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涛_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_研究生导师_创新助手_人物报告_2016-01-21
研究方向代码名称与导师

研究方向代码、名称与导师专业名称:世界经济专业代码:02010501 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导师:王雷张斌02 国际投资研究导师:王千红朱淑珍吉余峰顾海峰王海侠专业名称:金融学专业代码:0202040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创新导师:王千红吉余峰顾海峰02 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导师:田增瑞姚洪心王宏赵红岩王海侠胡小红宫汝凯03 金融风险管理导师:朱淑珍李勇范宏程业斌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专业代码:02020501 产业战略研究导师:赵红岩王雷02 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导师:赵晓康李勇吴晓隽袁新敏宫汝凯03 纺织产业经济研究导师:仓平(校外兼职) 赵君丽04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导师:王宏金继红05 创意产业研究导师:潘瑾高长春袁新敏潘文焰专业名称:国际贸易专业代码:0202060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导师:高长春姚洪心王立新赵君丽02 区域经济合作导师:张斌王雷金继红吴泓03 纺织品国际贸易实务导师:周琛影费章凤专业名称:统计学专业代码:020208 01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杨东李勇王维红王海侠周力舒慧生02金融统计姚洪心朱淑珍顾海峰金继红程业斌03数据挖掘与决策分析王素芬张科静郑建国郑斐峰范宏程业斌专业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12010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师:陈惠兰董平军魏红芹范宏02 电子商务与物流导师:徐琪刘峰涛王文杰陈梅梅周建亨王志宏贾永基王长军沈滨李庆颖03 建模分析与优化导师:郑斐峰周力王维红马玉芳王晓锋王志宏04 知识工程与智能决策导师:郑建国王素芬马彪杨东05 服务科学与运营管理导师:姚卫新张科静王扶东戴韬汪达钦陈磊沈滨李庆颖专业名称:会计学专业代码:12020101 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导师:李霁友曾月明刘长奎卢宁文张西征陈凌云李莫愁02 现代财务管理导师:张丹朱杏龙(校外兼职)张西征赵晓康周菁高芳鲍新仁吴炯卢宁文李莫愁03 现代管理会计导师:顾晓敏(校外兼职)朱杏龙(校外兼职)施徐景周菁高芳专业名称:企业管理专业代码:12020201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导师:刘春红许为民吴炯费章凤沈蕾鲍新仁02 市场营销导师:孙明贵沈蕾陈亚荣杜芹平潘瑾刘东胜仓平(校外兼职)李宏于君英朱瑞庭03 公司理财导师:顾晓敏(校外兼职)张丹刘长奎吴炯曾月明卢宁文陈凌云张西征李霁友04 企业战略导师:赵晓康刘春红王立新胡小红05 服务管理导师:杜芹平陈梅梅06 会展与旅游管理导师:吴泓王玲吴晓隽邱洁威潘文焰专业名称:旅游管理专业代码:12020301 旅游市场与消费者行为研究导师:沈蕾李宏王玲吴晓隽邱洁威潘文焰02 旅游服务创新与管理导师:潘瑾杜芹平于君英03 会展策划与管理导师:孙明贵吴泓专业名称: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代码:12020401 技术与创新管理导师:孙明贵王维红鲍新仁王宏于君英02 项目评价与商业计划导师:刘峰涛陈亚荣田增瑞03 网络技术经济管理导师:郑建国范宏全日制专业学位:物流工程专业代码:08524001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导师:魏红芹王素芬周力王晓锋贾永基戴韬02 供应链管理导师:徐琪姚卫新张科静郑斐峰周建亨王志宏马玉芳王长军沈滨李庆颖03 电子商务物流导师:刘峰涛王文杰陈梅梅王扶东马彪董平军汪达钦陈磊全日制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代码:02540001 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导师:高长春金继红王雷赵君丽王立新吴炯王千红吉余锋周琛影02 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管理导师:孙明贵沈蕾潘瑾刘东胜杜芹平鲍新仁李宏于君英费章凤许为民胡小红。
申请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况表

申请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况表学位授予单位(盖章)名称:山东交通学院−−−−−−−−−−−−代码:11510名称:公共管理申请一级学科−−−−−−−−−−−−代码:1204本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类别□博士二级□硕士二级□硕士特需项目−−−−−−−−−−− 无硕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表年月日填说明一、单位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中的代码填写。
二、学科门类名称、一级学科名称及其代码、专业学位类别名称及其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
三、除另有说明外,本表填写中涉及的人员均指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在编人员以及与本单位签署全职工作合同(截至2016年12月31日合同尚在有效期内)的专任教师(含外籍教师),兼职人员不计在内;表中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项、教学成果等)均指署名第一单位获得的成果。
四、本表中的学科方向参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本学科的学科方向填写,填写数量根据本一级学科点申请基本条件所要求的学科方向数量确定。
五、除另有说明外,所填报各项与时间相关的内容均截至2016年12月31日,“近五年”的统计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六、本表中的科研经费应是本学科实际获得并计入本单位财务账目的经费。
七、本表不能填写任何涉密内容。
涉密信息请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至可以公开后方可填写。
八、本表请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页码依次顺序编排。
封面及填表说明不编页码。
本表复制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
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
九、本学科获得学位授权后,本表格将做为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的材料之一。
Ⅰ学科简介与学科方向注:学科方向按照各学科申请基本条件的要求填写。
注:1.“海外经历”是指在境外高校/研究机构获得学位,或在境外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
校长职级制考试题库

