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课件
乘加乘减ppt课件

04
CATALOGUE
乘加乘减的易错点解析
混淆乘法和加法的运算顺序
总结词
学生在进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常常会混淆乘法和加法的运算顺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详细描述
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先进行乘法运算,再进行加法运算。如果学生没有遵循这个顺序,就会得到错 误的结果。例如,计算表达式3+4×5时,应先进行乘法运算,即4×5=20,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即 3+20=23。如果先进行加法运算,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例子
计算 2 × (3 + 4) = 2 × 3 + 2 × 4 = 14
应用
将一个数与括号内的两个数相乘,可以分别与括 号内的每个数相乘,再将结果相加。
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乘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例子
计算 (2 × 3) × 4 = 2 × (3 × 4) = 24
详细描述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各种涉及乘加乘减的数学问题。例如,购物时计算折扣和优惠、计算投 资回报、解决物理和工程问题等。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解决这些问题 。
02
CATALOGUE
乘加乘减的运算技巧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
a × (b + c) = a × b + a × c
面积计算中的乘加乘减实例
总结词
面积计算中的乘加乘减实例可以帮助理解面积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在计算面积时,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多个形状的面积之和 或差。例如,计算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如果长方形的长和正方形的边长都是5厘米,宽和另一个 边长都是3厘米,那么面积之和为5 * 3 + 5 * 3 = 30平 方厘米。如果需要计算面积之差,可以使用乘减法:5 * 3 - 5 * 3 = 0平方厘米。
《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课件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做好每个学习步骤
武亦文的高考高分来自于她日常严谨的学习 态度,坚持认真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 “高中三年,从来没有熬夜,上课跟着老师 走,保证课堂效率。”武亦文介绍,“班主 任王老师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引导作用,王 老师办事很认真,凡事都会投入自己所有精 力,看重做事的过程而不重结果。每当学生 没有取得好结果,王老师也会淡然一笑,鼓 励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
“用好课堂40分钟最重要。我的经验是,哪怕 是再简单的内容,仔细听和不上心,效果肯 定是不一样的。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 有的同学觉得很简单,听讲就不会很认真, 但老师讲解往往是由浅入深的,开始不认真, 后来就很难听懂了;即使能听懂,中间也可 能出现一些知识盲区。高考试题考的大多是 基础知识,正就是很多同学眼里很简单的内 容。”常方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对竞赛试 题类偏难的题目并不擅长,高考出色的原因 正在于试题多为基础题,对上了自己的“口 味”。
孙老师说,杨蕙心学习效率很高,认真执行老师 的复习要求,往往一个小时能完成别人两三个小 时的作业量,而且计划性强,善于自我调节。此 外,学校还有一群与她实力相当的同学,他们经 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谈起自己的高考心得,杨蕙心说出了“听话” 两个字。她认为在高三冲刺阶段一定要跟随老师 的脚步。“老师介绍的都是多年积累的学习方法, 肯定是最有益的。”高三紧张的学习中,她常做 的事情就是告诫自己要坚持,不能因为一次考试 成绩就否定自己。高三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她的 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5名左右。
二上九单元1课时:乘加乘减两步问题

二上九单元1课时:乘加乘减两步问题教学内容: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
2.经历用乘加、乘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与寻求中间问题的策略方法。
教学重点: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教学难点: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这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就要来了,你们在假期里都有什么安排?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假期旅游计划及旅游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然后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交流1.提出数学问题。
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在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情境图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不同的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辆汽车?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2.解决问题。
(1)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将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表达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信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喜欢的图形先画一画,再列出算式,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展示学生的画法或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我们选择用圆形表示人,9人一组就画9个圆形,分了4组,就画4个9,还剩5人。
要求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必须先求4组有多少人(课件圈出4行圆形),就是4×9。
但这是旅游团的总人数吗?得再加上剩下的5人,才是一共有多少人。
板书算式:4个组有多少人? 9×4=36(人)一共有多少人? 36+5=41(人)回顾解题过程,概括: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做乘加,我们可以用乘加解决数学问题。
(2)一共有多少辆汽车?先自己思考,然后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根据理解列式计算,指名板书,说说解题过程。
(3)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教师:看来乘加的知识你学得很棒!我们再来解决“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表达出来吗?学生描述数学信息,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PPT课件

乘加 乘减
2×4 3×4 5×5 1×54×24×52×2×2 343××53
说口诀摘 苹果。
看图列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3×3=9
乘法算式:2×4=8
乘法算式:5×4=20
说清楚:
听仔细: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算式怎么列?
2.不一样的话,哪里不一样?
4×3+4=16 12
4个4
2×3-3=3
1个3
5×5+5= 30
6个5
×5-4=16
4个4
3×5=15
5×3=15
33
24
8
0
2
10
(四)哪个图形中 的个数多?说说你是怎样 比较的。
方法一:数格子。
方法二:计算。
4×5+3=23 5×5-2=23
Thanks for listening, this course is expected to bring you value and help
问题2:结合图讲讲为什么要先算3×3。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 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你的到来与聆听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继续努力
2个3 3个2
★ ★★ ★
★ ★★ ★ ★ ★★ ★
3个4
旋转木马里共有 多少人?
3+3+3+2=11 3×3+2=11
3+3+3+3-1=11 3×4-1=11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_《乘加、乘减计算》精品课件

