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效成分研究

合集下载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发展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发展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发展中药是中国传统的药物体系,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为其注入了独特的价值。

但是,中药一直存在一个争议,那就是其中是否存在有效成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改进和研究方法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中药有效成分得以被发现和提取,这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从中提取出来,以便更好地运用。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已经成为中草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在提取方法和技术研究方面有许多重要进展。

目前,主要的提取方法包括浸提、蒸馏、萃取、超临界萃取、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固相萃取和毛细管电泳等。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种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种类众多,常见的包括生物碱、苷、黄酮类、多糖、皂苷类、挥发油等。

这些有效成分在中药方剂中的各种比例和配伍,也影响着中药的药效。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免疫调节、扩血管、消炎、抗病毒、抗肿瘤、降低血压、抗凝血、降脂等。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的提升和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促进了中药的应用和发展。

例如,川芎内酯、芍药苷、白芍苷、黄芩素等活性成分得到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草药提取物可以应用于药品、保健品等领域。

四、中药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对于中药有效成分,保证其质量和纯度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草药提取工业的成熟,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技术已经成为必要,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中药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集中药材的品质和环境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其次,提取方法的选择和最佳条件的寻找,有助于提高有效成分的纯度和质量。

最后,对提取出的有效成分的保持和保存是保证其质量的关键。

总之,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创新。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药有效成分发现、提取、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研究将会成为促进中药现代化和推动中药行业这一重要领域的重要任务。

中医药理学中药组分成份的分析与研究

中医药理学中药组分成份的分析与研究

中医药理学中药组分成份的分析与研究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复杂的药物成分。

因此,中医药理学中药组分成分的分析与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药组分分析的意义中药的药效来自于多种多样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生物碱、挥发油、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通过对中药组分的分析,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成分、药物代谢途径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组分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定量分析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对中药的组分进行分析,可以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组分分析的方法1. 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成分信息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和其含量。

2. 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并检测其含量的方法。

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

色谱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分离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提高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检测灵敏度。

3.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中离子的质荷比来鉴定和定量样品中的化合物的方法。

常用的质谱分析技术包括质谱仪、电喷雾质谱、飞行时间质谱等。

质谱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等信息。

4. 核磁共振分析核磁共振分析是一种通过测量核自旋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样品结构和成分信息的方法。

核磁共振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中药中的分子结构、活性成分等信息。

三、中药组分分析的挑战与前景中药组分分析的研究面临一些挑战,如复杂组分的鉴定、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等。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组分分析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中草药药效成分的提取和定性鉴定研究

中草药药效成分的提取和定性鉴定研究

中草药药效成分的提取和定性鉴定研究中草药作为传统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其中含有丰富的药效成分。

因此,对中草药药效成分的提取和定性鉴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1200字以上对中草药药效成分的提取和定性鉴定研究进行探讨。

首先是中草药药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一般以多种化学形式存在,需要通过有效的提取方法提取出来。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浸提法、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等。

浸提法是将粉碎后的中草药置于溶剂中浸泡,并通过搅拌或加热来实现有效成分的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蒸馏出来,并通过冷凝和分离来得到纯净的有效成分。

溶剂提取法则是通过溶剂溶解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并通过蒸发溶剂来得到纯净的有效成分。

这些提取方法在提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优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提取方法。

提取出来的中草药有效成分需要进行定性鉴定。

常用的定性鉴定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可以根据物质的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离和鉴定。

常见的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是将待测样品涂敷在薄层固定相上,通过溶剂的上升或开发剂的移动来分离和鉴定有效成分。

气相色谱法则是通过将待测样品蒸发成气体,然后在固定相中分离和鉴定有效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则是将待测样品通过高压泵送入色谱柱中,利用柱上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来分离和鉴定有效成分。

质谱法是通过对待测样品中的分子进行分离和鉴定,可以得到物质的质量信息。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质子核磁共振法(1H-NMR)、质谱-质谱法(MS-MS)等。

这些定性鉴定方法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中草药药效成分的提取和定性鉴定研究是中草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有效的提取方法可以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等技术进行定性鉴定,从而为中草药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有效成分开发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开发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开发研究一、引言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它们往往具有独特的药效和治疗作用,然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并不为人所知。

