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阅读理解练习(一)如果可以这样爱你①母亲坐在黄昏的阳台上,母亲的身影湮在一层夕照的金粉里,母亲在给我折叠晾干的衣裳。
她是来我这里看病的,看手。
她那双操劳一生的手,因患风湿性关节炎,现已严重变形。
②我站在她身后看她,我听到她间或地叹一口气。
母亲在叹什么呢?我不得而知。
待到她发现我在她身后,她的脸上,立即现出谦卑的笑,梅啊,我有没有耽搁你做事?③自从来城里,母亲一直表现得惶恐不安,她觉得她是给我添麻烦了。
处处小心着,生怕碰坏什么似的,对我家里的一切,她都心存敬意,轻拿轻放,能不碰的,尽量不碰。
我屡次跟她说,没关系的,这是你女儿家,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母亲只是笑笑。
④那日,母亲帮我收拾房间,无意中碰翻一只水晶花瓶。
我回家,母亲正守着一堆碎片独自垂泪,她自责地说,我老得不中用了,连打扫一下房间的事都做不好。
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女孩时,打碎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只暖水瓶,我并不知害怕,告诉母亲,是风吹倒的。
母亲把我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看我伤了没有,而后揪我的鼻子,说,还哄妈妈,哪里是风,是你这个小淘气。
我笑了,母亲也笑了。
现在,我真的想母亲这样告诉我,啊,是风吹倒的。
而后我搂住她说,哪里是风,原来是妈妈这个小淘气。
母亲却没有,尽管我一再安慰她没事的,母亲还是为此自责了好些天。
⑤送母亲去医院,排队等着看专家门诊。
母亲显得很不安,不时问我一句,你要不要去上班?我告诉她,我请了假。
母亲愈发不安了,说,你这么忙,我哪能耽搁你?我轻轻拥了母亲,我说,没关系的。
母亲并不因此得到安慰,还是很不安,仿佛欠着我什么。
⑥轮到母亲看病了,母亲反复问医生的一句话是,她的手会不会废掉。
医生严肃地说,说不准啊。
母亲就有些凄然,她望着她的那双手,喃喃自语,怎么办呢?出了医院,母亲跟我叹着气说,梅啊,妈妈的手废了,怕是以后不能再给你种瓜吃了。
我从小就喜欢吃地里种的瓜啊果的,母亲每年都会给我种许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任务一: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是谁写的?(2)请根据诗句描绘出一个场景。
任务二: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要求。
(1)将诗句改写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2)请简要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答案一:(1)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写。
(2)一个人站在窗前,明亮的月光洒在地面上,看上去像白色的霜一样。
他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着故乡。
答案二:(1)将诗句改写成另一种表达方式:明月光照亮了窗前,给人一种地上有霜的感觉;抬头仰望着明月,沉思着自己的故乡。
(2)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谁都会死去,留下的是一颗忠诚的心来照耀后人,让后人能够了解历史的变迁。
阅读练习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1936年,八年抗战临近胜利,梅县、蒂宁柯铁路尚未通车。
这个工程的党委副书记刘某某带领他的同志坚持工程安全施工,坚决杜绝质量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某个环节出现故障,刘某某早日发现,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修复,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任务一: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1936年梅县、蒂宁柯铁路的工程情况是怎样的?(2)刘某某是这个工程的哪个职位?(3)刘某某在施工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处理的?任务二:请你提出至少两个对于该工程的建议。
答案一:(1)1936年梅县、蒂宁柯铁路尚未通车,正处于施工阶段。
(2)刘某某是这个工程的党委副书记。
(3)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某个环节出现故障的问题。
刘某某及时发现并组织人员进行修复,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答案二:(1)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措施,避免出现故障和质量问题。
(2)加强工人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和施工水平,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的内容,具体内容:阅读题是考试里的重点内容。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一)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阅读题是考试里的重点内容。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一)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
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
