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合集下载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1899.1.29—1925.6.18)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人。

生于一破落“书香门第”母因债台高筑,被迫自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生的领导任之一。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又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俄访问,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血日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大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月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工作。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文化战线工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金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文学作品:《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多余的话》《高尔基创作选集》 1932年译就《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编译《江南第一燕》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卜算子·咏梅》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红梅阁》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咏菊》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哭母诗》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多余的话》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

(完整word版)瞿秋白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瞿秋白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word文档良心出品)

瞿秋白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一、生平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人。

生于一破落“书香门第”母因债台高筑,被迫自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生的领导任之一。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又加入李大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身份赴俄访问,192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血日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大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月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工作。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文化战线工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金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文学活动分两个阶段:一是创办《新社会》到第一次回国初期。

《新社会》同人,正是后来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他本人也是文学研究会会员。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短评、新闻报导和散文;其中以《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游记为代表,思想深刻,文笔优美,是我国最早报导苏俄实况的作品,在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另一阶段是1931年初到1933年底,这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主要时期,他参与领导“左联”的工作,团结广大作家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同时致力于无产积极文艺理论建设,最早相当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

鲁迅曾收集他编译的部分译作和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人作品的译文,亲自校订,编为《海上述林》出版,并誉之为“信而且达,并世无两。

”他提倡文艺大众化,鼓吹拉丁化新文字,并和鲁迅一起领导了对“民族主义文学”、“新月派”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瞿秋白

瞿秋白
宿舍:321
人物简介
矍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党早期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曾参 加党的"三大——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中央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第一次大革命 失败后的危急关头,主持召开“八七”会 议,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在1931年1月中 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 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同鲁迅 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到苏区任 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红军长征后被留 在苏区,1935年2月26日在福建长汀县水 口镇小径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六月 十八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
► 天井
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四周回廊楹格,天空 日光云影。中间有石栏古井一眼,水色清冽,深 邃如镜,极具江南风情
► 门房
最前面的一进原来是厢房的门房。当时秋白家用 作厨房,炉灶炊具都是依原样修建的,很能触发 我们对当年秋白家生活情景的想像。门房前壁开 一道小侧门,是平时出入的便门。1912年“双十 节”,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红灯笼庆祝,瞿秋白却 在自家门前挂了一盏写上“国丧”两字的白灯笼。 那盏小小的白灯笼,在一片粉饰太平的红灯笼中, 犹如一朵傲霜的白菊,一直亮到天明。
►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是常州地区唯一的一家中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物类纪念馆,也是 中国唯一全面收藏、陈列、展示瞿秋白同 志业绩、研究瞿秋白思想,弘扬瞿秋白精 神的专业馆。瞿秋白纪念馆由故居和纪念 馆两部分组成。纪念馆是仿明清建筑物, 占地面积2282.19平方米,内设展览大厅、 学术厅、影视厅、资料室、电脑室、贵宾 室等,陈列、收藏丰富而完备的有关瞿秋 白生平和思想的照片、实物、文字、文献 和研究资料,为宣传、纪念和研究瞿秋白 提供了多功能现代化的服务。

瞿秋白课件

瞿秋白课件
目录
• 人物介绍 • 主要作品 •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 • 瞿秋白的两次爱情
人物介绍
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1899年1月29号 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是中国共产 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 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 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 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 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34年,任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 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 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 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在他看来,“顺”和“信”虽然是一对矛盾,但 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可以有机的统一 在一起。求信(即忠实)必须“估量每一个字 眼”,但同时又可能会招致“不顺”,但是翻译 者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将“不顺”理顺,因为“不 顺”就是“不达”,就势必影响译文对原文精神 的再现,影响“信”。在秋白眼里,“顺”就是 顺畅易懂的真正的中国白话。所以,他强烈反对 赵景深的“宁错而务顺”的说法,又不赞成鲁迅 的“宁信而不顺”的观点。
第二次爱情故事正在继续……
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 盾,她选择回避,跑到了萧山母亲家。 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 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 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 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 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
第二次爱情
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 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 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剑龙喜欢诗词与音乐, 但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 堕落了。 杨之华心里很怨愤。 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 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的系主任,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师生中 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之华努力学习,有时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 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与鲁迅
•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却对瞿秋白称 赞不已。在1933年,鲁迅送给至 交瞿秋白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 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瞿秋白就义后,鲁迅在生命最后的 几年时间里,编辑整理了瞿秋白的 译文集《海上述林》。 • 1936年10月18日,鲁迅看到了他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广告文字,这段 文字正是《介绍〈海上述林〉》一 文。次日凌晨5点许,鲁迅逝世。
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 海大学,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 学系主任。瞿在上海大学期间的经 历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一页,是从文 弱书生向中共领袖转变的一个中间 阶段。
1925年6月4日, 中国共产党的 第一份日报 《热血日报》 (由瞿秋白主 编)创刊。
2.从书生到领袖
• 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 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 国际代表罗明纳兹主持召开会议,并指定瞿秋白 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人。瞿秋白的领导 方式与作风强势的陈独秀不同,只发表一般政治 主张,对组织和军事完全放权。在此次会议中,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总 方针。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间 (1927年8月-1928年5月),策划了三次起义, 1927年11月11日的武汉起义、12月10日的长沙 起义、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瞿 秋 白 被 害 前 的 留 影
餐毕,瞿秋白走出中山 公园,慢步走向二华里 之外的长汀西门外罗汉 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 的刑场。沿途瞿秋白手 挟香烟,缓缓而行,而 且用俄语唱《国际歌》、 《红军歌》,高呼“中 国共产党万岁”,“中 国革命胜利万岁”, “共产主义万岁”等口 号。到达刑场后,瞿秋 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 刽子手微笑点头说: “此地甚好!”然后平 静地让刽子手从脑后开 枪]时年36岁,当日下午, 瞿秋白遗骸被埋葬在罗 汉岭盘龙岗。