针对这一问题,中药有效成分的开发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背景中药的功效与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密切相关,因此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中药的药效、药理学机制和药物研究开发。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对中药的选材、提取和分离等环节。

在中药提取方面,传统的方法往往采用水煎法,但煎煮时间长,易造成部分有效成分的失活、分解,从而影响了提取效果和药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药提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广泛采用的方法有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这些方法能快速高效地提取有机酸、酚类等中药有效成分,且不用使用有毒、有害的溶剂。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应用领域1. 中药提取物的医疗应用中药提取物可以制成药片、胶囊、丸剂等形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如板蓝根颗粒、桑菊感冒胶囊等。

2. 食品添加剂中药有效成分还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具有健胃消食、保健养生等功效。

3. 化妆品配方中药有效成分也能用于化妆品中,如野菊花提取物可以用于保湿、抗氧化等。

四、中药有效成分的开发思路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生物学方法通过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动物模型等方法分析中药提取物的药效,并探究其作用机理。

2. 化学方法通过对中药提取物的化学分析和结构鉴定,确定其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加速其开发研究。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等手段,重组复大分子,加速药物开发过程。

五、中药有效成分的发展前景尽管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离不开传统的方法和经验,但依然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加速,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效率和成效。

我国是中药文化的发源地,具有独到的优势,在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和开发领域仍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结论中药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成分分析研究

药物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成分分析研究

药物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成分分析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领域。

药物成分分析研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会探讨药物及中药有效成分的成分分析研究。

一、什么是药物成分分析研究?药物成分分析研究是对药物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的科学研究。

这些药物成分往往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成分,因此对这些成分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药物成分分析研究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组成,进行药品标准研制及质量控制,在药物研究、开发及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药物成分分析方法有哪些?药物成分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离法、化学分离法、色谱法、光谱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物理分离法通常是通过不同的物理性质进行成分的分离,如沉淀法、过滤法等。

化学分离法则是依据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成分的分离,如酸碱中和法、沸点分馏法等。

色谱法是通过列柱分离的方法,将物质分离得更加纯净,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而光谱法则是通过物质在电磁波谱段中吸收和发射光线来进行分析,如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等。

以上是常用的药物成分分析方法,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劣势,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选择。

三、什么是中药有效成分?中药有效成分指的是中药中具有药效的主要成分,与中药的总成分不同。

中药的总成分是由大量的化学成分组成,对疾病起到综合治疗作用。

但是,中药有效成分则是中药中的一些关键成分,对疾病起到明确的治疗作用。

中药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药物成分分析方法来进行鉴定和量化分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被广泛应用,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多种中药有效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它们在各种疾病中的特殊功效。

正因如此,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已成为药物研究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前瞻性和愿景性的领域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方面,医药科技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草药 有效成分

中草药 有效成分

中草药有效成分
摘要:
1.中草药概述
2.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
3.提取和鉴定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方法
4.有效成分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5.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正文:
一、中草药概述
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草药的疗效得到了世代相传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是其发挥疗效的关键所在。

二、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
中草药中含有很多具有药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蒽醌类、挥发油、多糖等。

这些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三、提取和鉴定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取和鉴定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方法也日益丰富。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提、醇提、酸碱提等。

鉴定有效成分的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四、有效成分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有效成分的研究对于中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有效成分,可以明确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现代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有助于开发新的中药制剂和保健品。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高效分离与纯化技术、现代分析检测方法、生物活性筛选技术的应用;化学成分生源合成调控研究;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研究等。

同时,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匮乏、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清等。

综上所述,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研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及其药效评价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及其药效评价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及其药效评价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但是,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这导致了对其药理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因此,近年来逐渐出现了针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以及对其药效评价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学机制,推广应用中药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1、提取分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常是一些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单一化合物或者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复杂化合物,因此,在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时,常常需要从中药中提取单一化合物或者复杂化合物。

提取分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超声波辅助提取、水洗法、微波加热解决法等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较好的使有效成分得到分离和纯化,从而在后续的研究中更好地进行药理活性的研究。