校长职级制考试题库1. 行动教育是()? *A、培训公司B、商学院(正确答案)C、教育机构(正确答案)2. 行动教育是()? [单选题] *A、实效商学院(正确答案)B、传统商学院C、传统培训公司D、实效培训公司3. 行动教育与传统商学院的差异化是()? [单选题] *A、价格B、实效(正确答案)C、价值4. 行动教育与传统商学院在教学理念的区隔主要为()? [单选题] *A、以能力为导向而非学历(正确答案)B、以学历为导向而非能力C、以能力及学历为双导向5. 关于行动教育的教学师资()? [单选题] *A、均有10年以上管理经验,知名公司创始人、高管或国内外各领域顶级专家B、均有15年以上管理经验,知名公司创始人、高管或国内外各领域顶级专家(正确答案)C、均有20年以上管理经验,知名公司创始人、国内外各领域顶级专家D、均有15年以上管理经验,知名公司创始人、国内外各领域顶级专家6. 关于行动教育的教学研发()? [单选题] *A、拥有专利技术与知识产权400余项,发行56套实效管理书籍,总发行量超1000万册(正确答案)B、拥有专利技术与知识产权700余项,发行65套实效管理书籍,总发行量超1000万册C、拥有专利技术与知识产权400余项,发行56套实效管理书籍,总发行量超10000万册7. 李践老师:“这个时代不缺商学院,缺的是能真正回到******、回到******、回到企业家真切需要的,与企业家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的商学院。
”()? [单选题] *A、原点、商业的本质与规律(正确答案)B、原点、商业的本质与价值C、起点、创业初心D、起点、商业的本质与价值8. 李践老师:“行动教育坚守用户价值,做新时代的实效商学院,培养******的企业家。
”()? *A、能争善战(正确答案)B、成为第一(正确答案)C、造福社会(正确答案)D、受人尊敬(正确答案)E、战无不胜9. 校长EMBA“成为第一”的内容有哪些()? *A、第一的身份定位(正确答案)B、第一的行业地位C、第一的课程体系(正确答案)D、第一的落地模式(正确答案)E、第一的校友圈子(正确答案)10. 校长EMBA第一的身份定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首创企业家校长角色(正确答案)B、倡导企业就是学校,企业家就是校长(正确答案)C、全世界“成为第一”的企业均极其重视人才发展和组织建设(正确答案)D、全球首创校长企业家角色E、倡导学校就是企业,校长就是企业家11. 校长EMBA第一的课程体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导师均来自全球第一、中国第一或专业领域第一(正确答案)B、所有课程设计、理论模型、方法工具均来自第一企业,如来自李嘉诚体系和复星集团的大财务体系、75年来最伟大的战略落地工具、来自8年全球排名第一的金融创新模式,全球第一的领导力5大法则等(正确答案)C、所有课程设计、理论模型、方法工具均来自第一企业,如来自阿里巴巴体系和复星集团的大财务体系、75年来最伟大的战略落地工具、来自8年全球排名第一的金融创新模式,全球第一的领导力5大法则等D、第一的体系助推企业成为第一(正确答案)12. 校长EMBA第一的落地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单选题] *A、“1位校长+4大执行官”的学习落地模式,为企业搭建核心班子,培养第一企业应具备的战略落地团队。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一志愿拟录取名单

总成绩 83 82 80 80 79 79 78 78 78 78 78 77 77 77 77 77 77 76 76 76 76 76 76 76 76 76 75 75 75 86 79 78 76 76 76 75 73 73 73 73 72 71 71 71 83 75 73
备注
第 2 页,共 2 页
第 1 页,共 2 页
准考证号 103539210001589 103539210001613 103539210001623 103539210000917 103539210001583 103539210002561 103539210001614 103539210002426 103539210001586 103539210004995 103539210005940 103539210000987 103539210001630 103539210003810 103539210001609 103539210003488 103539210001611 103539210001619 103539210001632 103539210003753 103539210001625 103539210000231 103539210003534 103539210004577 103539210005820 103539210003305 103539210001090 103539210001606 103539210003030 103539210000920 103539210000918 103539210002268 103539210002753 103539210004755 103539210001643 103539210002756 103539210001644 103539210002751 103539210001640 103539210002754 103539210002752 103539210004142 103539210005121 103539210001634 103539210002104 103539210005288 103539210002105
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案例解析

例子
乘车所见——车多:生活好(幸福感)堵车烦 早餐所想——难吃、费用、卫生 作弊现象——主要方式,特点,原因,后果
最后
比赛有胜负,选题须谨慎
浙江省第一届“民生民意杯”统计调研大赛
倡导绿色殡葬 树立文明新风
——关于杭州市推广绿色殡葬影响因素的探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队员:陈胜男、步晓敏、黄博涛、黄玲丽、张宇
社会
学生(大中小) 老师 公务员 居民(城镇农村) 外来务工者 老年人 90后 独生子女 ……
升学 就业 吃饭 住 交通 方便 生与死 ……
类型
1、描述状况 客观描述社会现象的一般状况、过程和特点。即描述 我们所了解到的社会现象“是什么”或“怎么样”。
2、解释原因 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揭示社会 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即社会现象“为什么这样”或 “为什么如此”。
论
在观念上可以普遍接受绿色殡葬,但采用率并不高。
2 制约因素
主要因素: 政府及媒体宣传力度不够、法律法
规不健全、家属情感、传统观念
次要因素: 自身情感、宗教信仰、封建思想
3 推动因素
政府与媒体因素、教育因素、带动效应、土地及价 格因素、墓园因素
分析结果
建
1、对于政府 •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方案设计
问 卷 设 计
多在修次下世改组沙纪问织 物 联 卷小美华,组进确讨行定论预问,调卷确查终定稿问卷初稿
方案设计
问 卷 设 计
方案设计
问 卷 设 计
误 抽样误差:样本随机性引起
差
控
制
话题敏感
非抽样误差
舆论导向 问卷内容结构
主观因素
方案设计
企业信用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

其中: !"# $
%"# ! # " #! $! %! &’ & 为参评专家人数; %"# 是参评专家 &
中认为指标 ’" 属于 %# 等级的专家人数。 !" !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 得到综合评价模型 ( $ )3 * 由于算子 + ( ・,4 ) 具有制约性和全面促进的特点,正好符合 企业信用评价的目的, 故本文采用 + ( ・, 其中・表示实数 4 ) 算子, 乘法, ,4 - $ *+, - #! , . - . 。 !" # 设 / " - 0# ! 0$ ! 0% ! 0& .
6"
6$ !
$
6""
6$" …
6"$ 6$$ … 6 +$
… … … …
6"2 6$2 … 6 +2
6+
6 +"
!"#
"$$%・& 月号・科技进步与对策