6 个 5 +10 加法算式:5+5+5+5+5+5+10=40 乘法算式:6×5+10或5×6+10 =40
返回
乘加、乘减计算
填一填
2+2+1用乘加表示为( 2×2+1 ) 4+4+4+3用乘加表示为(4×3+3或3×4+3) 9+9+4用乘法表示为(2×9+4或9×2+4) 2+2+2+2+2+3用乘法表示为 (2×5+3或5×2+3)
怎样用计算公式来表示呢?
返回
乘加、乘减计算
数一数下面一共有多少顶帽子?
一共 2+2+2+2+2+1=11 顶 也可以写成:2×5+1=11
返回
乘加、乘减计算
算一算,填一填
2×5+4= 14
8×2-6= 10
2×7-3= 11
3×2+1= 7
1×5+6= 11
5×2-6= 4
2×2+5= 9
9×2+5= 23
返回
乘加、乘减计算
连一连 4×5+1 4×6-3 3×2+6
21 12 21
返回
乘加、乘减计算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当算式既有乘法运算,又有加减法运算时, 先算乘法运算,再算加减法运算。
返回
乘加、乘减计算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达标检测中选取。
返回
你举一反 三吗?
返回
乘加、乘减计算
看图算一算,填一填
4 个 2 再加上 1 算式: 2+2+2+2+1=9
乘加算式:2×4+1=9或 4×2+1=9
返回
乘加、乘减计算
用乘加乘减表示木棍的个数。
2+2+2+2+2+2+1=13 用乘加表示为:2×6+1=13 用乘减表示为:2×7-1=13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先算:一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8 × 4 = 32(个) 再算: 一组比二组多收集了多少个? 32 -26 =6(个)
5 × 4 = 20(只)
22 -20 =2(只)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建好的房子够小兔住吗? 还剩几只小兔没有房子住? 4 × 3 =12(只) 16 -12 =4(只) 答:不够。还剩4只小兔没有房子住。
×
6=12(个)
先算:5个水杯需要多少钱?
5 × 4 =20(元)
再算: 5个水杯和1个水壶一共需要多少钱?
20 + 9=29(元)
5 × 4 =20(元) 20 + 9=29(元)
先算:买2个水壶用去多少钱?
2 × 9 = 18(元)
再算: 应找回多少钱?
20 -18 =2(元)
2 × 9 = 18(元) 20 -18 =2(元)
乘加 乘减
数学组 2013年课件
8+8+8+8= 8 ×4 7+7+7+7= 7 ×4 9+9+9= 9 ×3
1、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几个?
1பைடு நூலகம்÷5=2(个)
2、把0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每人几个?
0 ÷10=0(个) 3、小猴种了2棵苹果树,每棵树上结了6个苹果。 一共结了多少个? 2
4× 5=20 5 × 4=20 20÷5=4 20÷4=5
3 × 8=24 8 × 3=24 24÷8=3 24÷3=8
3 6 6
2 2 3
6 3 2
4 12 12
3 3 4
12 4 3
8 24 24
3 3 8
24 8 3
《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课件

初步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和锻炼自己解决一 些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课件的展示、同学们的观察、师生间的探索、分析,同学们 通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看谁答得又快又对。
求总数的应用题可以 用什么方法解答?
求一个数比另一 个数多(少)多 少的应用题用什
么方法解答?
二 探索新知
例1: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 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12×3= 36(个) 36+6= 42(个)
“两只猴一共采了答多:少两个只”猴表一示共什采么了?42属个于。求什么数的应用题?
用什么方法解答?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大猴采的个数直接告诉了吗?应先求什么?
3筐
6个
12个 12个 12个
如果我们把上题的问题改成“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又该怎 样来解答呢?
例2: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 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12×3= 36(个) 36-6= 30(个)
答:大猴比小猴多采30个。
三
巩固练习
分组完成”想想做做”第1~3 题
第1题: 15×2=30(元)
30+5=35(元)
答:一共要35元。
第2题:
14×4=56(棵) 56-38=18(棵)
答:还有18棵没有浇。
第3题: (1) 16×2=32(个) 32+19=51(个) 答:两只兔一共拔了51个。
(2) 32-19=13(个) 答:灰兔比白兔少拔13个。
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同 学们对今天所学的内容学得很扎 实,解答问题的速度很快,正确 率也非常高。老师相信,只要同 学们勤学好问多合作交流,就一 定能学到更多更高深的知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八 信息窗1 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八休闲假日——解决问题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理解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计算的过程中,巩固复习表内乘法。
【重点】理解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难点】能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停了9辆大汽车。
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
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
还剩5个人。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梳理数学信息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5人。
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总人数等于已分组的人数加剩下的人数。
剩下的人数知道了,所以要先求4个组有多少人。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36+5=41(人)先求4个组有多少人。
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9×4=36(人)答:旅游团一共有41人。
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21-9=12(辆)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7×3=21(辆)答: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1. 一共有多少个轮子?一辆车用4个轮子,还剩50个轮子。
已经做好了9辆车。
9×4=36(个)先求已经用的轮子数。
再求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36+50=86(个)答:一共有86个轮子。
2. 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包子?每人吃了3个。
还有16个包子。
3×4=12(个)先求已经吃的包子数。
再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12+16=28(个)答:原来一共有28个包子。
3. 小青买了2筒乒乓球,每筒8元。
付出20元,找回多少钱?8×2=16(元)先求2筒乒乓球的价钱。
再求找回多少钱。
20-16=4(元)答:要找回4元。
4.一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来了8人。
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来了9人。
(1)把B区的座位分给一年级,还差几个?4×8=32(人)先求一年级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