2、药理效应研究药理活性研究通常包含了对中药有效成分药效的细胞外、细胞内和体内实验。

对于细胞外和细胞内实验,如利用人和动物的肝细胞或者肿瘤细胞等,进行分子生物学和生化学实验,从而探究中药有效成分对细胞代谢的调控等;而体内实验通常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例如,用药后对实验动物的生存和活力情况等。

3、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通常是在体外或体内中分析有效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数据通常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得出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证据,并在后续研究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中药的药理机制。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效评价1、药效研究根据临床需要开展中药临床研究对于中药的药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在药效研究中,如有对照组的使用,需要使用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以细分组的方法减少随机误差。

同时,在使用随机分组方法之后,还应该根据统计学原理进行药效评价,比较中药有效成分在治疗上的可能药效。

2、毒性评价中药有效成分毒性评价是保证良好的药品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毒性评价不仅需要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也需要对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工人的安全负责。

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筛选和活性研究

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筛选和活性研究

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筛选和活性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传统医学的发展,中草药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保健方式。

近些年来,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筛选和活性研究两个方面探讨中草药的神秘面纱。

一、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筛选中草药是一个活性成分非常丰富的天然资源,它们能够为人们带来有效的药理作用。

不过,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而且成分复杂、不稳定,因此如何筛选出有效成分成为了中草药研究的难点。

1.物理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是一种直观、快速的筛选方法。

它主要通过对中草药的颜色、味道、手感等进行观察和测试来筛选有效成分。

例如,黄柏中的黄酮类成分,可以通过煮制后颜色变化从而筛选出来。

2.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生物体的生理学反应进行观察,筛选出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这种方法一般需要将中草药提取物或单一成分加入细胞培养基中,然后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代谢水平和功能变化。

例如,口服黄嘌呤衍生物的迷迭香提取物能够降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速度。

3.化学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是把中草药提取物或所有成分进行分离后,单独对每一种成分进行活性测试,从中筛选出有效的药理成分。

这种方法需要中草药的活性成分较为明确并能够单独分离,整体成分复杂的中草药则不太适合。

例如常用的硅胶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二、中草药中有效成分活性研究筛选出有效成分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活性研究。

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对人体有着很强的生物学活性,但也会存在负面副作用。

因此,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活性研究需要综合分析,以达到优化人体生理机能的目的。

1.生物活性研究生物活性研究是为了了解中草药有效成分对生物体的药理效应。

主要包括活性成分的药理学性质、药物代谢学特性、毒理学和安全性等。

例如,中草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等多种药理学效应。

2.药物制剂研究药物制剂研究是将有效成分应用于实际疾病治疗之前的关键环节。

这个环节主要涵盖了中草药的成分制剂研究和药效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习题】(一)选择题 [1-30]A型题 [1-6]1.寻找某天然药物新的活性成分是属于A.验证性研究B. 系统研究C. 引伸性研究D.单项预试验E. 以上都不是2.文献、信息的查阅和收集是下列哪项的一项重要工作A. 设定研究方案之前B. 了解前人是否有过研究以避免重复C. 了解研究程度D. 贯穿整个研究工作全过程E. 了解目前达到的水平及发展动态3.将某天然药物水提取液作斐林氏反应,水解前后均呈阳性反应,但水解后反应生成的沉淀较水解前多,该水提取液可能含有的成分是A. 氨基酸、蛋白质B. 氨基酸、多肽C. 多肽、蛋白质D. 多糖、苷E. 非还原糖、还原糖、苷类4.有一黄酮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21H20O11,某同学用试剂检查结果为:水解前后与盐酸-镁粉、中性醋酸铅、α-萘酚-浓硫酸试剂反应均呈阳性。