评价与预测 第一, 对于效益型指标隶属度的确定。效益型指标如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净值报酬率、 存货周转率等, 其隶属度确定如下: 流 动 比 率 " 流 动 资 产 4 流 动 负 债 " & #&& 5&< 4 # <99 =<=8 :< " 该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达到 $, 能有效保 $8 5%,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机制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32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23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机制研究杨大鹏1ꎬ陈梦涛2(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ꎬ杭州311121ꎻ2.浙江大学经济学院ꎬ杭州310058)摘㊀要: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ꎬ但如何衡量数字经济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仍缺少深入的研究ꎮ本文从消费者㊁厂商㊁政府三部门角度出发构建包含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和 数字化治理 三大维度的数字经济指标ꎬ并基于2011 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开展实证分析ꎬ探索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㊁异质性及其作用机理ꎮ研究结果表明ꎬ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ꎬ且可以起到一定的 结构性 调整功能ꎬ矫正企业创新 区域不平衡 行业不匹配 等问题ꎮ在机制识别研究中发现ꎬ数字经济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㊁降低企业杠杆率㊁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等渠道助力企业创新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应加快建设 数字产业化 基础设施㊁畅通数字经济信息流动渠道㊁完善数字经济监管制度ꎬ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ꎮ关键词:数字经济ꎻ企业创新ꎻ融资约束ꎻ去杠杆ꎻ信息质量中图分类号:F12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06-0157-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与优化对策研究 (19CGL003)作者简介:杨大鹏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讲师ꎬ管理学博士ꎻ陈梦涛ꎬ通讯作者ꎬ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一㊁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ꎬ数字经济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㊁重塑全球经济结构㊁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ꎮ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㊁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经济形态ꎬ通过效率变革㊁质量变革和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ꎬ其核心在于企业创新发展ꎮ从理论研究来看ꎬ数字经济助力企业创新的机制尚不明确ꎮ数字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信息数字化㊁业务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三个阶段ꎬ其目标是依靠信息化㊁数字化㊁智能化技术的发展ꎬ推动新业态㊁新型商业模式的产生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ꎮ数字经济引发嵌入在技术㊁管理和制度系统中的技术经济范式的深刻变革ꎬ企业创新的核心逻辑是数字技术发展对企业的核心产品㊁服务和流程的重塑[2]ꎬ在供给端重塑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ꎬ在需求端改变消费结构和个性化消费ꎬ并颠覆了传统商品交换和流通方式ꎬ拓展了商品交换的地域与空间ꎬ实现降本增效[3]ꎮ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其宏观影响方面ꎬ亟待从理论上探究数字经济的衡量方式及其对企业创新的微观影响机制ꎮ探究 数字经济 与 企业创新 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政策启示ꎮ因此ꎬ本文将深入探析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创新的关系ꎬ揭示其作用机制ꎮ研究尝试在以下方面做出边际贡献:一是尝试为我国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测算口径ꎬ完善数字经济统计框架ꎻ二是弥补相关研究领域不足ꎬ探索数字经济发展与微观企业主体创新行为的关系ꎬ并实证检验其内在传导机制ꎻ三是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的 结构性 调节功能ꎬ为发展数字经济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ꎮ㊀㊀二㊁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一)数字经济的内涵与测算自Tapscott(1996)[4]提出 数字经济 以来ꎬ751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ꎬ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ꎮ目前ꎬ学界对数字经济的内涵与测量方法尚未达成共识ꎬ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和测量数字经济ꎮ狭义视角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独立的产业经济形态ꎬ从厂商角度界定的数字经济主要包含数字产业的增加值ꎬ指所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进行的经济交易活动ꎬ是国民经济中一种独立的数字化产业[5]ꎮ数字产业是指硬件制造业㊁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㊁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通信服务业ꎬ主要从互联网及相关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角度来定义数字经济ꎮ狭义理解可能忽视数字经济的多层次性和广泛辐射性ꎬ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广义视角理解数字经济ꎬ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ꎬ一切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的交易活动都属于数字经济[6]ꎮ数字经济不应局限在单独的数字或信息产业ꎬ而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ꎬ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ꎬ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ꎬ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ꎬ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㊁智能化水平ꎬ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7]ꎮ目前数字经济的主流测算方法有两种ꎮ一种是直接测量法ꎬ仅考虑数字或信息产业限定的范围ꎬ以此为依据统计㊁估算区域内数字经济的规模ꎮ如美国商务部建立一个包含近5000类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使用(supply-use)框架ꎬ进一步识别相关行业ꎬ进而直接估算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产出㊁增加值等ꎬ得出数字经济规模[5]ꎮ另一种则是综合测量法ꎬ综合考虑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的发展水平ꎮ赵涛等(2020)从 