瞿秋白——精选推荐

瞿秋白——精选推荐

瞿秋⽩瞿秋⽩(1899.1.29—1925.6.18) ⽣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瞿霜,曾⽤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斯特拉霍夫等,江苏常州⼈。

⽣于⼀破落“书⾹门第”母因债台⾼筑,被迫⾃杀。

1917年春,他北上投亲,就读于北京俄⽂专修馆。

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学⽣的领导任之⼀。

1919年底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不久,⼜加⼊李⼤钊领导的共产主义研究⼩组。

1920年秋,以《晨报》、《时事新报》记者⾝份赴俄访问,1922年2⽉加⼊中国共产党。

1923年回国,先后担任《新青年》、《热⾎⽇报》等党刊、党报的主编和编辑,并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作。

1927年⼤⾰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主持⼋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了⼟地⾰命和武装起义的总⽅针,并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

六⼤以后,任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团长。

1930年9⽉主持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负责中央⼯作。

1931年1⽉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到王明宗派主义的打击,被开除出政治局,后转移到⽂化战线⼯作。

1934年初,他奉命抵江西瑞⾦就任中央苏维埃政府⼈民教育委员。

同年秋,红军突围北上,他被留下;1935年初于撤离途中被捕,6⽉18⽇在福建长汀就义。

他的⽂学活动分两个阶段:⼀是创办《新社会》到第⼀次回国初期。

《新社会》同⼈,正是后来⽂学研究会的⾻⼲,他本⼈也是⽂学研究会会员。

这期间,他写了⼤量短评、新闻报导和散⽂;其中以《饿乡纪程》和《⾚都⼼史》两本游记为代表,思想深刻,⽂笔优美,是我国最早报导苏俄实况的作品,在现代思想史和⽂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另⼀阶段是1931年初到1933年底,这是他⼀⽣⽂学活动的主要时期,他参与领导“左联”的⼯作,团结⼴⼤作家粉碎国民党的“⽂化围剿”,同时致⼒于⽆产积极⽂艺理论建设,最早相当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著作。

鲁迅曾收集他编译的部分译作和⾼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作品的译⽂,亲⾃校订,编为《海上述林》出版,并誉之为“信⽽且达,并世⽆两。

党史人物:瞿秋白

党史人物:瞿秋白

党史人物:瞿秋白瞿秋白瞿秋白(1899.1-1935),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

江苏常州人。

早年曾到武昌外国语学校学英文,后到北京谋生。

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读书。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同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

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的身分,去莫斯科采访。

1921年兼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的教员。

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先后出席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

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草案,参与制定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

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7月去上海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1924年1月参加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又担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

后又参加领导五卅运动。

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7月接替陈独秀负责中央工作。

主编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曾将为陈独秀等人压制和拒绝发表的毛泽东写的《湖南农****动考察报告》发表,并为之写了序言。

大革命失败后,在汉口主持召开临时中央紧急会议,后任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8年4月去苏联,6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会后,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

