的历 依 史规律 演变, 久而久之 , 以其积 淀到一定厚度 ,
位 的看 法。

书画中的五种境界

书画中的五种境界

书画中的五种境界
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
一种精神追求。

在书画中,有五种境界,它们分别是“墨韵、气韵、
神韵、意韵、情韵”。

墨韵,是指书画作品中的墨色运用。

墨色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它不
仅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更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气息。

墨韵的
好坏,关键在于墨色的浓淡、干湿、粗细等方面的运用。

好的墨韵,
能够让人感受到墨色的深邃和神秘,让人沉浸在其中。

气韵,是指书画作品中的气息和气势。

气息是指作品中的气息流动,
气势则是指作品中的气势磅礴。

好的气韵,能够让人感受到作品中的
气息和气势,让人感到震撼和激动。

神韵,是指书画作品中的神韵和灵气。

神韵是指作品中的神韵和灵气,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好的神韵,能够让人感受到作品中的神韵和灵气,让人感到神秘和神奇。

意韵,是指书画作品中的意境和意义。

意境是指作品中的意境和意义,它是作品的内涵所在。

好的意韵,能够让人感受到作品中的意境和意义,让人感到思考和感悟。

情韵,是指书画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

情感是指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它是作品的情感所在。

好的情韵,能够让人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总之,书画中的五种境界,是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在欣赏书画作品时,
我们应该注重墨韵、气韵、神韵、意韵、情韵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领
略书画艺术的魅力。

朱一旦劳力士名言

朱一旦劳力士名言

朱一旦劳力士名言1.写朱东润的作文900字朱东润爷爷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和教育家。

跨进大门高高的门槛,就看见了爷爷所居住过的四合院。

我们站在一个不大的前院上,面前是几座平房。

前院靠墙的一边还有个草坪,上面种着一小片竹林和几棵饱经风霜的树。

干干净净的卧室,特别是书房,一个长长的书柜,上面摆满了爷爷不知翻遍了多少遍的书,没有丝毫的杂乱,依然很整洁。

关于朱东润爷爷有一串数字,是“一”“二”“三”“四”这些数字。

“一”说的是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家喻户晓的朱东润爷爷。

1896年12月4日,朱东润爷爷降临在这。

“二”指的是朱东润爷爷的两句名言:1.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

2.读书人一生两件大事,做人,做学问。

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人的才能有高低,但做人可马虎不得。

一个人的文章再好,品行不足取,也就不足取了。

“三”是说朱东润爷爷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爷爷热爱家乡的殷殷情怀,感人至深,比山如海。

“四”是四个故事,其中一个讲述的是文革初期,爷爷为复旦大学第一批“资产阶级反动学权威”横遭批斗。

爷爷风骨凛然,义正词严的反驳:“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

‘反动’嘛,则未必吧。

”造反派头头恼羞成怒,将日本军刀架在爷爷脖子上,斥问:“你是什么东西?”爷爷倔强以对:“我是中文系主任。

”这位为泰兴添光的伟大人物,就在1928年与世长辞,享年92岁。

朱东润爷爷在世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是因为没有在老师临终前送给老师一幅漂亮的毛笔字,才下定决心练好它。

可是我呢,就是做不到“定”,每次坚持了一会就半途而废,想起来时才后悔莫及。

我真的十分敬佩朱东润爷爷,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得到伟大的成就,真了不起!朱东润爷爷,您是我们泰兴的骄傲,是我心中的榜样。

2.介绍朱东润这名人作文开头我的家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我家乡的名人多得数不胜数。

今天,我要介绍的名人是国家篮球队队员——朱芳雨。

朱芳雨生于1983年1月5日,汉族;身高201cm,体重100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东润:书法的境界
学习书法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很简单,因为我们总得把我们的思想感情记录下来,所以书法有它实用的意义。

千千万万人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记录下来,记录就得利用书法。

这很简单。

可是人家看到我们的墨迹,无论是自己的作品,或是写的友人的诗文,他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我们的为人,这就在简单之中看到一个不简单。