互联网发展 和 数字金融 两个方面对我国不同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8]ꎮ王振等(2021)则构建了一个包含数字设施㊁数字产业㊁数字创新和数字治理四大维度的数字经济竞争力模型来系统性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9]ꎮ以往关于数字经济的相关研究多从厂商和政府两部门的视角定义数字经济的内涵ꎬ忽视了消费者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作用ꎮ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是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因素ꎬ在数字经济背景下ꎬ消费者需求多样性被进一步放大ꎬ企业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捕捉到消费者的个性或需求ꎬ将消费者纳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之中ꎬ促进企业不断创新ꎮ因此ꎬ本文从消费者㊁厂商㊁政府三部门角度出发构建包含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和 数字化治理 三大维度的数字经济指标ꎮ其中ꎬ数字产业化(DigitalIndustrialization)指信息化产业发展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ꎬ包括电信业㊁电子制造业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ꎮ产业数字化(IndustryDigitalization)指新型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ꎬ为传统企业赋能ꎬ重塑产业分工协作格局ꎬ包括物联网㊁智能制造㊁数字媒体㊁数字金融㊁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ꎮ数字化治理(Digitalgovernance)指政府部门应用数字技术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ꎬ在收集㊁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实现 数字治理 ꎮ(二)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现有针对如何驱动企业研发创新的研究较为多元ꎬ核心视角可分为政府视角㊁市场视角㊁内部视角三方面ꎮ在政府视角层面ꎬ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政策㊁规制设计㊁政府财政研发投入和科技补贴等维度进行分析ꎻ在市场视角层面ꎬ国内学者聚焦于市场化改革㊁产业集聚对微观主体创新行为的影响ꎻ在内部视角层面ꎬ主要关注企业高管特征㊁企业财务状况㊁企业文化等方面ꎮ综合来看ꎬ高效持续推动企业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ꎬ由政策㊁制度㊁环境㊁要素供求等因素共同决定[10]ꎮ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从政府㊁企业㊁消费者等多个维度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ꎮ从政府治理视角来看ꎬ数字化治理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实时捕捉市场供求动态ꎬ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应政策ꎬ并通过大数据技术㊁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手段精准获取政策实施反馈ꎬ降低政策不确定性ꎬ为企业研发创新营造稳定的制度环境ꎬ促进企业成长发展和创新ꎮ从企业视角来看ꎬ企业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和传统资源要素融合赋能企业研发过程ꎬ在产品研发阶段ꎬ数字仿真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的支持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ꎻ在产品生产和制造阶段ꎬ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持通过透明851化生产流程各环节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ꎬ降低产业链上企业生产成本ꎬ提高创新效率ꎬ改善市场环境ꎬ对在位企业施加竞争压力ꎬ倒逼企业不断创新以求得生存和发展[11]ꎮ同时ꎬ数字技术的发展充分赋能传统金融机构ꎬ大幅减少运行低效和资源错配问题ꎬ让企业创新活动得到充分支持ꎬ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ꎮ此外ꎬ从消费者参与视角看ꎬ数字经济重塑了企业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ꎬ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成为价值共创者ꎬ进而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12]ꎮ因此ꎬ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活动ꎮ数字经济引发的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 提供增量 和 优化质量 两个主要方面ꎮ 提供增量是指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整合现有市场资源并向企业提供额外的有效供给ꎬ是数字技术广泛地市场化应用进而推动数字新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ꎮ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ꎬ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能在处理海量数据的同时维持成本㊁控制风险ꎬ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ꎬ改善市场中存在的资源错配现象ꎬ使得企业研发创新资金需求能与适应资源匹配ꎮ企业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ꎬ实现资源有效整合而创设新发展空间ꎮ数字经济发展丰富了企业销售方式与渠道(如线上平台㊁智能路演)ꎬ进而实现已有产能和库存的快速消化[13]ꎮ此外ꎬ大数据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供了精准评价企业信用水平的可能性ꎬ以行为数据强化金融风险控制ꎬ使得金融工具和机构的结构与种类得以拓展与优化ꎬ能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渠道和平台[10]ꎬ有效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ꎬ为企业创新提供坚实的金融资源基础ꎮ优化质量 