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课内阅读
初二语文上册阅读题

初二语文上册阅读题(一)“玛格珍,难道你真的是一只蜗牛?”“玛格珍,你动作快些会死掉吗?”每天,玛格珍背着书包去上学,总会听到小伙伴们的嘲笑。
其实,她也非常痛苦烦恼,不知怎么搞的,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反应都会比别人慢半拍,偶然老师在课堂上讲个笑话,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她至少要过5分钟才会忽然笑出声来,反倒把大家吓了一跳……“妈妈,为什么我总是比别人慢?”很多次,玛格珍对着母亲哭诉自己的痛苦烦恼。
妈妈知道,在玛格珍两岁时,因为一次意外的摔伤,大脑发育受到影响,导致她总是思维迟缓。
母亲不忍说出真相,只是安慰她:“这没有什么奇怪。
就好像我们在院子里撒下花籽,它们发芽的时间总是有早有晚,却迟早都会开花呀!”玛格珍想了半天,终于认命叹息着说:“也许,我这辈子只能当蜗牛了……”正巧,外面刚刚下过雨,母亲带着玛格珍来到郊外。
这时,空中掠过一只只燕子,它们动作灵活敏捷,很轻松地就飞到一座电视塔上面。
八岁的玛格珍痴痴地望着天空,自言自语般说道:“如果我也能像燕子这样敏捷,那该有多么好呀!”母亲牵着她的手,慢慢来到塔的下面,看到有不少只蜗牛,正慢慢向塔的方向移动,再看塔身上,早有更多的蜗牛正在向高处爬去。
“可怜的蜗牛,它们也想上塔吗?”玛格珍好奇地问。
母亲笑着回答:“当然呀,爬得慢有什么关系,关键是蜗牛从不气馁。
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高度。
”玛格珍默默思考了一会儿,似乎依然迷茫,又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后来,玛格珍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痴迷于做手工,喜欢将各种废弃物重新组合。
比如用旧铁丝做成简易衣架,把饮料瓶变成笔筒。
玛格珍喜欢这样的创作,因为它与节奏无关,慢工反而会出细活。
渐渐地,亲友们都了解到了玛格珍的爱好,他们时常来找她帮助,给布娃娃做件衣服,用碎布头拼一条围巾等等。
玛格珍心情变得平静释然起来。
时光流逝,玛格珍渐渐长大,成为一名高中生。
她的反应依然比别人慢半拍,偶然还有人会叫她“蜗牛”,但语气中却少了嘲讽,多了敬佩。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完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答: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答: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答: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答: 7.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
答:。
答案:1.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2.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3.“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6.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7.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念:②但: 9.“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D.生于淮北则为枳 10.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喻体是,相似点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新闻两则》(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80分一、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15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虽乘奔.御风(2)属引.凄异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章第一段描写群峰遮天蔽日,只有正午、半夜才能看见日月光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4分)5.春冬之时,三峡趣味良多。
请从文章第三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分)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13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请找出来并赏析。
(3分)(1)我喜欢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我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9.请调动你积累的知识,写出连续的两句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情怀的诗句。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14课《白杨礼赞》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14课《白杨礼赞》白杨树在大西北随处可见,它专门一般。
但一次西北行,我深深地被它折服了,它给我留下了一种专门的情愫。
几年前,爸爸妈妈曾带我去拜望西北的一个亲戚。
在车内,我们百无聊赖,突然,一片新天地显现在我们眼前——在远远的沙丘上,几棵白杨树影影绰绰,像是守卫祖国边疆的卫士,肃然傲立。
终于到了亲戚家。
那个地点的房屋还保留着80年代的古朴风格,屋外种着几棵白杨树,上面还挂着秋千。
进到堂屋,看到一屋的木制品,有桌子、板凳、床等,阿姨说,这些差不多上前几年让村里木匠砍来白杨树做的。
我不禁感叹白杨树早已融入进了西北人民的生活,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西北人。
虎子哥哥拿出了一个木罐,我玩笑地看着说:“又是白杨树做的吧?”虎子哥哥说:“你真聪慧,还真是白杨树做的。
”虎子哥哥拿出一个木勺子,挖出一勺子土糖。
妹妹还小,一下子被糖吸引了,一向不爱甜食的我也吃了一勺。
吃过晚饭,妹妹因为糖吃多了牙疼,我和妈妈专门着急,因为出行时没有带止疼药。
阿姨说:“不怕,俺们那个地点牙疼有方子的。
”随后,阿姨叫来虎子叔叔拿着小木罐出门了,回来时木罐里装着乳白色的树浆和白杨树皮。
妹妹冲水服用后果然好了专门多。
白杨树难道还有专门强的药用价值,我瞬时被白杨树折服了。
白杨树尽管平凡,但它融入了西北人的生活,融进了西北人的血脉。
推物及人,我们尽管平凡,但也能造就光荣的人一辈子!读后摸索1. “推物及人,我们尽管平凡,但也能造就光荣的人一辈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同为礼赞白杨,与《白杨礼赞》相比较,两文描写白杨的侧重点有何异同?1942年5月,抗日战争最困难之时,郭沫若讴歌“国树”——银杏。
你明白作者想借此表达如何样的思想感情吗?银杏银杏,我想念你。
一样人并不明白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老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储存下来的奇珍。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
8年级语文上课内现代文阅读(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训练(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分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训练精粹一、《背影》(一)6段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外貌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感动得流泪;第二次离别伤感的泪。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
(攀、缩、倾)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
](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概括本段内容。
[望父买橘]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 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
(意对即可)]7.品味语言。
(4分)(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
](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
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
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8.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
9.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阅读理解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代人的年曹文乾一进入腊月,街上到处挂着大红灯笼,一张张琳琅满目的年画绚丽多彩,透露出新春的气息,年货市场更是火爆,人们大包小包地把年货争相拎回家,到处散发着浓浓的年味。
眨眼间新年又来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过年的认识也就不一样。
父辈们惧怕过年,我们小时候盼望过年,现在的人顺其自然,对过年既不怕也不盼。
据奶奶讲,有一年除夕,她早早起床,生了一大堆火,然后去打理安顿她的九个儿女。