人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理解到书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唐代人学二王,但是有几位真正赶得上二王的?元代的赵孟頫学李邕,工夫下得很深,我有幸看到他的真迹,但是他比李邕的雄强差多了。

为什么?因为他是宋末入元的人,他的气势就是不够,南宋的残山剩水,是和盛唐的旁魄纵横无从相比的。

清代的邓石如学李斯,但是并没有赶得上李斯。

这个是由于石如是由隶入篆,因此篆法中看到隶意,是倒学,但是邓石如确有他的气魄。

本世纪前期的书法家我们见到的是很多了,真正的大家还没有看到。

为什么?因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是产生不了伟大的书法家的。

太湖三万六千顷,鱼鳖蛟龙生焉,但是在固堤造田,开厂排泄的情况下,太湖的水不再是太湖的水了。

因此近年来鱼类竟是大量的减产。

一切都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不能依靠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可能同志们要问书法的境界是怎样一回事?境界是跟着人
的思想发展起来的。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成就。

可是有的人认为我是懂得一点的,这很苦恼,因为内心世界和客观的看法不能合拍,不能平衡,是痛苦的。

看来这样的痛苦是无法解决的了。

我想在这里把我自己的认识说出来。

鲁迅说自我解剖,让我在这里自我解剖吧,对于自己是没有什么手软的。

从小的时候一直到廿二三岁,我写字是不成形的。

楼鉴明同志曾经举出我说过的一段话,不妨在这里重复一遍。

我在广西教中学的时候,一位年轻时的老师去世了。

这位老师人是极好,待我们又很好,至少总得送一副挽联吧。

挽联做好,可是自己写不来,只能请人代写,这就给我一个非常深刻的刺激,怎样这还要请人写。

这才决定要好好写字。

这是我搞书法的动机,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实用主义。

学什么呢?当然我做学生的时候,也学过这一种那一种,可是到应用的时候,还是用不上。

就在这一次,我决心先从篆书写起,这是因为那时我已经读过《艺舟双楫》和《广艺舟双楫》,包世臣和康有为都在那里教我么。

我看清楚这里有个顺学倒学的问题。

倒学是先学好真书,然后再学行草学隶学篆。

但是这和书法发展的顺序是倒的。

我决定先学篆书,而后再学隶,学行草,我准备好好地学篆,就准备花一二十年,待到有把握方学隶,所以在我二十多岁开始学篆书,准备花五十年的功夫完成这
个阶段。

这实在是一个长期抗战的打算,是我经历的第一个阶段。

有人要问这不是浪费生命吗?
问题不要看得这么严重。

我从小到现在八十六年,单花在吃奶吃饭吃粥吃零食的时间,每天平均一小时,已经花去三万小时,这个数字真骇人,可是没有人认为我做了一件大错事,因为大家认为人活着总得要吃东西。

倘使指书法对于我们的生平是有意义的,那么每天花一小时实在不算浪费。

我在二十多岁开始写字,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中间本来不应当有间断,可是中间有间断了。

因为在抗战当中,我到四川去了八年;以后也有过间断,即如最近住医院我就二十多天没有写字。

真难受,比没有饭吃更感到难受。

没有饭吃饿两天再吃,没有痛苦,可是二十多天没有写字,笔都提不起,照我目前的认识,起码要再写二十多天,才能把这个缺陷补起来。

这就是说五十多天没有进步了,多可惜。

写字要费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事实。

有人说:那么古人并没有花这么长的时间啊!问题是古人每天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学习,来锻炼,可是我们哪里来的这段时间?所以每天只能花一小时或不足一小时来做。

古人打仗讲究速战速决,可是现在是说长期作战。

长期是长期,但是不是说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作战,因为那样做是办不到的。

学了一段时间,能达到一个什么境界呢?说来也惭愧,我没
有达到任何的境界,我至少束手束脚,没有达到什么。

我非常羡慕清代的张裕钊,他认为他的书法是包汉孕唐,我哪里够得上这样的境界。

假如我能够胆大一点说,我应当说希望能达到用篆隶那种精神贯彻到行楷当中去。

有时我也胡乱以为在我的书法中,也透露一些学过篆隶的形象。

但是这样做是很不够,因为我的气魄不够。

我非常羡慕那些大气旁魄的人,不过我还是谨小慎微。

我知道大气旁魄的可贵,但是我够不上这样,这也是无可如何的。

要把境界放开,必须有一个放开的过程。

在这里我想举一篇文章,苏辙《上韩太尉表》。

他说: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怎么个养法呢?他说: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髙,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要看黄河,看终南、嵩山、华山,还要看首都的壮丽景象,和国家领导人物和文化名流的气魄。