即数字经济发展能为传统企业生产提供优化方案ꎬ全面提升效能ꎮ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ꎬ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ꎬ通过应用互联网㊁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ꎬ企业可显著提升交易效率ꎬ降低交易成本ꎬ效率和安全性兼顾的交易方式能够保护企业利益ꎬ有利于企业及时获得稳定的现金流ꎬ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和经营实力ꎬ降低对外部资金的需求和依赖ꎬ从而缓解企业杠杆率ꎬ降低财务风险ꎮ在企业融资方面ꎬ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金融配置效率ꎬ打破传统金融约束ꎬ有效控制信贷风险[14]ꎬ改善信贷资源错配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压力[15]ꎮ在市场信息流通方面ꎬ企业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匹配分析ꎬ向市场各方提供企业内部准确可靠的运营信息ꎬ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ꎬ促进资源与企业创新项目的风险特征相互匹配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16]ꎮ即数字经济的发展拓宽了信息流通渠道ꎬ减少信息流动障碍ꎬ优化资源配置效率ꎬ有效纠正 属性错配 领域错配 和 阶段错配 等问题ꎮ数字经济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㊁降低企业杠杆率㊁提升企业信息质量ꎬ有利于长期可持续的企业发展ꎬ保障企业专注于从事企业创新活动ꎮ因此ꎬ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2:数字经济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ꎮ假设3: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率促进企业创新ꎮ假设4:数字经济通过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企业创新ꎮ㊀㊀三、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一)数据来源本文为研究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探索其作用机制ꎬ选择中国A股(沪㊁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ꎬ研究区间为2011 2020年ꎮ为保证数据质量以及剔除极端情况ꎬ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一定处理:首先ꎬ剔除研究样本中的金融类企业㊁ST公司㊁∗ST公司以及当年退市的公司ꎻ其次ꎬ为保证数据质量与数据连贯性ꎬ剔除连续数据少于3年的企业以及在2019年及以后新上市的公司ꎻ最后ꎬ针对公司层面的连续变量进行(1%ꎬ99%)缩尾处理ꎬ消除极端异常值的影响ꎮ企业层面的数据(包括财务数据㊁公司信息以及专利情况等)来源于iFind数据库㊁WIND数据库和CS ̄MAR数据库ꎬ数字经济㊁数字金融等行业㊁宏观层面相关指标来自国家统计局㊁中国信通院㊁中国工信部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院等ꎮ951(二)变量说明1.被解释变量ꎮ现有研究通常利用企业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的代理变量ꎬ但由于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存在高度不确定性ꎬ利用企业研发投入衡量企业创新行为或会存在一定的高估ꎮ因此ꎬ本文考虑从创新成果角度进一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ꎬ分别以企业申请专利总数(Topat)和企业发明专利数量(Patent)作为企业创新的核心代理变量ꎮ2.核心解释变量ꎮ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综合考虑数字经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ꎮ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是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内涵㊁特征的高度凝练与总结ꎮ在指标体系中不仅要考虑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覆盖到的行业㊁使用人群ꎬ还要考虑其与现有产业的融合深度ꎮ二是体现数字经济发展的多元化ꎮ现有数字经济相关研究多从数字技术产业㊁数字金融行业等方面出发ꎬ随着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发展ꎬ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ꎬ呈现出层次多元的特征ꎮ因此ꎬ数字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仅包括信息相关产业ꎬ还包括传统产业数字化㊁政府数字平台服务等新业态ꎮ按照上述构建原则ꎬ借鉴现有数字经济的研究经验ꎬ并结合我国数字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ꎬ本文从政府㊁消费者和企业三个部门出发ꎬ综合考虑数字制造㊁数字金融㊁数字贸易㊁数字物流等方面ꎬ认为数字经济应该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和 数字治理化 ꎬ在此基础上共收集13个二级指标ꎬ30个三级指标共同衡量数字经济水平ꎮ数字产业化方面ꎬ主要考虑数字基建情况ꎬ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技术与数字产品的生产与使用ꎮ不同于传统研究ꎬ本文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加入从消费者角度衡量的 互联网上网人数 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网流量 指标ꎬ以更好地体现数字经济的广度和覆盖情况ꎮ产业数字化方面ꎬ侧重数字技术与其他经济产业的交融应用ꎬ拓展数字经济应用深度ꎬ赋能传统产业ꎮ主要包括数字贸易㊁企业信息化融合㊁数字金融㊁数字媒体㊁智能物联等新业态㊁新模式ꎮ数字化治理方面ꎬ关注政府对于数字技术㊁数字产品的应用ꎬ其会显著影响企业㊁消费者ꎬ为市场带来低门槛㊁低成本的高效公共服务ꎬ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ꎮ本文主要从政府数字平台建设和相关制度保障衡量数字化治理水平ꎮ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数字经济指标ꎬ①在进行指标计算前ꎬ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的无量纲处理ꎬ增加数据统一性与可比性ꎮ进行无量纲处理后ꎬ利用主客观结合方式确定权重ꎬ利用变异系数法计算相关权重ꎬ计算可得数字经济发展指标的权重ꎬ见下页表1所示ꎮ3.中介变量ꎮ融资约束(cash)以当期现金流净整与期初总资产比值衡量企业融资约束ꎬ该数值越大代表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强ꎬ越难获得足额融资ꎻ杠杆率(lev)以企业资产负债率衡量杠杆率ꎬ总负债/总资产∗100%ꎻ信息披露质量(in ̄for)按照深交所㊁上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评价分类赋值(0ꎬ1ꎬ2ꎬ3分别表示披露质量不合格㊁合格㊁良好和优秀)ꎮ4.