与斐林氏试剂反应,水解前为阴性,水解后为阳性。

与锆-枸椽酸试剂反应,水解前生成鲜黄色,加枸椽酸后褪色,水解后生成的鲜黄色,加枸椽酸不褪色。

该物应是A. 3 ,5 ,3′,4′-四羟基黄酮醇-3-O-葡萄糖-苷B. 3 ,5 ,3′,4′-四羟基黄酮醇-5-O-葡萄糖-苷C. 3 ,5 ,2′,4′-四羟基黄酮醇-3-O-葡萄糖-苷D. 3 ,7 ,3′,4′-四羟基黄酮醇-7-O-葡萄糖-苷E. 5 ,7 ,3′,4′-四羟基黄酮醇-5-O-葡萄糖-苷5.采用溶剂极性递增的方法进行活性成分提取,下列溶剂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 C6H6、CHCl3、Me2CO、AcOEt、EtOH、H2OB. C6H6、CHCl3、AcOEt、Me2CO、EtOH、H2OC. H2O、AcOEt、EtOH、Me2CO、CHCl3、C6H6D. CHCl3、AcOEt、C6H6、Me2CO、EtOH、H2OE. H2O、AcOEt、Me2CO、EtOH、C6H6、CHCl36.有关筛选活性成分的错误叙述是A. 在动物药理实验指导下进行B. 建立适宜的动物实验模型C. 在筛选过程中,活性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活性作用降低或消失D. 在提取分离时,助溶平衡的破坏,活性成分的活性作用降低或消失E. 协同表现活性作用的某成分去除,活性作用降低或消失B型题[7-21][7-11]A. 内酯B. 有机酸C. 甾体D. 糖类、苷类E. 酚类7.溴酚蓝试剂可检出的成分8.α-萘酚-浓硫酸试剂可检识的成分是9.三氯化铁试剂可检识的成分是10.醋酐-浓硫酸试剂可检识的成分是11.异羟肟酸铁试验可检出的成分是[12-16]A. UVB. IRC. MSD. 1H-NMRE. 13C-NMR12.确定分子量、推求分子式应选用13.了解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应选用14.了解碳原子的化学环境应选用15.研究物质分子的功能基应选用16.推测物质分子共轭结构骨架应选用[17-21]A. bp.B. mp.C. dn t DD.[a]t DE.17.固体物质受热开始液化时的温度称为18.液体物质的蒸气压与标准大气压相等,并开始沸腾时的温度称为19.液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重量与4℃时同体积水的重量比称为20.光学活性物质产生旋光的方向和大小称为21.光线通过空气(真空)与通过物质的速度比值称为C型题 [22-26][22-24]A. 系统预试验B. 单项预试验C. 二者均是D. 二者均不是22.对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作全面的检查是属于23.有目的地检查天然药物中某成分是属于24.对提出的单体成分进行鉴定是属于[25-26]A.直火加热B. 水浴加热C. 二者均可D. 二者均不可25.用氯仿作提取溶剂时应采用:26.用煎煮法提取时一般采用:X型题[27-30]27.为了提高预试检识的准确性,可考虑采用的方法有A. 尽量采用专属性强的检出试剂,多选择几种检出试剂B. 尽量将不同类型成分分离,必要时配合色谱预试C. 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采用极性递增的提取方法制备供试液D. 检出时,作对照试验或空白试验E. 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和供试液制备方法,分析判断某部位中可能含有的类型成分28. 检识反应液颜色太深,不易观察反应颜色时解决的方法可考虑A.对光观察B.将反应液滴在滤纸上观察C.作空白试验对照D. 用标准品对照E. 将反应液加溶剂稀释后观察29.在研究疗效确切的某中药糖浆剂中的活性成分时,经过提取分离后,未筛选出活性成分,其原因可能是:A. 活性成分受某种因素影响,结构发生了改变B. 助溶或共溶成分的分离,活性成分因溶解度下降而被遗弃C. 协同作用物质被去除D. 动物实验模型建立不合适E. 糖浆未除尽30.将EtOH提取液用碳酸氢钠碱化后,用AcOE t萃取, AcOEt萃取液中可能检出的成分是:A. 生物碱B. 游离羟基黄酮C. 皂苷D. 强心苷E. 萜类内酯(二)名词解释 [1-5]1. 活性成分2. 系统预试验3. 单项预试验4. 组分分离5. 实验式(三)填空题 [1-8]1.天然药物五倍子中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活性成分是类。

2.天然药物曼陀罗叶中生物碱的含量日照;洋地黄叶中强心苷的含量日照。

3.对预试验的要求是、、。

4.某味较苦的天然药物,可能含有、等类型成分。

5.对临床疗效确切、但一时无法建立生物活性指标的单体成分,可进行和实验,在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6.秋水仙碱在色谱柱上可部分转变为异秋水仙碱。