这里却有一个附带的说明,苏辙在眉山只要向西去,不过数十里,就可以看到中国境内最高的峨眉山,那还要羡慕终南、嵩山、华山呢?可能因为他不到二十岁,说话不知轻重,不
过峨眉山的开发是很迟的,宋代时候,一般只到洗象池一带,山顶一直要到明代才开辟出来。

事实上,到我们这一代,大家的眼界是久已放宽了。

现在我们对于六六年以后的十年是有看法的,这里我们不谈,但是那时却有一件好事。

不少人抓住这个时期,一直北到北京,西到嘉峪关,南到湘潭、井冈山走了一大圈,大大开阔了眼界,也许渡海的人不太多,可是比苏辙却是大大开阔了眼界。

开阔了眼界,这就是境界的放宽了。

凭这个气魄,运用到书法方面来,便把自己认识的天地放宽。

我们就可以获得新的发展,也应当开辟一个新天地。

我对于上海书法界的情况不太了解,曾经到过书法会作过一次报告,对于书法展览也曾不止一次参加过。

解放后第一届书法展览,我曾送去四条篆书屏条,当时他们保证一定还给我,后来没有还,当然罢了。

后来又要展览,还要我送四条篆屏,依然保证还我。

当然吸取教训,我不会再送。

现在更衰老了,就是当真保证,我也没有能力再写,就此结束为人写篆书的工作,至少不算坏事。

那么我所提出的书法的境界是什么?是要在人品上有很好
的修养,从外部看,要多一些见识,多接触一些国内的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和各种各式有较高思想境界的人物接触,丰富自己的认识,扩大自己的视野。

从内心讲,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政治见解。

这一切都会影响自己的
书法艺术水平。

当然,我们也还要随时随地自我检点。

宋代称苏、黄、米、蔡,蔡原来是蔡京,从现在所看到的《水浒传》,也还看到在北宋后期本来是指蔡京的,由于蔡京的声名狼藉,后来把他的名字抽去了,说是蔡襄。

蔡襄确实是一位书法家,他的《洛阳桥记》气魄雄厚,不妨是大家,但是他和苏、黄、米相去太远了,联不到一气上。

因为蔡京名气太差了,只有把他撤下,硬配上一个蔡襄。

同样地,明代的严嵩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可是他的人品太差了,到今天北京六必居招牌虽存,严嵩的名字已经无人知道。

作为一个书法家,总应当多为人民做些好事,才能流传下来。

这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整理说明:本文根据先生手稿整理。

原稿没有写作时间,但文中提到“我从小到现在八十六年”,应该是1981年所写。

又说到“最近住医院我就二十多天没有写字”,我记得当时曾到八五医院和长海医院探望,后一次先生在医院给我们发孙女结婚的喜糖,大约即写于出院后不久。

原稿改动较多。

题目先拟《学习书法的感受》,后改定。

在第一节下,原本有一大段书如其人的叙述,约四百余字,后全部划去。

其中有几句:“到医院看病,旧时代凭脉搏,现在的方法多了,除了脉搏,还要看心电器,照X光,搞超声波,检查血液,检查骨髓。

从脉搏以外,我经验过五种检查的方法。

是不是一定有把握?我不是医生,不敢下结论。

”本意是说书如其人未必恰
当,举就医为例,留下特殊的记录。

先生21岁起习书,从篆书入手,再隶书,再行草,卓然名家,惟谈书法论文甚少发表。

近日因编纂《朱东润文存》,从未刊文稿中整理出三篇,此为其二。

特此刊布,期存遗说。

及门陈尚君谨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