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之----《与朱元思书》提示:该资料需值得保存,可供中考复习时用一、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13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分)二、(2020潍坊)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03题。
(12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八年级语文阅读《寂静的春天》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阅读《寂静的春天》练习题及答案八年级课外阅读名著《寂静的春天》考点练题一、填空题1.《寂静的春天》的作者是美国科普作家XXX,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XXX自然科学图书奖。
2.《寂静的春天》是一部世界著名的环境保护科普读物,在环境科学领域被认为是标志着人类现代环境保护思想启蒙的代表性著作。
3.《寂静的春天》的创作缘起是朋友的来信,信中谈到州政府租用的一架飞机为消灭蚊子喷洒了DDT,导致许多鸟儿都死了,这让作者感到十分震惊,促使后来她做了关于杀虫剂破坏生态的大量调查。
4.《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但这本书引起了人们对化学品问题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5.喷洒于农田的用来对付昆虫和啮齿动物的数百万磅农药,会借助雨水离开地面,被冲进河水中,最终奔向大海,可能会大量残留于水中。
6.除了用化学方法控制昆虫外,还可以利用其他多种神奇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生物防治法,以对控制目标和整个生态的透彻了解为基础。
二、选择题1.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
2.美国科普作家XXX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杀虫剂在杀虫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②应该关注并爱护野生动物③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鲑鱼的洄游模式使得米拉米奇河成为北美地区最负盛名的鲑鱼产地,但后来这种模式遭到了破坏,破坏的原因是溪流中的昆虫被杀死。
4.下面对《寂静的春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XXX认为飞机喷洒的除草剂应该叫“杀生剂”,因为它不仅毒死了小鸟,还在威胁人类。
答:作者所指的“寂静”,是指春天没有了过去的欢声笑语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因为农药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使得昆虫和鸟类等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界的声音和生命都被消弭了。
因此,春天变得“寂静”。
初二语文阅读题答案

初二语文阅读题答案初二语文阅读题1:寻①她是个极爱凑热闹的女人,街上一旦有锣鼓钟鸣,叫卖吆喝,她势必会挤到人群中去,一看究竟。
②三十多岁的时候如此,四十多岁的时候如此,五十多岁的时候,她的腿脚都没那般利落了,却还是如此。
有好几次,她都被人群挤得差点出事,幸好有好心人拉了她一把,才算是有惊无险。
她当时也吓得不轻,可就是不长记性,再碰到热热闹闹的场景,还是要努力地挤进去看个仔细。
③那一日,我们几家结伴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小镇寻求一位老中医。
说好了,那地方,我们大都人生地不熟的,必须紧紧地走在一块儿,谁都不准远离。
她当时也点头如捣蒜,不远离,绝对不远离。
可刚到小镇第一天,她便走失了。
④当日正逢小镇的一个传统节日,街上舞龙耍狮的、演杂耍的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不禁捏了一把汗,生怕她会在汹涌的人潮中走失,所以都紧紧地手牵着手,可人实在太多了,她又拼了命地往热闹处挤,眨眼的工夫,我们便找不到她的影子了。
⑤这可怎么办,她身上连个手机也没有,更要命的是她一出门就常迷失方向。
⑥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死劲儿地踮着脚尖,来回搜寻着,大声呼喊着她的名字。
可在那一片喧闹声中,我们的呼喊实在显得太微弱了。
⑦没办法,我们只好分头在人群里询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见一个六十来岁,身着蓝布衫的老人。
得到丁点可能是她的消息,我们便冲着所指的方位,扒开人群,挤进去寻。
⑧近黄昏的时候,演杂耍的都相继收队了,围观的人也散得差不多了,我终于在距我们原地千米远的地方看到了她。
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焦灼之情也在顷刻间化作愤怒,平生第一次,我忍不住对这个可以做我母亲的女人呵斥不止。
⑨她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时而抬起眼,像个孩子般怯怯地看着我。
⑩说到口干舌燥的时候,我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上前紧紧拉住她的手,叹口气,轻声埋怨起来,姨,这些杂耍你都大半辈子了,再说,咱是在外地,不是说好了都挨在一块儿不远离么?怎么又往里边挤?她看我一眼,轻声说,我就是想挤进去看看。
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加强每一个练习题,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初二的语文阅读练习题大家做过多少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一)①一个有权人,游清东陵的时候看上了那里两棵巨大的雪松。