7.吸收池通常由或制成。

用红外光谱法来测定某物质时,气体物质应用来盛装、液体物质应用来盛装、固体物质应用。

8.紫外分析仪的光源有和两种。

(四)问答题[1-5]1.某化合物经定性、定量分析,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C、H、N百分含量分别为:C=71.06%,H=6.76% ,N=8.1%;实验式分子量为338.4,试求实验式。

如果测得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676.8,试求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2.在以石油醚为溶剂制备的供试液中,可考虑检出哪些化学类型成分?3.简述天然药物验证性研究主要途径。

4.某乙醇液中可能含有内酯以及酚类、有机酸类成分;若利用开环闭环实验来检查内酯的存在,怎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5.某同学用吸附色谱法进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预试验时,用IV级硅胶作吸附剂,用氯仿-乙醇(1∶1)作展开剂:结果各成分斑点都靠近溶剂前沿,可考虑解决的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 C2. D3. E4. A5. B6. DB型题7.B8.D9.E10.C11.A12.C13.D14.E15.B16.A 17.B18.A19.C20.D21.EC型题22.A23.B24.D25.B26.AX型题27.ABDE28.BE29.ABCD30.ADE(二)名词解释1. 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微生物等各种天然物体内存在的对人体生物活性有影响的物质。

2. 用简便、快速的方法,对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全面的定性检查。

3. 根据工作的需要,有目的地检查某一类成分或某一种成分。

4. 将经过部位分离后的各部分再用适当的方法进一步细分。

5. 有机物质各组成元素原子数的最小整数比。

(三)填空题1. 木脂素2. 升高降低3. 简便快速准确4. 强心苷生物碱5. 毒性安全性保证绝对安全6. 酸性或碱性氧化铝7. 玻璃石英气体池液体池压片机压片8.氢灯钨灯(四)问答题1.答:求算实验式和分子式(1)先求出氧的百分含量:0%=100%-(71.06+6.76+8.1)%=14.08%(2)求组成元素的原子比:C﹕H﹕N﹕O=71.06÷12.01﹕6.76÷1.008﹕8.10÷14.01﹕14.28÷16.00C﹕H﹕N﹕O=5.92﹕6.72﹕0.58﹕0.88 (3)将最小比值分别除以各比值数:N=0.58÷0.58 =1 C=5.92÷0.58=10.2H=6.72 ÷ 0.58=11.6 O= 0.88÷0.58=1.517(4)将上述各数值分别乘以2,使各原子数接近整数:N=1×2=2 C=10.2×2=20.4 H=11.6×2=23.2 O=1.517×2=3.0(5)初步判定该化合物实验式为:C20-21H23N2O3(6)分析实验式:分子中含有卤素、氮、磷等单数的单价原子时,氢原子为单数,其他为双数,该实验式中氮为双数(2),故氢原子应为双数,所以该化合物的实验式应为:C20-21H20-24N2O3(7)根据测得的实验式分子量为338.4,求算得实验式应为:C20H22N2O3(8)根据测得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676.8,求算得分子式为:C20H44N4O62. 答:甾体、挥发油、氰苷、脂肪油、萜类等亲脂性成分。

3. 答:①调查研究(临床调查、药物资源品种调查、加工、炮制方法调查、文献资料查阅)。

②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③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④活性成分筛选(结合动物药理实验)。

⑤单体活性成分结构确定(结合仪器分析)。

⑥如需制成新的药物剂型,须接着进行药物剂型设计、生产工艺研究、申报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以及临床研究(临床Ⅰ-IV期实验)、新药试生产和正式生产等工作。

4. 答:回收乙醇后,用稀氢氧化钠和醋酸乙酯进行两相溶剂萃取,醋酸乙酯中含内酯,回收醋酸乙酯后,再进行开环、闭环实验,可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5. 答:可考虑解决的方法有:①降低展开剂的极性,如增大氯仿的比例。

②增大吸附剂的活性,如改IV级硅胶为Ⅱ-Ⅲ级。

③用通用展开剂,如正丁醇-醋酸-水(4﹕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