后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在苏联期间开始研究中国共产党党纲、中国苏维埃宪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问题,写了大量论着,翻译了共产国际纲领以及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着作。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锐意经营社会学系,使之成为上海大学最大的系,成为革命力量最强最活跃的阵地。蔡和森、恽代英、 萧楚女等,都曾在此任教。
瞿秋白先后为上海大学及其所组织的夏令讲学会开设了《现代社会哲学》《现代社会学》《现代民族问题》 《社会科学概论》、《新经济政策》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他向学生们讲授了几乎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武装了学生的头脑。瞿秋白的 《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社会哲学概括》以及 稍后所写《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开创中国无产阶级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物纪念
人物纪念
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7日在长汀正式开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建在长汀县城西罗 汉岭下,占地59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于2005年开始筹备,建成后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 秋白烈士纪念碑联成一体,集中展示了瞿秋白光辉的一生。
198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查报告》。 《复查报告》指出:瞿秋白同志被国民党逮捕后,坚持了党的立场,保持了革命节操,显示了视死如归、从容就 义的英勇气概。“文化大革命”中把瞿秋白同志诬蔑为“叛徒”,是完全错误的,应当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与杨之华
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1922年杨之 华 只 身 到 上 海 参 加 妇 女 运 动 , 认 识 了 向 警 予 、 王 剑 虹 等 人 , 并 于 1 9 2 3 年 底 被 上 海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录 取 。 1 9 2 4 年 11 月7日与瞿秋白结婚。
1923年底,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 主义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秋白:柔情似水而又坚毅如 钢的秋白,温良谦和而又清高傲岸的秋白,隐忍 克制而又惊世骇俗的秋白,以菩萨心肠行雷霆手 段的秋白,一生忧郁的秋白,千古寂寞的秋白, 万代流芳的秋白。
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 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 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 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毛泽东
他是一个弱者:文弱的外表,多病的身体, 常说的是吴侬软语,爱吃的是家常豆腐,忍耐、 躲避、讲和气的标本道德,温文尔雅、隐忍谦 让的性格,使他屡屡成为某些所谓的强者的打 击对象——被李立三批判,被王明打击,被周 扬排挤,直至长征时被遗弃而最终魂断汀州。
他又是一个强者,在心交力瘁的情 况下,固守自己做人的标准不肯稍 有降低,剖析自己的灵魂不肯稍有 敷衍,其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 使敌对阵营里的人也不由得为之感 慨,为之动容,为之落泪,为之改 变人生的选择。
主持会议的瞿秋白
“八七”会议旧址内景
三十二岁的时候
他被自己阵营里的人残酷斗争、无情打 击,在政治上永不被重用,经济上仅能 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情况下,忙着为鲁 迅的杂文作序,忙着帮茅盾改小说,忙 着制订汉字拉丁化方案,笔端所到之处, 洋洋洒洒几百万言。
三十六岁的时候
他成了国民党的俘虏,他承受着肉体 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在黑暗的牢狱 中孤军奋战;死亡来临的前夜,陪伴 他的国民党军医为其揪心彻夜未眠, 他却酣然入梦;长汀街头,对瞎眼乞 丐的一瞥是他悲天悯人的最后情怀, 罗汉岭下,一句“此地甚好”成为他 诗情画意的千古绝唱。
他死后的遭遇更令人感慨:为了一篇《多余的话》和几首绝命诗, 他死后三十年又成了昔日战友实现政治目的的牺牲品——被诬为 “叛徒”、“变节者”,被掘墓扬灰,辱及妻女。然而其人性的 光辉毕竟不是谁能掩盖得住的,七十年过去,人们的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那些强者,那些自诩纯 净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人,那些没了领袖光环就什么也不是的所谓 政治家,或荣或辱,或进或退,大都在人们的记忆中烟消云散, 而几经荣辱的秋白,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爱戴。
我和秋白相识多年,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 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个无私无畏的战士,一个能肝胆相照 的挚友。
---茅盾
他是人中龙凤: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 不能;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甚至佛学, 无不涉猎;“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 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 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梁衡)。
他又是个性情中人:热恋之中,他 教女友吹箫、唱戏,指导女友绣花; 离家的日子,他每天用五彩布纹纸 给爱妻写诗写信;工作之余,他画 图、折纸甚至扮鬼脸以逗小女儿一 笑;其风流缱绻不输于贾宝玉,浪 漫多情不亚于徐志摩,温存体贴又 像是邻家的好好男人。
瞿秋白祖籍江苏宜兴,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 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 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 。瞿家是一个 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赓甫当时任湖北布政 使。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 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 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 母亲金生“没有 什么朋友”,临终前也曾写信给被视为文 友的郭沫若,而自身历史断作好几截但帅 旗永不倒的郭沫若又能理解他多少?他的 知己唯有鲁迅,这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达 到了同样的高度,他的寂寞缘自多思善感, 缘自早熟早慧,他的寂寞,是先知先觉者 的寂寞,是思想上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二十四岁的时候
他是意气风发的年轻革命家,是 风流儒雅的大学教授,像所有的 年轻人一样,少不了海誓山盟、 花前月下,为了看一场自己喜欢 的戏而又不被人认出,他竖起衣 领、戴着墨镜扮酷,兴之所至, 他会在郑振铎的婚礼上幽他一默, 留下一段传世佳话。
二十八岁的时候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主持 “八七会议”,以一介书生 担当起领导一个政党的重任, 发出武装夺取政权的怒 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