控制变量ꎮ为避免遗漏重要变量ꎬ参考戴志敏等(2021)㊁唐松等(2020)等研究ꎬ本文将企业规模(size)㊁员工规模(employ)㊁政府补助(sub ̄sidy)㊁上市时间(age)㊁每股收益(eps)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等作为控制变量ꎮ(三)模型设定为验证前文关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研究假设ꎬ本文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Panentiꎬt=cit+α1Digt+ βiControlsiꎬt+μ+υ+εt(1)其中ꎬPanentiꎬt表示企业创新ꎬ主要用企业专利总数㊁企业发明专利总数和研发创新投入作为代理变量ꎮcit表示回归常数项ꎬDigt表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核心解释变量)ꎬControlsiꎬt表示控制变量ꎬ包括企业规模㊁每股收益㊁政府补助㊁上市时间等变量ꎬμ表示时间固定效应ꎬυ表示行业固定效应ꎬεt表示回归误差项ꎮ本文在后续回归分析中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ꎬ并进行了聚类标准误调整ꎬ若无特殊说明ꎬ后续回归结果均以该模型分析ꎮ061①由于版面原因略去具体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及权重比例确定过程ꎬ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索取ꎮ㊀表1数字经济指数各维度权重总指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39.2%)ICT市场规模(20%)㊁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20%)㊁云市场(15%)㊁互联网基础设施(25%)㊁电子制造业(9.8%)㊁电子信息业(10.2%)产业数字化(40.6%)数字贸易(12.8%)㊁两化融合(20.3%)㊁数字金融(15.3%)㊁数字媒体(14.7%)㊁智慧物流(18.6%)㊁物联网(18.3%)数字化治理(20.2%)政府数字治理(100%)㊀㊀数据来源:由变异系数法通过层次分析计算得到㊀㊀(四)描述性分析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ꎮ在进行缩尾㊁对数化处理后ꎬ各变量均不存在极端值或异常值影响ꎮ核心被解释变量申请专利总数(topat)和发明专利数量(patent)的标准差均较大ꎬ表明不同企业间的创新产出存在明显差异ꎮ㊀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被解释变量申请专利总数topat4.2011.7070.00010.900发明专利数量patent2.8371.5700.00010.188解释变量数字经济发展dig3.8160.7232.3504.534数字经济规模dig23.0060.4712.2513.669中介变量融资约束cash0.0150.093-0.2430.387杠杆率lev42.43620.3005.50089.558信息披露质量infor2.08350.5860.0003.000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21.8911.46814.94228.637上市时间age2.0930.8840.0003.434每股收益eps0.4290.535-1.2102.471政府补助subsidy15.5162.0741.88123.115员工规模employ7.5301.3141.60913.223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58.94115.20023.47090.990㊀㊀四、实证分析与结果(一)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首先ꎬ本文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ꎬ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ꎮ从表3方程(1)和方程(2)中可以发现ꎬ数字经济发展(dig)对企业申请专利总数(topat)㊁企业发明专利数量(patent)的影响均显著为正ꎬ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驱动效应ꎮ在方程中加入控制变量后ꎬ回归结果如方程(3)和方程(4)所示ꎮ通过对比回归系数可见ꎬ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展现出一定的 结构性 驱动特征ꎬ对企业核心创新能力ꎬ即发明专利数量(patent)有更为显著的促进效应ꎮ此外ꎬ本文分别利用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和 数字化治理 三个一级指标作为因变量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效应(见隔页表4)ꎮ结果发现ꎬ数字产业化(szcy)㊁产业数字化(cysz)和数字化治理(szzl)均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ꎮ在对数字经济发展降维后回归发现ꎬ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 结构性 驱动特征依然成立ꎬ即数字产业化(szcy)㊁产业数字化161(cysz)和数字化治理(szzl)对企业核心创新能力(patent)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ꎮ㊀表3㊀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基准回归方程变量(1)topat(2)patent(3)topat(4)patentdig0.905∗∗∗0.943∗∗∗0.587∗∗∗0.747∗∗∗(81.77)(77.96)(42.92)(44.06)size0.201∗∗∗0.220∗∗∗(14.25)(12.30)eps0.054∗∗∗0.056∗∗∗(4.72)(4.04)top10-0.0360.017(-1.15)(0.44)employ0.156∗∗∗0.154∗∗∗(12.16)(9.28)subsidy0.007∗∗0.007∗∗(2.56)(2.10)age0.134∗∗∗0.024(8.13)(1.22)时间效应yesyesyesyes行业效应yesyesyesyes常数项0.849∗∗∗-0.584∗∗∗-3.689∗∗∗-6.001∗∗∗(20.16)(-12.46)(-14.62)(-18.86)N26667237741693815183F766.340777.8531271.594965.769r20.5950.5580.5750.536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0%㊁5%㊁1%置信度下显著ꎬ括号内数值为t值㊀㊀进一步地ꎬ本文通过引入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的滞后项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动态叠加效应ꎮ①结果表明ꎬ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均在滞后2期时间内保持了对企业创新活动正向的促进影响ꎬ并且表现出正向促进效应随时间递减的特征ꎮ可见ꎬ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叠加效应ꎬ尤其是数字产业化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最为显著ꎮ与此同时ꎬ政府部门㊁企业大力发展数字化治理和产业数字化ꎬ利用数字产业化发展优势ꎬ形成发展合力ꎬ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ꎮ为保证本文经验分析结果可靠㊁稳定ꎬ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的处理:②首先ꎬ调整数字经济的衡量口径ꎬ选用中国信通院的数字经济规模产值(dig2)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替代变量ꎬ经验分析表明结果仍然稳健ꎮ其次ꎬ研究分别采用滞后1期回归㊁工具变量(2SLS)回归(利用上市公司所在地距离中国大陆数字发展示范城市杭州的空间距离作为工具变量)和DIFF-GMM回归模型尝试解决可能的内生性问题ꎬ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依然显著ꎬ并且对核心创新能力促进更强的 