他说:“我想买下这两棵树,价钱好商量。
”被商量的人面有难色,却不敢回绝,“那……好吧。
”他说。
很快,吊车与卡车就开进来了。
这时候,一个看陵人跑了过来。
他轮番抱着那两棵被选中的雪松,号啕大哭。
他说:“树啊树啊,叫我跟你们一起去死吧!”奉命挖树的人不屑地对看陵人说:“咋说是去死?它们是去享福哩!”看陵人说:“它们在这里待了一百多年了,一条条的根搭起来,到你们那里能打个来回。
它没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啊!”说罢继续抱着那雪松号啕大哭。
突然,有眼尖的人指着雪松的树干说:“快看!树也哭了。
”人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树干上正有一道垂挂的清泪。
挖树人登时吓得目瞪口呆,只好悻悻地离去了。
②讲这故事的人也是个看陵人的后代。
他说:“我不信雪松会哭。
那所谓的泪水,自然就是松脂了;可那个保树的人,流出的却是真泪水。
那么大的树,一挪准死,谁不明白这个理儿?你要真稀罕那树,就让它在自己老家好好活着,别一瞅见它长得好就生出占有的歹心。
我爸就说过:所有进城的大树,全都是城里人抢占的民女。
”③自打这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这振聋发聩的说法进驻了我的心房,我就特别留意那些被“抢占的民女”。
④那苦命的“民女”可真苦啊。
为了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她们大都被截了肢。
那么粗的树干,却抱歉地顶着个极其寒酸的小小树冠,全然失却了她们在娘家时那副华贵的仪容。
她初恋的情人——鸟,可知她去向了何方?那曾在她怀中忘情地唱过情歌的美丽精灵如果碰巧飞临她的上空,还能认出面目全非、悲苦不堪的她么?⑤晚秋时节,我看见一辆卡车载着一棵法桐在高速公路上跑。
那粗壮的法桐无奈地躺着,根部的大土坨被草绳紧紧捆住。
在与法桐擦身而过的时候,我的心竟莫名颤抖起来——从今而后,那一抔土,就成了这棵法桐的“袖珍故乡”。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理解其意境,并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a) 这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b) 诗人在望明月时,内心对什么有所思念?答案:a)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有一轮明亮的月亮和似霜的光景。
b) 诗人在望明月时,内心思念自己的故乡。
2. 请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问题:a) 子语中的北辰在为政上是什么比喻?b) 在为政上,为什么要以德为本?答案:a) 子语中的北辰比喻为政者应该以德为准则,如北辰固定在一处,其他众多星星都围绕它旋转。
b) 在为政上,要以德为本是因为德行是一种积极向上、守正道的品质,只有通过德行塑造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与支持。
二、鉴赏请鉴赏下面的古诗,分析其诗意和表达手法。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天景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给人一种寂静而凄美的感觉。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翁舟和寒江雪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荒僻的江边独自垂钓的景象。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词语表达出深沉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了孤独和寒冷的氛围。
三、填空根据古文的意思和语境,填入合适的字词。
《论语·齐景公》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填空:出则事公________,入则事父________,谨而______,泛爱________,而亲______。
行有余力,则以学______。
答案: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四、判断请判断下列诗句是否正确。
1. "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明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一个有权人,游清东陵的时候看上了那里两棵巨大的雪松。
他说:“我想买下这两棵树,价钱好商量。
”被商量的人面有难色,
却不敢回绝,“那……好吧。
”他说。
很快,吊车与卡车就开进来了。
这时候,一个看陵人跑了过来。
他轮番抱着那两棵被选中的雪松,号啕大哭。
他说:“树啊树啊,叫我跟你们一起去死吧!”奉命
挖树的人不屑地对看陵人说:“咋说是去死?它们是去享福哩!”看
陵人说:“它们在这里待了一百多年了,一条条的根搭起来,到你
们那里能打个来回。
它没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啊!”说罢继
续抱着那雪松号啕大哭。
突然,有眼尖的人指着雪松的树干说:
“快看!树也哭了。
”人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树干上
正有一道垂挂的清泪。
挖树人登时吓得目瞪口呆,只好悻悻地离去了。
③自打这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这振聋发聩的说法进驻了我的心房,我就特别留意那些被“抢占的民女”。
④那苦命的“民女”可真苦啊。
为了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她们大都被截了肢。
那么粗的树干,却抱歉地顶着个极其寒酸的小小
树冠,全然失却了她们在娘家时那副华贵的仪容。
她初恋的情人——鸟,可知她去向了何方?那曾在她怀中忘情地唱过情歌的美丽精灵
如果碰巧飞临她的上空,还能认出面目全非、悲苦不堪的她么?