那时娃儿们没衣穿,男娃子便在肚脐处用一块“遮羞布”缠住,这就算是穿衣了。
父亲九兄妹把小脚丫插进热灰里,围坐大火笼,活像几只灰老鼠。
奶奶那天为全家人准备的团年饭是“野菜面子汤”(将小麦面兑水搅拌而成的面疙瘩与野菜煮沸)。
全家人正端碗吃着,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哐咚哐咚”的军靴声,这是日本鬼子进村大扫荡来了。
奶奶紧紧抱住她的幺儿子——我的父亲,心一下子悬到了嗓门眼,万幸的是日本鬼子总算没有闯进屋来。
父辈们那代人,到了过年那天总算可以吃上一口白米饭,真真切切地体味纯米饭的滋味,365天解一次馋,因而盼望过年也是人之常情。
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过年,父亲手里拎着从生产队分来的一斤半猪肉和3斤菜油,满脸的欢喜。
他孩子般的一边大声嚷嚷:“过年有肉吃啰!”一边手舞足蹈。
我依稀记得那次年饭桌上,母亲摆上了12个菜,那可是一年中最丰盛、最可口的饭哩。
我小时候,一进腊月就天天掐着指头算还有几天过年,盼过年是因为那时候很穷,平时生活都是吃一些红薯和菜饭,甭说猪肉、饺子了,等到过年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有了,我们就狼吞虎咽一饱口福。
平日里也没有新衣服穿,因为一没有钱,二没有布票,那个时候凭布票购布匹,每人每年划不到一件衣服的布匹,我们5兄妹就轮流地买布做衣服,老大穿不了的衣服就老二穿,老三老四老五依次“捡旧”,直至这件衣服补丁连补丁。
过年还有我们男娃子最喜欢玩的鞭炮,平日里听不见鞭炮声,也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可以放鞭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课内阅读一、阅读选文《都市精灵》选段我很羡慕春城昆明,近年来那里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来过冬,成了昆明人的一大骄傲,年年都有电视报道。
我佩服上海人,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简直是个海兽鸟城。
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
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可以登高检阅。
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
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空,作低空()翔,然后,一( )翅膀,像炸弹一样,( )入水中,百发百中,( )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
这个地方每逢节假日,能引来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点。
看海兽,看海鸟,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位置排得很靠前,和上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未必是好事。
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了,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动词。
并说说这些精彩的动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填空。
(6分)(1)“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一句中“孤城寡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该词系化用“”一词而来,它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一句中“与狼共舞”的原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狼共舞”其实包含了怎样的愿望?3.作者为什么说“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
(2分)4.文中“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3分)二、阅读《幽径悲剧》一文中的选段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的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象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
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
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
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
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象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5.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2分)6.依次概括下列语句所表现的古藤萝的特点。
(3分)①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
②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③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隐约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7.上文中,作者发出了“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人生毕竟还是个荆棘丛”的感慨,这两句话矛盾吗?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分)8.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选段,结合上文回答问题。
(4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
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同样的事物,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试揣摩一下,两文的作者借助于“藤萝”这一特定的事物,分别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三、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3~17题(10分)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甲 (扑进闯入传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乙 (闯入袭入传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9.在文中甲乙两处选择合适词填在下面。
(2分)甲:乙:10. 文章说“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最有特色”表现在哪儿?答:11.“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给我们展示了藤萝的色彩美,请你写出两句能体现景或物色彩美的诗句。
(2分)答:12.作者说“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是否是说作者在以前不知道古藤的存在,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为什么?(2分)答:13.作者为什么说“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你喜爱藤萝吗?说说为什么。
答:四、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完成7-10题。
(共10分)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
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
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15、文中的母亲见着“我”挨打,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还要说“打得好”呢?16.摘录文中一句比喻句,并赏析这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3分)摘录:赏析:17.选文中哪个细节最打动你?为什么?(3分)五、阅读《苏州园林》语段,回答问题。
(一)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磷峋的技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予。
有墙壁隔着,有廊予界看,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楼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8.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19.对文中“中国的审美观点”如何正确理解?(2分)20.文段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2分)2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2分)22.第二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不隔”指的是;“界”指的是_,“未界’指的是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