结构性 驱动效应仍然存在ꎮ(二)数字经济的 结构调节 与企业创新进一步地ꎬ本文关注数字经济驱动企业创新的结构调节作用ꎬ考察数字经济发展能否克服以往我国经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 行业资源不匹配 等结构性问题ꎮ本文进行相应的异质性分析ꎬ为研究 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 问题ꎬ将企业按照所属地划分为 东部企业 中部企业 西部企业 ꎻ为研究 行业资源不匹配 问题ꎬ将企业划分为 制造业 非制造业 ꎬ进行分样本回归检验和比较分析ꎮ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调节功能结果如下页表5所示ꎬ可以发现数字经济对东㊁中㊁西部企业的创新活动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ꎬ但对中西部企业的影响系数大于东部企业ꎮ可能是因为东部企业往往拥有地域优势㊁规模优势ꎬ可以在市场机制下获得充足的融资金额ꎬ因而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企业的促进作用略小于对中西部企业的影响ꎮ而中西部企业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较晚ꎬ总体经济体量较小ꎬ更容易面临 融资难㊁融资贵 的问题ꎮ数字经济发展后ꎬ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融资约束㊁降低企业杠杆和提高信息质量ꎬ较261①②由于版面原因略去回归结果ꎬ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索取ꎮ由于版面原因略去回归结果ꎬ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索取ꎮ好地解决中西部企业创新发展难题ꎬ为其带来更为显著的边际促进效应ꎮ因此ꎬ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东㊁中㊁西部企业由于融资困难等问题带来的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问题ꎮ㊀表4数字经济一级指标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方程变量(1)topat(2)patent(3)topat(4)patent(5)topat(6)patentszcy0.933∗∗∗1.186∗∗∗(21.96)(26.49)cysz0.305∗∗∗0.387∗∗∗(21.96)(26.49)szzl0.229∗∗∗0.293∗∗∗(20.02)(23.96)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yes常数项-5.171∗∗∗-7.886∗∗∗-4.748∗∗∗-7.502∗∗∗-4.283∗∗∗-7.044∗∗∗(-6.26)(-10.35)(-5.62)(-9.74)(-4.95)(-8.79)N169381518315488139591385412549F327.959266.429297.995235.608257.172207.872r20.5750.5360.5380.5030.4910.472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0%㊁5%㊁1%置信度下显著ꎬ括号内数值为t值㊀表5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调节功能方程变量(1)topat(2)patent(3)topat(4)patent(5)topat(6)patentPanelA:东部地区PanelB:中部地区PanelC:西部地区dig0.553∗∗∗0.709∗∗∗0.665∗∗∗0.791∗∗∗0.612∗∗∗0.841∗∗∗(32.79)(34.56)(22.13)(20.40)(16.39)(17.00)常数项-3.018∗∗∗-5.579∗∗∗-7.924∗∗∗-9.497∗∗∗-3.767∗∗∗-5.483∗∗∗(-9.75)(-14.55)(-12.08)(-10.88)(-6.26)(-6.93)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固定效应yesyesyesyesyesyesN12224110432529232921851811F877.576681.616303.792207.927132.82295.467r20.5650.5300.6810.6150.5220.489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0%㊁5%㊁1%置信度下显著ꎬ括号内数值为t值㊀㊀数字经济对行业资源不匹配的调节功能结果如下页表6所示ꎬ其中digy=dig∗yꎬy为行业类型虚拟变量(制造业赋值为1ꎬ非制造业赋值为0)ꎮ结果显示ꎬ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企业均有更为明显的创新驱动效应ꎬ而对非制造业企业的促进作用相对偏低ꎮ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ꎬ数字经济的不361。
江涛_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_研究生导师_创新助手_人物报告_2016-01-21

I
一、人物简介 二、人物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1 中文期刊论文
2.1.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图表 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年代 文献量 累积量 增长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0 0 0 3 1 0 0 1 0 1
0 0 0 3 4 4 4 5 5 6
创新助手报告 ——人物分析报告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微信公众号:INFOSOFT_STADS 电子邮件:stads@ 官方网站: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2016-01-21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人物简介........................................................................................................ 1 二、人物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1 2.1 中文期刊论文 ........................................................................................ 1 2.1.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 1 2.1.2 中文期刊论文产出表 ................................................................. 1 2.1.3 所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所分布刊情况 ......................................... 2 2.1.4 最近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情况 ..................................................... 2 2.1.5 近十年研究热点推荐 ................................................................. 