⑤晚秋时节,我看见一辆卡车载着一棵法桐在高速公路上跑。
那粗壮的法桐无奈地躺着,根部的大土坨被草绳紧紧捆住。
在与法桐
擦身而过的时候,我的心竟莫名颤抖起来——从今而后,那一抔土,就成了这棵法桐的“袖珍故乡”。
如果她能熬过凛冽寒冬,迎来属
于自己的春天,那么,她的根须就得穿越那坨故土,在异乡的土壤
里悲壮地延伸了。
但不管怎样,那坨乡土,是她贴身的兜肚啊——
活着,是一份贴心贴肝的依恋;死了,是一场聊慰心怀的殡仪。
⑥真是想不明白,我们的心怎会变得那么急躁,没有耐性等一棵树从幼芽长到参天。
在别人的属地相中一棵树,就毫不羞赧地表达
占有的欲望,从没想过听一听树的心思。
⑦我为每一个“抢占民女”的人感到耻辱。
⑨——树的死活,果真跟人没关系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
1.文章以“惦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章以一则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
3.认真阅读第④段横线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语言风格。
5.文章第⑨段以“——树的死活,果真跟人没关系吗?”独立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1.奠定文章感情基调;运用比喻辞格,把进城的大树称作“被抢
占的民女”,叩问生命,直击人性;语带双关,表面上“惦念树”,
实际上批判人们的浮躁心理。
3.示例:这些文字太像“美的寓言”,没有过露的锋芒,却于温煦中蕴含力道,于清雅中透出风骨。
4.反问、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给读者以联想的空间,表
现了作者对被“抢占的民女”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5.这一反问句表达了人与树的密切联系。
树的死活与人密切相关,所以应珍爱树。
火山杨?它们的脚底下就是石头的黑波浪,上面覆盖着薄薄一层土。
这些树貌不惊人,纤弱不直。
导游说:这里一根拇指粗的火山
杨已经生长了几十年。
一棵一米多高的火山杨,有几十米的根扎在
地下(岩石里)盘绕。
一米高的、拇指粗的树在地下有几十米的根,这让我惊呆。
我想下车摸摸这些树。
在火山景区,行人都不可以离开栈道,摸不到树。
它们成精了。
树之成精,如人之成圣,是从轮回中转脱涅槃的达彼岸者。
它的几十米的根是为了找到水,它自己就是一口井。
当一
棵树要这么难吗?命运让它在火山熔岩里当一棵树就要经历这些磨难。
这些“小”树实际上都是老树。
它们跟胸径五六十公分的树有一样
的树龄。
如果把人放到一个艰苦的地方,他也许会跑掉,但树跑不掉。
它不仅要留在这里,还要站立,要活着。
我想象这些“小”树
在慢慢生长,夏日缺水,冬日是几个月的白雪严寒。
对树来说,这
没有什么好与不好。
火山杨的幸运在于它不知道长在海南与江南的
树是怎么活的。
活得太容易等于活得太仓促,太快长粗长大,过完
了一生。
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的:“倘若存在就
是生命,那就没什么问题,就没什么答案需要回答。
”
是的,对火山杨不需要说什么艰难、致敬一类的话,它的存在就是它的生命。
它的生命以及所有成败都在它的存在之中,在它的纤
弱的躯干和与其他杨树看不出区别的叶子里。
对火山杨而言,对静
默的山峰、河流和小小石子而言,它们的存在集合了无法知晓的残
酷与欢欣,而它们却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就这样,这些葱绿的火山杨长在这里。
我为树林没有小鸟陪它们有一点遗憾,但这不是问题所在。
人说这里还有圆耳朵的小火山兔
和细细的火山蛇。
我觉得它们活得很壮烈,它们自己觉得活得很甘美。
人永远了解不到大自然的内心。
1.本文的题目和描写的主要对象均为“火山杨”,但文章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写火山遗址?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概括“火山杨”的特点。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文章结尾说“人永远了解不到大自然的内心”,为什么?请结
合本文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1.(1)引出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火山杨(或为火山杨的出现作铺垫);(2)用生存环境的恶劣来反衬火山杨生命力的顽强;(3)更加突
出在死寂的环境下见到生命的惊喜与对自然奇迹的赞美。
(大意对即可)
2.(1)外在特征:貌不惊人,纤弱不直,一米来高,拇指般粗细,扎在地下的根却有几十米;生长缓慢,拇指粗的树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等。
(2)内在特征:不择环境而生、而活,活得很壮烈,并且它们自
己觉得活得很甘美等。
3.画线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火山口的情景:如比喻,“鹅卵石像一条条干鱼”“看山里的石头,更感觉它们是山的肉或
者叫筋腱”;如排比,“没有声音,没有流水,没有青草”。
修辞手
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更加把火山口充满死寂、毫
无生命迹象的情景描绘得具体可感,为下文火山杨的出现蓄势。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