2 2.2 学位论文 ................................................................................................ 3 2.2.1 学位论文年度指导数量 ............................................................. 3 2.2.2 所导硕博论文数量饼状图 ......................................................... 4 2.2.3 所导学位论文 ............................................................................. 4 2.3 中文会议论文 ........................................................................................ 5 2.3.1 会议论文年度发文量 ................................................................. 5 2.3.2 所发表的中文会议论文 ............................................................. 5 三、学术网络........................................................................................................ 5 3.1 学术引用指标 ........................................................................................ 5 3.2 高被引论文 ............................................................................................ 5 四、 人物科研合作关系...................................................................................... 5 五、人物相关关键词............................................................................................ 6 附录一 联系方式..................................................................................................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微信公众号:INFOSOFT_STADS 电子邮件:stads@ 官方网站: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2016-01-21
பைடு நூலகம்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人物简介........................................................................................................ 1 二、人物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1 2.1 中文期刊论文 ........................................................................................ 1 2.1.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 1 2.1.2 中文期刊论文产出表 ................................................................. 1 2.1.3 所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所分布刊情况 ......................................... 2 2.1.4 最近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情况 ..................................................... 2 2.1.5 近十年研究热点推荐 ................................................................. 3 2.2 学位论文 ................................................................................................ 4 2.2.1 学位论文年度指导数量 ............................................................. 4 2.2.2 所导硕博论文数量饼状图 ......................................................... 5 2.2.3 所导学位论文 ............................................................................. 5 2.3 中文会议论文 ........................................................................................ 5 2.3.1 会议论文年度发文量 ................................................................. 5 2.3.2 所发表的中文会议论文 ............................................................. 6 三、学术网络........................................................................................................ 6 3.1 学术引用指标 ........................................................................................ 6 3.2 高被引论文 ............................................................................................ 6 四、 人物科研合作关系...................................................................................... 7 五、人物相关关键词............................................................................................ 7 附录一 联系方式.................................................................................................. 8
I
一、人物简介 二、人物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1 中文期刊论文
2.1.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图表 1 中文期刊论文年度发文量 年代 文献量 累积量 增长率
1999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1 0 0 0 0 0 0 3 2 1 1 2 1
1 1 1 1 1 1 1 4 6 7 8 10 11
0% 0% 0% 0% 0% 0% 0% 300% 50% 17% 14% 25% 10%
2.1.2 中文期刊论文产出表
图表 2 中文期刊论文产出表 总发文量 第一作者发文量 比例
13
9
69%
1
2.1.3 所发表中文期刊论文所分布刊情况
图表 3 人物发表期刊论文刊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